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平
[ 摘 要 ]序列、微格、支架和評價是建構、發展“對分課堂”的四個支點,也是撬動學生“對分課堂”學習的有力杠桿.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眼中有序列、眼中有微格、腳下有支架、手中有杠桿.序列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之“脈”,微格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之“靶”,支架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之“橋”,評價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之“尺”.在“對分課堂”上,學生應該學得輕松、愉悅,同時學得富有成效,學生的數學素養形成、發展等將會水到渠成.
[ 關鍵詞 ]初中數學;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顧名思義就是將課堂教學時空分為兩個部分,對于這兩個部分,教師具有“自由裁量權”.如有教師“前一半時間用來講授,后一半時間用來練習”,有教師“前一半時間用來啟發、引導學生建構知識,后一半時間用來應用知識”,有教師“前一半時間用來自主探究,后一半時間用來交流研討”,等等.教師要從數學學科知識本身的特質出發,從學生數學學習的具體學情出發,科學、合理地展開“對分課堂”教學實踐.
實施“對分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整體謀劃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只有立足于整體、全局的視界,教師才能規劃、設計數學教學[1].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整體性、層次性、序列性的謀劃,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效能.序列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之“脈絡”,應當貫穿學生數學學習始終.學生的數學學習從根本上來說就是兩個要求,即“序”和“材”.對學生數學學習之“序”的整體性要求就是讓學生數學學習有順序、有方向、有層次、有節奏等.
比如教學“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的判定”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將課堂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引導學生大膽地猜想“怎樣的四邊形是矩形”“怎樣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等,引導學生從邊、角、對角線三個視角去展開合理性、科學性的猜想;其二是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策略去進行積極驗證.當完成了第一個板塊的相關內容教學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第二個板塊的相關內容——“菱形”的教學,即“怎樣的四邊形是菱形”“怎樣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在完成了第二個板塊的相關內容教學之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第三個板塊的相關內容——“正方形”的教學,即“怎樣的四邊形是正方形”“怎樣的平行四邊形是正方形”“怎樣的菱形是正方形”“怎樣的矩形是正方形”等.序列是學生課堂學習的靈魂.只要擁有了序列,學生的數學學習就會有脈絡、有層次,學生的數學思維、探究等就如同呼吸一樣自然.
“對分課堂”能讓課堂教學的節奏十分鮮明,能讓學生的課堂學習具有一種“板塊感”“結構感”“整體感”“層次感”等.實施“對分課堂”,不是簡單地、機械地、盲目地將課堂“一分為二”,而是要求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時空結構進行設計.只有對課堂時空結構進行謀劃,才能讓相關的學習內容有效嵌入其中.
如上所述,“對分課堂”可以將整個課堂分為兩大塊,也可以將整個課堂分為若干塊,還可以在每一塊中再進行細化處理、平均分配等.如此,“對分課堂”就擁有了一種“微格味道”.“微格”,也就是將整個課堂教學時空劃分成許多的“方格”,每一個“方格”內都有自己的獨立性人物.學生在屬于自己的微格天地中展開自主性、自能性、自由性的探索.
比如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這部分內容時,筆者的整體性、全局性設計的目標指向是“學生自主建構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在此大目標的前提條件下,筆者將整個課堂教學時空根據時間點、時間序列分為“探究三角形的內角和”“探究四邊形的內角和”“探究五邊形的內角和”“歸納或者演繹多邊形的內角和”等.在每一個“微型的板塊”之中,筆者又預設了多種可能性的探究方法.比如在“三角形的內角和”這一板塊,筆者預設了“測量法”“折角法”“撕角拼角法”“作輔助線證明法”“邏輯推理法”等.再如在探究“五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預設了“量角法”“轉化法”等.通過這樣的精細化、精準化的預設,學生的數學學習更具有指向性、目標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分課堂”教學是一種精準化預設、精致化預設的教學,因而屬于一種“小步子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能有效引導學生建構數學新知,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不利于發散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認知.
微格化的“對分課堂”教學,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深入的實踐.實踐證明,“微格化”的課堂教學,具有一種靶向的功能、作用,能凸顯學生數學學習的細節,它讓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更具體、更細致、更深入.基于微格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力,能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支架又稱為“腳手架”,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載體、媒介.支架同時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具有導向、調節、促進等功能、功用[2].用支架來助推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一種常態.支架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橋梁”“紐帶”,也是學生自主性、自能性學習的“拐杖”.借助支架,學生的數學認知、思維能不斷地進階,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不斷地躍遷.
教師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要精心設計支架,有效搭建支架.支架的類型很多,諸如情境性支架、圖示性支架、問題性支架、任務性支架等.借助支架,能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認知等能力的自主性、自能性提升.比如教學“勾股定理”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就為學生搭建了學習支架:(支架1)自主學習直角三角形三條邊的名稱、內涵和意義;(支架2)用自己的方法嘗試自主探究“勾股定理”;(支架3)對多種證明勾股定理的經典方法進行研討.這樣的支架,不同于微格化的“對分課堂”教學,而是粗線條的“對分課堂”.其中,前半部分時間突出的是學生的自主性、自能性學習,后半部分時間突出的是學生學習的對話性、互動性和交流性等.在這個過程中,盡管會消耗學生的精力,但我們認為是值得的.通過對勾股定理多樣化的證明方法的深度研討,學生對勾股定理的本質也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解、把握.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要及時跟進、主動介入,并做出適度的指導.教師既不能越俎代庖,對學生的數學學習越位指導,又不能做甩手掌柜,對學生的數學學習不聞不問、任其發展,而是應當觀照學生的學習樣態,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進行啟發、點撥、引導.實踐證明,支架是學生“對分課堂”學習模式實踐的“橋梁”.
評價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重要標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效果如何,對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可持續發展效果如何,都需要依靠評價來實施、展開.教師不僅要注重結果性評價,更要加強過程性評價[3].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將自我評價與他人評價結合起來,要將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結合起來,要將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結合起來等.我們要通過評價,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效能的提升、發展.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評價,不是為了甄別、選拔,而是為了促進和發展.教師要注重將諸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從而助推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比如教學“一次函數”這部分內容時,筆者首先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入手,引導學生建立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揭示一次函數的表達形式.在此基礎上,筆者沒有枯燥地對學生說教,而是引導學生描點、連線,繪制一次函數的圖象,并結合圖象引導學生對數量關系進行分析、評價.而教師則對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對一次函數的內涵、特征、規律等形成深刻的認識和把握.教師不僅要借助評價激勵學生,還要借助評價啟發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功能,彰顯評價的導學價值.
評價是“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評價,能蓄積學生的“對分課堂”學習的激情,能發掘學生的“對分課堂”學習的潛質、潛能.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設定常模參照和標準參照,從而助推學生的學習評價,讓評價成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實踐之“尺”.
序列、微格、支架和評價是建構、發展“對分課堂”的四個支點,也是撬動學生“對分課堂”學習的有力杠桿.初中數學教師應當眼中有序列、眼中有微格、腳下有支架、手中有杠桿,“教”給學生“看得見”的數學知識、“摸得著”的數學技能、“能領會”的數學思想.在“對分課堂”上,學生應該學得輕松、愉悅,同時學得富有成效,學生的數學素養形成、發展等將會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05):5-10.
[2]陳瑞豐.對分課堂: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03):71-74.
[3]何克抗.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與教學設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05):7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