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在專業課程中有機融入思政元素,實現“教科學知識、育民族精神”的目標,是目前高校教師研究的熱點。傳熱強化技術是動力工程類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為構建“大思政”格局,實現傳熱強化技術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同向而行,開展傳熱強化技術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迫在眉睫。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將通過現有教學內容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開發適合本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找準思想教育切入點,將思政元素引入課程教學,制訂新教學大綱,構建思政教學的案例庫,實踐思政教學于課程教育的各個環節,為其他工科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思政元素;傳熱強化技術;思政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24-0145-04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在高校育人的過程中,要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育人的主渠道。為響應國家號召,東南大學傳熱強化技術課程組教師在傳授傳熱強化技術課程專業知識的同時,逐步對課程進行思政教學改革,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課程目標,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感與使命感,為學生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三觀基礎。[1]
一、課程內容和定位
傳熱強化技術是動力工程專業的一門主要課程,學科內容是以高等傳熱學為基礎并專注于介紹傳熱強化的工程事例及傳熱強化技術前沿知識,主要有十個章節,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了強化傳熱的機理、應用場景和場協同理論;第二部分則分別從傳熱表面的不同形狀、有源和無源以及是否相變的情況探討強化的理論和強化效果;第三部分,總結重要的技術以及案例庫。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可掌握傳熱強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應用,并具備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工程中相關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在實際工作中研究和開發傳熱強化技術打下基礎。
二、傳熱強化技術相關課程的思政探索
傳熱強化技術是以高等傳熱學為基礎并專注于介紹傳熱強化的工程事例的前沿學科,國內眾多專家學者對該課程思政教學進行了有效的探索。任素波等指出傳熱技術內容針對工程需求,應利用多媒體技術,以基本理論為主線,培養學生應用傳熱理論知識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提出了結合MOOC混合式教學模式。[2]劉迎文等探究了互動式與PBL模式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研究,結果表明,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課時問題。[3]李志國等提出了四種思政教育實踐思路。[4]譚曉茗等通過挖掘專業課程、教學活動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等措施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促進了課程思政與專業教育的融合。[5]楊勛等提出課程思政屬于顯式育人,價值觀引導、方法論傳授和行為習慣養成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要方面;并提出講授熱阻法時思政教學的實施方法,即以導熱過程與導電過程的類比作為基礎,延伸類比思維方式,拓寬學生思維。[6]高正陽等就導熱、對流傳熱、輻射傳熱提出思政教學的實施方式。[7]李三平等對課程思政教學展開分析,論述了每一章節寓思政于教學的方法。[8]蔡小春等探索出了嵌入式、支撐式和補充式三種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路徑。[9]
三、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的未來與方向
(一)改革目標
在以往的思政教學模式中,主要介紹的是傳熱強化技術的評價標準,旨在讓學生了解傳熱強化技術在工程上的應用和推廣,但目前僅講授專業知識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不高。想要適應目前課程思政的大潮,在結合傳熱強化課程的基礎上,堅持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強化德技雙馨、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標準,深入挖掘傳熱強化技術課程中思想政治元素,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熏陶,增強學生專業認同感和使命感,培養其良好的專業素質道德,實現新工業建設背景下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努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在“潤物細無聲”的專業知識教學中,培育同時具有優秀的職業素養和專業技能的人才。
(二)研究思路
1. 結合典型工程實例,挖掘深層思政資源
傳熱強化技術課程與基礎理論課不同,其主要教學內容為工程技術,教師講解現有技術原理并介紹現有的科研、技術成果。其中,技術案例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資源,在講授案例前,要深挖思政內容,在講案例時,要適當滲透思政元素。課程案例體現著科研過程,可以通過講述案例,引導學生交流討論,發表自身看法,讓學生體會科研的嚴謹與務實,領悟關鍵技術攻關的必要性。課程案例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如航天、化工、國防、電子信息等,可由具體案例展開,談論各領域成就、困難與發展前景,并讓學生發言,思考自己作為能動專業的研究生未來想從事的行業、能為祖國做到的事情。課程案例具有較強的社會性,可以引入“碳達峰”“碳中和”“節能減排”等熱點問題。
2. 融合多方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東南大學有著優質的教育資源,傳熱強化技術課程可以聯系傳熱領域優秀教師與研究員,為本班同學及相關專業同學舉辦相關講座。聯動相關實驗室與科研項目,準備相關傳熱強化小實驗,為本班同學提供實驗機會,在學生心里埋下科研的種子。聯系社會相關企業,為學生提供實地參觀的機會,讓學生能夠更直觀地了解行業現狀,為學生就業方向提供參考。
3. 建立反饋機制,形成良性循環
