王丹
摘 要:歷史記載了中外發展的歷程,學生通過學習歷史能對中外的發展史有更深層次的了解,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高中歷史教師擔任著傳承歷史文化的重要責任,要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才能找到活躍歷史課堂氛圍的方法,讓高中生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文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大單元教學法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將歷史知識進行整合,由淺到深地幫助學生理解歷史文化,幫助學生提升自身歷史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單元教學;歷史教學;實施路徑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也在不斷地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在高中歷史教學當中開始采用大單元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將歷史知識進行整合,由簡單的知識逐漸地向深層次的知識進行過渡。學生在學習歷史學科的過程中,不僅能提高綜合學習能力,同時能提升歷史素養。大單元教學方式能有效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也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掌握歷史文化。
一、大單元教學原則
(一)以學生為中心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仍然是硬性灌輸的教學方式,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這種被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順應新時代的發展需要,部分高中開始意識到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的重要性,大單元教學方式備受高中教師和學生的青睞[1]。這種教學方式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能培養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歷史的興趣,通過情境創設的方式,快速地將學生帶入深度思考的狀態,學生能從歷史學科當中獲得更多的新知識,能對歷史學科有全新的認知,有效地提升高中生自主學習歷史學科的能力。
(二)整合歷史知識
歷史學科當中包含中國近現代史、世界近現代史以及古代歷史等相關內容,這些內容當中包含了較多的人物和時間軸,學生要對這些歷史內容進行硬性背誦是比較困難的,而采用大單元教學方法可以將零散的知識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系統化、完整化的知識框架。首先,高中歷史教師要對歷史課本中的內容有足夠深入的了解;其次,應按照某個時間軸線將所學習的歷史事件和人物進行歸類,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歷史知識。
(三)遵循由淺入深原則
有些學生會對該學科產生學習興趣,而有些學生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反而會對該學科存在抵觸的心理。大單元教學方法之所以備受高中教師和學生的青睞,主要是因為這種教學方式遵循由淺入深的教學原則,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梳理歷史基礎知識,循序漸進提升知識學習的難度[2]。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的過程中要具有合理性和針對性,要充分考慮本班學生的學情,根據實際情況來調整教學難度。通過創設問題情境的方式,鼓勵學生自我思考,要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大單元教學特征
(一)教學設計系統化
以往的高中歷史教學內容比較零散,教師只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的教授,而忽略了對歷史深層學習的拓展。大單元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將原本碎片化、淺層化的歷史教學內容設計得更加具有系統化和整體性。大單元教學方式的采用能為歷史學習設定精準的教學目標,不斷地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再采用教學評價的方式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采用創新性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具有合理性和針對性[3]。
(二)知識結構階梯化
高中歷史教學中所運用的大單元教學方式,能將高中所學習的歷史內容進行全面整合,幫助學生運用歷史思維來學習歷史基礎內容,提升了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要善于總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采用創新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厘清歷史學科的知識框架,課上通過提出問題、創設情境以及布置教學任務的方式,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歷史問題。高中歷史教師要幫助高中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的同時,不斷地對抽象內容進行抽絲剝繭,從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進行梳理,找到事件中的關鍵人物,以及事件所發生的根本原因和最終所產生的歷史結果。高中階段所學習的《中外歷史綱要》當中,所包含的學習內容比較廣泛,所涉及的歷史事件也相對較多,只有對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合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架構,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三)活動開展效率化
高中歷史教學所采用的大單元教學方式,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傳統的歷史教學當中,教師對于教學活動的重視相對較少,更加偏向于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即便是有的學校意識到活動開展的重要性,但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并沒有達到實際的教學效果[4]。高中歷史教師采用大單元教學方式更加注重教學活動的開展,課上為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借助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學生開展研學活動,幫助學生拓寬歷史視野,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欲望。
(四)評價標準多元化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是通過考試成績來衡量的,這種教學評價往往會比較片面,而大單元教學方式的運用能改變傳統評價的單一性,不僅要對學生成績進行測評,還要根據學生日常的表現開展評價。這種評價標準更加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教師在對作業進行布置的過程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學習程度以及個性化差異問題,作業內容要根據層次進行劃分和設計,所選擇的內容方向要更加偏向于開放性作業和探究性作業。
三、大單元教學實施策略
(一)樹形知識框架
高中階段所學習的歷史知識雖然比較零散,但是每一部分都是有著一定關聯的,為了更好地幫助高中生對歷史知識進行記憶,教師可以采用大單元教學方式,將零散的知識內容梳理成系統的知識框架,無論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還是在梳理的過程中,腦海中都會形成系統的知識架構,整個歷史軸線就會更加清晰,這種方式能有效幫助高中生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高中歷史《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大一統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一單元時,單元內所學習的主要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初步建立、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這部分學習內容當中涉及多個朝代以及多個歷史人物,如果沒有對本單元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就容易將歷史知識混淆,特別是歷史事件的時間以及所涉及的人物,借助樹形知識框架將本單元所學習的內容,按照朝代、時間、人物以及具體事件和人物思想進行梳理,學生會發現各部分知識點之間所存在的關聯,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加深學習印象,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5]。
(二)開展逆向思維教學
