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睿
摘 要 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教學形式以單篇閱讀為主,大單元教學中呈現多個任務群組合教學,采用群文閱讀有利于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 大單元教學? 群文閱讀? 審美素養
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采取單篇閱讀教學模式,內容比較單一,閱讀任務量較少,不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和能力。大單元閱讀教學是在同一個課時段里,教師結合大單元主題,依托一定任務,突出精讀,適當略讀,分享感悟,探索發現,進行多文本的閱讀教學。[1]大單元閱讀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具有更直觀的導向作用,通過采取群文閱讀教學方式,選取同一主題的多篇文本,引導學生集中閱讀,不僅使文本主題更加凸顯,而且能極大拓寬學生視野,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培養高階思維,有效提高課堂實效。
一、合理選擇群文議題,解讀文本中的審美資源
實施群文閱讀,首先要梳理確定所選取的一組文本蘊含的共同話題,也稱為議題。一組選文可以確定一個或多個議題,要根據文章內容和學生閱讀水平來確定。
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編入了大量的經典美文,和課外相關議題的文章組合在一起閱讀,如同一幅幅絢爛多姿的畫卷引領著學生去追尋美好的生活。比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朱自清的散文《春》,可以從寫景的角度確定議題,也可以從語言的角度和結構的角度去確定議題。所謂“美”不勝收,美在春天的草、樹、花、風、雨,美在春天的人,作者動用多種感官,形象生動地描繪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日美景圖。又如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社戲》,看戲途中偷豆的情節,表現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的美好品德。當然,還有許多文本需要師生去解讀其美的一面。
二、創設群文閱讀的導入情境,體悟文本的意境美
大單元閱讀的選文組合形式多樣,在閱讀教學中,不同的導入方式和實施策略會有不同的閱讀效果。在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選文議題和學生實際,選擇以一篇帶多篇、以多篇帶一篇或整組推進閱讀等方式創設導入情境,引導學生體悟文本的意境美。如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春》《雨的四季》和《濟南的冬天》,都是寫景抒情的名家典范,筆觸清新細膩,文字優美,以大量的比喻和擬人的優美語句,展現出柔美的江南之春、多姿多彩的四季之雨、溫情的濟南之冬。這些文本在導入時應該選取優美的繪景視頻,讓學生在導入情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而進入到作者描繪的美好畫面之中,感受意境之美,油然而生熱愛自然之情。
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的方式是多樣化的,課堂導入激發探求美、情境式導入引入美、懸念式導入追尋美、問題式導入探求美。引導學生在文本朗讀中體驗《濟南的冬天》《春》中的景物美、《社戲》《散步》中的人情美、《愛蓮說》《陋室銘》中的人格美,在文本詞句推敲中欣賞美,在文本遷移想象中拓展美,在文本延伸創作中再現美。
三、注重群文閱讀的審美體驗,培養學生的情意品質
培養學生的情意品質是教師設計大單元閱讀教學任務的重中之重,也是群文閱讀的重要內容。在實施群文閱讀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圍繞議題,從不同角度欣賞文本內容,用意境美浸潤學生心靈,提升學生審美水平和鑒賞能力。
例如,選擇《阿長與〈山海經〉》《老王》《信客》等文章組成群文,引導學生分析不起眼的“小人物”身上的美好的品性和道德。
師:同學們,請閱讀這三篇文章,讀后分享感悟。
生1:主人公的外在形象卑微,但內心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點,值得讀者仔細品味。
師:主人公的“小”體現在哪里?
生2:阿長……老王——身體殘疾,沒有子女,住所破落;信客……
師:他們的大世界是什么?
生3:阿長……老王——善良,車費減半,免費送先生看病,懂得感恩,送雞蛋;信客……
師:你們今后應怎么做?
生4:要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感知身邊的人和事,學會感恩。
四、開展經典名著群文閱讀,豐富學生的審美認知
實踐證明,通過閱讀大量優秀的經典文學名著,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在學生閱讀欣賞名著的過程中,切忌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獨立閱讀,學生只有通過沉浸式閱讀,才能深刻體會到生活的趣味和生命的多姿多彩。比如,為了增強學生的革命意志和頑強品質,推薦學生閱讀《紅巖》之后,再自主閱讀楊沫的《青春之歌》、老舍的《四世同堂》、巴金的《家》等作品,體會人民覺醒與奮斗的歷程,感受人物身上忠誠的革命信仰、堅強的斗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學生閱讀了高爾基的《童年》,為阿廖沙的堅強、自信、勇敢、善良而感動,讓學生趁熱打鐵讀《在人間》《我的大學》等作品,以更好地體悟高爾基的情感與經歷,進而引導學生閱讀《魯濱遜漂流記》《老人與海》《重返狼群》等作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只有永不放棄才能生存,只有實干才能擺脫困境,唯積極樂觀、堅持到底、戰勝困難,生命才更加精彩。
通過群文閱讀,學生與主人公交流共鳴,體驗生命的多姿多彩,感悟名著的光芒四射,感受人性的真假美丑,從而進一步提升生命質量。
五、開展豐富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有效滲透審美素養
語言的學習重在體悟,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實踐、自覺參與,在活動中去感受、體會、理解,從而有效提升審美素養。如組織開展《皇帝的新裝》《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唐雎不辱使命》等課本劇表演,讓學生在參與表演中理解文本主旨,認識到人性之美丑。通過配樂詩文朗誦讓學生感受到聆聽經典的魅力,在《正氣歌》的朗誦中體會文天祥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氣,在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的朗誦中想象一位“射天狼”殺敵報國的太守形象,在《春》的朗誦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對于教材中文質兼美的詩文,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誦讀比賽,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感受文學經典的魅力。此外,可以組織別開生面的故事會,讓學生講述身邊的人和事,挖掘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之丑惡,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有效滲透審美素養。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能。語文教師應深入領悟群文閱讀教學理念,創新閱讀教學形式,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合理實施教學策略,通過群文閱讀教學,讓語文課堂充滿詩情畫意,讓文學語言浸潤學生心靈,從而提升學生審美素養,讓每一個孩子的個性飛揚,每一個生命都能鮮活起來,每一個靈魂都去舞蹈。
參考文獻
[1]孫雅欣.初中語文經典文本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