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 POA)是外語教學中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指導框架,為提升外語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學依據。文章聚焦于 POA 理論在英語口譯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具體教學案例展示了如何在 POA 框架下優化英語口譯教學,從而提升本科教學的課程質量。文章強調,合理設計語言產出任務是提高學生口譯能力的關鍵,而“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過程則是確保英語口譯教學效果的重要保障。
關鍵詞 產出導向法;英語口譯教學;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4.031
A Study of Teaching Design for Undergraduate English Interpreting Course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MO Anjua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Journalism, Guizhou Qiann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ishui, Guizhou 550600)
Abstract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ramework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A theory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and demonstrates throug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how to optimize English interpretation teaching within the POA framework,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courses.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at the rational design of language production tasks is the key to improving students' interpreting abilities, and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driving-facilitating-evaluating\"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en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Keyword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English interpreting teaching; teaching design
英語作為全球第一大語言,是全球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英語口譯作為國際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其教學質量更是關系到不同文化之間信息交流傳遞的準確性和高效性。然而,當前民辦本科院校的英語口譯教學面臨著一些挑戰,比如教學方法陳舊、教材不足、師資隊伍需要進一步加強等。因此,通過研究和改革,提升英語口譯教學質量已成為當務之急。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 POA)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在英語口譯教學中引入產出導向法,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口譯實踐能力,使他們具備更強的應變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將來從事口譯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高素質的英語口譯人才在各個行業中都是緊缺的。因此,提升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口譯教學質量,培養更多的英語口譯人才,將有助于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同時,優質的英語口譯教學將提升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聲譽和辦學水平,推動民辦本科院校的持續發展。
1 "英語口譯教學現狀
在過去十年中,口譯教學一直是翻譯教育領域的一個重要議題,吸引了國內外眾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口譯教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涉及多方面,包括教學方法、教材設計、評估方法等。
在口譯教學的研究中,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被提出和探討。從傳統的課堂教學到現代的技術輔助教學,研究者們探索了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包括模擬演練、同傳實踐、對比分析等,以提高學生的口譯技能。針對口譯教學的特點,許多研究關注了教材的設計和開發。這些教材旨在幫助學生提高他們的口譯能力,內容涵蓋不同領域和主題的口譯練習,同時也考慮到了語言技能和文化背景的培養。口譯教學的評估一直是一個復雜而重要的問題。研究者們致力于開發有效的評估方法,以評估學生的口譯能力,并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和建議。這些評估方法包括口譯實踐、聽力理解、口頭表達等多個方面的評估。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AI技術在口譯教學中的應用。虛擬現實、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技術被用于輔助口譯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工具。
總而言之,盡管口譯教學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許多挑戰和機遇。未來的研究將繼續關注教學方法的創新、教材設計的優化、評估方法的改進等方面,以更好地促進口譯教學的發展和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
2 "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由中國知名外語教育領域專家文秋芳教授提出,她提出的產出導向法是一種符合中國外語學習者特點的教學理論。POA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有效性,以學生學習的產出成果來衡量教學目標是否實現,提倡“學用一體、產教相融”的教學理念,并通過“驅動―產出―評價”的教學流程來提高外語教學效率和學生的關鍵能力[1]。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都要考量不同的教學內容、語言和話語結構三個條件[2]。在英語口譯的教學中,POA的應用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語言技能,并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核心要素[3]如下。
2.1 "教學理念
①以學習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強調教學活動與語言的實際運用密切相關。②注重學用一體:強調用英語完成闡述任務,用英語做事,以提高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③關鍵能力培養:培養語言、學習、思辨、文化、創新與合作等能力。④強調文化交流:重視通過語言教學促進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2.2 "教學假設
①輸出驅動假設:主張產出既是語言學習的驅動力,又是語言學習的目標,教學中以產出任務作為教學起點。 ②輸入促成假設:在輸出驅動的條件下,適時提供能夠促進產出的恰當輸入,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③選擇性學習假設:根據產出需要,從輸入材料中挑選有用的部分進行深度加工、練習和記憶。④以測為學假設:通過測試來促進學習,強調評估的反饋作用。
2.3 "教學流程
