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學場景;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40-0041-03
作為江蘇省中小學生品格提升工程項目,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學(以下簡稱“解小”)實施的“院士夢工場:解放兒童的‘立責·創享’行動”,在兒童科學潛能激活、科學精神涵育和科學教育場景設計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解小在“解放雙手、解放頭腦、解放心靈”的文化指引下,構建“筑夢科學空間、逐夢科學行動、尋夢科學伙伴、圓夢科學殿堂”四維成長系統,激發兒童科學潛能,構建新時代兒童科學精神的育人全景。在科學精神塑造中,兒童主動學習善創造、樂于分享能立新、向上向善求立美,錘煉“立責”“創享”品格。
一、涵育兒童科學精神
1.涵育兒童科學精神的時代背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其中,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是技術的基礎,要實現科學自立、技術自強,就是要依靠教育優先發展,特別是科學教育的強力支撐,而涵育科學精神是科學教育的核心價值。解小以科學課程為核心、以科學空間為場景、以科學學伴為紐帶,遵循兒童科學精神的奠基性、生長性和終身伴隨性,抓住兒童思維發展的關鍵期,打牢科學思維根基,設計科學精神生長路徑,為發展兒童終身學習素養和錘煉科學創新品格奠定堅實基礎。
2.科學精神的內涵
科學精神是以理性和批判性思維為基礎,在掌握追尋真理的態度和方法的過程中,內化而成的一種超越感性的理性價值觀。解小發展兒童科學精神,注重形而上的系統建構,特別注重從榜樣示范、獨立發展和科學理解視角進行立體化培養。學校讓兒童通過觀察、實驗和邏輯推理來理解世界,并保持開放心態和質疑精神,為兒童的創造性思維發展提供觀念基礎。從這個意義上看,科學精神即美德。正如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提出的科學的“可證偽性”,科學理論必須能夠被檢驗和反駁、可持續質疑和修正,而非盲目地接受,讓兒童在科學熏染中形成科學精神,具有“謙卑、包容”的美德特質;美國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也特別指出科學進步并非線性,而是經歷了正常科學和危機時期的交替,這對涵育兒童“批判特質的德性”不可替代。總而言之,科學精神不僅能培養兒童對知識的渴望,更是對兒童進行價值觀引領和美德錘煉。
二、解放兒童與兒童解放
解小以“三個解放”詮釋新時代兒童的精神潛力和實踐張力。“解放雙手”是實踐自由,“解放頭腦”是思想自由,“解放心靈”是精神自由。學校以人類文明的科學之基,以中華文明的文化之根,以校本創造的“院士夢工場”之境,實施“兒童解放的道德理解”“解放兒童的科學精神磨礪”,探索新時代兒童科學精神生長的校本化路徑。
1.解放兒童的意義
解放兒童意味著尊重他們作為自然個體的本性和權利,允許他們自由地表達和發展自己的潛能。從社會學視角來看,解放兒童強調兒童作為社會成員的主體性。兒童是積極的社會行動者,應該被視為有能力的個體,提倡理解兒童的社會生活和文化,以及他們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從兒童心理學視角來看,解放兒童意味著支持其認知、情感和社會發展,研究兒童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形成社會關系,以及如何發展個性,這就意味著需要提供一個安全和支持的環境,讓他們自由地探索、學習和成長。從兒童教育視角來看,解放兒童通常與兒童中心的教育方法聯系在一起。盧梭強調尊重兒童的自然發展過程和學習節奏,在《愛彌兒》中提出順應兒童天性。馬克思認為,解放兒童與解放人類是緊密相連的,即一個理想社會應該為兒童提供全面發展的條件,包括教育、健康和文化等機會。因而,解放兒童即解放每一個鮮活的自我,即解放“人類的童年”。
2.兒童解放的實踐路徑
