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晶 劉龍雪 馬秀娟 王新月

【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石,在化學教學中主要體現為中國化學史、文學典籍、古字、成語、詩句、傳統思想文化等方面。在初中化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遵循典型性、化學性、適度性原則,同時要進行創造性運用,可巧妙創設傳統文化情境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挖掘優秀傳統文化思政元素,從而促進學生的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品質素養。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初中化學 高階思維 思政元素
【中圖分類號】G63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6-39-0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石,為民族的進步提供堅實支撐。教育部2014年從宏觀層面發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2021年從中觀層面印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另外,《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多處提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在教材內容選擇、開發文本資源等方面。[1]由此可以看出學科教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順應了教育發展趨勢,但從已發表的文獻來看,傳統文化運用于語文、歷史、政治等人文學科較為廣泛,運用于化學、數學、物理等自然學科的較少。基于這一背景,本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一、厘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分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用自己的勞動創造出來的所有文明成果,包括物質和精神等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化學教學中主要體現為中國化學史、文學典籍、古字、成語、詩句、傳統思想文化等。
(一)中國化學史
中國化學史記載著中國化學發展歷程,也是中國化學家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生動寫照。[2]傅鷹先生說過:“化學給人以知識,化學史給人以智慧。”在化學中融入中國化學史教學,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啟迪他們的智慧,培養他們科學研究的精神。
(二)文學典籍
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學經典作品浩如煙海,《夢溪筆談》《本草綱目》《天工開物》等一大批古籍都記錄著中國各個歷史階段的光輝成就。把中國古代優秀科學技術文獻中的內容融入初中化學教學中,有效地實現了人文與科學精神的有機結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審視未來,向學生滲透人文精神,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三)古字、成語、詩句
古字中蘊含了古人的智慧,它可以與化學學習結合起來。如“鹽”的古文字“鹽”字是會意字,由“臣”“人”“鹵”“皿”組成,可用“鹽”字開展粗鹽提純這一課的教學,即用“臣”部與“人”部講解鹽對人們的重要性,用“鹵”部引入過濾操作,用“皿”部講解蒸發操作。一個簡簡單單的古字蘊含著豐富的知識,折射出中華悠久的文化底蘊,圍繞古字開展課堂教學,可讓學生對相關知識記憶深刻。[3]
成語來源廣泛,大多來自歷史故事、傳說、寓言、文人筆記等。成語是中國語言的一種特殊表達方式,它以簡潔、形象、生動的方式傳達出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成為中國語言文字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常常以精練的字詞代表一個故事或者典故,具有啟發作用與教育作用,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詩是詩人抒發自己感情,記錄自己所見、所感、所想的一種藝術形式。將蘊含化學知識的詩句融入化學課堂中對學生進行文化熏陶,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于謙的《石灰吟》、杜甫的《客從》、蘇軾的《石炭行》都是中國古代著名詩人的名篇,它們都是化學和文學相結合的范例。
(四)傳統思想文化
傳統思想文化源遠流長,例如《道德經》中的辯證思想與儒家的中庸思想等,它們強調道德、倫理和人生哲學,反映了當時一部分人的社會價值觀,影響著人們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將這些傳統思想文化融入化學教育中有助于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并且使化學教育更加具有人文關懷,使學生更全面地理解和應用科學知識。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化學教學需遵循的原則
(一)典型性
典型性原則就是選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應具有立足世界的民族性、立足民族的歷史性、立足歷史的先進性。[4]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可以用兩種方式將具有典型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一是直入主題,傳遞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在上氧氣這一課時,可以講述唐代煉丹家馬和與氧氣的故事,強調馬和是世界上最早發現氧氣的人。運用“最”“第一”“首次”等極限詞,可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的典型性。二是間接對比,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客觀評價。例如在上元素這一課時,先介紹國外的元素發現史,再講解中國元素發現史,通過間接對比,讓學生理性認識中國對元素發現的成就與不足。
(二)化學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豐富多樣,然而并非所有素材都與化學課堂相契合。在化學教學中,中華傳統文化素材的選擇必須緊密圍繞著化學這一核心展開。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是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化學課堂的目標在于實現文化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一。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時,必須兼顧化學的科學價值與人文價值,遵循化學性原則。