在相關教學節點,向學生發布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上課節奏、課程內容、課程形式、思政內容的看法,教師整合學生意見后,及時調整教學進度與方式。也可以通過線上或線下向教師提問,教師統一進行回復,加深師生的聯系,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進而因材施教。課程結課時,讓學生對教師的課程教學進行評價,同時談談本課程的收獲,有助于教師知悉思政教學的成果,完善該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三)實踐方案
1. 制訂與思政元素相結合的新大綱,保證思政教育實效性
從課程內容及教學環節的角度對傳熱強化技術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通路徑進行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思政效果。但在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如課程之間思政元素統籌協調不夠。因此,在將思政教育引入專業課程的過程中,逐步針對每個章節、每個環節制訂適合的教學大綱和打造案例庫。
傳熱強化技術課程各章節的思政元素挖掘如表1所示。另外根據思政元素的挖掘,東南大學傳熱強化技術課程組教師對教學大綱進行了優化,如表2所示。
2. 把握課堂教學,構建課上課后耦合式的思政教學
(1)把握課堂,堅持價值引領導向
一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提升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提升自身思政水平,提升思政教學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以科技發展史、人物傳記為引,將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導向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各環節,引導學生堅定信仰,讓學生從中獲得啟迪、汲取力量,樹立為祖國為人民永久奮斗、赤誠奉獻的堅定理想,同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二是嚴謹治學,提升課堂質量。在課堂上,教師要堅持啟發性教育,優化課堂提問,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從多種角度來引導學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給予恰當的評價,使學生愿意發言、喜歡發言、想要發言。并以小組討論、課堂辯論等形式,激發學生對思政內容的興趣。
(2)延伸課堂,堅持技能培養導向
一是優化作業內容,創新作業形式。智慧課堂、翻轉課堂等方法應當多使用,專業教研力量應該與教學一線建立更緊密的聯系,系統推進思政教學改革。教師可以列出相關書單或布置課題,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再在課堂上分享學習成果,拓寬思政教育范圍。
二是形成課外多元成果,展示學生思想深度。教師將全班學生平均分成若干研習小組,完成若干課外思政任務,如與傳熱強化技術密切相關的航天、化工、國防、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時代熱點、技術前沿案例。結合學生課業負擔以及能力差異,可以設置難易不同的課題,讓學生自由選擇,也可以讓學生自行選題。學生在探究后,制作調查報告,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分享小組學習成果,最終結果由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及教師評價三部分組成,按一定比例算入課程總成績。
(3)耦合課上課后,堅持專業素養導向
一是增強課后實踐,深化學生認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內化知識、積累經驗、豐富文化底蘊,逐漸形成完整的思政精神。積極設計課后文獻調研、學生成果交流會、課外講座、教學平臺推送有教育意義的案例等形式,鞏固課堂所學,將理論知識點與實際相結合。在此基礎上,重視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讓學生把自身對思政教育的認同帶入社會生活實踐。
二是緊密結合社會大課堂,提升學生專業素養。結合真實案例、時代熱點、前沿技術,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領悟理論知識。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通過走進專業相關企業、開展調研、撰寫實踐報告等方式,讓大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學習,在增強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滲透思政元素,引導學生從實踐中尋找答案。
參考文獻:
[1] 高德毅,宗愛東. 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01):31-34.
[2] 任素波,金昕,張興中,等.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以傳熱學課程為例[J]. 高教學刊,2021,7(33):121-124.
[3] 劉迎文,雷祥舒. 高等工程熱力學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探索和實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S1):142-144.
[4] 李志國,劉學東,邵理堂. 傳熱學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實踐[J]. 現代職業教育育,2021(31):194-195.
[5] 譚曉茗,張靖周. 在專業課教學改革中感悟思政教育:以“傳熱學”課程為例[J]. 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1(06):44-47.
[6] 楊勛,郭曉娟,陳佰滿,等. 《傳熱學》課程思政的實踐和思考[J]. 廣東化工,2020,47(21):212-213.
[7] 高正陽,劉彥豐,孫芳,等. 《傳熱學》課程思政內容與模式設計[J]. 中國電力教育,2020(10):53-55.
[8] 李三平,張琳,王福生. “傳熱學與熱工學基礎”課程思政實踐探索[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11):39-40.
[9] 蔡小春,劉英翠,顧希垚,等. 工科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0): 7-13.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東南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課題“‘傳熱強化技術’課程的思政教學模式與考核方式改革研究”(課題編號:8503001382)。
作者簡介:吳嘉峰(1980—),男,博士,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傳熱傳質學、儲能技術;鐘瀚煜(2001—),男,碩士在讀,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研究方向為傳熱傳質學、儲能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