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實踐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的學習方式,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通過設疑啟思、實踐操作、團隊協作等培養學生探究素養的有效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學生的探究意識、思維能力和合作精神,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探究素養;培養策略
知識經濟時代下,探究素養已經成為個體適應社會、促進創新與終身學習的核心能力之一。探究素養強調個體在真實情境中提出問題、設計并執行探究計劃及有效溝通研究成果的能力。因此,從小學階段就開始重視并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時,教師要精心創設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應該提供充足的資源和引導,鼓勵學生實踐與反思,以幫助其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對培養學生探究素養的作用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探究素養、問題意識、操作能力和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激發探究興趣,培養問題意識
小學生好奇心強,綜合實踐活動通過設計貼近生活、富有趣味性的項目,如科學小實驗、社會調查和自然觀察等,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這些活動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是成為了問題的發現者和解決者。這一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并尋求解決方案,為后續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礎。
2. 引發自主參與,提高操作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做中學”,學生需要經歷動手操作、實地考察、搜集與分析資料等環節,親身體驗完整的探究過程。這種體驗式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還使他們學會了如何制訂研究計劃、收集和整理數據、分析問題并得出結論。這一系列步驟能讓學生深刻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邏輯,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 鼓勵協作他人,鍛煉社交技能
綜合實踐活動往往需要小組合作完成,這為學生提供了與他人溝通、協作的機會。在團隊中,每個成員負責不同的任務,如搜集資料、實驗操作、撰寫報告等,這有助于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優勢和貢獻,學會傾聽、尊重他人意見,并在碰撞中尋找共識。通過共同解決問題,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感。這一過程不僅促進了任務的高效完成,還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合作與交往。
二、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探究素養的策略
1. 設疑啟思,激發探究之火
(1)創設趣味化情境,喚醒學生的好奇心。
小學生往往對枯燥單一的教學模式有排斥情緒。對此,教師可以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創設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或充滿想象的學習情境,如模擬小小科學家實驗室,從而讓學生在親手操作中觀察實驗變化,并自然而然地提出“為什么”“怎么樣”的問題。情境教學法能夠有效喚醒學生內心深處的好奇心,點燃他們的探究熱情。
例如,在開展“設計制作清潔工具”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創設如下活動情境。首先,從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清潔難題入手,如難以清理的窗縫塵埃、整理書包里的零碎雜物等,引導學生討論現有清潔工具的優缺點,啟發他們思考如何改進或創新設計出更高效的清潔工具。其次,教師組織開展“未來清潔工具展”活動,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設想未來的清潔場景與需求,如利用環保材料、融入智能科技元素等,設計出既實用又環保的清潔工具模型或概念圖。在實踐制作環節,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合作,利用簡易材料,如廢舊塑料瓶、木棒、布料等進行原型制作,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杠桿原理、摩擦力的應用等科學原理,在嘗試與調整中不斷優化設計,并進行“清潔挑戰賽”,讓學生用自己設計的工具解決實際清潔問題,檢驗工具的清潔效果。這樣,學生便能在一個充滿樂趣和挑戰的環境中自然地形成積極探究的學習態度。
(2)設計層級式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思考。
層次化的提問策略能夠有效引領學生逐步深入,從表面現象逐漸深入到知識的核心,這一過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吸收并內化知識,同時鍛煉了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教師應當巧妙構思一系列環環相扣、由易至難的問題序列作為學生探究知識的導向線索,并在學生展現出努力和進步時及時給予正面反饋和激勵,以此激發他們持續探究的熱情。在結構化的思維訓練中,學生不僅能享受到自主探尋答案的樂趣,還會逐步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而這正是培養學生高水平探究素養的關鍵環節之一。
例如,在開展“我當安全宣傳員”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在活動引入階段,教師可以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提問:“你們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安全隱患嗎?”引導學生列舉如交通、用電、防火等基本安全問題,初步激發他們的安全意識。接著,教師可以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這些安全隱患為什么會發生?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鼓勵學生探討事故發生的具體原因,如規則不明確、忽視警告標志、缺乏安全意識等,促使學生分析問題根源。在設計活動方案階段,教師提問:“如果我們作為安全宣傳員,應該怎樣有效地向社區居民宣傳這些安全知識?”鼓勵學生小組討論,設計宣傳海報、編寫安全手冊或策劃互動活動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信息傳播的有效方式。通過這一系列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參與“我當安全宣傳員”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能學會如何識別和分析安全問題,還能在參與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實施中不斷思考、實踐,從而逐步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和社會責任感。
2. 實踐操作,歷練探究之能
(1)手腦并用,體驗學習。
培養學生探究素養的關鍵步驟之一是強化學生理論與實踐融合的能力。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涵蓋動手實驗、模型建構、實地調研等,促使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實現思維與操作的和諧統一。此過程不僅能極大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技巧,還能促進理論知識與現實情境的有效對接,確保學生學習成果的實質性轉化。這種融入體驗的學習模式,無疑是對提高學生綜合探究能力的強有力支撐。