①驅動階段:教師呈現交際場景,讓學生嘗試完成產出任務,激發其學習欲望。②促成階段:教師幫助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幫助其完成產出任務。③評價階段:教師對學生的選擇性學習效果和產出聯系進行即時性評價,對其完成的產出成果進行延時評價[4]。
這些核心要素共同構成了POA的理論框架,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
3 "教學實施過程
基于POA理論指導,本文擬選取教材單元節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并對教學過程和流程進行探析。
3.1 "教學對象
本文以《口譯基礎(第二版)》[5]第一單元(聽辨信息)為例,教學對象為普通民辦本科院校英語專業三年級學生。該學生群體已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譯的英語基礎,學習態度較為端正。英語口譯不僅需要準確地傳達語言信息,還需要理解和表達出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這要求學生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基礎,還要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口譯過程中,譯員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處理和記憶大量信息,這對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記憶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長期受到傳統輸入型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許多學生在英語口語及口譯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同時,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較差,獨立思考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筆者期望通過本次口譯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考習慣,樹立自我學習意識,并顯著提升英語口譯輸出能力。
3.2 "教學目標
文秋芳教授在探討外語教學時,將教學目標分為顯性目標和隱形目標[6]。顯性目標一般指的是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而隱形目標一般指的是教學中激發的情感目標。在外語教學中,兩者相輔相成,共同實現育人效果。本課程的教學目標如下:①知識目標。通過課程講解,聽辨交替傳譯中句子關鍵詞、句子邏輯關系,能夠通過語境推測詞義,并區分部分非英語母語者的口音。 ②能力目標。通過課程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靈活使用口譯速記本記錄句子中的關鍵詞與邏輯關系,并快速組織語言產出,展現語言、認知和語境制約因素相互制約下的語言動態性。③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對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3.3教學流程
本部分將遵循POA理論中“產出導向、學用一體”的基本原則,設計具體教學流程如下:
3.3.1 "驅動階段
文秋芳教授指出,驅動環節的主要任務是通過產出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刺激學習欲望[7]。因此,驅動階段的第一步是課前的情境創設。教師在課前上傳課程的講義,并分享譯員張璐的翻譯視頻供學生觀看,讓學生了解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的口譯區別,記錄視頻中翻譯得最驚艷的句子、“最難”翻譯的句子。觀看視頻之后,學生完成在線作業。提交的作業問題如下:①“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句話如何翻譯?②如何翻譯“人或加訕,心無疵兮”?③請思考:成為一名優秀的口譯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意識到自己的口譯輸出能力有所不足。此外,這一階段為學生積累有關話題的口譯資料和原始英語表達提供了機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參與課堂口譯任務,并為口譯輸出做充足準備。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提交的材料中挑選樣本,以便準備相應的練習材料。
3.3.2 "促成階段
促成階段的促成活動既包括對輸入的加工,又包括對輸出活動的完成,整個促成過程應體現“學用一體”理念。在此過程中,完成每項產出任務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內容、語言和話語結構,通俗理解為:教師描述產出任務、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學生練習產出。①語言促成。此部分為課中階段,教師起主導作用,選取學生課前完成的驅動練習在課堂上展示,要求學生參與討論該譯本是否恰當并闡述理由。針對學生的問題,教師展開本課話題——聽辨信息,并引導學生。以教材的課文材料為例,積累該話題的術語,為學生的“譯前”做準備,同時教師對素材的背景和知識做必要的補充。②結構促成。教師設置不同難度的內容,設置“詞—句—段落”的階梯式難度,向學生講解并展示不同的翻譯技巧。由于口譯的思考時間較短,教師可向學生引入“詞性距離”這一指標。具體而言,交替傳譯和同聲傳譯在詞性序列組織中較為常見的翻譯技巧為“順譯”。在順譯中,這些詞性距離的差距能夠展現英語句子結構的動態性和適應性。通過一個句子多種譯法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合作,畫出句子結構的思維導圖。③能力促成。通過以上教學步驟,學生能夠學習交替口譯中的基本技巧,但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瞬時性記憶是口譯輸出的一大難點。因此教師在此環節,應引導學生使用口譯速記本,掌握句子中的關鍵詞與邏輯關系,將其迅速記在本子上。由于口譯的初始難度較大,學生可以先練習中文的句子速記,掌握速記能力之后,再進行英語口譯能力最終的產出。課后,學生需要完成系列的口譯練習,循序漸進地提高個人的口譯能力。
3.3.3 "評價階段
這一階段為促學評價。教師引入師生合作共評作為課堂評估的補充形式,旨在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反思必須在教師的專業引導下進行,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每次評估都會聚焦關鍵問題,著重解決學習中的主要挑戰,使得評估不僅僅是對已學知識的復習和鞏固,更是強化新知識的關鍵步驟,從而推動學生的學習實現實質性的提升和飛躍。
在課程之后,各學習小組對組內成員的口譯產出進行逐一討論和評價,個人根據師生合作評價意見進行修改,并重新提交自動評分系統。之后,教師和學生參照評價標準,共同選出優秀口譯作業進行鼓勵式分享和展示。
4 "結語
本文基于產出導向法,探討了英語口譯的教學設計,旨在提高學生的口譯能力并增強其語言輸出的自信心。產出導向法不僅關注學生的驅動和輸出,還注重語言的促成和教學過程的反饋,強調培養學習者在真實情景中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在未來的教學實踐中,教師應不斷優化和創新教學設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學習特點,充分發揮產出導向法的優勢,從而實現英語口譯教學的目標,為培養本科院校高素質的語言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40(3):348-358.
[2] 文秋芳,孫曙光.“產出導向法驅動場景設計要素”例析[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0,3(2):4-10.
[3] 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2(3):387-398.
[4] 王艷.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口譯教學模式構建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31(12):84-101.
[5] 鄧軼,劉瑩.口譯基礎(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6.
[6] 王俊菊,盧萍.融合與融入: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外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J].外語教育研究前沿,2024,7(2):29-37.
[7] 張伶俐.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有效性研究[J].現代外語,2017,40(3):369-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