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文章以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為例,精準分析航空機務軍士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思政現狀,從三段融合式教學、“四化”牽引教學建設、“五色”思政元素載體等方面探索符合專業特點的立體多維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從教學培養、目標設計、內涵深化、條件升級等方面提出配套建設措施思考。
關鍵詞:協同共育;航空機務;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G710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076-04
2020年5月,教育部頒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綱要》指出,專業課程要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刻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1]航空機務質量控制軍士職業教育專業承擔著部隊質量控制、安全監察等崗位軍士的人才培養任務,專業課程學科背景知識具有管理學、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航空裝備等多學科知識融合的特點,蘊含的思政元素具有時代特色鮮明、呈現維度多元、內涵豐富多樣等特點,但目前因課程新、周期短,課程思政深度、厚度有所不足,如何圍繞專業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創新教學模式成為目前專業課程亟須解決的重要現實問題。
一、精準分析當前專業課程思政現狀與不足
(一)對標守好一段渠,專業課程著力點不夠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他各門課程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隨著課程思政的推進,當前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方向課程專業課教員均在各自承擔的專業課程中挖掘思政元素、開展課程思政,但“生硬化”“復制化”等問題依舊不同程度地存在,剖析問題原因主要還是對課程思政定位不夠準確、課程教學目標理解不到位、對課程內涵把握不夠深刻,需要著眼于每門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定位,[3]精準對接課程教學目標,從課程定位出發,找準著力點。
(二)對接課堂主戰場,專業課程思政對癥下藥點不夠實
課堂是軍校教學的“主戰場”“主陣地”“主渠道”,從目前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堂教學來看,還存在思政千篇一律、生搬硬套,“依法、科學、精準、全員”施控反復講,思政說教有余,信服不足,觸及靈魂甚少等問題。剖析原因,發現課堂教學目標與思政目標不夠匹配、教學設計不夠精細、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融合度不好。需要教員樹牢課堂“陣地”“戰場”意識,深刻認識到理性的專業知識和感性的思政內容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消除“思政”會沖淡專業教學的思想顧慮,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思政。在教學準備中精準把握“90后”“00后”軍士學員學情,把準未來戰場對質量控制專業人才培養需求,突出質量、數據、管理內涵,精心設計每一堂課。
(三)對比多維度內涵,專業課程思政結合點不夠緊密
課程思政的關鍵是要找準思政元素與專業課程內容的結合點,對教學思政元素進行深入分析,細化到具體事物,使思政教學言之有物。但在目前的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思政實施過程中,難以跳出前輩總結的質控精神和部隊經驗,思政深度、廣度不夠。剖析原因主要是對課程思政本質內涵的片面理解、缺乏系統科學的課程思政設計。[4]需要教員“吃透”專業背景、發展前沿和技術瓶頸,從“專業—課程—學員”三個維度,深入挖掘有深度、有廣度、有溫度的思政元素。
(四)對應學員認知層次,專業課程思政呈現點不夠活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的說教,應該是生動的育人,讓道理入腦、入心、入魂。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坎克通過研究證實,人類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邏輯,但卻能很好理解故事。[5]針對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管理理論偏抽象,技能訓練偏隱性等特點,專業課程思政要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場所、融入實踐操作,在專業教室、實踐教學場所等場所建立形象化、可呈現的思政教育手段。
二、多維探索專業課程思政的路徑
在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貫穿以學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優化課程思政育人策略,將專業知識點和戰訓案例中挖掘的思政元素多維度地融入教學全過程,[6]從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思政、教學方法手段、教學場所文化等形成立體、多元的思政體系,形成“三融四化五色”多維協同共育的課程思政模式。
