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強調探索“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以來,項目式學習已成為學校變革育人方式的重要抓手。基于小學教育基礎性、全面性、綜合性的特點,遵循兒童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打破課時界限,模糊學科邊界,進行“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索,有利于推進學習方式深度變革,實現課程改革由“知識核心”向“素養核心”轉變,重構學生的校園生活。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跨學科學習;核心素養;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劉文秀,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開發區教育集團中德分校高級教師。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方案》)提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開發區教育集團中德分校(以下簡稱“中德分校”)秉持“人在中央,成長至上”的教育哲學,堅守“辦孩子喜歡的學校,做滋養幸福的教育”的辦學目標,凸顯學校教育對兒童主體的尊重、對兒童成長的研究和對兒童立場的堅守。中德分校通過對“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索,促進學校課程改革由“知識核心”向“素養核心”轉變,重構學生的校園生活。
一、“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的構建與創生
《課程方案》明確要求:“基于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明確課程內容選什么、選多少,注重與學生經驗、社會生活的關聯,加強課程內容的內在聯系,突出課程內容結構化,探索主題、項目、任務等內容組織方式。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
中德分校以“基于學科課程綜合化實施”為突破口,構建面向未來的“新成長”課程。“新成長”課程由“六藝”“六韻”“三階”“一平臺”構成,即縱橫貫通、立體多維的“六六三一”課程結構。其中,“六韻”課程為研究型課程,通過六大領域十二個主題項目(小學六年,每學期完成一個主題項目)開展跨學科下的項目式學習,推進學習方式的變革。
中德分校采用“9+1”課程樣態來實施“新成長”課程。“9+1”是指以每兩周共10天上學日作為一個學習單元。其中,利用9天時間完成國家課程的基礎教學任務;利用1天時間作為“無鈴聲日”,落實“六韻”課程,即用10%的課時完成長周期、跨學科的主題項目式學習。以“9”打牢學生的學業基礎,以“1”為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探路,逐步實現“9”與“1”的有效彌合。
“無鈴聲日”,顧名思義,就是在這一天,學校全天不統一設置上下課鈴聲,學生上下課時間安排完全交由班級自行管理,這一舉措既遵循兒童的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又基于兒童立場,使其校園生活得以重構。“無鈴聲日”打破了課時界限,模糊了學科邊界,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開展項目式學習。班主任可以靈活地根據班級情況設計個性化學習內容。比如,班主任帶領學生演唱歌聲飛揚時段學會的歌曲、朗讀晨誦時學會的詩歌、分享課前三分鐘積累到的知識,等等。
在“無鈴聲日”,學校所有的空間都是學生的“學習場”“分享場”。教室、操場、連廊、圖書館、專用教室等場所,都會成為學生學習并完成項目的場所,環境成為拓展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封閉教室內完成學習任務的傳統方式得以改變。
在“無鈴聲日”,學生主導項目式學習的進程,其以完成項目和解決問題為動力,進行設計、實踐、修正、分享,最終完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動態地建構知識概念,培養跨學科思維品質,激發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二、“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的實施路徑
(一)“無鈴聲日”做什么
在“無鈴聲日”,中德分校通過“六韻”課程(見表1)實施項目式學習活動,涉及六大領域十二個主題,每個主題用九個“無鈴聲日”的時間來完成。這十二個主題均在真實的問題驅動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生可以完成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最終指向其核心素養的培育、高階思維的培養。
(二)“無鈴聲日”怎么做
