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園霸凌是個別校園內偶發的挑戰性問題,盡管其發生頻率有限,但其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要從法制教育和社會因素的角度分析校園霸凌問題,探討如何通過法律、家庭、學校等多維度的防治來有效應對這一挑戰。在法制教育中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家庭與學校也應在一些問題上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通過以完善的法律制度展開綜合治理以期能夠更好地預防和應對校園霸凌事件,進而來維護校園安全與社會穩定。
[關鍵詞]校園霸凌;法制教育;社會因素;家庭教育;學校管理;預防策略
*基金項目: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課題“三全育人”視域下“心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長效機制建設(GH-240367);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學研究基金項目“手機控?控手機!高專生手機依賴的心理機制及干預研究”(2024XBY002)。
校園霸凌現象近年來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一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盡管校園霸凌并非普遍存在的現象,但個別嚴重事件的曝光引發了公眾的極大憂慮,特別是當這些事件通過網絡傳播后,其社會影響進一步擴大。研究發現,校園霸凌不僅給受害者帶來心理上的創傷,還可能對其學業和生活產生長期影響。根據《未成年人保護法》以及教育部發布的相關政策文件,校園霸凌的治理已經成為法治建設的重要議題。
從法治教育的角度來看,現行法律體系在預防校園霸凌行為方面發揮了基礎性作用。然而,法律條文與實際操作之間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許多潛在的霸凌行為未能在早期得到有效識別和處理。特別是在某些個別學校和家庭中,由于法律教育和道德觀念的缺失,霸凌事件未能得到充分重視。社會環境中的暴力文化和網絡傳播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校園霸凌提供了“土壤”,助長了個別青少年的暴力傾向。[1]
本文通過法制教育與社會因素兩個維度,分析校園霸凌的成因與防治策略,并基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對現有的防治措施進行討論。尤其是,從家庭教育、學校管理以及法律制度的不同層面入手,探討如何有效減少校園霸凌的發生頻率。
一、校園霸凌的定義與表現形式
校園霸凌作為一種極端行為形式,其界定受到社會學、教育學及心理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關注。根據相關定義,校園霸凌是指某一或多名學生對另一名或數名學生進行蓄意且持續的負面行為,導致受害者在身體或心理上受到傷害。這一現象本質上是一種權力失衡的表現,霸凌者通常利用其在力量或社會地位上的優勢,對受害者實施暴力、威脅、侮辱等行為。需要強調的是,校園霸凌不僅局限于身體暴力,還包括語言攻擊、社交孤立和網絡霸凌等形式。
根據行為的不同,校園霸凌可分為多種表現形式。身體霸凌通常是校園霸凌中較為常見的形式,其表現為直接的身體暴力,如毆打、體罰等,往往伴隨著群體的圍攻和施暴者對受害者反抗的壓制。精神霸凌則通過語言或行為上的羞辱、嘲諷、謾罵等方式,對受害者的心理造成長期而深刻的傷害。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霸凌已成為一種重要的霸凌形式,它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隱蔽性強的特點,往往對受害者造成二次甚至多次傷害。
除了上述形式,性霸凌也是校園霸凌的衍生形式之一。這類霸凌行為往往涉及性騷擾、猥褻或其他與性相關的侵害行為,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且受害者通常難以啟齒,導致這類事件難以被及時發現和處理。此外,冷暴力也是校園霸凌的一種表現,施暴者通過孤立、排斥等方式對受害者施加心理壓力,長時間的冷暴力可能對受害者的自尊心和社會交往能力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校園霸凌的多樣性表明,其不僅僅局限于校園環境中發生的暴力事件,還包括廣泛的精神和社會侵害行為。隨著社會的發展,校園霸凌的形式變得更加復雜和隱蔽,這使得其預防和治理變得更加困難。理解校園霸凌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是制定有效應對策略的關鍵。
二、從法制教育角度分析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的防治不僅依賴于社會和學校的共同努力,法制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環節,承擔著規范學生行為、提升法律意識的關鍵作用。當前,針對校園霸凌的法律體系雖然在《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規中有所涉及,但由于法律的覆蓋面有限,對于具體的校園霸凌行為尚缺乏系統的定義和明確的法律定位。
法制教育的核心目標在于通過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讓他們了解法律的界限與后果,以預防霸凌行為的發生。未成年人對于法律的認知普遍不足,特別是在暴力行為發生時,往往忽視其嚴重性。通過加強法律課程的設置,學校可以有效傳達校園霸凌行為的違法性,使學生意識到其行為可能帶來的法律責任。法律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也能夠對潛在的施暴者產生震懾作用,減少霸凌行為的發生率。[2]
在校園霸凌的處理上,目前更多是依賴道德層面的感化教育,對施暴者的處罰相對寬松,導致其威懾力不足。如現行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雖然對不良行為有一定的界定,但并未對具體的校園霸凌行為做出細致的法律規定。
