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亮



[摘 要]追求理解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從單元組文出發提煉學習任務,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強化語文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創設有層級性的表現性任務,以真實任務情境驅動,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引導學生品讀游記散文中的相似思維,由意讀言,由言得意,言意兼得,在理解建構、遷移運用中提高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關鍵詞]追求理解; 任務;游記單元;單元整體教學;言語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4)13-0001-03
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安排了四篇游記散文,分別是《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登勃朗峰》和《一滴水經過麗江》,相應的單元寫作主題是“學寫游記”。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游記散文的文體特征,梳理游蹤,聚焦風貌,由景及人,由物及理,關聯融合,領悟、內化文中的言語思維規律。
依據新課標,創設有層級性的表現性任務,采用單元整體教學方式進行整體建構,探究追求理解的游記單元整體教學實踐。
一、分析教學內容和要求,明確教學目標
《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指出,可以具體的結果為目標,然后根據這些結果相應地進行逆向設計。教師應根據新課標和單元整體教學需求,解讀單元內組文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分析范文系統、助讀系統、知識系統、練習系統等的關系,發掘教學價值,確定教學重點。可按照人文主題、學科能力等確定相應的組元標準,明確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筆者以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這一游記單元的整體教學實踐為例,進行具體分析。
研讀新課標,為確定單元主要教學內容和要求奠定基礎。新課標提到“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1]。因而,學生應通過游記散文的學習,感受祖國的山水風光,提高審美能力。
閱讀分析單元導語,提煉其中涉及的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本單元導語中與“人文主題”相應的部分強調引導學生描摹山水風光,吟詠人文勝跡;與“語文要素”相應的部分強調,通過學習,理解游記散文的基本要素和特點,掌握寫景的角度,學習寫景的方法。
分析單元內容的結構,解讀相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形式的特點,明確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之間的關系?;谡n型的特點,以教讀帶動自讀。《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這兩篇教讀課文的寫法比較典型,文體特征比較明顯。因而,筆者抓住這兩篇教讀課文,引導學生比較歸納、總結思考“這一類”文章的知識并遷移運用,以提高學生的言語思維能力。
勾連單元閱讀、寫作與口語交際教學的內容與要求,以恰切的目標統攝教學。以單元教讀課文為抓手,創設契合文體特點的任務作為單元整體教學重點,以教讀帶動自讀,為指導單元寫作、口語交際活動做準備。
分析練習系統的目標指向,完善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筆者通過分析兩篇教讀課文的練習系統,發現相關的學科知識鑲嵌在習題中。練習系統中的習題是由淺入深排列的。本單元閱讀教學的重點應為“領會作者的思考感悟,理解游記散文中‘所至‘所見‘所感三者之間的關系,探討游記散文物我相契、主客交融的表達之道”。
綜上,筆者確定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教學任務以及課時安排(見表1)。
由于版面有限,筆者重點論述教讀課文的教學實踐。
二、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創設有層級性的表現性任務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內部具有一定的層級梯度、邏輯關聯,主要由理解建構走向遷移運用,這決定了以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為創設依據的任務也會體現出一定的層級性及邏輯關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指出,當學生將核心概念、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各種情境下的挑戰任務時,就顯示了他們的理解。在前3課時的教學中,筆者創設了如下情境任務:
情境導入:學校每年暑期都會舉辦研學旅行活動。學校公布了今年暑期研學地規范標準(見圖1),現請全體初二年級學生向組織方推薦符合標準的研學地。
[2024年初二年級暑期研學地規范標準
1.為自然觀賞型,景象具有鮮明的自然特征。
2.具有思想教育意義,有利于深化認識。
3.引發對自然、人文的思考,有利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
任務一:閱讀《壺口瀑布》和《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兩篇課文,從“具有鮮明的自然特征”角度來看,這兩個地方能否作為研學地推薦給組織方?
具體要求:表達閱讀初感,概括景物特征,不要求細致分析。
思考總結:
《壺口瀑布》:(第2段,雨季)河水兇險無比—(第3、4段,枯水季節)河水氣象萬千,撞擊石壁后形態各異—(第5段,腳下的石)河水柔中有剛—(第6段)黃河偉大的性格。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第1段)各拉丹冬變化多端、雄奇高峻—(第5段)冰雪景象遼闊、浩茫、奇美—(第6段)冰山圖案多樣—(第10、11段)冰窟中的冰體晶瑩閃耀,形態多樣—(第12~15段))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同一篇文章所展現的同一景物的特征為什么會不一樣?
明確:游覽觀察的地點、時間以及視角發生變化,景物特征也隨之發生變化,且觀察者的內心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
游記散文是由游蹤、風貌、觀感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品評游記散文的內容和形式時應該從這“三要素”入手”[2]。分析游記散文的基本要素,理解游記散文的基本特點是本單元整體教學的一個基本目標,是本單元整體教學的起始階段必須考慮的。
任務二:同學們,如果今年我們選擇這兩個地方作為研學地,到了壺口瀑布和各拉丹東,你會在何處拍照?為什么會這樣選擇?說說你的理由。
任務二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內容,具體分析作者筆下景象的特點,探究寫景的方法,品析語言特色。筆者結合以下教學片段細致說明:
生1:我會選擇在枯水季節,依在一塊大石頭上,拍攝河水撞擊石壁后形態各異的景象。
師:你是從文中哪里讀出這樣的景象特點的?請有感情地朗讀相應內容。
指導朗讀,思考總結,感受作者筆下景象的特點,歸納寫景的方法。朗讀的時候,應讀出驚心動魄的感覺;使描寫擬人化的動詞應重讀;“排排”點明濁浪湍急洶涌,也說明石壁之堅硬,“霎時”說明水速之快、力量之強,均應讀得急促有力。
任務三:《華夏地理》雜志社每年都會舉行攝影比賽,啟發人們基于影像思考自然、人文,感受深層內涵。如果要選擇在這兩個地方拍攝的照片參加比賽,并附上理由,你會如何選擇?