(一)課堂教學“三段”融合,思政貫通教學環節
針對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特點,采取三段融合式教學,緊抓課堂主渠道、主戰場作用地位,將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教學環節進行融合化設計,前伸后延“45分”課堂,實施“課前資料導讀、課上控制流程推演、課后任務總結”的“三段”融合式課堂教學。
1. 課前導讀。通過教學云平臺將項目任務、理論知識、背景材料、實施流程等資源發送給學員,學員在平臺上參與微課學習、課前自測、互動討論完成課前自學。同時,利用平臺開辟思政教育專欄、發布與專業知識相關的思政討論話題,使學員在課前學習討論環節中能自覺接受思政教育,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員行為習慣,提升學員專業素養。教員通過平臺的后臺數據監測,對學員學習情況進行實時跟蹤和分析,及時掌握學員學習效果和動態,保證課前學習效果。
2. 課堂推演。針對教學內容設計戰訓案例,以案導學,提高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基于課程實踐性強、與航空裝備發展密切相關的特點,加強學員實踐能力、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鍛煉,適時融入裝備研制、機務保障和質量控制過程中的典型事跡等,培養學員“三負責”精神和職業道德、質控素養等機務精神,同時突出信息化手段應用,利用云平臺等設置在線測試、討論、問答等環節,提高學員深度思考的體驗感和獲得感,最終達到實現培養高階思維教學目標的要求。[5]
3. 課后總結。課后重點關注學員對知識內容的理解和運用,通過教學云平臺發布相關作業和測驗,檢驗學員對知識的理解。針對學員存在的疑惑及時進行線上或線下答疑,引導學員結合理論與實踐,解決質控實際問題,實現教學與崗位精準對接。同時,深挖第二課堂思政育人潛力,教研室著眼未來戰爭崗位需求,創辦質控比武競賽等賽事,輔助課堂教學,實施綜合育人,將第二課堂作為課程思政的有機組成部分,力圖使其成為重要的“增量點”。
(二)課程建設“四化”牽引,思政實現手段創新
針對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實踐性強的特點,通過教學內容實戰化改造、教學手段信息化升級、教學場所場景化布置、課程考核能力化體現,以“四化”牽引課程建設,逐步探索實現課程思政建設契合軍士職業教育定位、對接作戰保障流程、對接部隊質控室運行、對接信息化發展,實現課程思政與崗位的“四個對接”。
1. 改造教學內容,將實例作為教學基礎。以“航空裝備使用與維修質量控制”為例,按照“部隊案例引出、原理知識講解、操作流程推演、法規制度保證、實踐使用驗證”的思路,將部隊案例、質控法規、裝備使用與維修控制流程、使用控制實踐按照控制項目全流程融合設計,保證教學內容有效對接部隊實戰訓練,不斷強化學員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勝戰意識,牢固樹立隨時準備戰斗的思想。
2. 教學手段信息化升級。依托智慧教學平臺,利用典型工作案例展開項目式教學,將質控工作和軟件操作融為一體,通過“任務剖析—分組練習—舉手(系統)指導—巡視糾錯—階段點評—小組匯報—集中講評”等方式,讓學員經歷積極思考、自主實踐、發疑善究、合作實踐這一學習成長過程,體會“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自我能力形成過程,注重作風養成、強化思維訓練、強調信息數據意識、培育系統觀、全局觀。
3. 教學場所布置場景化。通過對專業教學、實訓場所進行精心設計,選取航空機務領域中典型人物、典型事跡制作展板、視頻動畫等,形成具有航空機務特色的教學文化長廊,實現潛移默化的價值引領。
4. 課程考核體現能力。知識考核應在內容設置上創新,將機務尖兵比武競賽考核題目作為課程考核內容之一,覆蓋部隊崗位實踐中需要使用到的知識點,同時增加航空機務文化知識點,檢驗課程思政的實施效果。技能考核應在內容設置上得到體現,通過聯系機關和部隊,邀請專家共同遴選典型質控工作任務,設計開發考核科目,突出考核學員動手實踐能力以及行為養成和質控素養。
(三)挖掘元素“五色”共育,思政呈現多維內涵
結合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崗位特點,將家國情懷、中國制造、機務精神、專業素養和科學精神等思政要素匯集成“中國紅、空軍藍、新機銀、質控白、榮譽金”五種顏色,構建“紅色中國、藍色空軍、銀色新機、白色質控、金色榮譽”五色課程思政元素,具體如圖1所示。
1. 紅色中國鑄信仰。梳理解讀我國航空裝備從第一代到第四代設計、制造、定壽的歷程,教育引導學員讀懂中國航空裝備自主定壽技術發展,在可靠性發展中樹立“四個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從航空裝備引進仿制到自主可控、從依賴進口到“卡脖子”技術突破,教育學員感知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精神。
2. 藍色空軍強使命。針對空軍戰略型建設,建設一流空軍目標,挖掘藍色空軍“空中拼刺刀精神”“天梯精神”“東北老航校精神”等,強化學員在空軍轉型建設中的使命意識。
3. 銀色新機重擔當。針對新機大量列裝、戰訓保障任務發生變化,對裝備使用與維修質量控制的新要求為切入點,從單機使用控制、飛機接裝控制、發動機控制等內容中增加對新裝備的理解,強化對新裝質量控制工作的責任擔當。
4. 白色質控塑作風。白色代表質控專業符號,如航空裝備使用與維修質量控制課程中,借助名人警句、法規條例、實際案例等,培塑“認真負責、準確迅速、團結協作、刻苦耐勞”的優良維護作風,養成“精準施控、科學施控、依法施控”的質控工作素養。
5. 金色榮譽樹榜樣。以最佳機務人員、機務尖兵比武競賽獲獎選手等質控專業典型代表工作事跡,激發學員成為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質控工匠”。
三、深化專業課程思政的配套建設