針對這一問題,專家建議立法者應進一步明確校園霸凌的法律性質,尤其是在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范圍的界定上可以考慮適度降低追責年齡。與此同時,立法者還應增設與校園霸凌相關的懲罰措施,通過細化的法律規制,為校園霸凌行為建立更具約束力的法律框架。
學校應結合法制教育與預防機制,在法律框架內有效實施反霸凌政策。例如,在法律教育中加強對《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關法律的解讀,使學生明確自身行為的法律后果。同時,學校應通過與司法機關合作,確保法律在校園霸凌治理中的實際效力,法制教育在校園霸凌的防治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系統的法律教育、適度的懲戒措施和全社會的配合,法制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防止校園霸凌的蔓延。
三、社會因素對校園霸凌的影響
校園霸凌現象的發生不僅限于個體因素,還受到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根據社會生態系統理論,社會各層面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個體行為的形成。校園作為未成年人日常生活的核心場所,是反映社會問題的縮影。霸凌現象因此并非孤立的個人行為,而是社會各類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首先,家庭因素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家庭結構、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家長的行為模式,均對學生的性格與行為產生深遠影響。研究顯示,單親家庭、家庭破裂或家庭暴力等問題容易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有些研究指出,家庭環境不健全的學生更容易在校園中采取極端行為。與此同時,家長過度溺愛或疏于管教,可能導致學生缺乏對同伴的尊重與同理心,進而容易引發欺凌行為。[3]
學校的教育與管理機制對霸凌現象的產生有著重要影響。部分學校過于注重學生的學習表現,忽視學生心理健康與人際關系的發展,這種單一的評價標準容易忽略學生心理層面的需求。例如,校園中“快慢班”現象導致了學生之間的歧視與隔離,弱勢學生往往因為感到孤立而成為霸凌的對象。此外,學校對霸凌行為的處理態度也至關重要。某些學校為維護形象,傾向于淡化甚至忽視霸凌現象的存在,使得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這種處理方式使得霸凌現象在個別學校中屢屢發生,進一步惡化了校園環境。
社會文化的影響同樣不容忽視。近年來,網絡暴力與不良文化的傳播使得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對暴力行為產生認同。傳媒對于暴力的美化,尤其是影視作品中的暴力美學,極易誤導青少年,使他們錯誤地將暴力行為與權力象征聯系在一起。此外,互聯網的普及和網絡匿名性的增強,使得網絡霸凌行為得以快速擴散,加重了受害者的心理壓力與傷害。
校園霸凌問題是社會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尤其是在家庭、學校管理和社會文化方面。對于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霸凌現象的根源,從而制定更有效的預防與干預措施。
四、校園霸凌的社會危害
校園霸凌事件雖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個別極端案例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影響。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校園霸凌不僅對受害者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還會對學校、家庭以及整個社會的穩定帶來隱患。在社會各界對教育公平和安全環境的關注中,校園霸凌現象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挑戰。
首先,校園霸凌對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深遠影響。根據研究,受害者常常經歷嚴重的心理創傷,這些創傷表現為長期的焦慮、抑郁以及自尊心的嚴重受損。經歷過校園霸凌的學生在成年后可能會表現出社會退縮、孤僻,甚至在極端情況下出現自我傷害或自殺傾向。這些長期的心理問題往往難以通過常規的心理輔導解決,需要多層次的干預措施。霸凌行為的長期化和持續化往往會導致受害者產生無助感,即無力改變現狀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不僅影響受害者的學業,也會影響其今后的社會交往和職業發展。
校園霸凌事件對學校的教育秩序和學習環境產生嚴重影響。盡管霸凌行為在學校并非普遍現象,但個別惡性事件往往會在學校內外引發較大的關注,進而影響其他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心理健康。霸凌事件的發生不僅破壞了校園的安全感,還容易導致教師和管理人員在管理和應對這些問題時處于被動局面。有些學校因為處理不當,甚至可能引發更大范圍的負面效應,影響整個學校的聲譽及招生情況。[4]
從社會層面看,校園霸凌的存在反映了部分青少年在社會化過程中的問題,特別是在社會規則和人際關系處理方面的認知偏差。施暴者在早期未能得到有效引導和干預,可能會發展成為嚴重的反社會行為。部分研究指出,施暴者在未來更有可能涉及其他犯罪行為。因此,校園霸凌不僅影響當前的教育環境,還可能對社會的整體安全構成潛在威脅。此外,媒體對個別霸凌事件的曝光及其引發的社會輿論,往往加劇了公眾對學校安全的擔憂,導致社會信任度下降,影響社會的整體和諧。
