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基地的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在實踐基地的建設下,可以使高校思政教學為學生提供理論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的實踐場地,從而深化學生的理解并增強認同感。實踐基地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并且,實踐基地的建設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水平,使教師在專業領域中更趨成熟。通過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 高校思政教學;實踐教學基地;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4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5-9052(2024)06-0037-03
引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環節至關重要。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論知識,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下,能夠為學生提供更貼近社會實際的體驗機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并掌握知識。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使教學與實際結合得更加緊密,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開設更加具體、生動。只有積極探索實踐育人的長效機制,同時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教育環境。
一、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大作用
(一)理論知識與社會現實充分融合
在實踐教學下,青年大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通過對知識的內化,將這些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情境中。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現問題,引導學生抓住問題的本質,通過深度分析,最終依靠學生的力量解決問題,這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1]。實踐教學的開展,可以在思政理論的支持下,使學生在實踐中產生愛崗敬業的精神,促使學生更勤奮地在實驗室中操作,以此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實踐技能。這種方式可以加深學生對機械原理以及設計的理解,還可以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例如,在機械專業的實踐教學中,通過與實際工程相結合,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實際工程問題,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同時,通過讓學生參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使學生了解國家發展的需求,可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感。同時,實踐教學還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行業發展趨勢,為其未來的職業規劃提供有益參考,并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在實踐基地的構建下,實踐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社會現實,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如利用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方式,在深入了解社會現象的同時,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在思政實踐教學基地中,學生可以接觸到各種實際案例和具體問題,而這些所見所聞,均可以幫助學生開拓視野,還能在豐富見聞的同時,啟迪學生的思維。例如,在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中,在思政教育的加持下,通過模擬法庭以及法律援助等不同途徑,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案例下,對法律的實際運作與社會影響產生深刻認知,促使學生肩負自身的責任。此外,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實踐活動中,需要學生共同完成任務。學生之間需要互相配合,這能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高,更能使學生在就業時有更好的社會競爭力。
(二)進一步提升思政課程實效
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環節中會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實踐教學基地就像一個穩定的訓練場,可以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實踐任務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應用理論知識。這種教學的方式,能夠在實踐下將理論知識變得更生動、更具體,使高校思政課程不再單調地只由教師講解,而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學生產生深入的理解。在實踐教學基地中,學生不僅能夠得到教師的解惑,更可以利用自己動手的方式,在實踐下完成理論知識的感受,從而掌握理論知識的真正含義。在這種教學方式的幫助下,能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興趣得到激發,使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全面提高。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落實,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使學生對國情和社會有更多的了解,還可以在良好的情感體驗下,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使學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這些都是課堂教學無法給予的。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能以師生之間的高效互動,使思政課程不再孤立。通過師生的有效參與,以互動交流為基礎,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并真正顯現出學科教育的通識性[2]。通過實踐基地的有效建設,在完善的過程中,以科學的運營和良好的管理能夠確保所有實踐活動的構建,均以學生的長期發展為目標。通過完善教師隊伍的建設,實現強化實踐教學的質量,以學生的長期發展為目標,制定科學的教學計劃,能夠使所有的實踐成果得到快速轉化,以此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得到提高。
(三)將知行合一進一步落實到了實處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開展中,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基地的構建,可以為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給予良好的實踐機會。在這一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發展,更能使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得到提升,還能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重要的是,在此舉下能夠以學生的親身體會實現對社會的復雜性和多元性產生深刻認知,使學生能夠對課堂理論知識的學習產生深度理解,并真正落實知行合一。在實踐教學基地中,學生可以通過模擬對社會環境進行深刻感知,這種課堂的打造與體驗式教學有著相似處。學生需要通過已掌握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以實踐的方式對理論的正確性進行檢驗。在實踐中,學生能夠對知識的內涵與價值有更深入地理解,也可以使學生的學習目標與方向更明確。通過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能夠以實踐為基礎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3]。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必須用知識解決問題,也要學會與他人進行協作溝通,這能培育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領導力,也能為學生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實現個人價值、社會價值提供有力保障。在實踐平臺中,學生擁有諸多實踐資源,這能為學生的長期發展提供更 加廣闊的平臺。通過這一機遇,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素質和能力,并通過總結將經驗進行轉化,能為學生的長期發展打下好的基礎。通過對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思考,可以使學生在面對挑戰或困難時有更堅定的意志,也會使學生積極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通過不斷嘗試使學生超越自我,使學生有勇氣和信心面對一切困難。
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在思政課程中提升育人實效的內容
(一)以科學的管理構建豐富活動
