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雖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列為18個學習任務群之一,但在實際的教學中,限于種種原因,這個任務群常常無法真正落實。整本書閱讀必須注重過程性的評價,必須重視“閱讀和研討”這一過程,而借助學習任務單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實現對學生整本書閱讀過程的引領和指導,通過系列閱讀任務的驅動,使閱讀活動真正在學生中發生,讓學生真正地去讀書、在讀書、會讀書,讀有所獲,讀中成長。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學習任務單;過程性評價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都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列為學習任務群之一,強調語文學習要有整本書的閱讀與交流。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常常無法真正得到落實。一線教師要推動“整本書閱讀”真正落地生根,必須在教學中注重過程性評價,重視“閱讀和研討”這一過程,而借助學習任務單可以有效地實現對學生整本書閱讀過程的引領和指導,督促學生真正讀起來、讀下去、讀進去、讀出來。
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采取學習任務單的形式來具體落實閱讀這一過程,通過明確的閱讀目標、具體的閱讀任務、適當的閱讀支撐、必要的方法指導、多元化的作業成果等系列設計,讓整本書閱讀活動真正在學生中發生,讓學生真正地去讀書、在讀書、會讀書,最終達到既能“入乎其內”又能“出乎其外”。本文以《阿Q正傳》《邊城》《鄉土中國》和《紅樓夢》四部書的閱讀為例來闡釋具體做法。
一、明確的閱讀目標
2017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學習目標和內容歸納為5條,其中1、4、5條是共性目標,2、3條是針對長篇小說和學術著作的學習目標[1]。2020年修訂版課標解讀中也說:“學習目標是對預期學習結果的描述,是學習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也是教師和學生評價學習結果的基本依據。”[2]這些都是教師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時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之前,首先要引導學生討論并明確學習目標,幫助他們真正理解整本書閱讀的基本要求。
筆者在進行《阿Q正傳》和《邊城》的教學時,均引入了這兩部中篇小說教材中節選以外的文本內容,讓學生全文閱讀兩部作品,并提出了明確的閱讀目標。對于《阿Q正傳》,列出了三點閱讀目標:1.了解作家創作的時代背景,理解作家的創作動機;2.梳理小說情節結構,分析阿Q的性格特征,挖掘“精神勝利法”的內涵;3.欣賞小說喜劇背后的悲劇意味,探討阿Q為何具有超越時代、民族的意義和價值。對于《邊城》,列出了四點目標:1.感受“邊城”之美及與眾不同的湘西地域文化;2.探討小說“讓翠翠無限等待”結局的設計意圖;3.探究《邊城》背后作者傾注情感的深刻意蘊;4.了解“散文化小說”情節淡化、人物虛化、結構散化的風格特點。至于《鄉土中國》和《紅樓夢》,必修教材上下冊中都列有明確的學習任務,教師可根據學情和教學需要進行取舍和調整。
當然,每位教師對文本的理解不同,設計意圖不同,希望達到的閱讀目標自然也不同。一些經典的小說文本意蘊豐富、思想深刻,自然可以達成不同的閱讀目的。總之,不論教師希望達到怎樣的閱讀目的,對于整本書的閱讀而言,在閱讀之初就與學生達成一致的閱讀目標十分必要,它是后續文本閱讀和研討的基礎。
二、具體的閱讀任務
閱讀目標一旦確定,剩下的便是圍繞目標設置系列的閱讀任務。這些任務的設置遵循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原則,并且設置必做和選做兩類題目供學生研討,既有統一要求又有區別對待,做到共性與個性相統一,達到“人人有所得、生生有收獲”。
以《阿Q正傳》為例,其閱讀任務有如下七項:1.讀完《阿Q正傳》后,請為阿Q書寫一份人生“行狀”(履歷)。2.正如哈姆萊特是說不盡的,我們的阿Q也是說不盡的。根據小說文本,請你向親友說說“阿Q是一個的人”。要求: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自圓其說,不少于200字。3.有人說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我們民族落后的“國民性”的集中體現,也有人說“精神勝利法”是人類擺脫絕望處境的一種常見的精神反應,對此你怎么看?請在班級召開的辯論會上發表你的觀點。4.電影《阿Q正傳》的結尾畫外音說:“阿Q死了,阿Q雖然沒有女人,但并不是如小尼姑罵的那樣,斷子絕孫了。