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秀娟
摘要:“雙減”指的是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落實“雙減”政策的同時,除了要注重作業的“減量提質”,還要深入探究“雙減”政策的內涵,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合理開展教育工作,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現狀,讓學生真正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知識。小學美術教師也不例外,應加強對“雙減”政策的深入了解,合理優化教學模式,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出努力。
關鍵詞:“雙減”;小學美術;審美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4-0069-03
美術是一門藝術類課程,在提高學生審美素養、陶冶學生情操以及鍛煉學生鑒賞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社會的教育不再拘泥于知識教學,教育部門也提倡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應注重學生的素養培養,發展學生的多種能力。為此,小學美術教師要從美術課程的特點出發,加強對審美素養培養的重視,在美術課堂中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美術知識、提升美術素養。
一、“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審美素養提升的意義
(一)有利于增加師生互動
傳統的小學美術教學存在以教師為中心的現象,部分學生處于相對被動的位置,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較弱,較難融入課堂,無法真正體會到美術的魅力。隨著“雙減”政策的推行,教師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發展變化。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教師認識到師生溝通互動的重要性。在課堂中,教師會引導學生闡述對不同美術作品的看法,通過交流了解學生喜歡的美術風格,同時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鑒賞作品,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在互動中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
小學生認知能力相對不足,為了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掌握基礎知識,部分教師在課堂中過于依賴教材,只注重引導學生學習教材知識。但美術課程是一門藝術類課程,教材中涉及的內容過于淺顯,并不能真正展示美術的魅力。教師如果單純結臺教材教學,不僅無法讓學生了解美術的內涵,甚至還可能會因為教學內容過于單調,而消耗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這不符合“雙減”政策的理念。但是,以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為目標開展美術教學時,教師會從多方面出發,搜集多元化教學資料,整理有鑒賞價值的美術作品,教學內容和形式會更豐富,學生對美術的認諷也會更全面。
(三)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在課堂中除了要開展基礎的知識教學外,還要適當滲透心理教育。尤其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挖掘其中能夠與心理教育相融合的內容。從“雙減”角度出發借助美術教學提升學生美術素養時,教師會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會改變相對單調的教學模式,會更尊重學生的想法,選擇他們感興趣的美術主題進行教學。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會變得敢于表達自己,愿意與同學、教師積極淘通交流,在提高審美素養的同時,人際交往能力會得到鍛煉。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能夠讓學生身心放松,有利于促進學生心理健康。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美術審美素養的提升路徑研究
(一)制定合理教學目標,調動學生創作熱情
美術教學開展的主要方式是引導學生鑒賞不同的美術作品,教授學生繪畫技巧,讓學生通過視覺感知理解作品,并產生創作欲望,這有利于學生審美認知、鑒賞能力以及表現能力的提升。為了保證教學高效開展,教師需提前制定教學目標,確定美術鑒賞主題,合理引導學生,調動他們的創作熱情。
1.考慮多方因素,確定目標
小學美術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從不同維度考慮問題,保證知識教學與技能教學相融合,讓學生在課堂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美術。除卻教育因素外,教師還要從學生自身發展角度出發,了解他們對美術的看法,以及當前成長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比如,部分學生缺少審美素養,缺少情感經歷,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便可以從知識教學、技能教學、審美素養培養以及增加情感體驗等角度出發進行設計。
以《你的家我的家》主題教學為例,以往部分教師會直接結合教材內容為學生說明創作主題,并通過演示的方式教學生繪畫,然后直接布置繪畫任務。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課堂的趣味性,再加上很多學生沒有繪畫基礎,他們會因為擔心完不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而產生心理負擔?!半p減”背景下,教師要注重調整優化教學步驟。首先,教師要結合教材引導學生討論自己對“家”的印象和感受,可以是與家人共同外出的經歷,也可以是對家的布置的印象,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自己對家庭的愛,能夠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其次,教師要借助教材中提供的作品,引導學生鑒賞,鍛煉他們的審美能力。最后,教師要結臺美術課程目標,教授學生簡單的繪畫技能,讓他們掌握更多美術知識。當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后,他們的課堂教學會更有條理,與學生的互動會更加自然,整體教學效率會得到進一步提高。
2.注重主題創新,增加新意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除了要制定目標外,還要選擇具有創新意義的主題,為美術課堂增添新意。尤其在培養學生審美素養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調整教學內容,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從主題創新角度出發,尋找更新穎且能夠提高學生參與感的教學主題,為提高學生美術素養打好基礎。
部分美術教學內容以教授學生繪畫技巧為主,學生的思維較難得到發展。為此,教師應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由此發現《可愛的班集體》與大部分美術教學內容不同,它更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設計與思考。教師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學會畫兒童頭像,讓他們了解集體創作紙版畫的方式以及構圖方法。這可以提升他們的審美創造力,培養他們的集體榮譽感。另外,教師還可以從設計創新角度出發,鼓勵學生設計“班徽”,并在班集體紙版畫作品中展示。美術教師在教授這部分內容時??梢耘c班主任溝通,從最終的設計圖紙中選出班徽,這樣,學生會更熱情地參與到課堂中學習兒童頭像畫創作。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開始前搜集大量紙版畫作品以及不同的班微圖案,讓學生鑒賞,尋找自己喜歡的繪畫風格,在提升創作潛能的同時,提升審美素養。
