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能為中高年級小學生奠定好閱讀基礎,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有助于創新語文教學模式,提升閱讀教學質量。教師要深入探索該教學模式,在創新與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分析了“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的特點,以及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年級;單元整合;群文閱讀
作者簡介:黃新途(1980—),男,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化峒鎮中心小學。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正處在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小學語文教師要緊緊抓住這一教學黃金期,在實際教學中積極應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促進閱讀教學質量提升,使學生在閱讀多個文本的過程中深入理解文本內涵,整體把握文章內容,不斷優化學習方式,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特點
(一)針對性強
部分小學語文教師因為教學觀念比較傳統,在日常教學中過度依賴教材進行教學活動,僅僅圍繞單篇文本進行閱讀教學,導致閱讀教學效率較低。此外,部分教師長期運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思維方式僵化,被動地根據教師的指令完成學習任務,缺乏主觀能動性。整合單元文本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可使閱讀教學活動更具針對性,使學生清晰了解閱讀主題,在群文閱讀中進行深入思考,獲得更深刻的啟發。此外,“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還可以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積極地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培養良好的文本閱讀習慣。
(二)內容豐富
整合單元文本內容開展群文閱讀活動可豐富閱讀資源。在傳統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只針對教材內的某篇文章進行閱讀教學,導致學生的閱讀視角比較狹窄,在習得閱讀方法后很難應用到其他文本的閱讀實踐中。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在一堂課中閱讀多篇同類型的文章,靈活應用所學的閱讀方法,開闊閱讀視野,不斷提高閱讀能力,發展思維能力。
(三)生動形象
和傳統的單一文本閱讀教學模式相比,“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還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在此教學模式下,教師可以根據新課標要求確定教學主題,讓學生在閱讀前就可以了解此次閱讀活動的主要方向和文本類型,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該教學模式下,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有機整合閱讀過的其他文章,結合生活經驗,探析文本內容和日常生活的關聯;也可以單元主題為切入點,從單篇精讀過渡到群文整合,使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有意識地聯系其他相關的文章,進行內容整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涵與思想情感。
二、小學中高年級語文“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注意課前預習,為群文閱讀做鋪墊
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下,學生需要同時接觸多篇文章,學習范圍更廣,這對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更高要求,所以,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單元主題對單元內多篇文章的內容及內涵進行剖析,也可以設計具有針對性的預習任務,讓學生進行有效預習,使學生盡量在課前預習中就基本了解文本內容,為后續在課堂學習中進行更深入的探究,以及加深閱讀理解做好準備,以有效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品鑒中國古典名著”為主題,整合本單元的四篇文章——《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來開展群文閱讀活動。這幾篇文章均出自我國四大名著,雖然篇幅比較長,但整體情節有趣且生動,其中的精彩片段值得學生細細品味。教師若采取傳統閱讀教學模式,讓學生一節課閱讀一篇文章,容易降低學生學習效率。教師可提前一周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精讀每篇文章,解決生字詞問題,對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初步分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并標出不理解的地方。在群文閱讀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提出預習中尚未解決的問題,開展師生交流與互動,使學生對文本形成深刻的理解,充分感受我國古典名著的魅力,從而提高群文閱讀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后續深入閱讀我國古典名著的興趣。
(二)運用求異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學作品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多種類型的文學作品,不同的文學作品具有不同的文學價值,且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認知。為有效地發揮文學作品對學生的積極影響,教師可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中運用求異法,讓學生認真賞析同一題材不同內容或者同一主題不同體裁的文學作品,從了解淺層的詞句意思到深刻感悟主題思想,以對比閱讀法分析不同文章的異同點,讓學生更靈活、系統地進行文本閱讀,從不同的層面感受文學作品的價值,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1]。
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基于單元主題“作者筆下的人”組織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同時閱讀該單元中的四篇文章——《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刷子李》。這四篇文章都刻畫了鮮明的人物形象,文章作者運用不同的人物描寫方法,展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特點。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自主閱讀,隨后運用對比分析法進行文本賞析。為了幫助學生賞析文本,教師可以設計幾個問題,讓學生圍繞相關問題進行針對性閱讀,如:四篇文章分別運用了什么方法描寫人物?四篇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是描寫人物的?四篇文章分別塑造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對文本進行綜合分析,掌握作者從心理、動作、外貌及語言等方面來描寫人物的技巧和方法,在深刻領悟人物特點的基礎上,深入理解文章內涵。
