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促進教研模式可推廣、教研內容有深度、教學成果分享途徑有創新的教研新思路的逐步形成,實現育人方式的有效轉變,結合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教育發展需求,以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為重點,圍繞高考的考查內容開展高中校本特色深度教研模式的構建和實踐,探索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和提升關鍵能力的路徑。
關鍵詞:深度教研;學科素養;教研模式;高中教學;校本特色;大單元整體教學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基于學業監測提升學校教學管理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2ZJY237)。
作者簡介:李達超(1981—),男,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梧州高級中學。
一、 高中校本特色深度教研模式的構建
(一)高中校本特色深度教研模式秉承的理念
《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等相關指導性文獻對新時期下的高中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培養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作為目標[1]。這要求教師在課前備課環節中結合新教材特征思考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積極探索情境教學和以問題為導向開展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的課堂教學,適當開展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2],重視學科融合教學,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并通過精心設計作業,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得以在課堂上落實。新高考在助力課程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加強教學內容與社會生活的緊密聯系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教師應通過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3]。基于以上相關理念,教師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抓好深度教研,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在引導學生掌握必備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這種能力進一步內化為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綜合學科素養,同時,使學生能夠在知識積累、能力提升和素質養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二)高中校本特色深度教研模式的創新
1.倡導“三深三共”理念,確保深度教研順利開展
在教研內容上,要求做到“三深”:立意深遠、探究深入、體驗深刻。(1)立意深遠。體現在教研目的和教研主題之上,細化在教研目標和教研內容之中[4]。(2)探究深入。鼓勵質疑,不盲目唯教材、唯權威;提倡各抒己見,尤其是對待重難點的突破方法上,能做到集思廣益,發揮備課組集體的最高智慧,找到解決問題或優化教學的最佳方案。(3)體驗深刻。發掘深度教研的價值和意義,學會學科滲透、學科融合、學段整合等教學策略。
在教研組織上,要求做到“三共”:自主共享、互促共進、監督共贏。(1)自主共享。每一位教師均應自覺、自主研究新課標、新教材和新高考,主動分享研究成果。(2)互促共進。每一次的思維碰撞,均能迸發出靈感的火花,全員參與的教研,必將實現互相促進、共同成長。(3)監督共贏。檢查教研的落實和成果的收集,做好教前研、教中悟、教后思,實現學生、教師、學校三方共贏。
2.實行“三備二磨一反思”模式,規范集體備課流程
探索實施“三備二磨一反思”集體備課模式,做到功在課前、效在課堂、勤在課后、研在課外,讓教研真實地發生。
“一備”:集體備課前,兩名當周主備人備好課件、教學設計,完成后上傳相應群共享和云文檔。
“一磨”:集體備課時,由一名主備人發言,另一名主備人記錄修改意見,組內磨課。流程:主備人結合“區域高中大單元教學設計”介紹單元規劃、每一課時的具體主題、分析和目標,以及“教—學—評”實施策略,重點逐一介紹教學設計過程、課件內容,備課組全員研討。具體包括:(1)對主備人提出的主題、目標確立依據分析(課標、教材和學情分析)、課時目標等提出個人見解;(2)對大單元下“學—教—評”一體化教學設計(課時)主題、目標確立依據分析、課時目標、活動設計等內容發表意見;(3)對課件內容(包括情境設置、問題引領、重難點突破、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內容深度和知識點順序等)發表意見。
“二備”:集體備課后,兩名當周主備人根據集體備課意見修改完善課件和教學設計。
“二磨”:組織組內公開課(展示課、研討課),組織聽課、評課,再磨課。
“三備”:主備人、上課教師根據評課建議,再修改完善課件和教學設計并共享。