在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明確了思考的方向。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品味語言,把寫景的語句讀出情味、讀出哲思。
生2:我會選擇依在一塊大石頭上拍攝的河水撞擊石壁后形態各異的照片。因為這樣的景象讓人感受到勇往直前、敢于抵抗的精神。
師:請基于之前的朗讀指導,抓住重點字詞,再來讀一讀相關內容,其余同學閉眼傾聽之后說說感受。
生3:寫水又像寫人,河水洶涌澎湃,蘊含巨大力量,如同人在面對困難時積極面對、不畏艱險。
生4:“撞向石壁”如同人在困難面前敢于抵抗、英勇斗爭。
生5:“排排黃浪”湍急奔涌,河水撞擊石壁后四散成“堆堆白雪”,這能使人感受到無所畏懼、敢于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指向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教學內容兼顧“這一篇”與“這一類”;教學過程注意“形”與“神”的結合;教學方法兼顧講解、朗讀、涵泳[3]。筆者以朗讀為抓手,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并引領學生總結這兩篇文章具體的寫景方法,以完成本單元整體教學的第二個目標。
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兩篇文章都描寫了景物,但描寫景物的方法又不盡相同,請做細致分析。
總結明確:《壺口瀑布》中多為眼前實景的生動描繪,在景物描寫中融入人的情感哲思,并由景物的特征展開聯想和想象。《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中作者并不詳細描寫眼前實景,而由眼前的實景想象它們形成與變化的過程,進行虛寫。
三、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概括,從理解建構走向遷移運用
相似思維強調在兩個或幾個具有差異性的事物中發現它們性質上的相似性[4]。相似思維是散文的內在特性。情感結構與景物結構的相似關聯,促使作者到廣闊的對象世界中去獲取知覺材料,表達生活感悟。
學生要理解作者的這種感悟,就要探析相似思維,還原言語思維的過程和內容,深究作者如何根據立意具體描繪事物,如何抓住物與人的相似性來突出物象特征,又如何由物及人、聯想想象、凸顯感悟。
筆者引導學生聯想和想象,由物及人,抓住自然與人之間的關聯領悟人生哲理。有學生在閱讀《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后,選擇推薦置身于冰窟拍攝的冰體晶瑩閃耀、形態多樣的照片,推薦理由是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雄奇美麗。筆者由此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作者僅是寫冰體的晶瑩潔白、形態多樣嗎?還有怎樣的深層內涵?學生通過文字品讀,感受到作者對壯美的各拉丹冬的贊美和熱愛,以及對大自然的永恒與偉力的慨嘆。筆者繼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將情感哲思融入景物描寫中?基于前面的任務探究,學生總結得出作者不拘泥于具體景物的描寫,而是由具體景物展開聯想與想象,以觸發讀者的深度思考,引發讀者的共情。
筆者引導學生比較異同、總結概括,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概括(理解建構)。
結合《壺口瀑布》《在長江源頭各拉丹東》這兩篇文章的內容思考,相應的作者為什么能夠從洶涌澎湃的壺口瀑布、遼闊雄壯的各拉丹東這些自然景象中悟出“情”“理”呢?
思考總結:身體狀況、觀察視角等的變化引發作者心境的變化;景物特點與人的精神具有內在相似性,相應的景物特點能引發作者對自然、人文的思考;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文化條件引發作者精神層面的思考;各拉丹東——長江的源頭,引發作者對于自然永恒與運動變化的思考。
抒情文的行文思維,主要是對某種獨特的感情、藝術感覺、藝術意境的重復與渲染。其主要思維路徑:1.由具有相似性質的事物或景物(意象)展開;2.抓住某種獨特的感覺、氣息、韻律展開;3.抓住某種具有張力的情緒展開等[5]。
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后,帶領他們梳理表達情感哲思的兩種類型:由景入情,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寫帶有很強的主體抒情性;由物及理,觀景生發理性思考,通過議論抒情直接表達。
作業布置(遷移運用):運用習得的方法自主學習自讀課文《登勃朗峰》《一滴水經過麗江》,理解作者的情感哲思。
理解強調將獲得的學科素養遷移到其他任務、領域中,與其他學習內容進行認知關聯。整理單元課文的過程是引導學生從組文中獲得核心知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概括的過程。教師應關注方法、策略,引導學生建構個性化的學習經驗。教讀課學“法”,自讀課用“法”,促使學生在遷移運用中深化理解并轉化為自主閱讀能力。
在追求理解的單元整體教學中,教師應圍繞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布置有層級性的表現性任務,以真實任務情境驅動,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概括,從理解建構走向遷移運用,提高言語思維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顧黃初.顧黃初語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 張心科.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精要的內容與適宜的形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
[4]? 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 徐德湖.習得思維路徑,發展言語思維[J].語文教學通訊,2020(35):18-20.
(責任編輯???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