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特點,開發以提升學生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音樂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歌唱教學模式具有積極意義。李若梅名師/特級教師工作室對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嘗試建構“四維度三融合”歌唱教學模式:以聲音訓練融合于“美聲音”,提升學生審美感知素養;以“重融合”手段,提升學生文化理解素養;通過節奏體驗等形式培養“善表現”技能,提高學生藝術表現素養;以創意表現挖掘“能創編”因素,提高學生創意實踐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四維度三融合”;音樂課堂;歌唱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1-0090-06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實施,對美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涉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藝術核心素養概念內容。王安國(2022)指出,在核心素養培養方向的指導下,新課標有了文本形式、課程開設、課程目標、學段劃分四大變化;從課程目標的三維變成了四個素養引領,音樂教師認識到教學中必要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應達到的教學標準,是培育和提升音樂課程核心素養的基礎[1]。在音樂教學中,歌唱教學是普遍形式,對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的研究有很多,有的學者對提升學生某一具體歌唱素養進行了實踐,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姜碩撰文提出,在音樂教學中,歌唱作為直觀、感性的表達方式,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如何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探索適合小學音樂歌唱教學的策略,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由此可見,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特點,開發以提升學生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等音樂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歌唱教學模式具有積極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李若梅名師/特級教師工作室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并結合問卷調查和數據分析,建構相應的義務教育階段音樂歌唱教學模式。
一、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的調查分析
研究團隊以南寧市李若梅名師/特級教師工作室和南寧市青秀區李若梅名師工作坊成員所在的各縣區義務教育學校音樂教師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采用《教師教學質量量表》和《學生“美聲音”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針對歌唱教學中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等進行調查。共回收638份教師問卷、5 189份學生問卷,并通過T檢定、方差等手段進行分析。
(一)不同學段的質量評價差異
在義務教育四個學段調查中(如表1),1—2年級的質量評分是最高的,緊接著是3—5年級,二者的審美感知和藝術表現維度的分數高于平均分,6—7年級的藝術表現評價分為較差等次。綜合來看,在四個學段的調查中,音樂教學質量平均分隨著學段的上升而有所下降。
調查發現,創意實踐及藝術表現這兩個維度涉及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和藝術創新要求與目前音樂課堂中的教師教學水準有一定的偏差(如表2)。隨著學段增長,這兩個維度的要求有所提高。如何從低年級開始在課堂中更好地實施這些維度,進而形成高效課堂,還需要教師實踐探索。
(二)對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創意實踐的分析
研究團隊對四個學段中的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藝術表現、創意實踐使用等核心素養維度進行調查,結合皮爾遜的相關性分析方法得知,四個學段的核心素養維度相互之間都是相關的。如表3所示,第二學段(3—5年級)相關系數介于0.571至0.719之間,四個維度相互呈相關狀態。
美國音樂教育家伊芙蘭(2002)曾對6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通過分析學生創作的藝術作品、讓學生填寫問卷及小組討論,得出審美教育和文化背景對學生藝術創作有影響的結論。結果顯示,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教育程度,會影響學生對藝術作品的理解和表現方式。由此可見,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深入理解和研究這些方面的相關性,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欣賞藝術作品,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和創作過程,進而提高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
