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展高階思維視角下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探究,能對學生美術學科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紙藝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需要結合數學、科學等學科開展跨學科項目設計,促進學生從多維度進行探索和學習;需要借助創意紙藝作品比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升學生的高階思維,達到學科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高階思維視角;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實踐;紙藝校本課程
高階思維視角下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通過由內到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美術知識和技能,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引導學生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美術學科教學實現以美育人的重要目標[1]。紙藝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可有效整合高階思維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本研究分析紙藝課程在提高學生的創造力、思維能力,以及促進學科交叉融合方面的實踐策略和成效。
一、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紙藝課程,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和欣賞能力
(一)地方文化主題項目
在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地方文化完成項目設計,此過程可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我國幅員遼闊、文化多樣,每個地區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符號、傳統節日及民間藝術。
以“江南水鄉”紙藝課程為例。學生可以通過制作紙藝版的“江南水鄉景觀”,深入了解和體驗這一地區的文化特色。此項目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用故事、圖片或視頻的方式介紹江南水鄉的歷史文化、地理特點、生活方式,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形式。如蘇州的園林、紹興的古鎮、杭州的西湖等,這些元素可以讓學生感受江南地區獨特的文化韻味。
其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具體的元素作為創作主題,如古典園林中的拱橋、亭臺樓閣、船只及水面的倒影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可以學習如何將這些元素抽象化,并設計成簡單的紙藝作品。
再次,教師需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紙藝技巧,如如何使用不同的折紙、剪紙技巧來表現水的流動感、建筑的立體感等。
最后,學生需進行展示與分享。在此階段,每一個學生均可展示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靈感。
在文化主題項目中,學生可以學習與掌握紙藝技能,可以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創作自己的紙藝作品,并表達對我國各地文化的理解和欣賞。這樣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豐富美術課程的內容,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探索藝術和表達看法的平臺,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促進他們高階思維的發展[2]。
(二)地方節慶活動
教師可以結合地方節慶活動,將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校本課程的建設,為小學美術教育提供生動的教學場景。教師在紙藝課程中融入地方節慶活動,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節慶背后的文化意義;此外,學生通過親手制作與節慶相關的紙藝作品,可以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以春節為例。春節是家庭團聚和迎新春的重要時刻,充滿文化內涵。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播放相關視頻、邀請嘉賓開展講座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春節的歷史起源、傳統習俗及象征意義。
其次,教師可以開展以“春節”為主題的紙藝系列活動。活動一,制作燈籠。燈籠象征著光明和希望,是春節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如何使用紅色的紙張制作傳統的燈籠。學生可以在燈籠上繪制傳統圖案,如龍、鳳、魚等,增添節日氛圍。活動二,剪窗花。剪紙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常用于節日裝飾。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基本的剪紙圖案,如梅花、福字、動物等,然后引導學生嘗試自己制作窗花。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能夠讓學生表達自己對新年的美好祝愿。
最后,教師可向學生介紹春聯和福字的文化內涵,鼓勵學生嘗試書寫春聯或制作福字掛飾。如此,可以讓學生感受中國書法之美,并體驗紙張這一載體的作用。
學生在上述小學美術紙藝校本課程活動中,可以學習紙藝技巧,并可以通過親手制作節日裝飾品和參與節慶活動,深入體驗和理解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培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可見,教師將地方節慶活動文化與校本課程建設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并進一步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二、構建跨學科主題項目,促進學生多維度進行探索和學習
(一)紙藝與數學幾何圖形結合
在紙藝與數學幾何圖形結合的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從興趣激發、知識識別、技能掌握、知識應用等方面出發,設計跨學科主題項目。
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識別和描述基本的幾何圖形,如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等。對此,教師可以結合小學數學學科中關于幾何圖形的知識點,讓學生在美術課程中學習數學知識,并通過紙藝活動的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如分析能力、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具體而言,教師需要確定跨學科主題項目的目標:讓學生可識別、描述基本的幾何圖形及其屬性;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紙藝技巧;讓學生應用幾何知識制作紙藝作品,培養其空間想象力和手工技能;激發學生對數學和美術的興趣,增強其探索數學與美術結合可能性的意愿;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審美能力。
