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樂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在聚焦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大單元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其教學思路包括:整合單元知識點,打造單元知識體系;培養音樂綜合力,創造多種學習機會;提高學習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緊扣音樂學習特點,體現“教—學—評”一致性。按照上述教學思路,可采用以下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式學習;采用主題探究法,拓寬學習思路;采用趣味項目合作法,促進共同成長;采用音樂實踐教學法,感受生活中的音樂。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小學音樂;核心素養;教學思路;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4)31-0096-03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類學科,對陶冶學生情操、調節學生心情、培養學生審美素養具有積極意義。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音樂的育人價值日益凸顯,其中,發展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音樂核心素養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重視。為了更好地落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目標要求,教師需要從大單元視角進行課堂教學內容設計。
一、聚焦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思路
(一)整合單元知識點
大單元教學不是傳統意義上性質相同或有內在聯系的教材內容組合的“內容單元”,而是以能力發展為導向,注重素養培養,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單元”。聚焦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應當明確教學目標,鎖定教學內容,定位單元主題。以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簡稱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好朋友》為例。本單元大觀念是建構人、音樂、自然等之間的和諧關系,引導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體驗生活的快樂和友情的溫馨。教師設置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時,應明確各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使各課時目標與單元目標既相對獨立又統一,形成一個有機的學習單元。如第一課時:復習一年級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學唱《兩只小象》,從已知入手,讓學生感受不同節拍的韻律感并在感受律動的同時明白團結友愛的道理;第二課時:學唱《打掌掌》,利用柯爾文手勢引導學生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讓學生初步建立mi、sol、la三個音的音高感,在音樂游戲《打花巴掌》中體驗師生、生生間的快樂互動;第三課時:欣賞管弦樂曲《口哨與小狗》,讓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曲調中,感知音樂的段落變化,感受小狗逼真可愛的音樂形象,充分體驗人與動物的和諧,以及生活的快樂與溫馨。學生在聆聽、表演、唱游、創編等音樂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提升音樂素養。
(二)創設多種學習機會
審美感知、藝術表現、文化理解等三項音樂核心素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需要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逐漸感受并慢慢培養。由于其本質上是由音樂的具體技能,如歌唱、欣賞等支撐并表現出來的,因此,聚焦核心素養的音樂大單元教學設計,要給學生創造多樣化的學習體驗機會,培養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親親紅領巾》的教學為例。該單元收錄的曲目既能夠讓學生回顧歷史,又能夠促使學生以滿滿的自信心和昂揚的狀態去展望未來。教師以這些內容為載體詮釋單元主題時,應結合聽、唱、舞等形式,巧妙地融合歷史、思想道德教育等,夯實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學生由內而外地喜歡以紅領巾為象征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感,從而使音樂學習更有深度。
(三)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開展大單元教學應當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動性,使學生能夠自主學習。在正式上課之前,教師鼓勵學生帶著不同的問題在小組內自學,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探索新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啟發性問題與學生互動交流,鼓勵學生主動提問,大膽作答。在每一節課上,教師都應提醒學生聯系上一節課或者較早之前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在課堂結束之后,教師鼓勵學生就課堂學習內容進行拓展學習,并提供第二課堂、興趣社團、校園音樂節等自主學習機會和展示機會,讓主動學習成為學生的常態。