為使學生可以對思想政治理論有深刻的理解,并能夠將其應用于實踐中,要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基礎,依據政治理論課程實踐的需求,完善教學基地的建設,這樣才能以實踐教學,使學生可以對思想政治理論有更直觀的理解,并使學生的思想覺悟與政治素養得到提高。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以“三貼近”的原則結合了實際情況,確保教學實踐能夠與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相結合,從而在實踐教學下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增強,并使學生形成時代責任感。通過關注學生的需求,使學生的主體得到顯現,對于學生的需求給予及時反饋,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提高了教學的實效[4]。為使思想政治理論可以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全面體現,需要以各類實踐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能夠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內涵和價值進行充分體驗與感悟。在“三貼近”原則的使用下,確保了實踐基地建設的科學性和管理的規范性,這使學生在實踐中擁有了良好的學習環境。
(二)以精心的組織落實愛國主義教育
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上,即使高校思政課程的開展以實踐為基礎,深化了學生的各項能力,也以愛國主義教育平臺的構建,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完成了對理論知識的補充。在此平臺中,學生走出了教室,以親身體驗對國家的發展與變化形成了深刻的認知,這使學生更了解了我國的社會和國情。在此實踐下,學生能夠對愛國主義精神的內涵和價值有更充分地理解。在實踐基地中,學生可以通過親身體驗對我國的革命紀念館以及歷史博物館等進行參觀和實踐,以此對國家的文化和歷史有更多的了解。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對國家日益的強大產生深深的自豪感,這能使學生的愛國熱情被激發,也可以使學生在對民族偉大英雄事跡的了解中,學生主動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思考。這種教學方式使學生能夠清晰地意識到,青年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必須肩負起自身的責任,勇于承擔自己的使命,明確個人的發展和國家的命運有著緊密的聯系。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也為學生思想境界的提高做好保障。在實踐中學生與社會接觸得越多,就能越加對社會有更全面的認知。尤其在時代發展不斷融合的今天,通過實踐學生可以對不同文化和思想更加包容和尊重,這些能使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得到增強,更能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得到提升,使學生可以在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下成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青年[5]。
三、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推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策略
(一)長遠規劃思政實踐教學基地
作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工程,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需要考慮 到各類因素,以保證建設的實用性和合理性。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中,需要保證能夠與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有著緊密的銜接。畢竟,基地的建設只有服務于教學,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理論知識。實踐基地的打造需要與教學內容相吻合,滿足課程實踐的實際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還要保證基地建設具備著前瞻性和創新性,能夠適配未來教育改革的需要,也要滿足全新理念下教學實踐開展的要求。與此同時,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除了要對經費進行合理的規劃和使用,也要積極吸納社會各界的幫助和支持,以多渠道籌措為基礎,使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有更好的保障。高校思政課程教學實踐基地的打造需要具備著良好的現場操作性和實地考察性。因此,實踐教學基地所處的位置必須科學合理。只有選擇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的地點,在實踐過程中才能方便學生與教師開展實地考察。值得注意的是,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通過充分的調查以及規劃,才能保證建設的科學性。只有根據實際情況以科學合理的建設計劃為基礎,才能在實踐過程中保證所有工作推進的順利性。只有注重實踐基地建設的可持續性,才能使實踐基地的建設與打造,能夠以長期穩定的服務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支持。
(二)尋求多方合作提升實踐教學效果
實踐教學基地的穩定性對于實踐教學的常態化開展至關重要。在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后,需要制定一份詳細的計劃,像活動開展的頻率、時間以及內容等。同時,還需要派遣經驗豐富的教師與專業人士等進行指導,這時才能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因此,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下,想要使高校思政教學實踐的開展變得更高效,就要尋求多方合作,以提升實踐教學效果,例如,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社區、教育基地等開展合作,共同打造實踐教學平臺。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還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更深入地了解社會、感悟生活,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在推進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上,高校要積極與企業、社區等合作,共同研發實踐教學項目,確保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支具備豐富實踐經驗和高素質的思政課教師隊伍。在開展實踐教學后,需要及時與基地溝通相關細節。像學生當前的表現、此次實踐教學的效果,是否存在重大問題、如何改進等。這樣可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從而提高實踐教學開展的質量。為了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需要不斷總結,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像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或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等方式,可以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
(三)結合地方特色重新整合資源
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下,想要使高校思政教學實踐的開展變得更全面,只有結合當地的特色,以歷史文化資源的應用進行優化,才有利于提升實踐教學的效果。每個高校所在地的社會主義革命建設過程都有自己的獨特資源,而且歷史文化以及地方本土文化等社會實踐資源各不相同。在思政教育中,這些資源具有豐富的教育功能,可以為實踐教學的開展提供更為生動且豐富的素材。只有善于運用地方資源,在充分挖掘與整合下進行有效使用,才能以地域的鮮明特色為基礎,使實踐教學深入學生,使學生可以在實踐過程中能夠通過這些文化與資源的感染,形成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此,在實踐教學基地的選擇上,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符合規范,能夠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進行突出體現的基地。像當地的紀念館、博物館、歷史文化景點以及革命遺址等,都有著豐富的教育功能。同時,高校也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鄉村企業進行合作,這樣可以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對當地的社會發展和歷史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過程中進行的偉大實踐以及取得的成就,使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水平和層次得到提升,形成獨特的教學特色。
結語
在大思政課實踐基地的建設上,遇到困難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只有找出問題的根源,勇于面對挑戰,不斷優化實踐教學的方法和手段,才能以長遠的眼光,保證教學實踐基地的建設可以為學生各項能力與素質的發展提供保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高校思政實踐教學工作,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賈聰聰,劉琪. “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創新路徑探究[J]. 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4,37(02):26-27+33.
[2]白小強. 推進鄉村振興專題思政教學實踐基地建設[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3,44(09):44+59.
[3]侯曉,黃寧宇. 基于校企協作的高校課程思政人才培養實踐基地建設研究[J]. 大眾文藝,2023,(16):169-171.
[4]尹潔,楊華. “大思政課”視域下高校實踐育人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和優化路徑[J].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03):81-85+97.
[5]周增為. “大思政課”建設中實踐教學基地的價值意蘊和關鍵問題[J]. 人民教育,2022,(18):14-16.
作者簡介:周 鵬(1984.03— ),男,漢族,四川省廣安人,大學本科,講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輿情引導與處置。
基金項目:2020年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規劃全國重點課題“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YKY20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