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競賽人才的培養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人格智慧、思想行為等均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將課程思政這一立德樹人的育人舉措融入到學科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不但能加強學生對學科知識技能、技術方法的掌握,還能從根本上樹立其對學科競賽求真務實、團結協作、精益求精等作風的認知。從長遠的育人效果來看,強化課程思政在學科競賽人才培養中的融入,對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戰略目標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課程思政;學科競賽;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湖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公共數學課程教學模式研究”(2020571),湖北經濟學院研究生教研項目“學科交叉培養金融科技創新人才模式探索研究”(YJSG202306)
作者簡介:徐勇(1980- ),男,湖北武漢人,湖北經濟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國家對高校培養本科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斷明確細化,各大高校均著手于突出自身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但仍普遍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個性塑造,重技能培養、輕思維啟發等影響學生創新能力成長的問題[1]。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近年來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通過在課程教學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提高育人站位,課程思政使專業課程真正實現了從知識傳授到立德樹人的飛躍[2~3]。為此,各大高校通過組織教學競賽、編寫課程思政教學大綱和課程思政研討會等多種形式,不斷探索課程思政在人才培養中的催化劑作用。
學科競賽不僅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學科競賽人才等方面的直接手段,也是一種影響學生心智發展、知識能力積累、團隊協作意識形成的重要活動[4~5]。其對于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其參賽過程是對學生動手實踐、合作分工等方面的全面考察,既凸顯了參與者的個人能力,也突出了參與者之間的合作協調能力,具有很高的學科人才挖掘價值。課程思政可將學科競賽人才培養作為切入點,在學科競賽活動的組織和學習中充分與各環節有機融合,推動學科競賽活動的開展和人才儲備的有效形成。
一、學科競賽人才培養中的困境及成因
(一)思想高度認識不夠,缺乏內動力的激勵
學科競賽不同于一般的課程學習,它著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深度應用學科知識的能力,在競賽活動中積累成就感培養進一步學習的樂趣,逐步提升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6~7]。但學生自身對學科競賽的意義未必能深悟。鑒于其世界觀人生觀的局限性,往往停留在技能的學成樂趣和比賽成績的獲得感,尚不能達到對學科行業的使命感、團隊協作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嚴謹務實作風等思想層面的認知。這就導致缺乏長效性的內動力。隨著學科競賽的深入,獲獎難度的提高,其內動力逐步衰減,其激情與積極性也會逐步衰退,這導致學科競賽對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催化效應很難長期維持在高位。
(二)側重于解題之術的傳授而忽視領悟學習之道的思政探索
學生參加學科競賽的初衷往往是積累獲獎證書、獲得競賽獎金或者為考研出國增加籌碼等,這使得其目的稍顯不純。功利化的參賽觀念導致學生只把目標定位于獲獎證書、獎金或者分數的獲取。學科競賽活動的重要意義是開拓學科視野、內化學科理論、領悟競技魅力、鍛煉攻堅意識等無形的精神財富。學科競賽的核心價值并不是有形的證書、獎金等物質,而是可以傳承、可以潛移默化改造世界觀人生觀甚至改變人生路線的思想。遺憾的是,在當前學科競賽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在要出成績、經費有限等實際問題的約束下,培養過程趨于功利化、短期化、應試化。教師和學生都更聚焦于知識能力的提升,而忽略上述思政素養的培育。其帶來的負面效應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后期發展方面。學生對于學科競賽所需的集體榮譽感、團隊協作精神、遇到難題的韌性等方面都尚欠缺。這些表現與“大思政”背景下的學科發展戰略背道而馳,也不利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產出。
(三)融合思政元素的學科競賽教材建設不夠
