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化轉型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歷史必然。提升邊境地區教師信息化素養是促進邊境地區教育發展的理性訴求。本研究以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為基礎,從信息化教學環境、教師研修與培訓、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三方面分析了數字技術背景下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現狀,并提出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改進培養與研訓機制、提高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優化教師考核與評價體系等建議,破解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難點問題,為實現邊境地區教育現代化提供有力的師資保障。
關鍵詞: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教育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1-0008-04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正全方位、加速度推動教師隊伍建設向數字化轉型,這意味著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正在步入快車道。邊境地區教師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環節,為辦好邊境地區現代化教育提供強力支撐。但是邊境地區因其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總體教育水平較低,教師數字化意識、專業化發展水平均有待提高。為此,基于教育數字化轉型工作,亟須厘清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與難點,找準突破點,為邊境地區教育數字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師資保障。
一、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
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使命。審視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的時代需求,厘清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是開展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前提。
(一)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
要厘清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首先要了解何為數字化賦能,其次需要明確教師隊伍建設的維度。關于數字化賦能,徐夢周認為,“賦能”是指個體或組織對客觀環境與條件擁有更強的控制能力并以其取代無力感的過程[1];楊嶸均、操遠芃認為,“數字賦能”是指通過運用數字技術讓人們具備改善生活、進一步發展的能力,同時被賦能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字技術賦予他們的能力[2]。綜上,本文提出的“數字化賦能”是指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個人或組織能力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新興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教師隊伍建設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有關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如《關于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關于全面推進教師管理信息化的意見》等。這一系列政策文件主要圍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數字素養、教師管理與評價等方面建設新時代教師隊伍。由此,可以將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內涵歸納為:以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等技術為手段,利用數字資源和數字空間,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師專業發展等方面優化教師專業知識結構,使其適應數字化教學,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系統、動態的過程。
(二)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動因
數字技術發展的影響、國家政策的推動和邊境教師高水平發展的需要是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三大動因。
一是數字技術發展為邊境地區教育數字化轉型奠定了良好基礎。前幾年,受新冠疫情影響,學校無法正常上課,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加速發展,為線上教學提供了基礎保障。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國邊境地區教育數字化發展已具備基礎條件。在教育數字化發展的助推下,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能更好地推動邊境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是國家政策為邊境地區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頂層支持。《關于全面推進教師管理信息化的意見》《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教師數字素養》等政策的推動使數字化賦能教師發展成為新常態,促進了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深度融合,加快了數字化賦能教師隊伍建設的步伐。