(一)立德樹人,師者為范,注重培養軍士教育的“大先生”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在清華大學考察時強調,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作為軍校專業課教員,需要深刻領悟其中內涵,針對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課程體系龐大、涉及知識內容繁雜的特點,應落實“立德樹人、為戰育人”要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道德修養,要具備“雙師”型能力素質,既要“言傳”也要“身教”。把學員培養成一流“機務工匠”,教員首先要成為一流“機務工匠”,通過部隊跟飛、學術研究、在職培訓等全方位提升能力素質和個人修養,成為理論專家、技能行家、品德大家。
(二)為戰育人,學員為本,注重設計培養目標的“崗位紅”
學為中心理念在教學中落地落實需要在頂層設計上進行體系設計,戰場需要什么人才,課堂就要培養什么人才,專業課程瞄準培養適應未來戰爭的軍士人才,需要從人才培養頂層設計入手,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崗位專業特點,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注重塑造有靈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軍人。在頂層設計中將“四有”標準分解細化成具體知識、能力、素質目標,形成從“人才培養思政目標—課程教學思政目標—課堂教學思政目標”三級,逐層分解細化的思政目標體系,并融入各門專業課程,成為每門課程、每堂課程的教學目標。
(三)課程思政,內涵為要,注重打造底蘊深厚的“專業通”
當前,信息化戰爭中先進技術應用廣泛,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需要對專業進行重構重塑,緊跟軍事改革創新步伐,緊跟軍事先進技術發展,特別是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新機材料等這類對專業內涵發展影響大、應用廣的技術,所以專業課程思政的核心還需不斷加強課程內涵建設,[7]重課程建設規律,聚焦打造高階性教學內容,用專業教學內容的厚度來挖掘思政的深度,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四)教育創新,數字為先,注重升級手段先進的“教學場”
當前,教育改革向數字化方向加速邁進,數字化技術成為教育改革創新的關鍵支撐。作為新型建設專業,需要快速擁抱新技術、新方向,結合專業課程軟性教學資源需求多的特點,綜合利用軍內網絡、在線教學平臺等媒體和設備,整合職業教育資源和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利用“愛課堂”等信息化平臺,將混合式、探究式、沉浸式等各種交互式教學方法應用于課堂教學,實現時間上“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與空間上“線上—線下”兩維度深度融合的多維教學,同時建設數字思政資源庫,線上考核系統,對學員全周期教學考核情況進行在線記錄和數據分析,將課程思政數字化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四、結語
立足專業課程開展課程思政,需要始終聚焦落實立德樹人、為戰育人的根本任務,把握航空機務質量控制專業軍士培養目標定位,構建符合人才崗位需求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多維度、高效協同實現對一流“機務工匠”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3-07-21]. http://www.moe.gov.cn/ 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N]. 人民日報,2016-12-09(10).
[3] 唐檢云,張雄艷. 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協同育人的高等教育哲學基礎[J]. 中國高等教育,2021(11):30-32.
[4] 段曉君,晏良,王澤龍. “系統科學概論”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0,43(03):81-85.
[5] 高燕.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問題與解決路徑[J]. 中國高等教育,2017(Z3):11-14.
[6] 董小龍,王若斯. 理工類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J]. 中國高等教育,2021(07):25-27.
[7] 王順曄,楊志芳,王彥華. 國內高校“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及對策分析[J]. 高教學刊,2020(36):193-196.
(責任編輯:敖利)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崗位勝任素質模型的航空維修質量控制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編號:2020Y B0695)。
作者簡介:李俊杰(1985—),男,碩士,空軍工程大學航空機務士官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航空裝備保障、職業教育;姜坤(1974—),男,碩士,空軍工程大學航空機務士官學校教授,研究方向為航空裝備保障;馬寧(1979—),女,碩士,空軍工程大學航空機務士官學校講師,研究方向為航空裝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