“一反思”:所有教師上課后,結合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和測試情況,反思本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在下一次的集體備課活動前進行集中研討反饋,達成共識后將反思寫進最終版的教學設計中的“反思”一欄,并修改形成最終版的課件,以便一并傳承、引以為鑒。
3.創新“共享監督”做法,實現教研過程監控和教研成果傳承
以往常規的教研成果通常只能通過學科組內QQ群共享的方式進行分享,學校教研部門難以對教研過程進行跟蹤把控,且教研成果也往往局限于同一年級同一學科備課組共享,導致教研成果得不到較好的傳承和發展。
針對以上情況,教師可充分利用WPS軟件,開通該軟件的云文檔會員共享功能,建立資源群組,并邀請學校領導、教研部門和任課教師進入相應資源群組,要求所有教師及時將集體備課成果上傳至相應資源群組。整個操作過程不僅非常簡單、便利,而且這一創新舉措能使學校教研部門更好地監督深度教研全過程,同時實現學科集體備課成果共享,也有利于教研成果的傳承和發展。
二、 高中校本特色深度教研模式的實踐
深度教研工作可圍繞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整體教學來開展,以教學設計為抓手,做到“功在課前,研在課外”,主備教師團隊在備課之前,要結合教材板塊知識特點,提煉出大單元主題或概念,并圍繞其創設情境、設計活動和作業等。然后,備課組全體教師集中在一起,集體討論,反復推敲,形成最終可用于課堂實施的教研成果,實現高效課堂,切實轉變育人方式,讓教研真實地發生。
(一)大單元整體教學秉承的理念
新課程、新教材不再局限于知識邏輯,更加關注學習邏輯和認知邏輯,更加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因此,教師可將教學目標任務化,以真實的情境貫穿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體驗感,使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并在此過程中逐一完成目標任務,解決問題。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整體教學要求教師依據課程標準和核心素養要求,靈活運用教材,充分分析學情,提出大主題或大概念,敘寫大單元目標及學業質量,結合任務驅動,創設真實問題情境、開展活動、嵌入評價、設計作業等。遵循“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怎么學、學得怎么樣”的思路,為學生搭建學習支架,鋪設學習路徑。
(二)大單元整體教學的實施策略
基于大單元整體教學理念,結合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探索契合新教材需要和新課程背景下學生需求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通過“組織骨干教師到教育先進地區觀摩學習→校內交流研討→形成校本單元課堂整體教學思路→專家論證→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組織實施并不斷積累反思”的程序,最終形成重點圍繞單元教學設計和課時教學設計開展“三備二磨一反思”集體備課的實施策略。全校教師應對照課標要求,通過教材分析、學情分析確定單元主題、單元目標,強調課堂情境創設和問題引領,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知識,提升關鍵能力,進而提高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正確的價值觀。
1.注重內容的整體認識,推行大單元整體教學
大單元整體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要求教師對本學科教材每一冊、每一章節的區別和聯系有整體的認識,包括知識的邏輯關系、學習方法的異同,全面挖掘和解讀教材編排意圖,必要時對內容進行適當的整合,并體現在課件上。
2.重視大單元主題的提煉,引導學生學會學習
學校可為教師配備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并組織教師研讀,要求教師充分考慮各單元對應的學科素養、核心觀念等,聚焦人的全面發展,提煉大單元主題,并體現在教學設計上,以更好地指導學生把握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進而思考學法,學會學習。
3.突出課程標準的引領,落實知識能力素養
深度教研實踐應堅持在教研內容上做到“三深”:立意深遠、探究深入、體驗深刻。為使全校教師熟悉新課程標準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質量要求,學校可利用教研組集體備課時間,組織教師學習對應任教學科的普通高中學科課程標準,進一步明確學科核心素養,提煉學科教學基本特征、課堂建議和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連同教研模式要求等內容制作成學科教學指導手冊,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以課程標準引領課堂教學的開展,使學生掌握必備知識,提升關鍵能力,并在此過程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
4.挖掘德育滲透的素材,不忘立德樹人初心