三是邊境教師高水平發展的訴求為邊境地區教育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內驅力。由于邊境地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復雜的社會環境、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等原因,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存在教師培訓機會欠缺、教師專業發展不足、教師流失嚴重、教師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信息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著邊境地區教師高水平、專業化、創新型發展。如果邊境地區教師能有效運用數字技術,就有望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為邊境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方法創造條件。
(三)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要素
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圍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教師數字素養、教師管理與評價等方面開展。在這一背景下,數字技術能夠有效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現代化發展。
在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教師善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熟練操作一體機、錄播教室、數字采集設備等,開展人機協同的數字化教學、教研、研修、管理、評價等教育活動。在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借助軟件、智慧平臺輔助教師學習專業知識和理論,可以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在教師數字素養方面,依托數字技術多渠道匯聚優質的教育資源,開展多形式的培訓和教研活動,可以提升教師數字素養。在教師管理與評價方面,數字技術通過資源共享、專遞課堂等形式優化師資配置,常態化采集教師數據信息,分析教師教育教學和成長數據,助力教師的考核與評價。
二、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點
本研究以基礎條件保障、教師專業發展和教師數字素養三個方面為調研框架,采用問卷調查、實地調研、訪談法等方式收集數據,分析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難點。通過在線問卷調查工具面向廣西8個邊境縣(市、區)學校發放300份教師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80份。為了進一步了解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現狀,本研究共選取了來自東興、防城、憑祥、龍州、寧明、大新、靖西、那坡等廣西8個邊境縣(市、區)的40位教師作為訪談對象,其中每個縣(市、區)各5名,每個地區城鎮教師3名、鄉村教師2名;每個城鄉地區小學教師2名、初中教師2名、高中教師1名,研究對象涵蓋不同職稱、不同學科、不同教齡、不同任教年級、不同學歷。通過調查研究,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主要存在以下難點。
(一)數字教學設備閑置,數字教育資源匱乏
目前,全國中小學互聯網接入率已達100%,“三通兩平臺”全面深化應用,但技術生態系統不和諧和軟硬件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問題仍然大量存在[3]。70%的教師表示使用PPT和希沃等軟件的基本功能居多,但是使用其他復雜的數字化教學設備的意識不強,設備閑置的情況突出。通過訪談得知,數字設備使用頻率不高的原因主要包括設備操作困難復雜、教師工作繁忙缺乏學習操作設備的時間、教師數字化教學理念薄弱、缺乏數字化意識等。
在資源平臺的建設上,75%的教師表示學校為教師提供了可免費使用的教學資源豐富的軟件和平臺。但是在訪談中許多教師提到,雖然學校提供了諸多學習資源,但是資源未能滿足他們專業成長的需求,資源具有普適性,未能考慮到邊境地區的教育情況,針對性不強;部分教師表示資源具有滯后性,與教材不匹配。
(二)研修與培訓效果不佳,教師參訓積極性不高
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廣西邊境8個縣(市、區)均有序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研修活動,如借助智慧云平臺開啟線上研習之旅、依托工作坊開展培訓等。然而,結合訪談結果發現,邊境地區教師數字研修與培訓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數字素養知識培訓內容不深、維度不全、針對性不強。培訓內容僅涉及了數字意識、數字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三個維度,內容不夠細致深入,且缺乏數字社會責任和專業發展方面的培訓,研修活動和內容資源偏于普適性,沒有考慮到邊境地區的特殊性。二是數字軟件操作培訓簡要化、重復化。培訓僅簡要講解希沃、八桂教學通、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等軟件的基本功能,而忽視了如PPT兼容、希沃點名等其他功能的講解培訓,導致教師對其他軟件功能缺乏了解、不會操作,培訓效果甚微。三是由于活動場地和參訓名額有限等因素,邊境地區教師參與研修與培訓的次數較少。
調查結果表明:邊境地區教師參與研修與培訓的動機主要分為學校對教師有要求的占40%、職稱評聘要求的占30%、教師自身有發展需求的占20%和其他占10%。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參與研訓多是迫于上級規定和職稱晉升壓力。通過訪談得知,參加信息化培訓需要花費許多精力和時間、教學任務繁重、數字技術復雜難學、部分學校忽視數字化教育、缺乏數字化教學評價機制等問題使得教師參與相關研修與培訓積極性不高。
