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習學科知識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在設計單元作業時,教師需要依據地理核心素養確定單元作業目標??梢哉f,學科核心素養是單元作業設計的前提,單元作業的設計與實施是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诖?,以“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為例,探究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地理單元作業設計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單元作業;高中地理;作業設計
作者簡介:周煜博(2003—),男,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作業是學生學習情況的有效反饋[1],將核心素養融入地理作業設計中,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學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2第四單元“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為例,探討單元作業設計的策略,以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一、基于教材解讀,確立作業目標
教材中的信息豐富而廣泛,通過深入解讀教材,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識點,并將其轉化為明確的作業目標,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學習需求來設計相應的作業,確保作業既能夠引導學生逐步提高成績,又能夠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
(一)緊扣熱點,選取單元主題
高中地理課程設計的定位是充分發揮地理學文理兼備的綜合優勢,以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人地系統相互作用的科學原理為基礎,以當前人類面臨的重大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對象,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力求構建符合中華民族利益、體現國家需求、具有中國特色、適應我國發展的課程體系?!皡^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單元主題緊扣當前的熱點問題,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和問題。本單元的學習主要涉及以下幾個主題:1.區域協調發展。研究如何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包括政策措施、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分配等方面。教師可以結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如“黃河流域水資源的調配”“西氣東輸”等進行分析。2.區域發展差異。分析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探究其原因和影響。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不同地區的經濟數據、人口規模、資源稟賦等來深入了解。3.區域可持續發展。探討如何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可持續發展。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地區案例,如國內外不同地區的產業轉移等進行深入探討。4.區際聯系。研究不同地區之間在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聯系,包括貿易往來、人員流動、信息交流等。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來分析,比如“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區際聯系。選取這些主題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提高他們的地理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依據課時,構建單元結構
在設計高中地理“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單元作業時,教師可以考慮圍繞流域內協調發展、資源跨區域調配、產業轉移和國際合作四個課時來構建。針對第一節“流域內協調發展”,可要求學生搜集黃河流域的相關資料,包括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對流域概況進行了解;之后,針對所選擇的流域,分析其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如水土流失、水污染等,并探究其原因,研究針對該流域的具體治理措施,如水土保持工程、水資源保護措施等,評估其效果和影響。針對第二節“資源跨區域調配”,可要求學生分析我國“西氣東輸”的案例,包括資源的儲量、分布地區、開發利用現狀等,分析資源跨區域調配可能帶來的影響,如對調出區和調入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對環境的影響等。針對第三節“產業轉移”,教師可布置以下作業:首先,選擇一個具體的產業轉移案例,分析其轉移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其次,總結產業轉移的一般模式和規律,探究產業轉移對轉出區和轉入區的影響;最后,結合所學知識,為某一地區制定產業發展策略,提出促進其產業發展的建議。針對第四節“國際合作”,可要求學生以“一帶一路”建設為例,分析各國合作的原因、內容和成果,探討國際合作的模式和機制,分析國際合作對合作各方的影響,并結合當前國際形勢和所學知識,展望國際合作的發展趨勢和前景。通過以上四個課時的作業,學生可以對流域內協調發展、資源跨區域調配、產業轉移和國際合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有意義關聯的、結構化的知識整體,構建知識體系。
二、探索作業形式,豐富單元作業
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可以提高地理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識,加深他們對地理概念、原理和規律的認識。因此,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該以學科原理、核心概念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為出發點,采用靈活的方式設計、選擇和整合高質量的試題。同時,教師也可以結合真實的情境設計多樣化的活動,以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實現“減負增效”[2]。
(一)分享研究報告,助力語言表達
以第一節“流域內協調發展”為例。在對教材中黃河流域的案例進行詳細講解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活動,對萊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措施進行研究,并撰寫報告在課堂上分享。
教師可以先向學生介紹萊茵河流域的地理位置、重要性和存在的水污染問題,通過展示相關的地圖、數據和圖片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在撰寫報告前,我們要先明確研究報告的目標和范圍。例如,研究報告可以聚焦于萊茵河流域的某個特定區域,或者探討整個流域的水污染問題。一般來說,我們可以使用多種方法進行調查,如文獻研究、實地考察、采訪專家等。但由于條件限制,我們目前只能以文獻研究為主,使用可靠的信息源,如學術論文、政府報告和環境組織的數據?!闭n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萊茵河流域進行調查,收集有關萊茵河流域水污染的數據,研究水質指標、污染源、污染物種類等方面的數據,并將其與相關的環境標準進行對比。在了解了萊茵河流域水污染的基本情況后,學生可研究政府的政策和法規、環保組織的倡議、企業的環保實踐等,以了解目前已經采取的措施,并提出改進建議和其他措施。第一,加強環境監測。建立完善的水質監測網絡,定期監測水體中的污染物含量,及時發現和處理污染源。第二,改善廢水處理。加強工業和城市廢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確保廢水達標排放。第三,增強公眾環保意識。加強環保教育,提高公眾對水污染問題的認識,倡導節約用水、愛護環境。第四,加強國際合作。萊茵河流域流經多個國家,國際合作是解決水污染問題的關鍵。各國應加強信息共享、技術交流和政策協調。通過此次作業,教師引導學生系統研究萊茵河流域水污染防控措施,并撰寫關于該流域協調發展的研究報告,幫助學生深入了解環境問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撰寫項目策劃,培養綜合思維
