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考察法,分析當前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境。研究發現:實踐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課程保障與學生個人等多方面因素對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產生一定阻礙。提出以培養新時代體育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優化課程體系;深化師資隊伍建設,繼續推進“雙師”模式;統籌協調各部門,建立專業相應的支持與保障制度;推進校院企三級聯動,提高實踐教學效率等優化路徑。
關鍵詞:“產教融合”;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實踐課程;實踐教學
新征程上,為持續統籌經濟與教育協同發展,我國高等教育也在持續變革。產教關系作為關鍵性問題之一,愈加受到關注。“產教融合”于2013年提出,通俗地講就是推動學校與企業深度合作交流,為解決當下產教分離“兩張皮”的難題。近年來,國家也相繼頒布了相關政策促進高校產教融合。2018年,教育部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提高實踐教學水平[1]。2021年,河南省教育廳頒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實施意見》要求繼續深化實踐教學體系改革[2]。但是,當前河南省多數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在實踐能力方面并不理想。教育部公布近兩年全國就業率較低的15個專業中,仍有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3]。基于此,對最近一次河南省該專業評估排名較前的4所高校(河南理工大學、河南科技學院、鄭州輕工業大學、鄭州大學)及部分普通院校的實踐課程教學展開調查與分析,發現其所面臨的困境與難題,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對其優化路徑加以論述。
1" “產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優化的必要性
1.1" 現實反思: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脫軌、就業方向偏離、社會體育人才供給迫切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開設的初衷是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體育人才,培養能在相關體育企業、體育事業單位、俱樂部等領域開展健身技術指導、健身咨詢、經營開發及組織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從表1中可以看出,近三分之一的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選擇從事教師行業,這顯然與社會體育專業最初的培養目標背道而馳。此外,河南省高校部分選擇升學或是未就業的學生,對自身在校期間所學,尤其是實踐技能部分覺得十分欠缺,難以真正達到能對他人進行指導或教學的標準。
1.2優化實質:推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產教深度融合、培養新時代體育應用型人才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一錘定音: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4]。體育作為第三產業,也在向高質量發展邁進。據統計,目前中國體育產業有440萬從業者,占中國總人口的0.3%,至少有160萬以上的人才缺口[5]。若是按照發達國家比例標準,缺口則更大。2022年,“雙減”政策落地后,素質教育類的培訓企業迅速崛起,更是加大體育產業人才需求壓力。從“產教融合”角度出發,實際目的是推進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由簡單的“校企合作”轉變為定向“融合”,讓本專業學生能夠獲得除書本外更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更豐富的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又一批能夠充分適應新時代體育產業的應用型人才,解決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
2" “產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的困境分析
2.1" 課程設計與培養目標不契合,功效性較低
對部分院校的培養目標進行分析(如表2所示),發現其在各具特色的基礎上也有著共同目標:都十分注重對體育健身指導、體育產業、體育場館、體育賽事等方向的人才培養,最終目標是培養創新型體育應用型人才。但通過對比實踐課程構成可以發現,其實踐課程蘊含的專業特色并不顯著,競爭優勢較為模糊,沒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及時做出更新與調整,導致就業方向偏離社會體育領域。同時,4所高校的實踐教學課程均包括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畢業論文三部分。當然,部分院校設有專業特色實踐項目,如畢業教育、專業見習、就業指導、俱樂部實踐等課程,但在具體實施環節也存在許多困難。
2.2課程結構比例關系失衡,實踐技能匱乏
如表3所示,目前河南省學科評估前4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學分占比存在較為顯著差異,其中,河南科技學院實踐課程學分占比最高,為30.1%。鄭州大學實踐學分占比最少,為16.1%。通過對培養方案內容分析發現,河南科技學院之所以占比最高,是因為其中14.5%為理論課程包含的實踐環節。除河南理工大學外,河南省其余3所高校實踐課程學分占比均低于25%,存在通識理論課程占比較高的情況。而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主要培養實踐性社會體育人才,僅靠理論知識支持,實踐技能缺乏,學生們畢業后很難勝任社會體育相關工作。
