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自然教育是基于自然與人類關系提出的教育新方向,目的在于讓兒童通過與自然接觸而開闊眼界、獲得情緒價值,學會親近自然、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分析了自然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從創設情境、設置游戲、實踐交互和及時回顧四個方面,具體分析了在幼兒園教育中進行自然教育的策略,旨在向幼兒傳遞生命珍貴的思想,為幼兒搭建與大自然溝通的橋梁,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以多種方式自主探索和體驗自然,實現幼兒全面發展。
關鍵詞:幼兒園;自然教育;教學策略;認知啟蒙;能力培養
作者簡介:宋可(1997—),女,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金橋幼兒園。
自然教育能夠妥善處理一些幼兒在與自然疏離甚至對抗的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乃至社會問題,這也彰顯了自然教育的必要性與重要性。教師應圍繞幼兒認知發展水平開展有效的自然教育,把自然資源合理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通過創設自然情境和開展游戲活動等,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親近自然,在自然中健康成長。
一、自然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意義
(一)探索自然,拓寬幼兒認知視野
自然界是幼兒最早接觸的環境之一,而自然教育是幫助幼兒與自然界建立關系的紐帶。與自然界的互動能夠增強幼兒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幼兒可以觀察和了解自然界的變化與規律,如認識動植物的生長發育和自然景觀的形成,從而產生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樣,自然界能為幼兒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資源,自然教育可助推幼兒探索自然,讓幼兒通過細致觀察和親身體驗來獲取知識,如不同植物為什么有不一樣的葉子、不同動物為什么有不同的毛色等。幼兒在探索過程中可積累大量感官經驗,這有利于他們發展感知、觀察和思考能力,從而有效拓寬認知視野。
(二)親近自然,培養幼兒情感觀念
自然教育可讓幼兒在自然氛圍中進行活動和學習,鼓勵幼兒主動親近自然,讓幼兒在與自然的交互中產生愉悅、放松的情緒。例如,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進行游戲和探險,能夠激發他們親近自然的天性。這種正面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培養幼兒的情緒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此外,探索自然也可以培養幼兒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感。幼兒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可體會到自然資源的寶貴性和脆弱性,從而意識到保護自然、愛護環境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環保行動中去。這種環保觀念的涵育對培養幼兒的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具有重要意義[1]。
二、自然教育在幼兒教育中的滲透策略
(一)創設情境,激發幼兒探索自然
幼兒教師應充分關注幼兒在這一認知階段的思維特點:對外界環境和種種現象存在強烈的好奇心,對探索未知事物抱有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幼兒的這一特征開展自然教育,為幼兒量身打造自然的活動環境,通過引導幼兒融入自然中,激發幼兒主動探索自然的興趣,從而促進幼兒探究思維和認知能力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改造班級教室為幼兒創設自然教育情境的過程中,教師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規劃改造現有的空間,為幼兒提供豐富的自然學習資源。對此,教師可從墻面材料選擇、裝飾品擺放與活動用具的放置等方面出發:選擇淺綠色的植絨材質墻面材料,通過布置自然環境和展示自然物品等方式,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自然元素的教育環境,再在教室角落擺放一些植物、各式各樣的石頭或貝殼等自然物品作為裝飾物,吸引幼兒主動觀察、觸摸和探索,初步創造一個自然學習的空間。除了教室內部,教師還需要考慮室內外空間的配合規劃。例如,在教室外的空地上搭建一個小型生態圈,以簡單的動植物組成生態圈環境,鼓勵幼兒探索生態圈中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和生長變化,并為幼兒提供支持其觀察、記錄的各種工具材料。教師還應在其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小朋友們,你們數數這個小小生態圈中的植物和動物分別有多少種呀?”“與昨天相比較,今天的生態圈里發生了什么變化呢?”利用簡單的問題,教師可指引幼兒參與植物的種植和觀察,感受自然的變化和生命的奇妙。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將觀察內容細化,例如,讓幼兒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植物或動物作為觀察對象,從大小、顏色、形狀等角度出發,記錄下觀察對象每天的變化,這能夠培養幼兒對自然的敏感度和觀察力。在創設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幼兒更喜歡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來學習,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放手讓幼兒獨立觀察,這樣才能發揮自然教育的真正價值。
