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現代教學方式,能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如何將大單元教學與初中化學有效結合已成為當下初中化學教師研究的重點。闡述了學科核心素養、大單元教學的內涵,從整合知識、素養培養兩個角度分析了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的價值,并從教學結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三個方面探討了具體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蘭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4年度規劃課題“基于化學核心素養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LZ[2024]GH0181)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牟琥珀(1986—),男,甘肅省蘭州市第四十九中學。
張珺瑛(1988—),女,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二中學。
化學是初中階段的重要學科,教師在化學課程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化學知識掌握情況,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探究能力、創新思維以及科學態度和價值觀等。然而,在當前的初中化學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運用灌輸式教學方法,不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重視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個性化發展。大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整合化學知識,系統呈現知識,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本文主要探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期為初中化學教學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概念闡述
(一)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指出,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科學態度與責任。?
(二)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現代教學方法,強調將具有內在邏輯關聯的教學內容整合,構建一個相對獨立且完整的教學單元,以單元為單位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法能打破以課時為單位的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通過整體性、系統性和連貫性的教學設計,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科能力。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是“大”和“單元”。“大”指的是教學內容不再是單一的知識點或課時,而是將多個知識點、能力點和情感點充分整合的教學單元;“單元”則強調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關聯性和邏輯性,重視整個教學過程的連貫性和系統性 。
二、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的價值
(一)整合化學知識,系統呈現知識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化學知識掌握情況,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大單元教學以單元為單位,強調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思考和設計。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能夠將相互關聯的知識點進行有機整合,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知識點孤立和分散。同時,大單元教學還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將不同章節、不同模塊的知識整合起來,構建一個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知識體系[1]。
(二)促進素養培養,提升綜合素質
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化學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與實踐能力、科學態度與價值觀,強調學生的能力發展和品格塑造。教師通過大單元教學,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進行科學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有較強的實踐性,能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探索和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核心素養下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設計與實踐
下面筆者以初中化學的“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學為例,從教學結構、教學目標、教學活動三個方面進行教學實踐探討。
(一)選定教學單元,確定教學結構
教師要想開展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首先要確定教學單元。在確定教學單元時,教師可從教材編排順序、知識邏輯順序、新課標主題三個方面出發。從教材編排順序的角度來看,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分布確定教學單元;從知識邏輯順序的角度來看,教師要結合現行化學教材的編排特點,整合類似的知識點,進而確定教學單元;從新課標主題的角度來看,教師要結合新課標的內容,選擇特定的教學主題,進而確定教學單元。
以“碳和碳的氧化物”的教學為例,該單元以“碳”為主題,不僅包括碳單質、碳的氧化物等知識,還涉及酸、堿、鹽等方面的知識,而酸、堿、鹽的概念卻不在本單元中,因此,教師要融入相關的知識,重組教學單元。根據新課標的內容,該單元無論是主題框架還是教學內容均強調了物質的多樣性,因此教師可先確定該單元的教學主題為“物質的多樣性”,隨后從主題出發,結合大概念、次級大概念和單元基本知識之間的結構聯系,確定大單元教學結構(如圖1)[2]。
(二)細化教學目標,明確教學方向
教學目標能指引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也是教學評價的依據。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強調教學內容的整體性規劃與設計,所以教師需要根據核心素養內涵、新課標要求和學生能力,精心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以“物質的多樣性”大單元教學為例,新課標中明確提出了以下四點要求:1.明白物質是多樣的;2.了解物質的組成,能夠對物質進行分類;3.知道物質具有獨特的性質,了解同類物質在性質上存在相似性;4.知道物質具有不同的應用價值。
在分析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學情的基礎上,教師可將“物質的多樣性”大單元教學分為碳家族之碳單質、碳家族之碳的化合物、二氧化碳制取三個課時。這三個課時對應的核心素養和教學目標有所不同,具體見表2[3]。
(三)設計教學方案,設計單元活動
在核心素養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結構化重組,還要結合課時目標設計合適的教學活動。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教師要提升教學活動之間的關聯性和啟發性,可采取情境創設、實驗探究、多媒體教學、問題鏈教學等多種教學方式。以“物質的多樣性”大單元教學為例,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活動。
課時一:碳家族之碳單質
活動一:情境教學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簡單介紹碳單質發現史,并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1.多媒體課件中的圖片展示了哪些物質?它們具有哪些共性和特性?2.不同碳單質的化學特點是什么?3.碳燃燒能產生二氧化碳,那為什么在空調房里吃木炭烤魚容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
在上述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介紹化學史引出教學主題,引導學生從種類、性質等方面認識物質的多樣性,并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分析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單元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安全意識和知識運用能力。
課時二:碳家族之碳的化合物
活動一:情境教學
教師展示“碳循環示意圖”,要求學生探究含碳物質、物質類別以及自然界中碳循環的過程。該教學活動能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幫助學生理解物質的多樣性,了解物質的相互轉化性。
活動二:問題鏈教學、實驗教學
教師讓學生結合已有知識和經驗探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質,同時展示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實驗,引導學生思考實驗中瓶子變癟的原因,并探究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該教學活動能從性質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物質的多樣性。
課時三:二氧化碳制取
活動一:多媒體教學
教師播放全球變暖的危害的相關視頻,引出溫室效應的知識,并展示“雙碳”政策,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釋放、吸收二氧化碳的案例,同時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提出低碳生活的做法。該教學活動能從轉化的角度加深學生對物質多樣性的認識,并讓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與生態平衡的關系,提升社會責任感[4]。
四、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通過核心素養下的大單元教學能夠有效地整合化學知識,系統呈現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初中化學教師應深入分析新課標中有關核心素養的內容,學習大單元教學理論,將大單元教學與初中化學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在本研究中,筆者先對相關的概念進行了闡述,然后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核心素養下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最后結合教學案例,從教學結構、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三個方面探討了具體的教學路徑,希望能為廣大初中化學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參考文獻]
脫曉燕,張蓉,魯鵬,等.融合社會情境的初中化學趣味教學:以“金剛石、石墨和C60”課題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4(13):50-54.
周志豪,錢揚義,黃佳儀,等.PISA 2024科學素養測評框架視域下初中化學教材習題分析[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4,45(13):31-32.
袁芳.初中化學“酸、堿、鹽專題復習”的項目式教學:廢鐵的回收利用[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4,45(13):40-45.
鄒志翔.新課標下的初中化學大單元教學[J].亞太教育,2024(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