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彤
摘要:大單元教學的實施能夠促進學習的真實發生,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學習策略、提升學習質量、深入發展核心素養。教師應以《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導向,探索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設計和實施策略,以單元大概念為驅動,完成教學內容的整合及主題活動的設計,滿足學生的高效學習的需求及核心素養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
大單元教學的實施源于對傳統語文教學方式的改革。在傳統語文教學背景下,有些教師的教學組織與安排比較刻板、單一,常以單篇課文為教學單位,一篇接一篇地推進單元內各篇課文的教學,缺乏整體意識;教師缺乏發掘和利用課文之間的關聯的意識,沒有將各篇課文進行關聯而統籌后安排教學活動。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是比較分散的,且缺乏主題意識。這樣,學生就無法對課文所承載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深入探究,從而影響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阻礙學科育人價值的落實。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秉持大單元教學理念,創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組織形式。《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中提出了“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促進知識結構化”的建議,明確了大單元教學在語文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建議教師“綜合考慮教材內容和學生情況,設計不同類型的學習任務,依托學習任務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安排連貫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強化整體意識,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統籌安排,設計有助于學生探究單元主題并建構主題意義多元化、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活動,以滿足學生對課程知識的系統化學習需要。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探索構建符合學生認知邏輯、能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發展需要的大單元教學策略及行動方案。
一、結合教材確定單元主題和大概念
大單元教學有別于單篇課文教學,它倡導教師以整個單元為基本單位去實施教學。為了順利推進整個單元的教學,教師要找出單元各個板塊的“共通之處”,以便能對單元教學內容進行統籌安排,推進學生的整體學習與探究活動,而單元主題便是教師要找的這種“共通之處”。
小學語文教材的每個單元都有明確的主題,并以主題為樞紐,設計與編排單元下的各篇課文和語文園地、習作等板塊內容。在這種編排形式下,單元重要知識和信息會反復出現在各篇課文中。因此,為了有效落實單元整體教學,教師要重視對單元主題的提煉,以便能圍繞主題構建相關活動,引領學生對各篇課文中重復出現的知識和信息進行深入探究,使學生借此將各篇課文進行有機融合,滿足整體化學習需求。
(一)找出單元主題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開展的第一步便是對單元主題的分析。以本單元為例,教師應深入分析《童年的水墨畫》《剃頭大師》《肥皂泡》《我不能失信》這四篇課文及語文園地、習作等板塊內容,明確各篇課文及各個板塊都是對“童年”話題的探討與表述,都記錄了童年的美好回憶,寄托了作者真摯的情感,且這些回憶與情感都依附于大量的寫作手法,主要是細節描寫方法。這些內容便是單元內局部重復出現的知識和信息,遵循這些知識和信息,教師可以將本單元主題確定為“童年的百花園”。
(二)解讀單元大概念
大單元教學有別于傳統教學不僅體現在促進學生對單元內容的整體化學習,還體現在關注學生對學習意義的主動建構,要求學生以可遷移的概念理解為目標,完成對單元語文要素和人文意義的全方位探究與建構,以此促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地,滿足學生核心素養深入發展的需要。其中,可遷移的概念理解指的是涵蓋語文要素和人文意義的單元大概念,而這種大概念也可描述為單元主題意義,能夠反映單元主題的深層含義,體現單元主題的社會屬性和生活價值。對這種主題意義進行探究與建構是大單元教學開展的核心任務(即大任務)。因此,在找出單元主題后,教師還要發掘單元語文要素,分析單元教學的社會屬性和生活價值,并將這些內容綜合到一起來確定單元的大概念,即主題意義。
以本單元為例,教師通過深入分析,能夠明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包括“有關童年的字詞知識”“人物描寫方法”“修辭手法”“讀寫技能”等內容;而本單元的人文意義則是“通過學習本單元內容,能夠回憶童年趣事,感受生活的美好,從而更好地珍惜時光、熱愛生活以及熱愛大自然”。教師將這些內容進行綜合,便能確立本單元大概念為“通過本單元學習能夠正確運用文字和一些優秀表達方法來訴說自己的童年經歷和感想,經過不斷的回憶和表達而生成對當下時光、現實生活以及大自然環境的珍惜與熱愛,更好地適應當下發展并積極開啟未來”。
二、結合學生發展確定單元教學目標
在大單元教學背景下,教師要從單元整體視角出發確定教學目標,以便能以教學目標為導向,開展有助于學生整體化探究單元內容的各種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高效學習以及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在單元教學目標制訂方面,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學情,還要結合當前的育人形勢及要求,制訂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需要的教學目標。