在網絡時代,霸凌行為尤其是網絡霸凌的社會危害更加復雜。隨著信息傳播的快速化,網絡霸凌行為很容易引發廣泛的傳播效應,受害者的隱私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泄露,導致無法彌補的精神傷害。網絡霸凌的隱蔽性和傳播性使其比傳統的校園霸凌更難以預防和應對。
綜上所述,校園霸凌的社會危害不僅局限于受害者個體的心理創傷,還影響到整個教育系統的健康發展。預防和治理校園霸凌需要從個體、學校和社會多層面入手,建立系統性的防治機制,以期有效降低其對社會的負面影響。
五、校園霸凌的預防與應對策略
校園霸凌現象對學生身心健康及學校教育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社會各界對其防治對策的關注逐漸增加。預防校園霸凌需從法律、學校、社會、家庭等多個維度入手,構建綜合性、系統性的應對體系。在法律層面,當前我國針對校園霸凌行為的法律體系尚不完善,盡管《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校園霸凌提供了基礎性的法律依據,但具體落實中仍存在部分薄弱環節。例如,某些法律條文側重事后懲罰,而在事前預防、行為監控等方面缺乏足夠的細則和執行力度。因此,建議進一步細化和完善針對校園霸凌的法律法規,明確學校、家長、施暴者的責任,并通過具體的法律條文對不同類型的霸凌行為進行明確界定和處罰規定,以增強法治震懾力。
學校作為防治校園霸凌的核心場所,應當承擔起更多的防范職責。部分校園霸凌事件由于學校管理機制不健全、應對不力而未得到及時解決。因此,學校應當加強校園安全管理體系的建設,成立專業的校園安全巡查機構,保障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同時,學校應當建立有效的舉報機制,鼓勵學生和教師對霸凌事件進行匿名舉報。預防工作不應局限于對施暴者的懲戒,還需重視潛在受害者的心理輔導和應對能力的提升。[5]
家庭教育在預防校園霸凌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家庭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如父母的過度溺愛、忽視或嚴厲的教育方式,可能增加青少年施暴或受害的風險。然而,不能將此視為普遍現象。家庭教育的改善對減少霸凌行為的發生具有積極作用,家長應加強與子女的溝通,關注其心理變化,避免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導致的極端行為。此外,家庭教育應與學校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形成家校聯動的合作機制,共同預防和處理校園霸凌問題。
在社會層面,防治校園霸凌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空間逐漸成為校園霸凌的新領域。政府和社會組織應開展大規模的反霸凌宣傳活動,提升全社會對霸凌現象的敏感性和防治意識。
預防和應對校園霸凌不僅需要法律、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協同,還需在此基礎上建立長期的干預機制。通過法律制度的完善、校園管理的加強、家庭教育的優化以及社會宣傳的廣泛推進,可以有效減少校園霸凌事件的發生,為青少年創造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
通過對校園霸凌問題的多角度探討,可以清晰看到該現象并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受到了社會、家庭、學校等多方面的交互作用。盡管校園霸凌的頻率和嚴重程度各有不同,但在少數特殊案例中,其所造成的影響對個體及社會均具有不可忽視的危害性。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校園安全和學生權益保護的重視,校園霸凌問題已引起了廣泛關注,法律法規的完善也逐步為該問題的處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法治化和制度化的防控體系構建成為未來防治校園霸凌的重要方向。在法律層面上,亟需進一步完善針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法規,特別是在行為定性、責任追究等方面,必須加大執行力,避免制度空白。通過強化法律教育,提高全社會尤其是學校的法律意識。
在社會層面,預防霸凌的重點不應僅僅局限于對事件的事后處理,而應通過構建綜合的預防機制,從家庭、學校到社會形成協同治理的格局。學校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不僅要落實日常管理制度,還需加強對師生的法律、心理教育,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與此同時,社會對暴力亞文化的引導和整治也是重要的一環,特別是網絡空間中散播的負面信息應當得到更加嚴格的監管。
未來,在校園霸凌防治方面,亟待打破傳統的單一治理模式,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綜合性預防措施。通過將法律、教育與社會機制相結合,可以在全社會形成反霸凌的良好氛圍,最終實現對校園霸凌現象的有效預防與治理。
參考文獻:
[1].李若瀚,魏然.我國校園霸凌的案例透視和預防對策研究.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2,37(3),90-96.
[2].張子豪.校園霸凌防治路徑探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572),66-69.
[3].李貴妃,王燕軍.法治中國背景下大學校園霸凌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基于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嶺南學刊,2023(1),100-107.
[4].張紫凌.基于社會心理學的校園霸凌成因及干預對策.心理學進展,2023,13(9),3623-3628.
[5].于陽,史曉前.校園霸凌的行為特征與社會預防對策研究——基于50起校園霸凌典型事例分析.青少年犯罪問題,2019(5),5-12.
(責任編輯: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