(四)注重“教—學—評”一致性
音樂學習具有實踐性、體驗性、創造性等特點,音樂教學活動要圍繞音樂學習特點開展,而評價作為教學的一部分,應始終貫穿整個教學活動,以評促學、促教。以蘇少版音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百靈鳥的歌》的教學為例。該單元中的歌曲《頑皮的小杜鵑》節奏明快、形象生動,表現了孩子們置身自然界與頑皮的杜鵑嬉戲玩耍的歡樂情景,充滿童趣。在“板塊一 聽音尋杜鵑”活動中,教師可設置活動評價:你能聽到杜鵑的叫聲嗎?你能唱一唱杜鵑的叫聲嗎?你能聽辨杜鵑歌唱的音高嗎?請你從一個大拇指到三個大拇指的等級選擇給自己的評價。在循序漸進的活動評價中,教師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不斷提出新的教學要求,拓展新的教學區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聚焦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方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沉浸式學習
音樂能調動的最直接的感官就是耳朵。聽眾通過耳朵來聆聽音樂,并在大腦中想象音樂所勾勒的畫面,從而在情緒上對音樂作品產生共鳴。這是一種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學習體驗。音樂核心素養所指向的審美感知素養、藝術表現素養、文化理解素養等是一種抽象的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素養,教師在開展音樂大單元教學時,應該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沉浸式學習,并在沉浸式學習中受到藝術熏陶。
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媽媽的歌》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幾首音樂作品都有搖籃曲風格,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創設“睡前情境”,播放睡前音樂,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現在是晚上,母親正陪伴自己入睡,讓母親的愛意和溫情通過輕柔的音樂緩緩地流淌,滋潤著學生的心田。教師還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有安神功效的香薰,進一步營造氛圍,讓“睡前入眠”的情境更加真實。隨著音樂播放結束,教師邀請學生談一談在剛才的情境中都感受到什么、體會到什么、想象到什么。教師通過學生的發言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單元主題,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本單元的核心素養培養體現在:在審美感知方面,讓學生欣賞搖籃曲風格的作品,使學生能夠被輕柔抒情的音樂風格所打動;在藝術表現方面,引導學生用輕柔自然的聲音去演唱歌曲;在文化理解方面,讓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懂得感恩母親。低年級學生以感性思維為主,對事物的認知往往通過具體形象的方式,在談論母愛時,更容易通過具體的事件來回憶,如被母親輕輕地擁抱在懷里、牽在手里、背在身上;每晚入睡前聽母親講睡前故事,被母親輕輕柔柔地拍打,在母親輕吟的催眠曲中入睡等。
(二)采用主題探究法,拓寬學習思路
中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注意力的持久性較差,教師與其通過強硬的紀律來約束學生,不如換一個角度,采用主題探究法引導學生拓寬學習思路。主題探究法是指讓學生圍繞某個主題開展交流與討論,使學生通過交流討論發散思維、開闊視野,拓寬學習思路。主題探究法對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每一個人的審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理解能力也各有差別,教師提供機會讓學生互相交流、討論,有助于學生取長補短,拓寬學習思路。
以蘇少版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豐收之歌》的教學為例。該單元主要引導學生在“視、聽、唱、動”的音樂活動中感受秋天大自然的美景,體驗秋天豐收的喜悅,表達對秋天的喜愛之情。圍繞這個主題,該單元設置了《豐收歌》《豐收之歌》《豐收舞》等歌曲或舞蹈。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聆聽和欣賞這些音樂作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發揮想象力,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如果要用一個顏色代表秋天,你會選擇什么顏色?(生答:金黃色。秋天就像秋收的麥子一樣,田地里金燦燦的)如果要給秋天的人們畫臉譜,你會選擇怎樣的畫像?(生答:笑臉。豐收讓大家喜上眉梢)如果要用一種聲音代表秋天,你會選擇什么聲音?(生答:踢踏聲。人們跳著舞。人們手不停歇地在農田里忙著收割稻穗)教師通過多種角度的提問來刺激學生想象,引導學生將所想表達出來,再回到音樂作品里思考如何去體現。主題探究法不僅可以啟發學生主動思考和回答問題,而且能讓學生發現音樂是以何種方式去表達態度、抒發情感的。
(三)采用趣味項目合作法,促進共同成長
