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闖
【摘要】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基于新課標的教學目標,將毽球運動融入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在課堂實踐中要指導學生掌握盤踢、磕踢、拐踢等毽球基本技能。要創新教學模式,通過組織花式踢法、聯動線上線下、加強學科融合等,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要聚焦民族文化,組織班際競賽、編寫校本課程、安排學生參加群眾活動,進而拓展毽球傳播途徑。
【關鍵詞】毽球;校園體育文化;小學體育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體育教學的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與運用體能和運動技能,提高運動能力”,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健康與安全的知識和技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還要“突出中華優秀傳統體育的內容”,要“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秀傳統體育的魅力,涵養家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由此可見,在建設校園特色體育文化時,教師要幫助學生夯實基本技能,養成健康行為,激發文化自信。毽球需要參與者掌握一定的步法、腳法,對強身健體有很大的幫助,而且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體育活動。教師可以在課堂實踐中指導學生掌握毽球技巧,讓他們在多元化活動中養成健康生活方式,使得學生愛上毽球,主動參與到毽球文化的傳播中,提升文化自信。
一、融入課堂實踐,夯實毽球基本技能
1.盤踢,盯托慢起
《標準》認為要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讓學生享受運動樂趣,掌握所學運動項目的規則,掌握各種學練方法。故此,建設校園毽球特色文化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掌握毽球盤踢、磕踢、拐踢等基本技能,并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練中。盤踢的訓練要點在于“盯托慢起”。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該方法,全面鍛煉身體各個部分。
盤踢的基本技巧可以總結為“緊盯托,慢起腳”。“緊盯托”指的是在準備階段要放松身心,用手托住毽球。在拋出毽球后,雙眼要緊緊盯住毽球,并根據毽球的落點彎曲腿部,用足內側的足弓處踢毽球。在開始訓練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踢一下就用手接住毽球。“慢起腳”指的是在踢毽球的時候要注意保持身體的重心,要掌握好起腳的時機,不要操之過急,要盡可能在毽球位于最低點的時候踢毽球。盤踢的訓練關鍵點就在于“慢”。這種“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起腳慢一些,要把握住最低點。這樣可以避免拉傷大腿內側的韌帶。二是在撿毽球的時候也慢一些。這樣能避免腰部受傷。如果學生能掌握好“慢”字訣,則能減緩肢體疲勞,增強四肢的協調性,讓膝蓋、腰部都得到充分鍛煉。
2.磕踢,控制方向
磕踢也是毽球的基本技能之一。它的動作要點是控制好踢毽的方向。教師要注意學生的動作,看看他們能否控制好方向。如果學生的動作存在錯誤,則要及時指導,幫助他們調整肢體動作,以便更好地控制方向。
磕踢的基本技巧可以總結為“膝發力,控角度”。“膝發力”指的是擊毽的位置在膝關節的上方。要注意在擊毽球的一瞬間用膝蓋發力。這樣能借助膝關節帶動大腿向上擺動,有助于控制擊毽的力度,也有助于調整擊毽的角度。“控角度”指的是要調整膝關節抬起的角度,避免肌肉緊張,這樣才能調節好毽球的行進方向。磕踢的訓練關鍵點就在于“控”。教師要組織學生小組互練,讓他們相互觀察彼此的動作,找到“控”得不到位的地方,并相互糾正。一要注意控制抬腿的高度。如果抬腿過高的話,膝蓋和上體之間的夾角小于90度,這樣就會導致毽球過于貼近身體,會影響后續踢毽球。二是要注意控制磕踢的力量。磕踢時踢毽的人必須用膝關節發力,而不是直接用大腿發力。大腿發力會導致力量過大,不方便控制毽球的方向。三是注意控制肌肉。如果小腿肌肉過于緊張,會導致動作整體變形,使得擊毽點偏離原位,導致毽球向前飛,這樣也不能控制毽球的方向。在小組互練、互糾錯誤后,學生逐步體會到可以通過調整膝關節抬起的角度來控制毽球的走向。這樣他們的毽球技巧可以更為嫻熟。
3.拐踢,用力均衡
拐踢也是課堂訓練的重點之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放松身體,均衡用力,掌握肢體平衡,這樣才能完成好這個動作。