高中歷史學科當中所涉及的文字內容相對較多,這樣的文字內容會使課堂教學比較單一枯燥,學生學習起來也會缺乏學習動力,無法進入學習狀態當中。高中生要學習多門課程,而且每門課程對于學生高考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課堂內容不夠新穎,很難將學生從疲憊的學習狀態中帶出來,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針對目前存在的情況,高中歷史教師要采用大單元教學,運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歷史學科的欲望。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高中歷史《中國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一單元時,主要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的誕生與傳播和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教師可以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課本中找到問題的答案,如巴黎公社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當學生在課本中找到答案后,教師還可以繼續提出問題,層層遞進地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思考,當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后,則能對該部分內容有更扎實的記憶,同時通過提問的方式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會更加緊密,能有助于課堂質量和效率的提升。
(三)明確單元教學主題
隨著新課改的逐漸推進,大單元教學方式已經開始廣泛地應用到高中歷史教學當中,注重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提升[6]。歷史教材當中所包含的內容相對較多,而課堂教學時間又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課本中的教學內容,所以教師和學生課堂互動的時間相對較少,而借助大單元教學框架能對所學習的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整合,解決了傳統教學過程中時間和內容之間的沖突問題。大單元教學能有效彌補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充分地發揮這種教學方式的優勢,能使教學主題更加鮮明,教師可以將歷史教材中的內容進行全面梳理,由簡單的內容逐漸地向高難度的內容進行遞進,學生接受起來也會更加容易。教師也要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歸納總結能力,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設立明確的教學主題,根據主題內容不斷地拓展新的歷史知識,能有效幫助高中生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統編版高中歷史《晚清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單元內容時,這部分內容主要學了兩次鴉片戰爭、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師要對本單元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全面梳理,為學生設立本單元要學習的教學主題,根據主題對本單元內容知識點進行梳理,找到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使整個歷史課堂教學內容更加具有系統化和整體化。
(四)大單元教學法能理清歷史學科知識架構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育部門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整個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學的主題性,要求教師采用大單元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對歷史課程內容進行梳理。高中歷史教材版本在不斷地更新,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該門課程,將每一冊所學習的內容按照不同的單元進行劃分,一般是以歷史的時間順序來進行編排的,每個單元下又包含著多個學習主題,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中的相關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單元學習進行詳細規劃,為學生設定明確的學習目標,教會學生如何掌握所學習的歷史內容,同時為學生布置好教學任務,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不斷地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7]。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要一味地追趕教學進度,而是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適當地對教學進度進行調整,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而忽略了學生對歷史內容的理解,歷史學習內容比較零散,學生很難快速地對其進行記憶。雖然高中生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和自主能力,但由于缺乏歸納總結的能力,無法將所學習的知識點進行串聯,以至于歷史學習效率沒有得到提升,而采用大單元教學法能將每個單元的知識點進行串聯,學生能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歷史內容之間的關系,厘清了歷史知識架構,逐漸地幫助學生提升了歷史核心素養,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高中歷史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主要目的是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更好地加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起到指導性的作用,通過學生對單元內容的了解,幫助學生對單元內容進行梳理,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工作,善于發現學生的個性化優勢,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對歷史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重視對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培養。在學習歷史學科的過程中學生要做到通覽、通學、通知、通識,才會對單元知識進行整合,才能更深層次地把握歷史進程[8]。
例如,在統編版高中歷史上冊當中所學習的相關內容,學習了秦漢時期的歷史事件、隋唐三國時期的歷史事件、描述夏金以及元朝統一的歷史事件、晚清時期的鴉片戰爭、辛亥革命和北洋軍閥的統治時期、“五四運動”、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這些歷史內容都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羅列的,教師為了能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記憶,可以借助信息化技術和多媒體設備,以圖片、視頻、框架羅列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梳理,會將全部歷史事件貫穿起來,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結束語
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新課改的標準和要求,要為高中生設定明確的歷史教學目標和主題,重視對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和核心素養的提升。大單元教學法能幫助學生將以往所學習的歷史內容進行全面梳理,在梳理的過程中能幫助學生了解更多中外歷史文化,更加清楚中外國家的發展歷程,也能更加明確自身未來的使命,有了家國情懷才更愿意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宋曉瑛.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智力,2023(2):71-74.
[2]張佳炎.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在二輪復習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22,38(3):119-123.
[3]關嫻嫻,張玉娟,楊曉軍.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42(14):56-59.
[4]阮海燕.關于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的思考與實踐[J].試題與研究,2023(36):69-71.
[5]文根.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策略[J].試題與研究,2023(19):13-15.
[6]張亞君.高中歷史主題式大單元教學的實踐探究[J].文科愛好者,2023(2):55-57.
[7]徐展如.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高中歷史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策略[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3(1):166-169.
[8]向麗.新課標理念下高中歷史主題式大單元教學的優勢及模式構建[J].高考,2023(2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