據考據家的考證說,阿Q還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孫繁多,至今不絕……”結合當今時代社會現實和自身經歷,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5.保加利亞作家柳德米爾·斯托亞諾夫說過,優秀的文學作品創作出的人物形象,往往能讓成千上萬的讀者在他身上找到自己。你從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了嗎?請結合作品內容和自身實際談一談你的感想。6.閱讀《〈吶喊〉自序》、《我怎樣寫起小說來》及其他有關資料,探究魯迅先生創作《阿Q正傳》的意圖。7.阿Q是世界文學史上一個不朽的典型,如此不朽的典型形象得益于作家高超的語言藝術:利用幽默、尖銳、詼諧的語言進行諷刺、挖苦、調侃,或反話,或夸張,或大詞小用,或莊詞諧用。請選擇你感受最深的兩三處語言描寫,寫一段200字左右的賞析文字。
這七項任務中,前四項任務屬于必做題,全體學生均須完成;后三項屬于選做內容,供學有余力且感興趣的學生進一步深入研討。任務形式靈活多樣,既有為主人翁阿Q編寫“履歷表”,也有向親友描述人物形象;既有讀后的文章寫作,也有班級辯論會的發言;既有對小說文本內容主題的梳理,也有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既有文學文本的閱讀分析,也有同名電影的觀看賞析;既有文本產生的時代背景探討,也有對學生自身和當下現實社會的反思觀照。這樣的設計可以充分地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意識,讓學生真正去讀文本、看電影,在觀賞中比較,在比較中思考,在思考中收獲。
三、適當的閱讀支撐
經典的文本(包含小說、學術著作)閱讀對于部分高中學生來說還是有些難度的,因此教師的任務設置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不能脫離學情而設置過高過難的任務,否則學生容易產生畏難情緒,也沒有能力達成閱讀目標。即使有些問題看似簡單,但若學生“非不為也,乃不能也”時,教師必須及時地調整策略,搭建閱讀支架,為學生提供一個向上攀登的“梯子”。這些支架可以是教師自身儲備的學識智慧,也可以是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還可以借助其他的學術成果,包括作品評論、學術論文、影視資料等等。在《鄉土中國》前三章的閱讀研討中,我引入初中課文《桃花源記》,創設了“桃花源中見鄉土”“桃花源村選村長”“桃花源村謀發展”“離別桃源情更長”四個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討論:“桃花源”體現出中國鄉土社會的哪些特征?文字要不要下鄉?當代中國和鄉村社會的發展情況如何?通過初高中學段銜接,巧妙地溫故知新,實現知識遷移和運用。在討論《禮治秩序》、《無訟》等內容時,引導學生結合電影《秋菊打官司》來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案例分析,以此訓練、發展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紅樓夢》博大精深,“紅學”研究資料浩如煙海。教師要善于挑選,借助“紅學”經典研究專著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拓展思路,解答閱讀中產生的疑惑。比如對文中的詞語深意理解有困難,可以細讀《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點評;對《紅樓夢》的人物設置、文化意蘊的理解有疑問,可以看看周汝昌的《紅樓小講》;對《紅樓夢》的詩詞感興趣,可以閱讀蔡義江的《〈紅樓夢〉詩詞曲賦鑒賞》;對曹雪芹的背景感興趣,可以借鑒劉心武的《紅樓望月》;對《紅樓夢》的敘事結構難以把握,可以品讀鄭鐵生的《紅樓夢敘事藝術》等。此外,還可以突破傳統紙質媒介,進行跨媒介綜合閱讀。《紅樓夢》的電視、電影、戲劇、歌曲、專家講座等影視資源豐富,可以利用智慧課堂觀看影視,欣賞吟唱《紅樓夢》歌曲,從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加深對原著的理解。
前述《阿Q正傳》任務六在探究作家的創作意圖時,要求學生閱讀魯迅先生的《〈吶喊〉自序》《我怎樣寫起小說來》及其他有關資料,以便能對作家和作品做更深入的理解。又如在《邊城》閱讀任務中,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小說設置了一個“讓翠翠無限等待”的結局,作者有什么意圖?你如何看待這個結局?這個任務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于是我又引入了三則材料幫助學生理解,分別是作家沈從文談《邊城》的創作動機、《長河·題記》、《一種態度》這三篇文章。通過閱讀作家的自述,再結合所讀作品,學生基本可以完成這個任務了。
四、必要的方法指導