教育部近年來一直大力推行課程思政在本科人才培養課程體系中的科學融入[8]。但作為學科競賽這一專門的教學研究領域,統一的、系列化的教材較少,其原因有二:一是該類教材多為競賽名師或教練組編寫,雖也有經典讀物,但多為一家之言,未能成為大范圍推行的教材;二是學科競賽本就是大學生群體中少部分成員參與的教學活動,故在全國范圍內也確實缺少專門學科組的設置,這就難以集思廣益,形成可推廣的相關教材。在此背景下,融入了思政元素的學科競賽教材更是少之又少。教師對學生學科競賽的輔導、培訓需要深入挖掘有育人價值的思政元素,需要整合培訓指導內容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特質,將隱藏在各章節的思政觸點整合成線,繼而借助各章節的邏輯關聯形成更具影響力的面,使課程思政貫穿學科競賽指導培訓的全過程。
二、突出課程思政引領,提高學科競賽人才培養內動力
(一)思政教育掛帥,激發創新思維
在學科競賽培訓中,教師可以通過對理論知識產生的歷史背景、誕生過程和應用場景的講解,滲透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具備參加學科競賽所需的精神素質。另外,教師團隊成員也要注重課程思政內功積累,提升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通過討論班、集體備課等形式探索課程思政在學科競賽活動中的開展模式及具體可行性方案。特別是在擬定教學計劃的時候,應將思政教育具體貫穿到每個章節中,做到“每章有思政,每節有育人”。通過結合學科知識的深入實踐,解決具體應用問題,達到增強學生參與競賽的興趣和創新意識的目的。
(二)引導求道志,淡化功利心
學科競賽人才的培養應該以課程思政的核心宗旨——立德樹人為導向,在對學生的培訓、指導過程中進行“做人、做事”全方位的指導。具體來說,教師不但要傳授應對競賽問題的實用方法、技巧等,還要在此過程中穿插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塑造。學生參與學科競賽常見的非技術性負面因素主要包括:
1. 注重個人利益,側重個人獲得感。在需要集體共同努力、共享榮譽的競賽項目中,更注重自身的榮譽加身。當任務分工、競賽獎金等需要合理分配時,過于注重個人得失,突出個人得利。其危害是損害集體利益,影響團隊團結。
2. 追逐短期獎項,缺乏長期規劃。部分學生參加學科競賽并非純粹出自對學科深入學習的興趣,而是企圖通過獲獎對自身就業、保研和出國等目標增加籌碼,動機不純。實際上學科競賽是學生深悟學科內涵的教學活動。通過解決具體的競賽問題,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得以進一步升華。學科競賽活動也是自身在專業學科領域更進一步,人生平臺更上一層的重要鋪墊。因此需要學生長期參與其中才能收獲滿滿。短期追逐獎項只是舍本逐末,看似輝煌但必定短暫。
3. 習慣避難就易,缺乏堅韌品質。學科競賽中遇到的賽題往往涉及的知識點廣且具備一定深度,需要團隊分工不斷攻克難點堵點。這一過程必定艱辛且反復。部分學生缺乏意志品質的鍛煉,急于求成,對于競賽問題恨不能一蹴而就。在遇到瓶頸或難以攻克的環節時,缺乏耐心,心情浮躁。其結果是半途放棄,殊為可惜。
針對以上現象,教師在對學生培訓、授課中應借助課程思政將蘊含育人功能的思政元素穿插于其中,培養學生的團隊榮譽感、集體協作精神,引導學生意識到個人得失與集體榮辱的一致性,引導學生通過學科競賽融入到學科發展和行業進步中,引導學生百折不撓越挫越強地直面競賽中的困難和障礙,促進學生心智、德行和技能的全方位提升。
(三)加強融合課程思政的學科競賽人才培養方案
參與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的教師需要以學科實踐能力為目標,以實現學科競賽培訓中的育人功能為核心,深度挖掘學科競賽授課過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整理授課內容中的思政觸點,形成在知識點的講解中滲透思政元素的課程思政模式。在創新思維培養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拋棄功利,潛心鉆研,經過長期系統且艱辛的探索,才能有所收獲。再以高等數學競賽為例。我國古代數學家在歷史的長河中貢獻了許多領先世界數百年的重要理論,他們克服了艱苦的研究環境、簡陋的研究條件,不求功名,畢生醉心于某個主題從一而終,不忘初心。通過我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歷史和重大成就,激發學生對文化自信的深刻領悟,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和發自內心的民族自信。通過這些具體的思政觸點,教師不但傳授學科競賽的重要技術方法,還傳導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此為契機進一步輔助學生改善學科競賽中的心理健康狀況、幫助學生完善職業規劃,使教師在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過程中發揮重要的育人作用。
三、基于課程思政的學科競賽人才培養路徑
(一)競賽過程促培養
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以創新思維作為核心要素的學科競賽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以此為基礎的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的教學改革也需落在實處。在競賽培訓的組織工作中要堅持項目驅動,以競賽過程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以學科競賽的全過程為載體,驗證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理念的科學性。以競賽的準備、組織、攻堅、收官等環節作為抓手,提升指導教師團隊授課質量,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素養。反過來,成功的培養模式改革又是學科競賽人才培養取得成效的助燃劑。在對學生培訓過程中,細致地了解學生在其中需要學到什么,必須掌握什么,如何提高動手能力等。這就能更具針對性地制定教學計劃,確定教學方案,凝練教學思路,讓學科競賽人才培養更為快速高效地產出。