2.3實踐課程內容發展滯后,實用性不強
一方面是跨學科課程缺乏。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推行跨學科的實踐課程教育,以期通過融合多學科的知識和視角,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和更豐富的創業工具。據調查,目前只有極少數高校社體專業開設了跨學科、跨專業課程,《體育經濟學》《體育管理學》等課程僅設置為選修。相關高校跨學科的課程比例也比較低。在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企業更期望高校能夠開設跨學科課程,對曾主修過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相關的跨學科課程的學生更為中意[6]。但當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嚴重缺乏該類課程。雖有部分高校開設了跨學科課,但卻僅限于體育學科中的其他專業相關課程,難以體現交叉融合理念。
另一方面是創新型專業拓展課程缺乏。在國家規定標準下,河南省部分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專業拓展課程要求與之仍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多數高校的專業課程特色不鮮明,沒有創新型實踐拓展課程,沒有充分結合區域與學校特色開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專業特色課程。
2.4師資隊伍實踐經驗欠缺,教學效果不理想
我國高校大部分教師還是學術型的,缺乏實踐經驗[7]。通過調查與訪談也發現,河南省部分入職較久的教師自身并未真正在相關企業、俱樂部或工作室等體育基地有過實踐經歷,又如何談得上對學生展開教學。而一些新入職的教師,工作后很少有機會長期外出實踐,導致校內實踐課程教學內容和實際社會所需難以適配。除此之外,多數高校教師注重理論教學,并不適應實踐性教學工作。而相關體育企業中的教師雖實踐能力較強,但理論知識與教學能力不及高校教師。師資隊伍的實踐經驗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
2.5課程保障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難以開展
課程保障體系不完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第一,校外實踐平臺不穩定,學生學習受限制。部分高校沒有建立起穩定的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或校企合作關系不穩定,這就使得學生的實踐學習受到很大制約。第二,資金支持與保障制度不健全。從國家層面來看,雖有部分相關保障政策頒布,但并沒有較為完善且針對各學科或專業的規章制度,支持產教融合的部分制度還未落到實處。再從校院層面來看,隨著社會安全意識的逐步提高,校方對學生的安全也愈加重視。“害怕學生出事,害怕承擔責任”也成為拒絕與企業合作交流的重要原因。此外,國家、地方政府、學校在資金投入方面也十分有限,尤其是在一些綜合型高校,校方的經費更多支持與工科類專業。因此,實踐平臺、資金支持與保障制度也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造成極大困擾。
2.6學生積極性不高,實踐教學組織困難
學校、學院在支持學生積極投入實踐、實習的同時,也同樣支持高學歷人才培養,即碩士研究生,這就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矛盾。如圖1所示,近4年來,河南省4所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學生考研人數持續上漲,部分學校為支持學生考研,選擇讓報考研究生招生考試的學生在大四第一學期前8周不必參與實習。除此之外,還有部分學校雖說沒有該方面的支持,要求學生整個學期、學年參與實習工作,這種要求確實讓學生參與實踐的時間與機會增多,但受到考研的干擾,對待實習、實踐工作很難做到全身心投入。
3" “產教融合”背景下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優化路徑
3.1以培養新時代體育應用型人才為導向,優化實踐課程體系
第一,實踐課程設置與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保持一致。要明確實踐課程定位,結合新時代建設對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設置提出的新需求,以體育產業新要求、學生需求為導向,不斷更新課程設置,積極引導實踐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達到高度相適。學生經過學校培養后,在掌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從事體育指導與管理的同時,還能成長為“善指導、能管理”的新時代創新型體育人才。第二,重新分配理論與實踐課程學分占比。繼續強化實踐育人,在原有課程比例基礎上,各高校嚴格落實該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在總學分的比重要求,確保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學分占總學分比例不低于25%。此外,繼續推進每學期通識理論課中實踐部分的教學,逐步增加實踐課程教學學時占比。第三,利用新時代新信息技術,推動“社體+”課程建設。高校要深化產教融合教育,整體設計上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跨專業、跨學科的相關課程[8]。社會體育專業則需要打破學科壁壘,革新實踐課程結構。以體育行業要求作為出發點,在實踐課程設置時,打造特色的“社體+N”課程模式,融人哲學、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幫助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3.2深化師資隊伍建設,繼續推進“雙師”模式
