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隨著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對人才培養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已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近年來,高校把專業教學與學科競賽有機結合,積極探索以學科競賽為載體的課程思政教育模式,不斷提升專業課程育人實效。對此,本文主要圍繞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展開探討,希望可以為后續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思政;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教學理念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要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作為一門實踐課程,教師的言傳身教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此,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通過課堂教學傳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挖掘專業知識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全過程。同時,還要創新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一、課程思政與學科競賽相結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綜合素質教育的效果
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競賽相融合,不僅能夠鞏固學生的學科知識,還能提升其思想政治素養。此教育模式突破了傳統思政課堂的局限,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實踐之中,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深刻理解到社會責任感、職業操守以及團隊協作的精髓。這種跨學科、多維度的教育策略有助于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讓他們不僅在專業領域表現卓越,更能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自如應對各種挑戰,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二)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傳統的思政教育主要側重于向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而學科競賽則更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如果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學生就能夠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通過參與競賽活動進行實踐操作,從而驗證和應用所學的理論。這種結合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專業知識,還能夠提高他們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將傳統思政教育與學科競賽相融合,是一種有益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既有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
(三)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傳統的思政教育往往采用枯燥無味的課堂講解方式,容易使學生感到厭倦。然而,學科競賽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如果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競賽相結合,不僅可以為思政教育增添新的活力,使其更加生動有趣,同時也能夠借助競賽的形式來推進思政教育,從而增強學生對教育內容的參與度和實際體驗,進而大幅度提升思政教育的整體成效。因此,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競賽相融合,是一種富有創新性和實效性的教育方法。
二、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的教學理念
(一)思政、知識、能力三者的充分融合
在高校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就要打破專業課程的邊界,將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能力培養相融合。“課程思政”是在“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高校實際情況,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管理學》課程為例,首先要樹立“課程思政”的意識,對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價值有一個準確把握,并將其融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其次是將知識傳授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將專業課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最后是對學生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例如,在《管理學》課程中講授“領導力”這一內容時,可以先結合“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闡述,讓學生明白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新機遇、新挑戰。接著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闡述領導力的內涵及意義。最后結合我國目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進行講解,讓學生認識到領導力在國家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通過案例分析可以發現,“課程思政”與專業知識、能力培養這三方面均存在一定聯系:一方面,專業知識、能力培養方面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分析案例讓學生認識到“課程思政”就是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專業知識中,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能夠理解思政教育理念和內容。另一方面,在思政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案例分析、教學設計、實踐訓練等內容的教學活動。通過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知識、能力培養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落實課程思政,實現有形作品與無形思想的統一
在“計算機網絡”這門課程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基礎的計算機網絡知識和技術,還需深入理解其內在的原理和思想。該課程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對于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培養創新思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網絡中的核心概念和原理,教師可以采用實際案例進行教學。例如,通過闡述互聯網的發展脈絡、網絡協議的運行機制等內容,使學生深刻認識到計算機網絡的重要性和廣泛應用場景。同時,教師可以將計算機網絡課程與思政教育元素相融合,實現思想教育與實踐技能的有機結合。以網絡安全為例,教師可以結合當前的網絡犯罪現象、信息泄露事件等熱點問題,引導學生探討如何有效保障網絡安全、維護良好的網絡秩序,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法治意識。此外,在介紹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科技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關注這些技術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應用及其產生的深遠影響,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方式。
(三)培養學生形成終身價值觀念
通過課程思政教學,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要通過知識傳授和情感交流,讓學生認識到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當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強烈的責任擔當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激發學生對祖國未來發展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師要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要發揮專業教師在課程思政建設中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素養。在教學中通過挖掘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將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能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才。學科競賽作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式、研究型的一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應用和創新,還可以激發學生對學科競賽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在學科競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要充分挖掘學科競賽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學科競賽教學全過程;要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在課程思政教學中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1]。
三、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舉措