“兒童解放”與“解放兒童”這兩個概念雖然在字面上相似,但它們的含義和側重點有所不同。解小的實踐表明,兩者從主體性、社會性和教育性等方面來看均有差異。首先是從主體性看,解放兒童更多地強調成人或社會對兒童的呵護,即外部主體對兒童的解放,是為兒童創造自由成長的條件,尊重兒童的自主性和個性;兒童解放則關注兒童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以及他們主動參與社會和文化生活的能力。其次是從社會性看,解放兒童涉及社會結構和制度對兒童的影響,以及如何通過社會改革來解放兒童;而兒童解放更側重于兒童在社會中的角色和地位,以及他們如何通過社會參與來實現自我解放。最后是從教育性看,解放兒童強調在教育領域為兒童提供自由探索和學習的環境,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兒童解放側重于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內驅力喚醒,鼓勵兒童獨立思考和獨立創造。從解小的科學精神實踐來看,解放雙手的創造、解放頭腦的表達和解放心靈的創享,是兒童解放與解放兒童的雙向奔赴。
三、習養科學精神的校本實踐
1.筑夢場景建設,讓科學精神生長在繽紛的科學空間
科學教育場景是在特定環境和條件下,設計系列活動和體驗,讓兒童沉浸在科學空間進行體悟式學習。解小設計的“科學工作坊”“科學發現園”等具有互動性、情境性、探究性和技術整合性,廣泛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數字工具,如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增強學習的互動性和趣味性,促進兒童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解小依托獨特的“院士資源”和“科學教育傳統”,將整個學校打造成“科學大花園”“科學創享園”“科學尋夢園”,并設計勵志感悟區、探究體驗區、成長足跡區,為兒童個性化表達提供支持。
2.逐夢系列行動,讓科學精神生長為生活和學習的日常
解小設計的“五日特色系列”活動,讓科學精神的習養時空更有張力。如進修日,每周一的“頭奧大主題”跨學科學習,包括“吸管”“紙”“球”“木頭”等研究主題,每個主題包括18個子主題,形成“慧創”課堂特色,讓兒童在科學實踐中傾聽與表達、合作與分享、質疑與創新;尋訪日,圍繞文化探訪、項目研究、實踐創造三大主題,制定三條尋訪路線,實施年級、班級、伙伴團三個層面的尋訪活動;講學日,設立“解小院士講壇”,開設“立志宣講”“研究分享”“解小科創專利高峰論壇”三大主題論壇;生活日,依托“活力四季”課程定期開展“創意生活日”活動,創意布置校園公共空間和班級場館;慶典日,搭建“童創專利”“創意嘉年華”“諾貝爾頒獎典禮”三大活動平臺。
3.尋夢支持系統,讓科學精神生長出充盈的情感體驗
解小在實施科學教育過程中,注重兒童與兒童、兒童與導師的團隊學習形式,在“人生導師”“喚醒伙伴”“智慧親人”三方面進行設計,為每個兒童結對一位校內或校外的科學導師,讓每個兒童參與一個科學學習的伙伴團隊,給家長提出科學學習型家長陪伴的基本要求。學校還設計了圓夢評價機制,包括“能量徽章”“圓夢人評價手冊”“科學達人晉級評選”三個層級的評價。涵育科學精神需要科學共同體的支持,學校以科學導師團形式鼓勵兒童進行科學學習,與科學對話,喚醒好奇心、激活想象力、激發探索欲。
四、科學場景學習的幾點思考
1.構建科學學習場景,需要有問題意識
知識介紹型的場館、主題廊道等設計增強了科學知識的可讀性和普適性,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塊和機器人導覽有助于場景“活化”。如針對“物種為什么需要多樣性”“人類如何認識經典作用力”等問題,學校可以從“物質與能量”“功能與結構”“穩定與變化”“系統與模型”等形而上的視角構建科學場景,在這些根本問題中設計鮮活案例,對兒童科學精神的培養具有現實意義。
2.強化場景實踐,將科學理解應用于問題解決過程
科學場景設計要基于真實的系統,如校內污水處理系統、校內動植物園、教室空間通風與照明等,通常涉及科學實驗、工程實踐、技術應用等。兒童在場景學習中,增強文獻檢索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團隊組織能力、實驗數據收集和分析能力、工程設計和藝術表達能力等。
3.科學學習的理性表達,使得思維水平趨向精準與深刻
兒童在科學實踐中,必然要面對思想表達,這種表達將科學理解上升為“內化與超越”,這也是人類文明(包括科學發展)的傳承方式。兒童在科學寫作、實踐作品的演示與演講過程中,需要調動思考力、邏輯力和語言組織力,此時的思維處于緊繃和高度運轉狀態,長期歷練將有助于增強思維的精準與深刻、清晰與結構化。
一個民族的科學精神成長,要看這個國家的科學教育水平,更要看科學精神涵育中的育人情懷和理性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