關于“雙師”隊伍建設,已是當今社會和教育界的普遍共鳴。首先,各高校應積極引進專業實踐性教師,引導青年教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規定新進實踐教師入職前3年必須在相應體育企業進行不少于3個月實踐學習,支持中青年教師到社會體育行業企業掛職培訓,以此提升教師的實踐能力。其次,各學院可利用產教深度融合契機,建立師資培訓基地;出臺實踐課程師資培訓準入機制[9]。再次,學院需積極舉辦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型學術講座來開闊師生視野。最后,還可以讓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領域的教師分組進行實踐教學比賽,在競爭與互動中提升專業實踐教師的綜合素養。
3.3統籌協調各部門,建立相應支持與保障制度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要構建合適的支持與保障制度,需政府、校方、院系多方參與和引導。政府應從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兩方面入手:在制度保障方面,政府應當針對產教融合政策發展建立相應保障制度,對學校、企業雙方的利益進行精準保障,找尋兩者的制衡點,激勵相關體育企業積極與學校合作。在資金方面,設立專業發展基金,為河南省各高校產教融合提供資金支持。高校與院系應確保相關資助和保障落地,精準落實到具體層面。
3.4推進校、院、企三級聯動,提高實踐教學效率
“三級聯動”顧名思義是指在實踐環節中注重學校、學院、企業三者有機合作,是注重上下聯動、協同育人的機制。各高校可以通過成立由學院和企業共同組成的實習實踐試點工會,引導雙向參與、雙方獲益的可持續發展社會體育人才培養平臺。學校負責研究政策、審定工作、統籌協調、督促工作進展情況等任務,體育企業和院系負責工作推進,完成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管理制度制訂等任務。自上而下形成三級聯動、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不斷地提高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效率。
4結語
綜上所述,在“產教融合”這一時代背景之下,通過對河南省高校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實踐課程教學深入分析與探討,可以得出當前河南省多數高校在實踐課程教學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難亟需解決。實踐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模式的載體與體現,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依托。在進行實踐課程教學時,須厘清該專業課實踐課程設置依據、培養目標內涵及學生畢業后就業需求,并以此為指引,建構符合“產出導向”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特色實踐課程體系引領實踐教學。只有在課程體系、師資隊伍、課程保障、學生個人等方面協同進步,才能從根本上帶領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擺脫就業方向與就業率的雙重困境,推動河南省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向產教深度融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9):18-24.
[2]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實施意見[EB/OL].https://jyt.henan.gov.cn/2021/11-26/2355259.html,2021-11-26.
[3]教育部.近兩年就業率較低本科專業名單[EB/OL].https://www.sohu.com/a/460772739_120566567,2021-04-14.
[4]胡果,杜尚澤,吳秋余,等.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N].人民日報,2022-12-14(1).
[5]徐燕勤.中國體育奇缺管理人才,卻為何難吸引優秀人才[EB/OL].https://www.sohu.com/a/296501936_505623,2019-02-22.
[6]郝小剛,羅芳,趙長征.新文科視域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課程結構存在問題與發展對策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23,42(4):112-116.
[7]許瑞勛.中國體育教師教育的改革審視與創新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9.
[8]王思明.“互聯網+”背景下高等體育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產教融合路徑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9,39(4):125-128.
[9]王偉,朱紅,邢朝輝.產教深度融合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課程教學策略——以山東交通學院理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23,9(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