(三)歌唱教學中學生現狀分析
研究團隊在調查中發現,在唱歌課堂中有85.5%的教師都會進行針對性的發聲練習。關于歌唱前準備和歌唱時對聲音的控制,48.4%的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教法,達到教師要求;43.3%的學生需要教師的提醒和糾正才能達到要求;8.3%的學生不懂準備也不懂控制。在歌唱的需求及目標上,學生認為單純是為了達到美的享受的占45.7%;認為是應付歌唱活動的占10.7%;希望能夠學到技巧,把歌唱好的占36.8%;希望把歌唱好并獲得榮譽的占6.9%。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基本上懂得了美的聲音的導向。2 095名學生懂得從音色明亮集中、有感情有變化、吐字清晰圓潤、氣息充沛、連貫等因素反映美的聲音的概念。在音樂課堂上,學生基本上會使用科學的方法演唱,不僅從氣息、姿態、呼吸、換氣等方面對美的聲音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而且對歌曲的標注、音樂記號、情緒等有一定的處理方式。這為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調查結果顯示,在音樂課堂中,關于影響唱歌狀態的因素,有1 448名學生抱怨課堂紀律太差,有283名學生表示不喜歡張嘴唱歌;所學歌曲不好聽或太難了不想學,也是一部分學生覺得影響唱歌狀態的原因。有1 630名學生喜歡音樂課堂是因為能欣賞更多的歌曲、能在唱唱跳跳的表演中完成演唱、能運用各式各樣的小樂器參與演唱伴奏、能有豐富的變化和配合來表現歌曲、能有身臨其境的歌唱情感體驗氛圍。從學生參與的問卷中可以看到,他們渴望知識,具有熱愛音樂的情感,因此如何豐富教學手段值得音樂教師深思。
二、“四維度三融合”歌唱教學模式建構的實踐研究
李若梅名師/特級教師工作室在幾年的教學研究實踐中,秉持“悅動樂美,向美而生”的音樂教育理念,注重在音樂課堂上讓學生欣賞美、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在歌唱教學中強化美聲音、重融合、善表現、能創編“四維度”,在原有的實踐研究基礎上,組織工作室成員探索研究建構“四維度三融合”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模式。“四維度”緊緊圍繞《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相關理念,同時以聲音訓練、節奏體驗、創意表現“三融合”為抓手,促進“四維度”的發展。研究團隊以“四維度三融合”作為義務教育歌唱教學質量提升的主要策略,重視學生學習評價,以評價來檢驗或反思歌唱教學行為,使得歌唱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藝術核心素養(如下頁圖1)。
李若梅名師/特級教師工作室認為,歌唱教學的主要呈現方式有兩種,一種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另一種在合唱社團的訓練當中。音樂教師既要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培養廣大學生的藝術核心素養,同時也要發揮部分學生的特長,進行合唱品牌隊伍的建設。因此,“四維度三融合”歌唱教學模式的建構,并不是指必須在課堂教學和合唱隊伍訓練中都要呈現這個模式的所有方面,而是用這個模式服務于課堂教學和合唱隊伍訓練質量的提升,讓大部分教師能根據歌唱教學指導手冊去進行教學和訓練。
(一)以聲音訓練融合于“美聲音”,提升學生審美感知素養
近代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在早期的認知發展階段,學生對聲音和音樂的感知能力正在發展,通過播放不同類型的音樂、參與音樂游戲和活動,培養學生的聽覺感知和音樂欣賞能力,能給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音樂體驗,增強對聲音美的理解力和創造力。教師提供機會讓學生探索、表達和展示自己的聲音才華,有助于學生發展對美的聲音的敏感性和欣賞能力。
1.明確各學段的“美聲音”訓練目標
教師提供符合各學段的音樂理論和聲樂訓練培養目標,是訓練學生美的聲音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審美感知能力的手段之一。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知識、唱歌技巧和聲樂表達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聲音美感和表達能力。在中小學歌唱教學中,教師應堅持在每節課設置發聲練習內容,或融合歌曲學習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正確的呼吸和發聲練習,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技巧。教師可根據學段劃分學生“美聲音”階段訓練目標。1—2年級訓練目標:學生能了解正確的歌唱姿勢和發聲要求,掌握“喔(o)、啊(a)、衣(i)”三個韻母音的口型,準確模仿七個基本音的音高;學會簡單的氣息訓練方法,準確唱出連音和斷音,能用輕松的發聲狀態、柔和的聲音來演唱歌曲。3—5年級訓練目標:繼續強化歌唱姿勢和正確發聲的要求,在無聲練習的氣息訓練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慢吸慢呼練習;能準確演唱三、五度音程;能用飽滿的氣息、具有力度變化、較優美的聲音演唱歌曲,演唱時注意咬準字音,歸好韻腳;能與同伴合作進行二聲部的合唱,注意唱準聲部的音準和節奏。6—7年級訓練目標:繼續強化正確的歌唱姿勢和發聲要求,在慢吸慢呼的基礎上,訓練急吸急呼;能準確唱好跳音及大三和弦和小三和弦組成的二聲部或三聲部發聲練習,能在歌曲演唱中唱準各聲部的音準,二聲部或三聲部聲音和諧、統一;能用飽滿的氣息、具有力度變化、較優美的聲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強調咬字歸韻。8—9年級訓練目標:變聲期注意保護嗓子和聲帶的健康,避免過度用力或不正確的發聲方式;能在歌曲演唱中唱準各聲部的音準,二聲部或三聲部聲音和諧、統一;學習音量控制,從輕柔的聲音到強烈的音色,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和音樂需求。