例如,在開展“多種多樣的糧食制品”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食品的加工過程、營養價值和有關安全知識,實現手腦并用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選取幾種代表性的食品,如自制酸奶、水果沙拉或簡單的面點,安排學生分組進行制作。在動手制作前,教師講解食材選擇、衛生安全和簡單的食品加工原理,確保學生了解每個步驟背后的科學依據。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進行測量配料、混合攪拌、控制溫度等,體驗食品從原料到成品的轉變過程,直觀感受食品科學的魅力。其次,學生完成食品制作后,教師引導他們根據所學的營養知識,為自己的產品設計營養標簽,包括原材料、熱量計算、營養成分表等,幫助他們鞏固營養學知識,并培養他們的信息整合能力。最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校園周邊食品安全小調查”活動,通過訪問便利店、超市搜集食品包裝上的信息,對比分析正規與非正規食品的區別,撰寫調查報告,提升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食品安全意識。通過以上活動,學生能夠學會食品的基本加工技術,在動手實踐中理解食品科學的原理,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形成食品安全意識和健康飲食觀念。
(2)反思總結,提煉經驗。
高品質探究活動的核心在于參與者能有效協調個人與實踐活動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精進探究技巧。因此,綜合實踐活動之后應該及時跟進討論環節,由教師主導進行實踐總結,鼓勵學生分享成功案例和遇到的難題,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如何進一步優化探究路徑。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撰寫簡明扼要的實踐報告或口頭展示等方式表達反思結果,以促使他們系統地回顧探究歷程,提高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為日后的深度學習與探究奠定基礎。
例如,“小竅門大搜索”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旨在引導學生發現并實踐生活中的小竅門,提高生活技能。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按照以下步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第一步,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組輪流分享在活動中發現并驗證的小竅門,如快速去污漬的方法、物品收納技巧等。學生分享時,教師鼓勵其詳細描述發現過程、實際操作步驟和最終效果,同時展示對比照片或視頻,增強說服力。第二步,引導各小組深入分析,討論哪些小竅門實施順利,成功的關鍵是什么;哪些嘗試遇到了困難,難點在哪里,是否找到了解決方案。鼓勵學生進行開放性討論,相互借鑒學習。第三步,要求學生基于小組分享和個人體驗,撰寫一篇微型實踐報告。報告中應該包含小竅門簡介、實施步驟、實踐成果、遇到的問題與解決策略、個人感悟等內容,旨在幫助學生系統梳理探究經歷,提煉有效探究方法。第四步,教師總結活動亮點與存在的問題,表揚學生的創新做法和為解決問題付出的努力,同時針對共性挑戰提出改進建議,引導學生認識到探究是一個不斷試錯、反思、優化的過程,培養他們面對失敗的韌性與持續探究的精神。
3. 團隊協作,共享探究成果
(1)分組合作,優勢互補。
探究素養的內涵不僅涵蓋了個體探究技巧的熟練,還體現了對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鑒于此,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興趣傾向和能力特長,科學分組,以促成小組內部成員間的技能互補,共同達成學習目標。在探究實踐中,各小組成員可以分擔如觀察記錄員、數據分析員、成果匯報員等不同角色。這樣的分工合作不僅能加速組內信息的流通與整合,還能使組員在高效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能力,共同促進團隊整體探究效能的提高。
例如,“我做非遺小傳人”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旨在讓學生了解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傾向和特長,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每組聚焦研究不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剪紙、皮影戲、泥塑等。在小組內部,組長根據成員特長進行角色分配,如擅長網絡搜索的學生可以負責資料搜集與整理工作,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可以負責技藝學習與實踐,擅長攝影攝像的學生可以負責記錄與拍攝。在合作探究環節,小組成員共同制訂研究計劃,包括線上資料查詢、實地拜訪非遺傳承人、參與工作坊等活動。負責記錄的學生要詳細記錄每一次嘗試與學習的細節;數據分析員則要整理收集到的信息,歸納非遺項目的特色、歷史背景及傳承現狀;每個成員還需要嘗試親手制作或表演,通過實踐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項目的理解。這樣,學生將在實踐中學會如何與他人有效合作,促進探究素養的全面提升。
(2)交流互動,促進理解。
團隊協作中,成員間暢通無阻的溝通與交流是維系團隊活力、確保信息有效傳遞的關鍵,直接關系學生語言表達及溝通技巧的錘煉,更關乎學生綜合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師應該適時組織小組交流活動,激勵學生分享個人工作進展及面臨的挑戰。這樣的互動不僅促進了觀點的交鋒與創意的迸發,還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溝通協調能力和集體協作精神。
例如,在開展“設計制作安全提示牌”這一綜合實踐活動時,教師可以根據各小組的進度,適時安排各組展示當前的設計草圖、選材方案或初步成品,同時分享設計思路、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其他小組成員可以提問、建議或提供幫助。這樣的交流不僅能讓學生看到不同視角下的創意,還能激發靈感,促進設計的完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使用清晰、有邏輯的語言表達,并鼓勵學生給出建設性的反饋,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習慣。在教師交流與溝通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在團隊中有效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能掌握一定的傾聽、協商技巧,最終在“設計制作安全提示牌”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提升安全意識、溝通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探究素養是一個系統而長遠的過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注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鍛煉實踐操作能力和促進團隊協作,教師通過創設富有挑戰性和吸引力的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實踐操作中,教師進行全面引導,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通過“做中學”深化理解,并在行動后進行反思總結,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強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生生互動,構建積極的學習共同體。這一系列策略的有效實施,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昆.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策略[J]. 教育界,2023(36):56-58.
[2]徐子涵.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J]. 學園,2023,16(19):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