(三)進行求同閱讀,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安排一個或多個課時進行一篇文章的閱讀教學,這種相對分散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采取“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可讓學生在一節課中同時閱讀多篇文章,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此外,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既要對每篇文章內容有大概的了解,又要分析文章之間的異同,能夠提高閱讀同類文章的能力[2]。在采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來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采用求同閱讀策略,即為學生提供同一主題的不同文本,讓學生對同一主題文章進行系統閱讀,做到舉一反三。
例如,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整合該單元中的四篇文章——《盤古開天地》《精衛填海》《普羅米修斯》《女媧補天》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這四篇文章皆為神話故事,既有中國神話,也有西方神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特征。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下,教師還可將其他相關的神話故事引入課堂中,如《潘多拉的盒子》《寶蓮燈》《后羿射日》《亞當與夏娃》等,讓學生在對比分析了解中西方神話中的世界觀,并對中西方神話故事進行分析,了解兩者的文化特點,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四)獨立閱讀,使學生深入感悟文本主題
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群文閱讀的開展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能夠通過獨立閱讀深入感悟文章主題思想。和單篇閱讀不同,在群文閱讀過程中,學生需要面對更多的文學作品,閱讀范圍更大。此外,群文閱讀教學除了涉及教材內的文章,還會拓展課外文本。基于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獨立閱讀,使學生通過自主整合教材文章,尋找關鍵線索,拓展閱讀課外文本,充分掌握并靈活應用多種閱讀技巧,或對文本內容發表不同見解,深刻理解文章主題,構建個性化的閱讀模式。
例如,在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組織群文閱讀活動,在引導學生閱讀《宇宙生命之謎》的基礎上,整合四年級下冊的《千年夢圓在今朝》以及課外文章《我最好的老師》等,以豐富群文閱讀素材,使學生通過閱讀某類文章充分了解這類文章的主題思想,更高效地進行群文閱讀。中高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探究意識,一些學生對科普文非常感興趣,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獨立閱讀其他蘊含科學精神的文章,并在閱讀之后進行集體交流和匯報,分享讀后感,同時就閱讀中存在的疑惑進行交流和討論。這樣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深刻感悟文本主題思想。
(五)讀寫結合,有針對性地進行群文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閱讀教學的過程中要遵循以讀促寫以及讀寫結合的原則,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下,要注重以學習習作技巧為目標讓學生閱讀多篇范文,使學生在系統學習習作方法以及情感表達技巧的過程中提升寫作能力[3]。
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組合《摔跤》《他像一棵挺脫的樹》《兩莖燈草》《刷子李》等文章進行群文閱讀教學,并引導學生通過批注式閱讀法找出文章當中描寫人物細節的內容,為學生詳細介紹這些文章是怎樣通過神態、外貌、語言、動作描寫等表現人物特點的。在講解了人物描寫方法后,教師可布置隨堂習作任務,讓學生靈活運用四篇文章中的人物描寫方法寫一篇人物作文。
(六)注重合作探究,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
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模式下,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中進行深度學習,提升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教師在應用小組合作探究策略時,還要注重為學生創造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合理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進行合作探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4]。
比如,在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整合單元文章——《大青樹下的小學》《花的學校》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首先,教師可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其次,讓每組學生通過合作探究,找出文章中運用擬人手法的句子,學習這一描寫手法;最后,要求學生運用擬人手法描述某件事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
(七)創設教學情境,適當拓寬群文閱讀路徑
小學生正處在思維發展的關鍵階段,而且中高年級的小學生面對日漸增加的學習任務,容易產生倦怠情緒,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合理創設教學情境,將趣味化元素融入群文閱讀教學中,適當拓寬閱讀路徑,使學生更自主自覺地進行閱讀學習,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5]。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可運用信息技術,直觀、生動地呈現文本內容,有效提高群文閱讀效率。
例如,在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圍繞“世界各地”這一主題,整合《威尼斯的小艇》《牧場之國》《金字塔》這三篇文章來開展群文閱讀教學。對此,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相關景物,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受各地人文景觀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絢麗多姿,從而激發學生了解世界各地多元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總結
總之,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應用“單元整合·群文閱讀”策略,有助于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對這一教學模式有正確認識,并靈活應用此模式,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楊玉萍.試析培養學困生閱讀能力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J].學周刊,2022(18):65-67.
王啟銳.基于單元主題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教學為例[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1(8):25-26.
劉娟.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與寫作整合的教學[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8):70-72.
鞠曉雅.大單元設計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21(20):47-48.
林小燕.小學語文“1+X”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J].名師在線,2022(26):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