2.確定各學段的“美聲音”訓練曲
制訂了“美聲音”階段訓練目標之后,教師可以通過制訂一些適合各學段使用的訓練曲,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教師可以將這些訓練曲運用到歌曲教學中,并設定不同難度的星級練習曲。例如,第一學段(1—2年級),其難度星級為一星級(如圖2)。
對第一學段,我們提出的練習建議是,采用正確的歌唱姿勢(站姿或坐姿),身體自然挺直,雙肩放松稍向后展開,不可聳肩,小腹收縮,精神集中;放松喉嚨,口型稍圓,注意氣息平穩、咬字的歸韻,使聲音仿佛一條線一樣均勻連貫而流暢。教師可將這些訓練方法運用于《螢火蟲》《睡吧小寶貝》《八百里洞庭魚米鄉》等歌曲的教學。
又如,第二學段(3—5年級),難度星級為一星級(如圖3)。
對此,我們提出的練習建議是,保持正確的發聲姿勢,把氣息吸到小肚子,揚眉,使聲音聚攏從頭頂上方發出,仿佛頭頂有個小鉤子把聲音拎起來一樣,保持氣息平穩,第一小節唱出連貫柔和的聲音,第二小節頓音演唱時,想象小肚子像小皮球一樣彈跳起來,唱出短促有彈性的聲音。教師可將這些訓練方法運用于《月亮像個大米團》《金孔雀輕輕跳》《小鴨子》《我的小綿羊》《一個師傅仨徒弟》《金鳳子開紅花》等歌曲的教學。
3.把“美聲音”融入歌曲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素養
聲音訓練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學習到正確的發聲,能夠感受到哪種聲音狀態能給人美的享受。聲音訓練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歌曲教學中,需要教師以聲音訓練的要求貫穿歌曲教學,使學生能夠通過氣息、聲音的力度變化等來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升審美感知素養。
4.建設合唱社團,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在歌唱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堂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除了聲樂訓練,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音樂表演技能也非常重要。因此,學校創建了合唱社團,目的是讓有歌唱愛好和特長的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機會,通過每周固定時間的訓練,學會清晰吐字,對歌曲的音調、節奏和音色有一定理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演唱出優美的歌曲,激發音樂學習興趣,提升歌唱素養。音樂教師要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參加合唱團,并為他們提供舞臺演出的機會,鍛煉他們的演唱技能和舞臺表現力,提高他們對美的聲音的傳達能力。
(二)以“重融合”手段,提升學生文化理解素養
音樂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點,將學生學習過的其他學科知識融合在一起,在無形中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3]。歌唱教學不僅要訓練學生的嗓音技巧,還要注重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對歌曲的處理能力和表現能力。我們認為,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從“融合”入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融合”在本文是指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整合,以達成更全面的學習目標,以及獲得更深入的學習經驗。在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融合教學,培養學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1.藝術與文學融合
歌曲通常是詩歌和音樂的結合,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將歌曲與相關的文學作品聯系起來,如青春詩歌、文學名篇等;或者與文學作品和歌曲創作背景的融合,探討歌曲中的人生智慧、情感表達等,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內涵,進而能基于情感理解更好地表現歌曲。比如,教學豫劇《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時,教師結合詩詞《木蘭辭》的朗誦和理解,讓學生說一說木蘭從軍的故事,從而更好地理解這部戲曲的創作背景,進而用自信、自豪的情感來演唱歌曲。
2.語言與文化融合
歌曲是語言和文化的體現,教師可以將歌曲的演唱和語言學習有機結合,如咬字吐字、歸韻、方言學習等,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更好地了解歌曲中蘊含的文化元素。比如,在教學《太行山小唱》時,在學生學會演唱歌曲的基礎上,教師可加入山西方言進行演唱,使學生從中感受山西民歌的風格特點,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情感表達要求。
3.信息技術與音樂融合
在歌唱教學中,教師可以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如使用錄音技術、音頻編輯技術、視頻技術,利用相關的軟件制作音樂圖譜等,使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進行更直觀的學習,激發更高的學習熱情。比如,在教學歌曲《牧童之歌》時,教師通過播放紅太陽藍天下的草原、馬群在廣袤的草原上奔跑的視頻(同時在視頻中剪輯了《牧童之歌》的伴奏曲),讓學生既從視覺上感受到歌詞中描寫的場景,又能對歌曲旋律有初步的印象。這樣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