(三)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欠缺,數字素養有待提升
數字化教學能力是指教師利用數字技術資源做好教學準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活動以及改進教學管理和評估方式的一種能力。它可分為三種能力:數字化教學準備能力、數字化教學應用能力和數字化教學管理和評估能力[4]。據訪談,邊境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欠缺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數字化教學準備能力有待提升。邊境教師課前未能借助教學設備開展教學設計,沒有靈活掌握數字化教學方法。雖然邊境地區教師認識到數字技術和課程融合的重要性,但資源的獲取與管理能力有待加強。二是數字化教學應用能力有待加強。邊境教師課堂上使用最多的教學設備是希沃白板,但只是對希沃白板的課件進行簡單修改形成自己的課件,課件缺乏創意,教學方法缺乏新穎性,未能靈活有效地將數字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教學互動質量低。此外,邊境教師缺乏教育數字化的有效實踐與思考,數字技術用于課程教學的能力有待加強。三是數字化教學管理和評估能力急需優化升級。邊境地區教師由于自身數字技術應用能力和數據分析與反饋能力不足,未能進行智能化的教學評估。80%的邊境地區教師不會利用數字技術采集分析學生學業數據并相應地調整教學計劃和策略。
(四)評價獎勵機制不完善,數字化轉型內驅力不強
教師的評價獎勵影響著教師的職稱評定、工資待遇、課題申報等方面,是有效激勵教師學習和應用數字手段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邊境地區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字技術知識與技能,完善教師評價獎勵機制能夠提高教師學習和運用數字技術展開教學實踐的內驅力。根據調研發現,在教師數字化評價方面,邊境地區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在邊境教師的考核評價過程中,從指標體系的設計、指標數據的搜集和處理方法的選取到評價結果的反饋,整個過程要求考核者必須采用合理、高效的評價手段和考核方法,才能得出科學的評價數據[5]。然而,對于“數字工具是否經常用于考核評價教師的表現”這一調查時,82%的老師選擇“否”。通過訪談得知,在實際工作中,大部分邊境地區教師沿用傳統的考核評價方式,未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手段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二是對于“學校是否構建教師數字素養評價體系”這一調查,85%的教師選擇“否”。沒有合理的數字素養評價體系,教師的數字化學習與應用情況缺乏有效評價,導致教師教學的數字化轉型內驅力不強。
三、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的突破路徑
針對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難點,利用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創新性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從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進培養與研訓機制、提高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優化教師考核與評價體系等方面突破。
(一)夯實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邊境學校管理保障機制
邊境學校要聯合政府、企業等各方力量,共同推進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管理保障機制,保障數字化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一是增加經費投入,夯實轉型基礎。財政部門和社會各界加大對邊境學校數字化建設的經費投入,邊境學校充分利用這些經費建立教育教學數據庫,為教師提供合適的教育教學資源。二是配齊技術人員,強化技術保障。數字技術人員是學校數字化建設的主力軍,是數字軟硬件維護的有力支撐。邊境學校做好數字化建設,需要引進數字技術人員或由企業派駐技術人員。三是建立領導小組,完善組織管理。建立以學校管理者帶頭的數字化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完善數字化建設相關的組織機制。四是用好本土資源,提高應用能力。鼓勵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發本土教學資源,讓師生自主選擇、編輯與使用工具,提升技術使用的獲得感[6]。這樣既能開發出滿足邊境教師需求的本土化教學資源,又能提高教師數字技術應用的能力。
(二)改進培養與研訓機制,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
邊境地區教師數字素養培訓主要存在數字素養培訓內容不深及維度不全、數字軟件操作培訓欠缺、培訓機會少等問題,應借助智能技術平臺和工具,改進教師培養與研訓機制,探索智能研修,提高教師的信息化素養。一是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配置維度齊全的數字資源。在平臺設立數字素養專題,下設數字化意識、數字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和專業發展五個小專題,在每個小專題上傳相關的專家講座資源、專題研修資源和案例分析等,讓邊境教師靈活安排時間、自主學習。當小專題資源學習達到規定時限,教師可獲得繼續教育學分,或納入工作績效考核,以此激勵教師主動學習數字知識與技能。二是加強本地人才培養,發揮數字技術效能。通過“三個課堂”“雙師課堂”等途徑培養骨干教師,再帶動其他教師提升數字技術能力,解決數字化人才結構性缺員的問題。發揮“政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作用,注重青年教師的教學軟件操作培養。高校應開設一些關于教學軟件操作的課程,注重教學軟件操作實踐。三是探索智能研修模式,依托數據開展精準評價。首先,創設“場景嵌入式、服務伴隨式、學習泛在式”的智能研修環境,構建精準化智能研修模式[7]。其次,構建教師專業發展測評系統。立足教師能力水平設置評價梯度標準,并區分不同教師的專業領域和特殊需求,根據教師發展階段設定測評周期并開展動態測評,提高測評的精準性[8]。同時,應構建數據驅動的培訓共同體,聘請數據專家與教師共同成立數據團隊,提高教師分析數據、應用數據的能力[9]。最后,建立大數據分析支持的評價模式。將數據分析應用貫穿于培訓前的問題診斷、培訓中的活動設計與評估、培訓后的效果檢驗與反思,強化基于科學證據的教師培訓實踐探索。