拐踢的基本技巧可以總結為“踝發力,力均衡”。“踝發力”指的是當毽球落到和膝蓋差不多高度時,踢毽者要快速向外擺動小腿,腳趾向外勾,使得腳外翻,用腳踝發力,將毽球踢起。“力均衡”指的是踢的時候不要抬大腿,要用踝關節帶動小腿,注意力量均衡。拐踢的訓練關鍵點就在于“衡”。教師可以用視頻法,拍攝下學生用力不均衡的瞬間,讓他們觀察此時的肢體動作,找出用力不均衡的原因是什么,并加以調整。學生用力不均衡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地方:一是有的同學腰部用力過猛,導致身體向一側歪斜,這樣不容易控制身體重心,可能會導致摔倒;二是有的學生大腿過于用力,導致抬腿過高,這樣會導致毽球踢起后過于貼近身體,不利于后續再踢。拐踢不僅能鍛煉膝關節,對踝關節、髖關節和腰部也有一定的鍛煉作用。同時,拐踢也有較強的觀賞性。故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勤于訓練,掌握拐踢的關鍵技巧。
二、指向健康行為,豐富毽球教學模式
1.創新花式踢法,調動情緒
《標準》認為要讓學生“理解體育鍛煉對健康的重要性,積極參加校內外體育鍛煉,逐步形成體育鍛煉意識和習慣。”枯燥乏味的重復鍛煉很難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濃厚興趣,也很難讓他們養成主動鍛煉的好習慣。故此,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讓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的快樂,這樣才能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考慮到小學生一般都活潑好動,且對新鮮事物充滿興趣,教師可以組織他們自編花式踢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情緒。
在“創新花式踢法”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將調動情緒和自創踢法有機結合在一起,提升學生的參與興趣。首先要“展示他人的花式踢法”。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毽球比賽中的精彩場面。學生看到眼花繚亂的花式踢法,自然心生向往之情,自己也想參與到這有趣的活動中。其次要“設置任務,調動探究熱情”。教師可以將花式踢法分成踢球技術、進攻技術、發球技術這三個大類,讓學生分小組活動,選擇一個類別自主研究。如選擇“進攻技術”的小組,可以探討如何進行倒勾攻球、腳踏攻球、肩壓攻球、頭攻球,充分運用身體的各個部分,提升攻球效率。最后要讓學生“展示創新設計,體現自我風采”。教師可以組織花式踢毽比賽,讓學生通過個人展示、團隊配合等方式表現自己的技巧。學生相互展示花式踢法,激發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動的興趣。
2.聯動線上線下,自主練習
《標準》認為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各種媒體(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多渠道獲取體育與健康的有關信息”,這樣能幫助他們學會學習和鍛煉,形成健康的意識和生活方式。故此,教師要聯動線上線下,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獲取和毽球有關的信息,然后在線下自主練習。
“聯動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可以分成“線上搜索信息”和“線下自主活動”這兩個部分。在“線上搜索信息”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探究主題,讓學生上網搜索信息,并利用微信等平臺交流、討論。常見的探究主題包括:“毽球的歷史發展情況如何”“當地有哪些和毽球運動有關的民間組織,它們有哪些活動”“有哪些新式的毽球玩法”等。“線下自主活動”指的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在課后積極參與各種交流活動。常見的自主活動包括:“個人展示—我的毽球花樣多”“團體比賽—毽球挑戰賽”“親子活動—和爸爸媽媽比毽球”等。教師要注意的是“線上搜索信息”和“線下自主活動”彼此之間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彼此聯系的。如在線下活動“團體比賽—毽球挑戰賽”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上網搜索,了解毽球競賽的規則是什么,并結合搜索結果組織毽球挑戰賽。聯動線上線下,使得學生了解了不少和毽球有關的信息,豐富了知識,了解了毽球文化。
3.加強學科融合,深度探究
組織學生參加跨學科的體育活動,教師可以將體育運動和語文、歷史、美術、音樂、生物等學科的知識和學習技巧結合在一起,組織學生參加深度探索活動,豐富教學模式。
