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院校踐行“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方式和實踐活動。工程制圖基礎是工科類大學生必修基礎課,具有受眾面廣、介入時間早、基礎性強、影響力大等特點,是學生開啟工程學習,提升工程素養(yǎng),樹立工程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具有引領作用。文章以工程制圖課程思政體系和教學方法為研究對象,在課程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構建了“點—線—面—體”的課程思政體系,提供了教學各階段的思政目標和思政案例,辨析了課程思政過程中的“時”與“機”,“度”與“量”以及課程思政特色等問題。文章基于大量教學實踐,梳理了部分思政案例,總結了教學實踐中的共性問題,具有顯著工程學課程特色,可以為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提供借鑒和參考,同時為其他工科課程的思政教學提供一定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程制圖;思政體系;課程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072-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強調了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上的關鍵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培養(yǎng)方式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等核心問題,必須將其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實現(xiàn)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1]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課程思政建設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途徑。[2]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它以專業(yè)知識傳授為主線,同時深度挖掘隱藏在專業(yè)知識背后相關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政治觀點、文化素養(yǎng)和道德規(guī)范等思政要素,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內容再到教學方法都可以融入思政要素,將價值觀引導與知識傳授相互融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它充分發(fā)揮全體教師、各類課程以及整個教育過程的育人功能,對專業(yè)課教師的政治素養(yǎng)、視野寬度、知識儲備、專業(yè)能力和思想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全體教師共同努力,不斷創(chuàng)新思路和方法,積極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才培養(yǎng)特點的課程思政模式,提升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
工程制圖是一門大學工科類專業(yè)重要的基礎課程,具有受眾面廣、基礎性強、影響力大等特點。[3-6]課程通常在大學低年級開課,是學生開啟工程學習,樹立正確價值觀和工程觀的起點,其不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的重要媒介,也是開展課程思政的重要載體。通過課程學習,學生可以深入了解工程制圖的規(guī)范和標準,掌握繪圖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可以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責任意識、實踐操作能力、團隊協(xié)作精神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重要品質。[7-8]深入開展課程思政,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水平,還可以幫助他們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道德?lián)數(shù)膬?yōu)秀工程師。
一、工程制圖課程思政體系設計
根據(jù)工程制圖課程性質與特點,課程思政體系以“點—線—面—體”為主要線索,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整個課程中,具體為“以學生為核心,以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為兩條主線,相互交織,層層壓實,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具體如圖1所示。
該體系的核心和根本出發(fā)點是學生培養(yǎng),踐行了“學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從核心出發(fā),構建了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yǎng)為兩條主線。對價值塑造主線進行拓展,形成了家國情懷、個人發(fā)展、大工程觀、文化屬性等多條思政線索,在思政層面形成系統(tǒng)性方向和目標。對能力培養(yǎng)主線上各個知識點、技能點進行拓展,需要遵循學科學習的客觀規(guī)律,進行有目標、有規(guī)劃、有層次的推進,具體則會落實到各個知識點和繪圖方法上。思政線索與能力培養(yǎng)各個階段的交匯點落實在教學實踐中成為課堂上設計的各個思政案例。以價值塑造為牽引,促進學生學科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專業(y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使專業(yè)學習成為思想價值體系形成的助焊劑,使課程思政成為能力培養(yǎng)的催化劑和課堂教學的調味劑。兩條主線拓展后形成的人文價值觀念和知識面在多個層次、多個維度相互交織融合,層層壓實,共同構建工程制圖課程思政體系,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工科人才。
在課程思政中,思政目標通常比較分散。一方面是由于課程要素比較分散、不成體系,分布在課程中的各個位置;另一方面則因為思政切入角度不同,思政目標也有較大區(qū)別。現(xiàn)有研究中,思政目標維度較多,各具特色,尚未統(tǒng)一。本課程根據(jù)“工程制圖基礎”的課程內容和性質,從集體到個人,從物質到文化將思政目標分為家國情懷、個人發(fā)展、大工程觀、文化屬性四個部分。其中,家國情懷包括了愛國愛黨、民族自豪感、制度自信、國家政策、時事政治等內容;個人發(fā)展包括了個人成長、創(chuàng)新精神、陶冶情操、責任擔當、職業(yè)道德等內容;大工程觀包括工程倫理、國家超級工程、工程歷史、大國工匠精神、標準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等;文化屬性包括中華傳統(tǒng)文化、思辨精神、哲學精神等、意識形態(tài)、榜樣模范等。通過簡單地分類,可以使思政目標更加聚焦。
二、工程制圖課程思政的要素挖掘與課堂實踐
課程思政案例是思政線索與能力培養(yǎng)的交匯點。一方面需要緊密嵌入教學知識體系,另一方面需要具有顯著的思政方向,能夠引發(fā)學生共鳴。根據(jù)工程制圖教學實踐,將各階段邏輯完整、特點突出的思政案例及其切入點進行羅列,如表1所示。