除了幫助學生建立必要的閱讀支架之外,教師還要傳授學生常見有效的閱讀方法,諸如提要鉤玄、摘抄點評、圈畫批注、檢索資料、思維導圖等,讓學生既能深入研讀文本內容,把書讀厚,又能跳得出來,把書讀薄。在閱讀《鄉土中國》時,可以要求學生抓住核心概念,理清論述思路,畫出每章的思維導圖,最后形成對全書框架的整體把握。在做《邊城》閱讀指導時,筆者特別就“批注”這種閱讀方法向學生舉例說明,重點從批生僻字詞好詞佳句、批主要內容章節要旨、批質疑困惑、批讀后感悟、批巧妙構思、批聯想想象等六個方面向學生展示了批注這種方法在閱讀中的運用,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加以嘗試。在《紅樓夢》的研讀指導中,除了要求學生自主搜索該書成書背景、作家概況、版本流傳等基礎信息外,筆者還著重介紹了浙江省平湖中學金中老師提出的“化整為零”“主次分明”“抓大放小”“師生共讀”四種通讀策略[3],也學習了“將小說的關鍵情節作為切口,局部切入,故事為主體,人物為核心,而后追溯因果,關聯整體文本,適當做文化拓展。”[4]此外,還推薦了一些“紅學”研究專著,特別注重引入脂硯齋等人的評點,介紹評點這種傳統小說研究方法,要求學生對照脂硯齋的評點來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情節前后勾連,思考小說主旨內涵。
五、多元化的作業成果
閱讀是信息輸入的過程,鑒賞研討是對信息加工的過程,當輸入的信息加工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讓閱讀者產生表達交流的需要。[5]課程標準“整本書閱讀與研討”學習目標與內容第五條是對“整本書閱讀”效果的要求,強調學生個性化理解、享受讀書樂趣,強調表達交流。[6]因此,教師在進行閱讀任務布置和指導時,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的閱讀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示。
在設計整本書閱讀的作業時,應該充分考慮到作業的多元化設計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研讀需求。一類作業緊扣整本書的理解與梳理來設計。諸如提煉出《鄉土中國》各章的核心概念并做解釋,畫出每章節的思維導圖,老師將學生的優秀作品拍成照片做成PPT,在課上展示或者發到家長微信群;一類作業可以結合社會實踐活動來開展。比如在閱讀《鄉土中國》中,筆者同步組織學生開展“家鄉文化生活”現狀調查,帶領學生去安慶倒趴獅老街、四牌樓、國貨街、獅子山公園、長風沙江灘等地觀看家鄉建筑,體會風土人情、品嘗土特產品,從而更能夠加深學生對“鄉土中國”的理解和熱愛。
教師要適時組織諸如讀書報告會、辯論賽、專題報告會、課本劇展演、編輯墻報班刊、推送班級微信群等活動,多途徑多角度展示學生的閱讀成果,給學生以積極向上的引領和鼓勵。筆者在《邊城》閱讀中設計了這樣一個任務:小說結尾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你期待這部小說有一個怎樣的結尾呢?請為小說中的人物續寫一個結尾吧。從實踐結果來看,學生對這樣的閱讀任務非常感興趣,完成的效果自然不差。又如《紅樓夢》的閱讀,筆者讓學生在讀完全書后完成《我最喜愛的紅樓人物之》的寫作,還可以為自己喜愛的紅樓人物配上插圖,然后將文章和插圖編入班刊以為紀念。這樣的成果呈現和展示,拉近了學生和經典文本之間的距離,消除了與經典的隔膜,可以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整本書閱讀的樂趣,真正為讀而讀,為提升核心素養而讀,而不是為考試而讀,為分數而讀。事實證明,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豐富課堂形式,可以獲得更多的人生體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社會實踐活動更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
課程標準解讀中說:“真正有意義的學習,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自覺行動,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理解學習目標,針對具體的學習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法,通過合適的行動路徑獲得預期的學習結果。”把上述話語中的“學習”換成“閱讀”,用來解說整本書閱讀也非常合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1-12.
[2][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解讀[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13,98.
[3]金中.《紅樓夢》整本書閱讀的“學、教、評”[J].曹雪芹研究,2022(4).
[4]俞曉紅.《紅樓夢》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切口、選題與評價[J].學語文,2023(6).
[5]孫彧.促進學習的“整本書閱讀”課堂評價初探[J].語文教學通訊,2021(10).
(作者:江邵春,安徽省安慶市第七中學教師)
[責編:尹達;校對: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