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彥華
[摘要]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不能僅停留在傳統的對知識的傳授上,而是要注重關聯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學生開展生動而深刻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本文在實踐中總結出“結合學生興趣,補充生活化素材;深化學生體驗,創設生活化情境;體現學生主體,組織生活化實踐”等一系列策略,從“生”出發,以“生”為本,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關鍵詞] 生活化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情境
部編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編排了許多生活化案例,在案例中滲透道德原則與法治精神。但“教材生活”與“學生內容”之間還有一定的距離,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從實際學情出發,補充生活化元素、提出生活化問題、創設生活化情境,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實現由教材生活化向學生生活化的轉變,在理論與實踐中落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標。
一、結合學生興趣,補充生活化素材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增加了生活化教學內容,為教師開展生活化教學提供了便利條件。教師要立足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使學生產生代入感,加強情感上的共鳴。但教材中的生活化元素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單憑文字難以呈現立體的生活。因此,教師在利用好教材生活化元素外,還要結合學生興趣,融入真實生活中的事例,通過整合課堂內外生活化資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
以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九年級下冊“多彩的職業”一課為例,本課包括“職業準備”和“敬業精神”兩個子目。九年級的學生即將面臨畢業與升學,無論是進入普通高中還是選擇職業學校,每個學生都應增加對各種行業的了解,看到不同職業創造的價值,帶著發展的眼光進行自我職業規劃。筆者在開展本節課教學前,在班級中進行了一次小調查,發現“主播”在“學生心儀的職業”這一選項中得票率高居榜首,部分學生對“主播”一職的看法如下:“主播”入職門檻低,投資少,對學歷也沒有很高的要求,更主要的是掙錢多。但轉念一想,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新興媒介應運而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生也不可避免地受此影響。針對學生對“主播”職業的興趣,筆者為他們提供了一組“2023年中國網絡表演(直播與短視頻)行業發展報告”,報告中的數據顯示,95.2%的帶貨主播平均月收入在5 000元以下,月收入在5 000—10 000元之間的占比為2.6%。許多學生只看到個別主播的光鮮,但忽視了這一職業的普遍性,從事主播職業的人,大多數都沒有學生想象中的那樣出名、富有。當學生對“主播”行業有所了解后,筆者將焦點對準個人,以微課視頻的形式讓學生觀看“與輝同行”欄目主播董宇輝的直播片段,董宇輝那生活化、詩意化的帶貨方式和優雅的談吐,讓學生看到“主播”這個行業中凸顯的知識力量。教師結合學生職業興趣,補充真實生活中的事例,改變學生對“職業”片面化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擇業觀,走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第一步。
二、深化學生體驗,創設生活化情境
家庭影響、能力水平及性格愛好等,使得學生對職業有著不同的認知。學生現在的努力決定未來的發展。部分九年級學生的目光往往只顧及當下,缺少對未來的感知與規劃,這就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深化學生對職業的認知與體驗。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從道德與法治學習的局外人變為局中人,在情境中加強學習體驗。
比如,教師在“多彩的職業”一課“探究與分享”板塊,設計了兩個問題:你如何評價小丁的頻繁跳槽?學生分成小組討論:為了興趣,是否應該跳槽?問題的提出是讓學生學會正確處理職業與興趣的關系,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會剝奪學生討論的時間,直接否定“小丁”跳槽的做法,并從敬業精神、職業發展等方面進行灌輸式教育。職場新人頻繁跳槽已成為社會性問題,為了使學生有更深切的認知,教師通過創設生活化情境,以角色演繹的形式讓學生們成為“小丁”、成為聘用“小丁”的領導、成為“小丁”的朋友。
當學生們進入生活化情境后,就開始站在“小丁”的立場考慮問題,有的學生認為如果單純以興趣為借口頻繁更換職業,就應在入職前考慮清楚,選擇自己擅長或有興趣的工作,這樣才能避免頻繁更換職業;有的學生作為“小丁”一角,在聽到領導和朋友勸說后,認識到可以在工作中培養興趣,逐漸提高對自己從事職業的認同感;也有的學生表示理解“小丁”的做法,認為缺少興趣的工作是痛苦的,人本身就有多樣化的職業選擇,不能死守一個職業,不更換職業就難以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與其忍痛煎熬不如果斷逃離。學生進入情境,演一演情節、說一說想法、講一講道理、辯一辯主張,對“小丁”頻繁跳槽展開深層次的探討,這要比教師直接給出答案有更深刻的體驗。為了避免成為落入職場困境的“小丁”,教師要引導學生努力學習,提升自身素養,做好職業準備。在生活化情境中代入角色,在合作探究中產生認知的沖突,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而且可以收獲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體現學生主體,組織生活化實踐
新時代催生了許多新興職業,與此同時一些職業也不可避免地消失。當前社會分工更加明確,對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讓學生學會知識、學會合作,具備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多彩的職業”一課中,教師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社會屬性,正確認識職業的變遷,理解勞動的價值。為此,教師可以圍繞教材中“為什么有些職業會消失,有些職業會產生”,設計“職業變遷記”實踐活動,組織學生走訪調查身邊人的職業,看一看發生在他們身上的職業變遷,并思考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
學生A通過了解,得知自己的奶奶以前做過公交車售票員,專門為乘客提供票務服務,他還從奶奶口中得知了這一行業的先進模范——李素麗,可見平凡的崗位上也能做出不凡的成績。后來公交推行簡化售票,出現了自動投幣,公交車售票員這個職業也就漸漸消失了。學生B說他的姑姑是自媒體人,周末時他跟隨自己的姑姑體驗了“自媒體人的一天”,他發現自媒體人需要查各種資料寫文案、一遍遍錄制視頻、剪視頻配字幕等,自媒體職業的興起得益于互聯網的普及,要想做好自媒體工作需要有很強的自制力,同時也離不開專業知識的支撐。
在“職業變遷記”實踐活動中,學生或深入調查,或親身體驗,加深了對各行各業的了解。學生所學不再是教材上生活化的知識,而是以主體身份融入生活,在實踐中感知職業艱辛、感悟愛崗敬業和工匠精神,認識到作為一名初中生要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為自己的精彩明天做好準備。
“生活即教育”,新課標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教師運用融入生活化元素、營造生活化情境、開展生活化實踐等一系列教學策略,賦予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氣息,讓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身心健康成長,助力學生走向未來,開啟璀璨人生。
[參考文獻]
[1]劉杰.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生活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當代教研論叢,2023,9(08).
[2]藺建德.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3(15).
[3]張龍梅.談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04).
[4]趙毛妮.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探析[J].中學政史地(教學指導),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