總之,利用幼兒園中的自然資源,并對其進行獨特創造,使其轉化為讓幼兒能夠直接探索的學習資源,可營造具有針對性的自然教育氛圍,激發幼兒的自然探索欲望。同時,教師要注重幼兒的參與性和體驗性,讓幼兒在自然中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培養幼兒對自然的熱愛之情和積極探索興趣,實現讓幼兒在自然中學習的自然教育目標。
(二)設置游戲,引導幼兒接觸自然
游戲作為學前自然教育中的創新要素,與幼兒的心智發展情況相適應,能滿足幼兒的探索欲與好奇心,使幼兒主動參與自然教育活動并接觸自然環境,獲得深刻而全面的自然體驗。教師可以采用益智游戲與自然教育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全面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與主觀能動性,使游戲成為幼兒與自然接觸的橋梁,使幼兒獲得對自然的豐富認識。
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在大自然尋寶”的游戲,在保證幼兒安全的前提下,將園區內經過教師設計的自然環境作為幼兒進行探索和觀察的游戲場景,讓幼兒在該環境下進行與自然相關的主題游戲——讓幼兒在園區指定范圍內尋找自己覺得最有趣的大自然事物。幼兒可在區域內自由尋找,如愛心型的葉子、全身漆黑的昆蟲。這種自由探索類游戲能充分激發幼兒的參與興趣,讓幼兒在愉快的氛圍中主動探索自然。
教師還可以在游戲中融入自然知識教育,讓幼兒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自然科學知識,培養他們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例如,教師可以拿著幼兒發現的物品向大家介紹:“這個有愛心型葉子的植物叫三葉草,也叫車軸草,找到它的小朋友就會有好運哦?!薄斑@只黑黑的蟲子叫天牛,有一對超級長的鞭狀觸角,生活在樹上,它的幼蟲會蛀空樹枝或者樹干,所以它對大樹來說是害蟲。”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幼兒的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確保自己的解釋通俗易懂,能讓幼兒理解并記憶。自然教育游戲可以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幼兒在有趣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培養幼兒對自然界的熱愛和保護意識。幼兒通過親身參與游戲,可以了解自然,學會尊重自然,提高認知和技能,這有助于幼兒身體發育和社交能力的發展,能為幼兒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之,游戲在幼兒自然教育中不可或缺,對于幼兒自然認知啟蒙和身心健康發展都有著長久而深刻的影響。教師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進行游戲設計,讓幼兒在安全性和自然要素并存的環境中滿足好奇心、拓寬認知廣度、與自然充分接觸,培養幼兒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與保護意識,使幼兒獲得基于自身體驗的認識與感悟。
(三)實踐交互,發展幼兒自然認知
在自然教育活動中,教師需要注重活動的實踐性與交互性,以高自由度與互動型任務,幫助幼兒與自然界建立聯系,從而有效發展幼兒的認知能力。對此,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幼兒的個性喜好與興趣傾向,制訂個性化的教學策略,調動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幼兒自然交互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的雙線培養[2]。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一個讓幼兒觀察和學習植物生長過程的實踐游戲,鼓勵并引導幼兒參與實踐,與其他幼兒進行互動。教師可先對幼兒進行合理分組,要求幼兒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培養一株植物。教師應盡量選擇好養活的植物,如仙人球、太陽花等。教師可以帶領幼兒一起選擇植物種子或幼苗,并指導他們選擇合適的土壤和培養容器。幼兒需要合作動手挖坑、播種或移植幼苗,全面參與到植物的生長過程中。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應扮演支持者的角色,讓幼兒主導探索和學習。幼兒可通過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理解植物對陽光、水分和養分的需求,親自澆水和施肥,觀察植物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的變化,并記錄下來。例如:某月某日,種子長出了嫩綠色的小芽;某月某日,花莖長高了一厘米;等等。通過這樣的互動,幼兒可以學習種植和照顧植物的基本技能,深入了解自然界中植物的需求和生長過程,培養對自然生物的關注意識。此外,教師還應該注重培養幼兒的實踐意識,通過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思考和提供解決方案的方式,幫助幼兒在實踐交互中學習。