“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活動遵循清晰的設計脈絡(見下頁表2)。中德分校以“四二二”路徑落實項目式學習。其中,“四”代表項目啟動課、項目指導課、項目推進課、成果展示課四種課型,在每個課型中教師都會給出具體任務,以及實施的基本流程、關鍵要素,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第一個“二”代表兩條路徑:第一條路徑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在“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中,將國家課程的核心知識與研究主題深度融合,利用思維工具和學科工具持續探究,引導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策略,將無形的素養生長融入有形的學習活動之中;第二條路徑是以主題活動為輔助路徑,教師采用主題閱讀、主題實踐、主題交流、課程之夜等主題活動營造濃厚的學習氣氛,打造學習場,引導學生經歷動態、開放的項目式學習過程。第二個“二”代表兩期展示,即項目式學習的中期展示和終期展示。兩期展示為學生搭建展示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學習成果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分享、交流的自由空間,讓學習隨時發生。兩期展示各有意義,中期展示推出的項目計劃書在推進過程中得到不斷完善后,會在終期展示的成果發布、應用中得以呈現。在過程性評價中,教師進行評價工具的研發,如問卷、量表、小組評議會、點贊卡等。兩期展示最終都以學生獲得“成長幣”“望童幣”的形式進行結果性評價,這兩個幣種都是學校“成長大富翁”評價體系中的校園流通貨幣。
為實現項目式學習的常態化和高質量實施,沈陽市鐵西區勛望小學開發區教育集團招募了PBL(Project-Based Learning)小組。PBL小組的教師負責帶領組員進行項目式教學內容研究,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小組成員在開學初討論核心驅動問題,做好項目計劃;在“無鈴聲日”當天分頭進入課堂巡視,按照走訪班級的具體情況與教師溝通并做好記錄,小組每兩周召集一次會議,帶領教師復盤,制定下一階段的教學計劃(見表3)。
三、“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的成果分享
(一)積極探索,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以二年九班項目式學習為例,該班學生分好小組后,小組成員展開研討。學生提出:“如何才能設計出繪本?二十四節氣都是什么?怎樣設計才能受到大家的喜愛?”教師在傾聽學生的提問后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證學生經歷“提出方案—被否決,再提出方案—再被否決,最后提出方案—被采納”的過程,這個過程體現了學生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品質。學生在思想碰撞中產生新想法、新智慧,一步一步地生成、完善方案,最終每個小組都會上交一份凝聚了小組全體成員智慧的實施方案。
(二)發展個性,課堂樣態豐富多彩
“無鈴聲日”的課堂,沒有傳統課堂的整齊有序,而是呈現出一種繁雜卻有章可循的樣態。例如,一年級學生圍繞“制作植物標本”這一項目,化身為小農民、小科學家、小植物學家,通過項目式學習認識植物。學生在自己的小菜園里除草、澆水,觀察蔬菜的生長特點;學生用畫筆、滴膠、照片記錄植物生長的過程,全神貫注地制作各種各樣的植物標本。二年級學生化身小作者、小畫家,分享他們制作的“二十四節氣”繪本。三年級學生化身小演員,有的學生宣讀自己寫的環保倡議書,有的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手繪花瓶,還有的學生展示有一定制作難度的密碼箱。四年級學生化身小導游,探索如何利用公共交通工具游遍沈城,以及介紹哪個景點能令人流連忘返。
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課堂生成了創客式的學習樣態,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通過學習方式的轉變,學校能推動核心素養落地、課程體系重構,進而推動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
(三)項目式管理,實現學校的組織變革
項目式學習的探索與實踐,促進了全校師生共同成長。中德分校成立兩大中心、五個項目團隊,讓教師走到學校管理的中央,實現學校的組織變革。開學初,學校將學期工作計劃分解成項目團隊的任務,再由項目團隊進行任務分解。學校的閱讀教學課堂建模、作文教學課堂建模、校園特色美學升維、小鎮生活區命名、未來影城等都有項目團隊積極參與。教師用專業的態度尋點破圈,以活躍的思維不斷創新,重新定義學校新生活,引導學生體驗項目式學習帶來的新成長。
中德分校以一種開放、包容、探索的方式穩步推進“9+1”課程樣態,在小學六年的課程實踐中引導學生進階式探索“無鈴聲日”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德分校以真實的問題驅動、多樣的表達實現了跨學科學習,讓學習真實地發生,也讓教師從一名教育者成為學習行為設計師,讓想得到的教育成為看得見的風景。
參考文獻:
[1]蒲蕊.義務教育新課標視域下的學校課程領導策略[J].中小學管理,2022(10).
[2]沈昉.讓每個學生動起來: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統籌與實施[J].中小學管理,2021(8).
[3]趙彩亮.基于設計思維教學法的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理念與實踐模型[J].教學與管理,2024(18).
[4]鄭丹.STEAM教育理念下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實踐探究[J].遼寧教育,2024(12).
[5]王小夢.基于計算思維的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項目式學習設計與實踐:以五年級“制作能對話的百科機器人”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13).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