三、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教學方法探索
(一)課程思政中的“時”與“機”
為了讓思政在課程中潛移默化地發(fā)揮作用,教師需要在備課時細心地挖掘思政要素,系統(tǒng)地設計講述邏輯,精心構思講述語言,以確保思政內容能夠自然地融入課程。同時,在課堂上還需要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的課堂反應、學習狀態(tài),尋找開展思政的契機。在課堂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很多融入思政元素的機會,結合新聞時事和個人經驗開展思政課程,會非常自然和新奇,學生會產生強烈的課程新鮮感和獲得感。課前精心設計與課上契機捕捉相結合,可以達到“以正合,以奇勝”的思政效果。
課程的引入階段和總結階段是設計思政的黃金時間。在引入階段,思政能與技術背景、應用背景高度契合,素材較多,內容貼切。在總結階段,為教授內容進行應用介紹和主題升華,從新角度總結回顧授課內容,可以打開學生新的認識和格局。在課上,學生注意力無法始終保持高度集中。上課25分鐘左右,已經可以完成1—2個知識點的講授,設計思政內容作為間斷和停歇,可以緩解學生壓力,提高聽課注意力。總體來說,引入階段思政教育注重新穎性,中間階段的思政教育注重趣味性,總結階段的思政教育注重思想性。
除了課堂授課,學生作業(yè)、拆裝測繪、計算機繪圖、考試等也都是進行思政教育的場景,例如計算機繪圖過程中介紹缺少國產CAD軟件的情況,激發(fā)學生的使命感;在作業(yè)和考試過程中,為繪制的零件賦予工程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等。通過不斷的思政設計和實踐,結合學生反映,可以去粗取精,累積沉淀。
(二)課程思政中的“度”與“量”
開展課程思政,既要保證思政貫穿課程始終,又不能過度發(fā)揮,離題萬里。思政內容需要始終扣緊課程主題,以對課程的深入理解為基礎,挖掘思政要素,合理聯(lián)系、謹慎論證;能散得出、能收得回,不生搬硬套、不做作、不突兀,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把握“度”與“量”。這里的“度”主要指的是思政發(fā)揮和引申的深度;而“量”指的是開展思政的時間和語言長短。
課程思政的內容既可以是簡單的一句話概括,又可以是邏輯嚴謹?shù)恼撟C。在授課過程中,一句話、一張圖片、一點引申等,無須過多解釋就已經傳遞了觀念和“情緒”,教師和同學之間已經“心照不宣”了。對于詳細的介紹或者邏輯嚴謹?shù)恼撟C,首先,需要保證有足夠的深度或新穎的角度,能夠讓學生眼前一亮;其次,需要契合課程的內容;再次,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內容或者道理;最后,在引申出去之后,能夠回歸課程。
(三)課程思政的特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始終認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近現(xiàn)代教育體系提高了“授業(yè)”的權重,但是降低了“傳道”和“解惑”的權重。通過課程思政,可以有效地彌補教育制度功能的缺失。而在“傳道”和“解惑”的具體操作中,形成的思政特色不可避免且尤為珍貴。通過構建課程的思政特色,一方面可以保證思想、概念、情緒的持續(xù)導入,另一方面在所有課程都積極開展思政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避免思政要素的重復,即使要素重復,切入角度也要有較大區(qū)別。
針對工程制圖課程,可以從學科特色、課程特色、地域特色、院校特色、個人特色等方面建立思政特色。針對學科特色,“工程制圖基礎”的學生大多是理工科的新生,在完成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可以為學生后續(xù)的工程學學習提供整體的思路。針對課程特色,工程制圖課程是理工科課程中較少的可以集中應用和鍛煉圖形思維和結構化思維,提高審美的課程。針對地域特色,以湖南為例,地處湖湘文化的中心,具有“敢為人先”的精神,全國其他地域也同樣有各自的優(yōu)秀文化;針對院校特色,以國防科技大學為例,具有鮮明的政治特色和軍事特色;針對個人特點,這是將所有的思政要素進行整合和呈現(xiàn)的主體,千人千面,不一而足。教師是課程思政的主體,以教師學術方向、個人經歷和興趣愛好為底色的個人特色具有引領性作用。
前后呼應是構建思政特色的重要方法,既包括單一課程中的呼應,又包括整個課程中的呼應,通過長時間、不間斷地滲透,拓寬學生的認知,提升學生的意識。工程制圖作為工程類課程的先導課程,可以在全過程中向學生教授“分解—聚焦”工程學思維。在緒論課程中,對該思維進行詳細介紹,后續(xù)在點線面投影、組合體形體分析法、零件圖、裝配圖學習中不間斷地提及和應用。通過這樣一條或幾條思政線索,構建起課程思政特色的框架。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2016-12-08)[2023-11-1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 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2020-06-06)[2023-11-17].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 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 黃利平,孟明辰. 工程制圖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J]. 工程圖學學報,2005(06):156-159.
[4] 趙學科,佟瑩. “課程思政”視域下工程制圖課程改革與探索[J]. 裝備制造技術,2021(09):96-99.
[5] 王麗麗. 工程制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研究[J].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03):22-24.
[6] 毛昕. 工程圖學教學思想與方法[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6:50-52.
[7] 唐樂為,熊嫣,劉桂萍,等. 課程思政在工程制圖課程中的教學模式探索[J]. 大學教育,2021(06):58-61.
[8] 陳華.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OBE)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思政建設[J]. 中國成人教育,2021-11-30.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2021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工科專業(yè)前沿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效性研究”(課題編號:XJK20BGD045)。
作者簡介:王朝光(1986—),男,博士,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機電一體化、微機電系統(tǒng);張湘(1973—)女,博士,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圖學研究、機械設計;肖定邦(1982—),男,博士,國防科技大學智能科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微機電系統(tǒng)、微納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