(三)通過節奏體驗等形式培養“善表現”技能,提高學生藝術表現素養
義務教育階段的歌唱教學藝術表現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年齡、興趣、音樂素養和個人特點等因素,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技能和藝術表現能力,激發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創造力。
1.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教學指導
從低學段到高學段,學習要求和目標呈螺旋式上升的特點,這既需要教師制訂合理的教學計劃并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又需要教師通過引導和示范,使學生將技巧和表現力融入歌唱教學。這種有針對性的指導將幫助學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巧,提高學生的演唱水平,為學生歌唱時“善表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2.融合節奏體驗讓學生“善表現”
“善表現”是音樂歌唱教學中對學生提出的一個重要要求。教師可通過豐富多樣的節奏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旋律的律動,從而為更好地演唱歌曲做準備。奧爾夫聲勢教學中的一系列聲勢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節奏感、記憶力與感知能力,對小學歌唱教學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4]。教師可以依據不同學段學生特點和歌曲節奏特點,整理節奏曲,讓學生通過聲勢律動的形式表現出來,進而掌握歌曲的節奏特點,更好地學習歌曲。
一是設計身體動作符號。教師可借鑒奧爾夫聲勢律動符號,同時根據自身教學需要,設計拍擊身體的動作符號,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形式來學習聲勢律動知識(如圖4)。
二是以節奏曲訓練激發學生的表現熱情。教師可以根據歌曲節奏的特點設計聲勢律動的節奏訓練曲,并使其適用于相同拍號和情感要求的歌曲,讓學生在節奏體驗中加深對歌曲節拍的印象(如圖5)。
以上聲勢組合節奏體驗適用于《娃哈哈》《我說祖國最最美》《走路》《阿西里西》《五只小鈴鐺》《小時鐘的歌》《小星星》等活潑歡快的歌曲教學。學生在這樣的節奏體驗律動中能感受到歌曲的情緒特點,同時也能夠樂于表現,獲得自我認同感。
3.豐富音樂欣賞活動,激發歌曲情感表現
情感表達在歌唱中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音樂欣賞活動能夠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增強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表達歌曲情感。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在歌曲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在不同層次的欣賞任務中,逐步感受歌曲的情緒、節拍特點,還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歌曲的意境,融入歌曲的情感世界,從而提高情感表達能力。比如,在教學歌曲《中國功夫》時,教師通過第一遍的欣賞教學,讓學生感受歌曲音樂伴奏中的鑼鼓聲,并通過鑼鼓節奏的敲擊,初步感受四四拍節奏的強弱特點;第二遍的欣賞教學,讓學生感受歌曲帶有戲劇唱腔的特點,同時引出戲劇中的甩腔讓學生模仿,為后面的歌曲演唱做好鋪墊;第三遍欣賞視聽片段,讓學生觀看戲劇中的念白,感受歌曲中念白的特點并模仿,從而加深學生對歌曲中念白特點的印象,初步掌握節奏特點;第四遍的欣賞教學,結合視頻,讓學生感受中國功夫的氣勢,激發自豪感,進而在演唱中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4.創造展示機會促學生“善表現”
在歌曲教學中,教師要在每個環節創造展示機會,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在歌唱表演方面的成果,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表現欲望。比如,在教學歌曲節奏、讓學生體會節奏律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個人或“小老師”等形式展現;學完歌曲后,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介紹對歌曲情感的理解,以此展示學唱歌曲的情況,促使學生“善表現”。
(四)以創意表現挖掘“能創編”因素,提高學生創意實踐素養
在音樂教育中,創意實踐被普遍認為是培養學生創造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歌唱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首先應提供全面的音樂教育,包括音樂理論、技巧和表演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能夠建立起對音樂的深入理解,從而為后面的音樂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其次,應激發學生的音樂創意,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由表達,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比如:依據歌曲教學要求,讓學生從創作簡單的加花節奏和已知的旋律填新詞,到相對復雜的根據固定的節奏創編簡短的旋律;根據所給的音高和節拍,采用多種節奏組合創編四小節的旋律等,讓學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激發創作潛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包括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時期的音樂,使他們獲得更多的靈感,并將這些靈感融入自己創作的作品中。