不管是理科還是文科,都可以和毽球運動結合在一起,構筑跨學科的教學模式。結合理科,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人體構造圖,讓學生了解有哪些肢體部位在毽球運動中得到了鍛煉。還可以給學生展示數據、圖表,讓他們了解在參與毽球運動后,自己的耐力、爆發力、平衡力等有怎樣的變化。這樣能讓學生切實看到毽球運動有助于身心健康,他們會更樂于參加該活動。結合文科,教師可以讓學生伴隨音樂踢毽球,喚醒聽覺,沉浸在運動的情境中。也可以讓學生試著畫出踢毽球時的動作,探討各種技術動作的要點是什么,分析如何才能提升踢毽球的能力。還可以給學生介紹我國毽球運動的發展歷史。通過上述跨學科活動,學生從毽球運動的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等角度展開了探究,對毽球的理解自然也更為深刻。
三、聚焦民族文化,拓展毽球傳播途徑
1.組織班際競賽,學以致用
《標準》認為課程教材要“體現中國和中華民族風格”,要“體現國家和民族基本價值觀。”由此可見,小學體育教學要聚焦民族文化,讓學生自覺傳承和發展傳統文化。故此,教師要拓展毽球傳播途徑,讓學生不僅能在班級中參與毽球比賽,在課后也能系統地學習毽球,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組織班際競賽是拓展毽球傳播途徑的方式之一。它能讓學生從自己的課堂走出去,和其他班級的同學互動交流。
根據歷史記錄,毽球源于古代蹴鞠。教師可以結合蹴鞠的規則,設計班際競賽。這樣既能體現出民族文化的傳承,又能激發學生的競爭心理。首先,教師組織學生互動討論,總結毽球的技術特點,讓他們從同伴那里學習一些新穎的踢毽方法,用于實際比賽。例如有一名學生發現同伴在踢毽的時候會先做假動作,然后再真的踢出去。他覺得這種方法很好,能迷惑對手,提升團隊的進攻效率。于是該學生學習了這種方法,并用于比賽中。其次,教師安排學生參加比賽,讓他們觀察對方動作特點,思考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最后,讓學生交流互動,從對手的身上學習好的方法。組織班際競賽能讓學生學以致用,認識到毽球技巧能幫助自己贏得榮譽,為班級爭光。這樣能讓學生傳承積極進取的民族文化,也有助于拓展毽球傳播途徑。
2.編寫校本課程,建構體系
《標準》認為要“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特點,開發與利用課程內容資源。”教師要將毽球的歷史傳承融入校本課程中,讓學生了解毽球文化,自主建構學習體系。這樣能讓他們在課后自主訓練,也有助于拓展毽球傳播途徑。
“歡樂毽球”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讓學生在有趣的游戲中掌握踢毽球的基本動作,開拓思維,磨練意志,促使他們了解毽球這種古老的民間體育運動。校本課程的內容包括三方面的內容:一是毽球的歷史和文化傳承。這部分內容主要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呈現,學生可以通過觀看課件了解毽球的歷史發展,看到毽球如何從軍事訓練逐步變成民間體育項目。二是介紹毽球的基本技巧。這部分課件重點指導學生掌握盤踢、磕踢、蹦踢、對踢等毽球的基本動作。三是組織學生探究毽球的各種玩法。教師鼓勵學生將各種民間游戲和毽球結合在一起,設計出全新的玩法。例如可以將毽球和跳長繩組合在一起,讓兩名同學甩動長繩,其他隊員分別站在長繩的兩側,將毽球踢過長繩。和普通的踢毽球過網不同,長繩是不斷運動的,這使得踢毽球的難度更大,也讓該游戲變得更有趣味性。該校本課程將知識建構、技能學習、個性創造融合在一起,具有一定的系統性。編寫校本課程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毽球文化,好的校本課程能“體現人類文化知識積累和創新成果”,這更符合新課程的要求。
3.參與群眾活動,養成習慣
組織學生參加和毽球有關的群眾活動,能讓他們全身心投入進去,體會到毽球文化與時俱進,不斷發展。這樣也能拓展毽球傳播途徑,讓學生養成積極鍛煉的良好習慣。
教師可以聯系社區,看看社區是否有和毽球有關的組織,是否會定期組織居民參加毽球活動。如果有,則可以組織學生加入其中;如果沒有,則可以建議社區管理人員牽頭,組織相關的群眾活動。例如筆者聯系某社區組織了“老少樂—社區毽球大賽”。該比賽邀請全社區的退休老人和中小學生一起參與其中。考慮到老人的安全問題,該比賽還特別設計了一些適合老人的比賽項目。如“坐式毽球”,參賽者坐在座位上相互踢毽球。又如“手忙腳亂”,在坐式毽球的基礎上,參賽者還要雙手持乒乓球拍,不僅可以用腳踢毽球,還可以用球拍拍擊毽球。除了組織定期比賽以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己組織社團,參加定期訓練。組織學生參加毽球群眾活動,這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看到還有不少人對毽球感興趣。這在無形中激發了學生自己的參與興趣。
毽球是一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各種踢毽技巧,參與到自主訓練中,積極探索傳播毽球文化的途徑。這樣能構筑校園毽球特色文化,不僅能體現出娛樂性和健身性,而且能讓學生對中國傳統體育項目產生濃厚興趣,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參考文獻】
[1]鄒德健.毽球在小學體育特色項目建設中的價值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4(02).
[2]張發幫.在中小學體育活動中開展毽球運動的可行性[J].青海教育,2018(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