以本單元為例,在充分分析單元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情進一步研究,以便更貼切地設置教學目標的難度。例如,通過一、二年級以及三年級上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積累了不少閱讀學習的方法和經驗,包括略讀的方法以及根據上下文和實際生活解析疑難詞句意思的方法。為此,在目標設置中,教師可融入“自主閱讀課文”的目標要求,以此目標為導向,促進學生提高自主閱讀能力,培養自主閱讀習慣。這種目標的設置方式符合學生當前的基礎,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此外,教學目標的制訂還要順應當前的育人形勢及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為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語文學科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學科,應積極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兼顧德育和智育,關注與推動學生全面發展。結合這一育人形勢,教師需要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體現在教學目標設置中,制訂出育人含量更高的教學目標。通過對本單元各篇課文及各個板塊的深入分析,考慮學生學情和育人形勢兩項要素,教師可以將本單元教學目標設計為以下五條。
1.正確識讀、辨認和書寫本單元字詞。
2.自主閱讀課文,獲取對課文內容和其中難點字詞及表達的基本認知。
3.細致解讀課文信息,邏輯化梳理各篇課文的結構脈絡。
4.掌握課文中的各種寫作方法,如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了解事件的記敘和說明方法;重點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
5.使用從本單元學到的知識和方法對單元主題進行自由表達,表述自己的童年經歷,描寫身邊的人物,充分表達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生成的向導,以這些契合學生認知基礎、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要的教學目標為導向而實施設計和引導,可切實提升大單元教學的質量及水平。
三、結合相關性整合單元教學內容
目標確定之后,大單元教學來到了最為關鍵的一步,即單元教學內容的整合及主題活動的開展。一般來說,在這一步中,教師要打破教材原本的編排方式,以單元主題為導向,將單元內各篇課文或各個板塊相關聯或相似的內容進行整合,統籌安排教學任務及活動,以滿足學生對單元內容整體化學習所需,為單元大概念的探究與建構提供良好條件。
(一)整合單元內容
本單元的幾篇課文重復出現了一些知識和信息,這些知識和信息便是教師需要提煉與整合的、局部相關聯或相似的內容。例如,本單元中的幾篇課文都大量運用了人物描寫的方法,這些方法不僅是單元教學的重點,也是各篇課文中重復出現的知識。為此,教師可基于這些知識構建“探索人物描寫方法”的任務,并在這一任務驅動下,將各篇課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引領學生以群文閱讀的方式對多篇課文進行有目的性地閱讀,引導學生深入解讀并全面整理這些課文中的人物描寫方法。這樣,學生的整體化學習便能順利實現。除了“探索人物描寫方法”之外,教師還可基于單元中其他相關聯或相似的內容來布置任務,以促進單元內容的有機整合或重組。再如,教師還可布置“解讀作者童年敘事思路與布局方式”“解讀作者童年感想和情感”等學習任務,整合單元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整體化學習需要。
(二)開展主題活動
在內容整合之后,教師要根據重新生成的單元教學內容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助力其對單元大概念的探究與建構。
學生完成對各篇課文的整體化探究之后,能積累大量有關人物描寫的知識。這時,教師需及時連接學生的現實生活,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描寫自己童年經歷中的人物。這樣,學生便能將單元知識遷移運用到主題表達中,完成對單元大概念的自主建構。最終,教師通過閱讀輸入、寫作輸出等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使學生圍繞單元主題開展整體化學習與實踐,并連接生活,實現對單元大概念的自主建構。主題活動使單元教學效率明顯提升,使學生的學習成效顯著,不但達成了既定教學目標,而且實現了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
實施大單元教學契合當前教育新形勢,既符合廣大教師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方面的期望與追求,又是小學語文深化課程改革應采取的一項有效教育行動。為了提高大單元教學成效,教師要從單元主題和大概念的分析到單元教學目標的確定,再到最終單元內容的整合及主題活動的落實,引導學生完成整體學習和意義建構,滿足其高質量學習及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曾惠真.指向新課標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實踐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3(28).
[2]闕雪蓮.基于新課標的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探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3(25).
[3]李如燕.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整合教學措施[J].天津教育,2023(23).
(責任編輯:姜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