以第三節“產業轉移”為例。教師可詳細解釋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并講解東亞和東南亞產業轉移的案例,幫助學生了解區域內產業轉移的重要作用和影響。依據本節內容,教師可布置以下作業:假如你是某公司的一名員工,公司準備將東部的光伏產業轉移至西北地區,請你為此項目撰寫一份策劃書。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這份策劃書。首先,分析項目背景:東部地區的土地資源稀缺,導致光伏產業的擴張受到限制,西北地區擁有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廣闊的土地,為光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其次,進行市場分析:1.光伏市場現狀——西北地區的光照資源豐富,適合發展光伏產業;國家對新能源產業大力扶持,為西北地區的光伏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西北地區的工業基礎較弱,但市場需求潛力大。2.競爭環境——西北地區的光伏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競爭較??;公司可以利用自身的技術和管理優勢,在西北地區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3.機遇與挑戰——西北地區的低成本優勢和廣闊市場為公司提供了發展機遇;同時,該地區的技術和人才儲備較弱,需要公司加大這方面的投入。再次,提出光伏產業的技術創新與研發策略:1.技術引進與創新——引進國內外先進的光伏技術,與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2.人才培養與引進——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引進國內外優秀的技術和管理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梯隊。3.制定創新激勵機制——設立創新獎勵基金,鼓勵員工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最后,設想產業轉移后可以達到的效益,增加產能,提高公司的市場競爭力;降低成本,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加就業,促進西北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撰寫關于產業轉移的策劃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還可以提高他們的關鍵能力。學生需要運用所學知識對產業轉移現象進行深入分析和理解,并將分析和思考的結果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這不僅可以幫助他們鞏固地理基礎知識,還可以鍛煉他們的文字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三)設計創意海報,激發創新意識
在完成本單元的學習后,教師可要求全班學生共同設計一張關于“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創意海報,用視覺元素表達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強調的是地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旨在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經濟的共同繁榮。在設計海報時,應將這一理念通過視覺元素生動呈現。海報設計可以采用地球、網絡、交通線等圖案,象征全球或區際的聯系。同時,用交織的線條或圖形表示不同區域間的互動與合作;選用代表活力、繁榮和希望的色彩,如綠色(生態與可持續發展)、藍色(和平與穩定)、橙色和黃色(繁榮與活力);運用簡潔明了的標語,如“共融發展,共享繁榮”“區域合作,共創未來”等,強調區域間的和諧共生。完成海報設計后,學生進行展示:頂部以大號字體書寫主題“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字體顏色醒目;中部使用圖形元素構建視覺中心,如地球圖標或網絡圖,以此展示全球或區域間的緊密聯系;底部放置簡短的文字描述或標語,解釋海報的主題和目的;四周使用漸變的線條或圖形元素,展示區域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傳統的作業形式相比,設計海報是一個更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的任務。在準備海報內容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查找資料、整理信息,并對其進行分析和解讀,從而加強對這一主題的理解。在設計海報時,學生需要參考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美術、語文等,這種跨學科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他們全面發展。
以上單元作業可以鍛煉學生多個方面的能力與素質,如創新意識、動手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從而促進他們的綜合素質發展。此外,探索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也是對教師能力的一種挑戰和提升,可以激發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三、開發作業量規,評價作業質量
作業量規評價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量規,學生可以明確作業的要求,了解自身不足,從而調整學習策略。對教師而言,量規能幫助他們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優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實施作業量規評價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學生自評、同伴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這種多元的評價方式能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自我反思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給予學生充分的指導,確保評價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學生的作業質量:1.知識掌握程度;2.解題技巧;3.表達能力;4.解題態度與習慣;5.創新與思考。結合以上5個方面的作業量規,教師可以在批改學生作業時,針對每個方面給予具體的評分。這樣的作業量規不僅可以系統地評價學生的作業質量,還能引導學生更加注重解題的全面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但本文提出的作業設計,還涉及實踐部分,例如,在撰寫研究報告和策劃書時,需要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對資料進行評估。因此,教師需要結合作業內容,不斷優化、細化量規,通過明確目標、考慮難度與進度、設計多樣化的任務類型、合理安排完成時間、結合獨立思考與小組協作、注重結果與過程的考量等方式,更好地評價學生的作業質量。此外,教師還可以提前展示評價量規,幫助學生不斷優化自身行為,提升地理核心素養。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單元作業設計是單元設計理念指導下的一種作業設計新模式。以地理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單元作業設計,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關鍵能力。在單元作業設計之初,教師應明確作業目標與內容,確保作業內容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緊密相關,注重實踐與運用,強調思維與探究[3]。同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選擇合適的作業形式和難度,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參考文獻]
程菊.素養導向的地理過程性單元作業設計[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19):29-32.
林秀蓮,陳詩吉.指向素養發展的高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以主題單元“貝加爾湖科考”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1(21):43-45.
李云鵬.素養導向的高中地理單元作業設計:以“人口與區域發展”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2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