例如,教師可以問幼兒:“為什么植物需要陽光和水?”在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給予一些提示,引導幼兒自主思考并提出解決方案:“如果植物沒有足夠的陽光和水,會發生什么情況呢?”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幼兒可以觀察到在不同條件下相同植物的生長情況有所不同,從而加深對自然環境與植物生長聯系的認識,培養實踐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便能夠理解植物的需求,發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在合作交互中,幼兒可培養與人相處、合作的能力,學會傾聽他人意見以及表達自己想法,獲得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
總之,為幼兒設計有效的實踐交互類活動,可以讓幼兒在合作實踐的過程中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形成對自然界現象的理解,并發展對自然的認知能力。此外,在合作中,幼兒能夠發展合作意識,認識到依靠合作的力量能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務。因此,教師應注重創設自然環境和開展活動,讓幼兒在自然中交互與實踐,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四)及時回顧,深化幼兒的自然情感
幼兒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因而忘記在上一個活動中獲得的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自然活動結束后及時開展回顧與反思活動,依據實際情況選擇現場或非現場的回顧方式,讓幼兒用自己的表述方式充分表達自己在本次活動中的所感所獲,全面深化幼兒對自然的情感,保證自然教育的有效性[3]。
以前文提到的搭建小型生態圈活動為例,生態圈中包括草本植物、循環式水源和特征化土壤等,在該擬真環境中,幼兒可以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進行“小小自然科學家”的角色扮演游戲,對出現的各類自然現象進行探索解密。教師可以將幼兒分為“環境科學家”和“生物科學家”兩個小組,要求前者觀察自然界中的天氣現象、季節變更與日月交替等現象,探索生態循環與水循環的循環聯系;要求后者深入某個特定的自然生態環境之中,觀察不同類型的動植物,記錄它們的生活習性與階段性特征?;顒雍?,教師應及時帶領幼兒整合活動的思路,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在活動后的所思所感:為什么天空上全是云的時候可能會下雨呢?植物葉片的鋸齒邊緣對植物有什么作用?這樣可以讓幼兒始終保持對于自然環境的探求欲與新鮮感,并根據自己的認知產生獨到的理解,在加深印象的同時,獲得思維的發展。
例如,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在實際活動中,幼兒回答:“我認為云多就可能會下雨是因為雨是從云里下來的,云里面藏著很多水,等云承受不住了這些水就會落下來變成雨?!薄拔艺J為葉子上的鋸齒可以保護葉子,防止葉子被那些害蟲吃掉?!边@樣的反思活動可以讓幼兒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真實情境下自然界變化以及背后蘊藏的原理,了解自然界中更多的動植物及其特征,初步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對于整個生態系統乃至整個生態環境平衡的潛在影響與重要意義。這樣的回顧可以推動幼兒對自然界情感的養成,如反思雨的形成原因的過程可以激發幼兒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探究葉片鋸齒邊緣的活動可以促使幼兒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從而培養幼兒對自然的情感,使他們體會到自然界的智慧與生命的珍貴,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總之,在幼兒自主接觸自然環境后,引導幼兒進行回顧,能夠幫助幼兒探索自然現象并根據自己的認知理解進行分析解讀,并加深印象。引導幼兒在自由活動和探索接觸的過程中,親身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生命的豐富多樣,可培養幼兒對自然界的探索熱情和求知欲望,深化幼兒的自然情感,促進幼兒熱愛自然之情和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最終實現自然教育對幼兒情感思維的養成。
三、總結
綜上所述,幼兒在自然情境中主動感知和觀察自然界中的事物,在與自然交往的過程中體會自然帶來的快樂,可不自覺萌發珍惜生命、保護環境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策略設計多元化的課程內容,有效調動幼兒參與課程活動的興趣,使幼兒在觀察、實踐中獲得審美體驗與情感思維的全面提升。教師也需要根據課程具體開展情況與幼兒反饋及時調整課程設計,以有效地助力幼兒綜合素質的發展。
[參考文獻]
陳彧賢.木蘭溪文化滲透于幼兒自然教育的探索實踐[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11):111-113.
張皎紅.幼兒園教育的時代新挑戰:讓幼兒在自然中學習[J].學前教育研究,2023(1):83-86.
華紅艷,馬潔.自然教育課程及其在幼兒園課程體系中的地位[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3,25(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