“無德育不課堂”,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在集體備課過程中充分挖掘該單元、該章節的教材內容的德育生成點,并寫進教學設計中,思考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德育自然生成,讓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如教師在高中化學課堂上講到原電池的知識“Zn-Fe(海水)電池”時,可利用輪船鑲嵌鋅板這一真實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輪船出海前必須做的工作是檢查鋅板是否足夠(否則將腐蝕船體的鐵板),讓“有心(鋅)才能遠航”的觀點得以自然生成。學校應持續不斷積累德育滲透素材,形成各科的校本德育素材庫,并印刷成冊,加以傳承發展。
5.強調情境問題的設置,啟發學生主動思考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真實情境和問題引領也是新課程、新教材背景下課堂教學的必需。一方面,鼓勵創設有創新性的直觀、具體和生動的真實情境,各學科教師通過充分研討、借鑒各地經驗和自主創新等方式,逐步建立校本情境教學資源庫。例如,在上高中化學“化學反應與電能”一課時,教師可以不局限于傳統的番茄導電性實驗,而是現場展示鋅銅原電池電動小汽車模型,讓學生參與操作、直觀觀察,并引導學生提問:“電動小汽車運動的電能來自哪里?”另一方面,倡導問題引領式課堂教學,以問題為課堂的主線,借助問題,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深入探究,通過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鼓勵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主動思考、積極探究。
6.依據高考考查的要求,精心設置作業測試
學校應高度重視作業和測試的評價功能,并以此引導教師反思教學。教師在備課中要做到以大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執行和評價,圍繞“四翼”的高考考查要求進行作業準備和測試統籌:(1)無論是作業還是測試,均包含一定比例的基礎性試題,幫助學生筑牢知識基礎;(2)設置適量形式多樣、知識綜合的題目,體現核心價值引領下在知識的交叉、能力的復合、素養的融合等方面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全方位考查;(3)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從生產、生活實際問題中選材設問,以便對學生運用知識、能力和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有效評價,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課堂所學內容中蘊含的應用價值;(4)在日常作業和測試設計中合理呈現情境,并通過新穎的試題呈現方式和設問方式,促使學生接納新事物,發現新問題,找到新規律,得出新結論。
三、 深度教研實踐的思考與愿景
筆者所在學校作為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自治區級示范校,為全面落實新課程、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近兩年來結合學校和學生實際,在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面堅持育人為本,注重實效,不斷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一)繼續深化學校教學改革,堅持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進一步加強對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研究,積極探索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教研。主要通過加強“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加強對教師的培訓。
進一步完善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一方面,對個別未能很好把握新教材理念和實施方法的教師,主要通過師徒結對的形式加以指導,學校教研部門做好跟蹤幫扶;另一方面,修改完善契合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激勵制度。
(二)充分發揮示范校的示范作用,引領區域教育提質發展
牽頭組織各類教研活動和比賽。以2023年為例,學校規劃了一年中不同時段的比賽或活動項目,例如教研論壇、名師公開課、學科微講座、教學設計比賽、課堂教學比賽等,邀請教育集團的成員校和區域其他高中學校參與,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研,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做好深度教研經驗的積累、推廣和傳承工作。進一步完善課堂教學指導手冊,建立校本情境教學資源庫;通過區域市中小學(中職)教師培訓平臺、各級各部門(包括本校)組織的講座等推廣教研經驗;接受其他學校、專家好的建議,對教研經驗加以修改完善。
[參考文獻]
常州市教育局.科學定位 改革創新 追求卓越 努力辦人民滿意的新時代普通高中[C]//江蘇省教育廳.2019年江蘇省普通高中校長暑期培訓班論文集.常州:常州市教育局,2019:21-26.
張樂.多維賦能 打造高效課堂[J].上海教育,2022(合刊1):38.
袁夫石.順應新高考試題之變革 施策新教材閱讀之教學[J].語文月刊,2023(5):18-24.
李文送.深度教研“深”在哪兒[J].江西教育,20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