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表達想法、抒發情感,可以增強學生課堂學習注意力的持久性。在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趣味項目合作教學法,讓學生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幫忙、共同進步的方式學習音樂。趣味項目合作法是一種通過項目式趣味性活動促進學生提高團隊合作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方法。其通過設計各種趣味活動或項目,增強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協作和解決問題能力,同時提高團隊的整體凝聚力。在音樂教學中,常用的趣味項目合作法主要包括創造型表演法、綜合型表演法、角色扮演法等。
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肖樂園》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審美感知素養目標是讓學生能夠熟練地演唱歌曲,從輕松、生動的聲音中感受歌曲的魅力;藝術表現素養目標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兩首表現形式截然不同的樂曲來感受音樂的無窮表現力;文化理解素養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提高自己的音樂表現力和創造力。本單元是一個帶有“唱演”色彩的單元,單元教學難點是《小花貓和小老鼠》這一音樂作品,要求學生對歌曲進行創造型、綜合型表演。從音樂基本素養和音樂基本技能的角度來看,綜合型表演要求學生既掌握歌唱技能,又能夠用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去演繹。在教學時,教師通過音樂活動融入節奏、辨音、休止符、唱詞等學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元,在組內選擇小花貓、小老鼠、旁邊念白等角色,以微音樂劇的方式來呈現,使學生對歌曲產生濃厚興趣。在這個合作項目中,學生只有充分理解音樂作品的含義,準確無誤地掌握音樂作品的調詞,同時能夠對音樂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角色解讀,才能成功地演繹這部作品。可見,音樂素養的培養貫穿整個趣味項目合作的始終,滲透在學生準備的各個環節里。
(四)開展實踐教學,感受生活中的音樂
音樂與文字一樣,是人們表達想法、抒發情感的一種載體,它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校開展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是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因此,聚焦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大單元教學,可以采用實踐教學法,讓音樂進入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音樂的好處。音樂實踐教學法指的是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培養音樂技能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參與和體驗,通過多種形式的音樂實踐活動,如練習、律動、創作和游戲等,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和表現能力。?
以蘇少版音樂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勞動樂》的教學為例。該單元內容是讓學生運用圖譜、律動、歌唱、打擊樂器伴奏、情景表演等活動方式去表現音樂,在音樂活動中體驗勞動的快樂。在生活中,人們高興的時候常常會忍不住通過跺跺腳、拍拍手、輕聲哼唱、吹吹口哨等方式來抒發自己愉悅的心情。從音樂角度來看,“打擊樂器伴奏”在生活中往往表現為敲打某一物品或身體,使其發出聲音,通過敲打的頻率和力度實現聲音的高低緩急變化。在開展該單元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模擬生活中的勞動情境,如掃地、擦桌、洗碗等,創編不同的勞動節奏,并隨著歌曲旋律敲擊,去感受勞動中揮灑汗水、把污漬擦干凈的快樂。特別是當音色隨著情緒的變化而變化,學生會自然而然地運用音樂表達勞動情感。此時,學生對勞動的理解就化作對勞動過程中音樂表現的理解,在實踐中培養了音樂審美感知能力、音樂文化理解能力、音樂藝術表現能力等[1]。學生一旦將音樂作為自己的第二語言般自然、作為自己的好朋友般親密,那么與之伴隨的音樂核心素養就會逐漸培養起來。
大單元教學應聚焦“大觀念”,以“高站位”的教學設計指向學生的深度學習;大單元教學要有“大格局”,培育學生適應未來生活的綜合素養[2]。這與音樂核心素養所指向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是一致的,均指向音樂知識和音樂能力的綜合性。基于此,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應圍繞大單元教學的若干設計重點來鋪陳開展,就好像圓規始終立足于圓心并以長短不一的半徑來勾勒出大大小小的圓形一樣,讓浪漫的、文藝的、富有想象力的、充滿旺盛生命力的音樂氣息激蕩在課堂中,回蕩在學生心中,以更好地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讓音樂成為學生喜歡的課程。
參考文獻
[1]趙先.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音樂教師專業發展調查與研究:以新鄉市部分小學為例[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1:1-58.
[2]萬云云.大單元視域下的單元整體教學反思:以“祖國你好”單元為例[J].新課程,2023(14):106-108.
(責編 黎雪娟)
作者簡介:袁海燕,1981年生,江蘇海安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