此外,團隊合作也是激發學生音樂創意的有效方式。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創作,與小組成員共同探索音樂創作,更容易激發創意靈感,拓寬創作思路,并擁有更多互相學習的機會。為了增強學生的創造力,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展示機會,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產生成就感,以進一步激發學生音樂創作的動力。
三、在歌唱教學中開展學習評價研究
在歌唱教學中,教師應開展階段性評估,及時發現學生音樂學習中的問題并進行調整。同時,給予學生積極的鼓勵和建設性的反饋,幫助他們找到不足之處,并提供改進的建議。一般而言,評價可以采用自評、互評和教師評價等方式。
(一)自評
在學習一首歌曲、進行歌唱活動或歌唱表演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自己演唱、合作等方面的表現進行評價,按A、B、C三個等次進行自我評價。比如,從第一學段開始,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利用一星(☆)、二星(☆☆)、三星(☆☆☆)對自己的歌唱活動進行自評,讓學生對自己的歌唱活動表現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二)互評
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同學互評的形式對歌唱活動進行評價。操作方法是,教師播放音樂伴奏,指定學號為單數的學生把歌曲演唱給學號為雙數的學生聽,然后再調換過來。評價時提出各等次評價要求:A等次(三星☆☆☆),能用自然、優美的聲音,有表情、有感情地演唱,音準、節奏準確,并能加入適當的肢體動作,動作自然大方;B等次(二星☆☆),能表情自然,節奏準確,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C等次(一星☆),能基本把歌曲唱完,音準和節奏基本準確。通過這樣的互評,學生學會相互傾聽,并能逐漸培養聽辨美感的能力,樂于開展歌唱學習。在小組合作表演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上面三個等級的評價要求,結合觀賞到的情況,從演唱的情況、表現的形式等角度進行多方面的互相評價,使學生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地進行評價,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的目的。
(三)教師評
教師評價要以鼓勵為主,主要對學生的創編作業、合作表現、期末調研等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應根據學生個人或群體情況的不同,給予準確的指導評價意見,讓學生能根據教師的評價進行后續歌唱學習的調整,從而不斷提升歌唱水平,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
在教師評價中,還有一個是對教師自身的評價,即通過第三方,也就是聽課教師的觀課,使用“‘四維度三融合’歌唱教學課堂評價策略表”進行評價(如表4),這一評價主要通過美聲音、重融合、善表現、能創編四個維度判斷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從而對教師歌唱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
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是音樂教育的目標,而歌唱教學作為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希望通過不斷探究,改進歌唱教學方式方法,提高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的質量,使學生能夠在歌唱中發現自己、發展自己,用音樂的語言訴說心靈的聲音,進而培養熱愛音樂的情感和表達能力,成為具有良好音樂素養和情感表達能力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王安國.《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相關內容研讀(上)[J].中國音樂教育,2022(7):5-8.
[2]姜碩.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歌唱教學的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40):159-162.
[3]林發友.基于小學音樂課堂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J].黃河之聲,2019(11):92.
[4]許思怡.奧爾夫聲勢教學在小學歌唱課中的實踐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1:1-99.
注:本文系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義務教育階段歌唱教學模式建構的實踐研究”(2022A023)的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
作者簡介:李若梅,1973年生,廣西南寧人,在職研究生,正高級教師,廣西特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和聲音的訓練;李智,1984年生,廣西容縣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