(一)競賽選題與思政內容融合
在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我們將競賽選題與思政內容融合,通過在競賽過程中融入思政內容,讓學生在學習和參與競賽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認同專業知識,充分發揮學科競賽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用。具體做法如下:1.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的要求,結合國際國內相關技術發展現狀及趨勢,從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出發,確定本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及課程思政教學目標。2.在競賽選題中選擇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密切相關的技術領域,如智能制造、物聯網、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5G等。結合當前重大科技項目及重大工程建設等熱點問題,以及所選課題研究方向及成果,在競賽過程中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先進思想和精神內涵。3.將創新實踐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將創新實踐項目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在課堂上增加實驗操作、競賽內容等環節,鼓勵學生在實驗中思考和解決問題。教師結合課程思政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實踐項目研究工作,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4.以競賽項目為載體開展思政教育。教師通過與學生深入交流探討,從行業發展趨勢、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等方面出發,引導學生理解專業知識的重要性及所學內容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和專業特色,自主選題參加學科競賽;同時要求學生在競賽中積極參與團隊協作、集體討論等環節,提升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實踐訓練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知識和技能培養全過程[2]。
(二)團隊組建與思政引導
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學科競賽不僅是衡量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重要途徑,更是鍛煉學生團隊協作能力、創新思維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平臺。為了確保學科競賽活動的順利進行并最大化其教育價值,高校普遍采用了一種富有創新性的方法——在競賽前對學生進行思政引導。思政引導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激發他們的內在動力,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在學科競賽團隊中,這一目標的實現得益于精心設計的組織結構和活動安排。根據競賽項目的具體開展情況,團隊中設立了專門的學生組織負責人。這一角色的設立不僅是為了統籌安排學生團隊活動及相關事務,更重要的是,他們負責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和培訓。這種教育和培訓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學科競賽緊密結合,相互促進。以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為例,學生組織負責人會負責建立一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通過這個平臺定期發布指導教師的授課計劃、課程大綱以及競賽的相關信息,以此保證信息的及時、準確傳達,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隨時隨地學習和交流的平臺。此外,在競賽過程中,團隊還會開展一系列主題活動,如“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知識能力培養融合”等。這類活動旨在將思政教育融入競賽的各個環節,讓學生在參與競賽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思政教育的內涵和價值[3]。
(三)過程管理與思政實踐
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過程管理,要將思政元素的融入作為一個整體,在教學活動中貫穿整個過程。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過程管理主要包括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總結三個環節。課前準備包括課程設置和教案編寫兩個方面。課程設置應明確思政元素,體現思政元素在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中的作用,將思政元素融入知識講授過程中;教案編寫應確保思政元素與知識內容緊密結合,既體現專業知識體系,又突出思政內涵。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的主要途徑,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既要兼顧學科基礎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又要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課后總結是將課堂教學中的思政元素進一步深化和延展,在反思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進而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案。通過對學科競賽課堂教學、課后總結過程的管理和把握,逐步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轉變,使課程思政與學科競賽有機融合、協同育人。同時通過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考核和評價,充分發揮學生在課程思政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對課堂教學與課后總結進行有機結合和管理,最終實現課程思政與學科競賽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良好局面[4]。
(四)成果評價與思政表現掛鉤
在當今的教育體系中,學科競賽不僅是對學生知識儲備和技能水平的檢驗,更是培養其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在多元化的競賽項目中,學生需根據自身的興趣、專長和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進而展開深入且系統的賽前訓練。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作用尤為關鍵。除了專業技能的傳授,教師還需巧妙地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訓練之中,使學生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能在思想政治層面得到熏陶和成長。這種融合教育的方式,旨在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其社會責任感和國家使命感。在競賽的評價環節,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和技能運用,更要從思政教育的角度出發,全面評估學生的表現。例如,學生在面對復雜問題時,是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展現出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團隊合作中,是否能夠積極參與,為團隊榮譽而努力;在比賽過程中,是否體現出誠實守信、尊重對手、勇于承擔等良好品質[5]。
結束語
總而言之,學科競賽是對學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考驗,同時也是對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檢驗。將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有利于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同時,將思政教育與學科競賽緊密結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還能培養其深厚的家國情懷和崇高的道德品質。這種融合教育的方式,對于培養新時代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江蓉.高等數學教學中有效融入課程思政的教學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24,10(5):98-101+106.
[2]李菲,王義宗,李琴.“兩翼驅動”推進式教學模式下動畫原理與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創新探究[J].新美域,2023(12):79-81.
[3]何廣宇,鄧穎.英語學科競賽指導中的課程思政融入路徑研究[J].內江科技,2023,44(9):99-100+103.
[4]劉博,安豐輝,李養良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以學科競賽驅動焊接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教學的探索[J].中國建設教育,2022(3):100-102.
[5]王磊.課程思政融入人力資源管理學科教學模式創新初探[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0(3):45-46.
作者簡介:李時鳳(1995— ),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燕京理工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
安廣斌(1992— ),男,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燕京理工學院,助教,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競賽。
劉偉(1985— ),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燕京理工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文靜(1990— ),女,漢族,河北秦皇島人,燕京理工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PBL視域下創新創業多維生態體系建設”(項目編號:2311007511530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