(二)思政融入促培養
學科競賽不但是對優秀學生的選拔,也通過獎勵獲勝者為所有學生樹立了先進典型。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宣傳競賽,作為骨干參與學科競賽的培訓和組織,身體力行地激發學生對學科競賽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領悟到學科知識的魅力,受到學科中廣闊思維的震撼,感受到學科競賽教學內容對自身意志品質的熏陶,體會到學科競賽對未來順利投身行業的鋪墊作用,感悟到團隊協作的巨大能量。從人才培養的角度,通過思政融入形成了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的潛力。從競賽目標的角度,吸引了更多的學子參與到學科競賽活動中。當參與人數、普及情況達到了一定高度,高校參與學科競賽獲獎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和群眾基礎。
(三)素養形成促培養
學科競賽不是紙面文章的務虛,而是將學科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并需要實證其效果。象牙塔中的學生學習的主要是理論知識,尚未通過充分的社會實踐踐行理論,升華對學科知識的認知。學科競賽一定程度上對理論獲取與實際運用進行了鏈接,是培養學生學科素養必不可少的一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科競賽是讓學生兼具“設計師”與“踐行者”的特質。前者負責提出理想的設計與構想,而后者需要保障設計的可執行。從效果來講,前者決定了物質的上限而后者決定了物質的下限。人才培養的產出,并非讓人人成為社會精英,人中翹楚,而是力圖使更多人達到基本的人才素養水準。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產生的“踐行者”更符合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模式。為此,指導教師要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需求,著重促進學生嚴謹務實、精益求精、專注耐心等素養的提升。在學科競賽的全過程中監督學生一絲不茍地繪圖、精益求精地計算、嚴格規范地排版、反復論證地建模,引導學生踏實做事、誠信做人,絕不剽竊他人成果,絕不捏造數據,絕不畫圖作假,嚴格遵守競賽道德規范。上述素養的形成也是課程思政在學科競賽人才培養中的具體目標。
(四)模式改進促培養
除指導教師外,補充過往有過獲獎經歷的學生作為助理指導教師也值得考慮。過往的獲獎學生已經接受過指導教師在思政教育、技能教育方面的培養,他們既積累了專業知識技能,又在團隊協作精神、嚴謹務實作風、堅韌不拔意志等方面有著更高的素養。而另一方面,他們與其他學生年齡相近、心智水平差異不大,更有共同語言。這就使得他們可以作為指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潤滑劑。為每個競賽團隊或指導教師配備一名助教,既可以保障隊伍的指導時間又能切實地讓授課內容得到傳承。助理指導教師因為與學生有著相似的學習經歷,其對競賽獲獎的心得或經驗更能深入人心,對學科競賽繼續創造佳績有著積極作用。
四、結語
學科競賽人才的培養過程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過程,其思想境界、價值觀的培養也至關重要。如果說知識技能的積累能決定學生跳得多高的話,那么對學生思想認識、情感倫理等方面的教育則能決定他們能走多遠。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僅是爆發力,還要考慮持久力和可持續發展。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正是基于這種考慮。這也迫使從事學科競賽人才培養的教師必須進一步充實自身,在開展課程思政的意識、能力、方式方法上不斷探索,找到適合自身院校學生發展的融入模式,使學生不但在競賽技能上有重要收獲,還能正確樹立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全方位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 馬海軍,張詩豪.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人民論壇,2022(19):93-95.
[2] 董必榮.論課程思政的本質與內涵[J].財會通訊,2022(12):21-26.
[3] 唐德海,李梟鷹,郭新偉.“課程思政”三問:本質、界域和實踐[J].現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4] 諶先敢,安樹庭,謝勤嵐,陳軍波.融合多學科競賽的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0(12):23-24.
[5] 謝海波.高校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到學科競賽人才培養探究[J].科技創新導報,2020,17(28):189-191.
[6] 徐苒,由磊明,王文政.專業成才,精神成人:課程思政融入學科競賽教學模式研究[J].藝術科技,2022,35(17):46-48.
[7] 李新杰.基于灰色關聯和模糊理論的大學生學科競賽人才培養效果評價——以中原工學院為例[J].亞太教育,2021(15):161-162.
[8] 王宏志,史寧,劉顯敏等.面向拔尖人才培養的課程思政建設———以大數據計算基礎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2,8(28):17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