其次,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紙藝技巧,包括剪切、折疊等。在美術課程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各種利用幾何圖形設計的紙藝作品,如動物、花卉、建筑模型等,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此外,教師還可以向學生介紹如何從簡單的幾何圖形出發,通過變形、組合等方法創造復雜多樣的紙藝作品。
再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嘗試使用不同的幾何圖形創造自己的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從而發現它們與幾何圖形之間的關系。如蜂窩的六邊形結構、雪花的對稱性等。
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確定主題,利用幾何圖形設計紙藝作品。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鼓勵學生運用高階思維,思考如何將簡單的幾何圖形進行變換和組合,創造具有創意和美感的作品。學生不僅要考慮圖形的幾何屬性和美術元素(如色彩、線條、質感等),還要運用剪紙、折紙等紙藝技巧。
可見,學生在創作紙藝作品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如如何通過組合不同的幾何圖形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如何通過調整圖形的大小、顏色、位置等元素增強作品的表現力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發展高階思維的過程。
(二)紙藝與科學學科的結合
具有科學探索性質的紙藝主題項目,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科學概念和原理,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發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首先,教師可以確定跨學科主題項目目標:讓學生了解和應用基本的科學原理,如力的作用、浮力的作用、飛行的原理等;讓學生制作紙藝模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和科學實驗技能;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增強他們在科學實踐活動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其次,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融合科學學科的紙藝作品,如紙飛機、紙船、紙橋等,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解釋這些作品背后的科學原理,如空氣動力學、浮力、力的平衡等,激發學生對科學學科的探索興趣。
與科學融合的跨學科主題項目,可以為學生提供探索科學奧秘的良好平臺,讓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美術活動中應用科學知識,實現科學與美術教育的有機結合。
(三)紙藝與勞動的結合
在紙藝與勞動相結合的校本課程建設中,教師可以“造紙術”為主題設計跨學科主題項目。在此跨學科主題項目中,學生可以體驗古法造紙的流程,并以天然的草本作為點綴,制作精美的花草紙。如此,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三、開展創意紙藝作品比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設計創意主題與規則
開展創意紙藝作品比賽是建設紙藝校本課程的有效策略,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為確保比賽既有趣又具有挑戰性,教師需要精心設計比賽的主題與規則。
首先,比賽的主題應選擇能夠引起學生興趣且與學生已學知識相關的內容。例如以“環保”為主題,鼓勵學生使用回收材料制作作品。又如以“科學與藝術”為主題,讓學生探索科學原理并將其展現在紙藝作品中。再如,以“未來世界”“夢幻花園”“環保故事”等為主題,促使學生運用高階思維探索和表達自己對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
其次,比賽的規則和評分標準應該明確,以確保比賽的公平性。規則應包括作品的類型要求(立體或平面作品)、材料要求(如必須使用可回收材料)、作品的尺寸限制、完成的時間限制等,這些規則旨在鼓勵學生在一定的框架內發揮創意。比賽的評分標準應包括創意性、技巧性、主題表達等方面,這些標準能夠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有明確的方向。
最后,為了保證比賽的公正性和專業性,教師可以邀請校內外的美術教師、藝術家或有關領域的專家作為評委。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立不同的獎項,如“最具創意獎”“技術執行獎”和“最佳主題表現獎”等,以表彰學生在不同方面的優秀表現。
(二)組織創作與展示
首先,教師應鼓勵學生圍繞比賽的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同時向學生強調創意和個性的重要性。學生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創作,培養團隊協作能力,迸發更多的創新想法。
其次,在學生創作的過程中,教師應提供持續的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克服技術難題,優化作品的設計。
再次,在學生完成作品后,教師可以組織學校范圍內的展覽,將所有參賽作品公開展示給全校師生欣賞。展覽可在學校圖書館、會堂或其他公共空間舉辦。這不僅可以表現對學生努力的認可,還可以使學生共享紙藝校本課程的成果。
最后,為了讓展示更具互動性和教育意義,教師可以安排參賽學生向觀眾介紹自己創作的靈感、使用的技藝和表達的主題。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通過學校網站或社交媒體,將學生的作品和創作故事分享給更多的觀眾,進一步擴大比賽的影響力。
可見,創意紙藝作品比賽不僅能夠成為展示學生藝術才華的平臺,還能夠成為促進學校藝術文化建設、紙藝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3]。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紙藝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過程中,教師需要基于高階思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構建跨學科主題項目、開展創意紙藝作品比賽,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鐘事金,戴晗彥.高階思維視角下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以紙藝校本課程建設為例[J].教師博覽,2023(21):31-34.
[2]邱文輝.閩西漢劇之“美”: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J].教師,2023(7):75-77.
[3]侯敏.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及應用實踐[J].天津教育,2019(29):149-150.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生活·實踐視域下小學美術校本課程開發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ZX23-526)”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蘇玉華(1979—),女,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第五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