(三)適度性
在化學課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過程既涉及多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又需要深入挖掘化學學科本身的人文內涵,同時還要關注基礎教學任務的完成質量,教師需要全面而精準地把握這三個方面,才能實現課堂的優化。適度性原則包含兩個方面。一是量的適度,在量的方面,要把握好融入傳統文化的數量。[5]雖然傳統文化是化學教學的重要資源之一,但是過多的傳統文化素材可能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他們對化學知識的掌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計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適量地引入傳統文化素材,使之成為化學教學的有益補充,而不是成為主導。二是質的適度,在質的方面,要注重傳統文化素材的質量。教師應當選擇那些與化學知識緊密相關、有助于學生理解知識、提高科學素養的傳統文化素材。同時,教師還應當對所選用的傳統文化素材進行深入挖掘和解讀,使之與現代科學知識相呼應,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能夠感受到現代科技的強大與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創造性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
(一)創設傳統文化情境,促進學生的高階思維發展
“高階思維指發生在高層次認知水平上的心智活動,是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批判思維能力的核心”[6],巧妙地運用傳統文化創設情境能有效促進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例如在講解水的凈化時,可用唐代陸羽《茶經·五之煮》導入:“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上述內容指出像瀑布這種急流奔騰、翻涌回旋的水不適合飲用,長期飲用這種水可能會導致頸部疾病。由此提問學生:瀑布中的水為什么不適合飲用?可能有哪些雜質?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解答,讓他們將現有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激發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高階思維能力。在講到過濾操作時,引用《茶經·四之器》:“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銅鑄之……其囊,織青竹以卷之,裁碧縑以縫之,細翠鈿以綴之,又作綠油囊以貯之。圓徑五寸,柄一寸五分。”提問學生:上述內容體現什么凈水原理?“漉水囊”“囊織”相當于過濾操作中的什么儀器呢?學生回答后,以小組合作設計過濾污水的實驗方案,將是否正確選取實驗儀器、是否準確精練實驗步驟、是否列出實驗注意事項作為評價標準。對實驗方案進行小組內部自我評價、小組間互相評價和教師評價,鼓勵學生提出改進意見。通過創設傳統文化情境,引導學生將茶葉過濾與過濾實驗進行類比,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并在設計多樣化的實驗方案時,對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的培養,然后開展深入的研討和互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挖掘傳統文化思政元素
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教師在運用傳統文化講解化學知識時,要注重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實現智育與德育并行。以人教版初中化學九年級上冊教材內容為例,對傳統文化中的思政元素進行挖掘,如表1所示。
對相關教學內容及其對應的傳統文化素材進行整理后,可以編制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試題來評價教學效果。總之,在化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在學科教學上實現了文理交融,提高了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化學興趣、高階思維;在文化素養方面,能夠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傳承和弘揚,同時潛移默化地發揮德育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但是融入傳統文化要遵循典型性、化學性、適度性三個原則,學會創造性地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忌生搬硬套,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參考文獻】
[1]洪茲田,陳女婷.初中化學教材中傳統文化資源開發與應用建議[J].理科考試研究,2023,30(10):49-53.
[2]蘇瑞琴.中國化學史融入中高職化學教學的應用路徑探究[J].甘肅教育研究,2021(3):65-68.
[3]方昊成.中華傳統文化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1,42(19):113.
[4]張維忠,李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現狀、選取原則與策略[J].小學數學教師,2023(7/8):9-12.
[5]馮馨尹.課程思政理念下傳統文化融入中學化學教學的思考與實踐[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0:47.
[6]李瑩瑩.基于高階思維能力的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以“常見酸、堿的化學性質”為例[J].教育界,2023(23):122.
周淑晶 / 佳木斯大學藥學院,教授,從事化學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研究;劉龍雪 / 佳木斯大學藥學院,從事化學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研究;馬秀娟 / 佳木斯大學藥學院,從事化學課程教學研究與實踐研究;王新月 / 佳木斯大學藥學院,本科在讀(佳木斯 154007);*通訊作者,E-mail:2480024349@qq.com
【基金項目】2022年度佳木斯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課程思政與化學師范專業課程的融合探索與研究”(2022JY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