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磊


摘要:數形結合思想是中學數學的重要思想,能夠幫助學生有效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本文中以數形結合思維為基礎,分析數形結合思想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作用,探討數形結合思想在初中數學解題中的應用,以提升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數學;數形結合;運用舉例
1 利用數軸解決相關問題
利用數軸可以解決不等式問題、中位數和眾數問題等.解不等式是初中數學中一類典型的數形結合問題,不等式是初中數學的一個重要內容,而數軸對解答不等式問題具有重要作用,不僅要求學生可以解出一元一次不等式,還要求學生能用數軸標出不等式的解集,此內容在中考數學中出現的概率很大.利用數軸可以清晰直觀地表示數,降低問題難度,有助于解題.值得注意的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中的過程中要關注是否變號(當未知數的系數為負數時,系數化1后不等式的不等號要改變方向,例如“<”要變為“>”)、數軸上的實心圓和空心圓是否正確(“≤,≥”對應實心圓,而“<,>”對應空心圓).
例1不等式組x≥-2,x<1的解集在數軸上表示為().
思考:解答不等式的解集問題時,為了將不等式的解集在數軸上清晰地表示出來,重點要表示出界點,關注界點是否實心,以及解集對應的開口方向是否正確.本題涉及界點,則重點在于判斷界點是否實心及解集對應的開口方向.
解:x≥-2是從-2出發向右畫出的線,且-2處是實心點.
而x<1從1出發向左畫出的線,且1處是空心點.
故正確答案選:A.
拓展訓練1今年6月11日,某省份的九個地區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如圖1所示,則這九個地區該天最高氣溫的眾數為().
A.27℃
B.29℃
C.30℃
D.31℃
分析:本題考查了眾數的意義,注意眾數可以不止一個.可以在數軸上分別表示出九個地區的溫度,數據每出現一次就標記一次,出現最多的溫度就是眾數.
解:根據眾數的概念,如圖2所示,標記最多的是31℃.
故正確答案選:D.
2 利用直角坐標系解決函數問題
函數問題在初中數學中占有半壁江山,常見的函數類型包括反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以及二次函數等,而解答函數問題往往對學生的邏輯能力有較高要求,因此根據數形結合的特點,數形結合思想成為求解函數問題的有效工具.解答函數問題時,為了讓復雜的函數形象化,一般需要畫出函數的圖象,把握函數關系式中參數的作用.特別注意的是,學生要熟練掌握函數關系的類型.
例2如圖3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3與y軸交于點A,過點A與x軸平行的直線交拋物線y=13x2于B,C兩點,則BC的長為.
分析:解答二次函數相關問題時,要注意函數圖象的四個重點,即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坐標和特殊點,特別是與x軸或y軸的交點.
解:由題意得,點A的坐標為(0,3).
所以過點A與x軸平行的直線的方程為y=3.
將y=3代入y=13x2,得3=13x2.
解得x=±3.
故BC的長為6.
拓展訓練2如圖4,已知二次函數的圖象經過A(2,0),C(0,12)兩點,且對稱軸為直線x=4,設頂點為P,與x軸的另一交點為B,求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及頂點的坐標.
分析:本題可以先設出二次函數的表達式,再將圖象的已知信息代入解析式中,計算得到參數即可得二次函數表達式和頂點坐標.
解:設二次函數的表達式為y=ax2+bx+c(a≠0).
由題意,可得-b2a=4,c=12,4a+2b+c=0.
解得a=1,b=-8,c=12.
所以二次函數的表達式為y=x2-8x+12.
故點P的坐標為(4,-4).
3 利用圖形解決實際問題
利用圖形還可以解答以生活實際為背景的問題,例如概率問題和三角函數問題等.對于簡單的概率問題,可以利用樹形圖表示出關系,使得題目更加簡單化、直觀化.解決實際問題一般需要根據題意畫出圖形,并利用圖形中得到的幾何關系求解,
“如教師在對三角函數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引申到解析三角形的應用上面來”.
一般出現在選擇題或解答題中,難度不高,但較為繁瑣,畫出圖形有助于找出其中隱藏的關系.
例3有A,B兩個黑色的盒子,A盒中有3張紙條,分別標有數字0,2,5,B盒中也有3張紙條,分別標有數字0,1,4,則6張紙條除了數字不同以外沒有任何不同,從A,B中各自隨機拿出一張紙條,用樹狀圖的方法,求拿出的兩張紙條上數字之和等于6的概率.
分析:概率問題含有較強的邏輯性,若只在腦海中思考則解題有較大的難度,而利用數形結合更容易得到答案.本題主要考查計算隨機事件概率的方法,由樹狀圖求得所有等可能的結果與“摸出的兩個球上數字之和是6”的情況,利用概率公式即可求解.
解:如圖5所示,
故“兩張紙條上數字之和等于6”的概率P=29.
拓展訓練3如圖6所示,有一個晾衣支架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已知支架的兩條邊OA,OB的長108 cm,OA與水平方向OC的夾角為59°,求點A,B之間的距離(精確到0.1 cm).
分析:本題需要利用數形結合求解,根據題意畫出等腰三角形OAB,過點O向AB作高,交點為D,則OD為△OAB的中線,將問題轉化到直角三角形OAD中求解即可.
解:根據題意可得圖7,過點O作OD⊥AB于點D.
在Rt△AOD中,則有
∠OAD=∠AOC=59°.
又cos∠OAD=ADOA,OA=108,所以
AD=108cos 59°.
所以AB=2AD=2×108×0.52≈112.3(cm).
答:點A,B之間的距離約為112.3 cm.
從上述內容可以看出,數形結合對解答教材中數學問題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正確運用數形結合思想.
數與形的關系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熟練掌握運用數軸、圖形和直角坐標系等解答相關問題的思路,為后續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王美玲.初中數學課程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探討.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16):132,134.
騰敏.初中數學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研究.求知導刊,2015(2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