(三)打好“平臺+反思”組合拳,提高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
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是數字化教育建設的重要環節。可以通過逐步完善“教育平臺+強化數字化教學反思”的方法提升邊境地區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一是推動在線互動課堂建設、應用和管理,促進各地在線互動課堂互聯互通,加強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的常態化應用。二是在教育平臺上投放數字技術資源,搭建教師自主學習平臺。在平臺上投放關于數字化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應用、數字化教學管理等專題資源供教師自主學習。三是在教育平臺上建立教研平臺,助推教師數字化轉型教研活動的開展。為了實現跨省(區、市)、跨地市教研,可以在教育平臺上建立“面對面”交流教研平臺,邊境教師可以在平臺上參與教學觀摩、專題講座、研討會等,得到名師、名校的指導,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手段與方法。四是教師教學反思能力在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升教學質量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0],因此,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應注重強化數字化教學反思,以此促進數字化教學能力的螺旋式上升。設計數字化教學診斷指標,利用教學反思自動分析工具,綜合評估教師的反思水平。同時,收集教師教學反思案例,依托多模態技術、視頻技術等數字化手段展現教師數字化教學反思的全過程,擴大優秀反思案例的輻射面。
(四)優化教師考評體系,提升教師數字化學習實踐的內驅力
建設高質量的邊境地區教師隊伍離不開科學的考評和激勵機制。一是制定數字化考評指標體系。充分考慮不同學科和專業的特點和需求,設計相應的評價指標,將數字平臺運用、數字倫理與安全、數字化教學和評估、在線學習和反思等多個方面納入考評范疇,激發教師對數字化教學的重視,促進數字化教學常態化發展。二是定期開展考評。根據考評計劃和考評辦法,積極收集教師的教學資源、在線課堂活動、學生反饋等信息,定期對教師數字化能力進行考評,確??荚u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三是合理運用考評結果。及時向教師反饋數字化考評結果,幫助教師改善數字化能力。借助大數據中的積分量化手段將考核結果運用于職稱評定、績效考評、榮譽獎勵等工作中,激勵教師積極參與數字化學習與實踐。
總之,數字技術為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在助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具有極大潛能。在實踐中,要看到數字化賦能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難點,探索邊境地區教師隊伍建設數字化轉型的突破路徑,讓數字化成為助力邊境教師專業發展、推動邊境地區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力量。
參考文獻
[1]徐夢周.數字賦能:內在邏輯、支撐條件與實踐取向[J].浙江社會科學,2022(1):48-49.
[2]楊嶸均,操遠芃.論鄉村數字賦能與數字鴻溝間的張力及其消解[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31-40.
[3]周劉波,張夢瑤,張成豪.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師數字素養培育:時代價值、現實困境與突破路徑[J].中國電化教育,2023(441):98-105.
[4]羅生全,鄭欣蕊.教師數字能力研究的現實圖景與未來展望[J/OL].現代教育管理,1-12[2023-08-16].
[5]廖方偉,王波.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問題及其對策[J].財會通訊,2012(32):60-61.
[6]付衛東,陳安妮.教育數字化轉型視域下的“強師之路”:何以為憂與何以化憂[J].中國教育學刊,2024(1):65-70.
[7]蘭國帥,李蒲,黃春雨,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政策規劃和創新路徑研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信息技術政策和總體規劃指南》要點與思考[J].開放教育研究,2023(1):4-17.
[8]趙磊磊,張黎,代蕊華,等.人工智能賦能教師教育:基本邏輯與實踐路向[J].中國教育學刊,2022(6):14-21.
[9]彭曉玲,吳忭.“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何以可能:基于培養教師數據智慧的視角[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8):45-56.
[10]盧琳萌,顧小清,蔡慧英.人機協同場景中新手教師與專家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認知網絡差異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24(3):87-96.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邊境地區中小學教學質量提升專項課題“新課改背景下邊境地區教研員工作坊運行機制研究”(2023ZJY443)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覃 鷗)
作者簡介:龐慧燕,1994年生,廣西玉林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英語語言文學;韋珺,通訊作者,1989年生,廣西南寧人,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