(二)設計多元教學方法,發展學生審美素養
審美素養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更不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重復做某一件事就可以提升的。所以,教師想要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就要不斷探索實踐,發現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在幫助學生開拓眼界的同時,引導他們發現美術的藝術價值,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當中來,在不斷學習和進步中提升審美素養。
1.多媒體教學祛
新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美術教學也不例外,在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時,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會將聲音、視頻以及圖片多種元素融合在一起,以更生動的方式呈現美術內容。借助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美術作品細節,體會作品的內涵,為他們帶來新的學習體驗。
以《風鈴叮當》教學為例,這一課內容相對比較抽象,部分學生無法單純通過教材了解其中的內容,較難通過教師的口頭講述來體會音樂與美術間的關系。對此,教師要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搜集不同樣式的風鈴圖片讓學生鑒賞,讓學生更直觀地認識到風鈴的美術元素。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風鈴、播放風鈴叮當的聲音,讓他們感受音律的美感:接著可引導學生開展風鈴制作活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審美喜好制作風鈴,在風鈴的材料選擇上,有些學生會選擇玻璃瓶,有些學生會選擇貝殼,還有些學生會選擇塑料……這一過程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通過實踐創作,學生發現美、感受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法對促進小學生美術素養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2.互動教學法
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部門提倡教師改變教學理念,在課堂教學時要注重與學生溝通交流,因此,互動教學法非常符合教學發展需要。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與學生間的互動并不頻繁。部分小學美術教師會理所當然地根據自己既定的教學設計開展教學工作,使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對此,學校要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他們深入研讀“雙減”政策,分析互動教學模式的應用方法,改善課堂氛圍,與學生平等地溝通交流,保證后續教育工作的高效開展。
小學生年齡相對較小,會對新奇的事物感興趣,美術教師要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在進行《森林王國》一課的教學時,不要直接布置繪畫任務,要通過互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探究森林并形成初步認識,鼓勵他們從美術角度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動物。之后,教師再根據小學生的喜好布置學習任務,可以讓學生在自己的認知范圍內繪制動物,也可以布置“動物剪紙”任務。最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根據想象畫出“森林運動會”場景。當學生的繪畫熱情被調動后,他們會樂于相互交流繪畫構思及繪畫技巧,在互動中得到啟發并逐步掌握色彩搭配方法,形成自己的審美標準。
(三)藝術元素交融,提升學生審美素養
“雙減”背景下,教師在拓展教學內容時,不能一味從理論知識角度出發。由于藝術之間存在共通性,美術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美術與其他藝術內容的融合。在拓展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將美術與音樂、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結臺起來,讓學生發揮想象,促使其藝術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另外,教師也可以將工藝設計、雕塑等內容融入課堂,增加學生對不同藝術形式的了解,以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
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美術教育的發展,“雙減”政策的推行,讓教師看到了美術教學的不同發展方向。教師開始注重從學生角度出發考慮問題,積極分析當前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弊端。通過探究可發現,拓展教學內容,可以解決傳統美術教學模式存在的多種問題,尤其通過融合藝術元素對美術教學進行拓展時,更能暖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發現世界上不同的美,進而促使學生審美素養得到發展。
以《捏泥動物》和《剪紙故事》兩課教學為例,單從題目來看,一開始并不會將它們與美術聯系到一起?;谒囆g元素相互融合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輔助,為學生展示不同形態的動物泥塑、剪紙圖案乃至雕塑創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邊創作、邊創新,找到符合自己審美的創作風格,并逐漸形成相應的審美標準。另外,在創作過程中,學生的潛能也會被激發出來,有助于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四)結合生話開展教學,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美
生活是學生學習知識、豐富認知的重要渠道,教師在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時,要注重發揮生活的作用。在美術課堂中,教師不應以培養“畫匠”為目的開展教學,而是要結合生活開展審美實踐括動,以此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
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小學生開展創意美術大賽,學生可以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創作,例如可以自己制作扇子,制作風箏、燈籠,并在扇面、風箏、燈籠上繪畫或展示書法。在此類實踐活動中,學生會主動將美術要素與生活中的事物結合起來,并根據自己的審美進行創作。在整個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會大幅提升,審美素養也會得到明顯提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教師想要在“雙減”背景下高效開展教育工作,并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就需要深入了解“雙減”的內涵,結合教學現狀進行探究,通過優化教學模式、改變教學理念等方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審美素養,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責任編輯:謝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