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圍繞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應用展開探究,分析了主題式教學的應用意義,從基于教學內容準確定位主題、整合單元主題設計問題鏈、開展多元活動深化教學主題、圍繞核心素養優化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分析了具體教學策略,旨在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把握歷史脈絡,掌握知識技能,發展核心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教學;主題式教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王曉娜(1979—),女,山東省壽光市第一中學。
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歷史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教師必須充分利用主題式教學改善課堂,促進教學實效和學生素養的提升。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需要整合單元內容,結合課程標準、學生實際水平等,確定教學主題,設計問題鏈,通過情境創設、角色扮演、史料分析等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重點、攻克難點,引導學生發現和思考新問題,促進學生發散思維與積累知識,提高學生知識內化與應用能力。
一、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應用意義
(一)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高效課堂是所有教師的教學追求,歷史學科也不例外。歷史教材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也有限,為了在有限時間內傳授更多知識,部分教師會忽視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情感體驗,一方面過于主導課堂,另一方面沒有明確教學內容的核心,導致學生把握不到重點,教與學的質量均達不到預期。事實上,高效課堂并非以講授內容多來衡量,而在于教師能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主題式教學強調教學內容的科學整合和取舍,要求教師提前規劃和梳理教材內容,確定教學主題,以主題情境體驗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適應高中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促進課堂教學實效的提升。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可結合課本知識、學生興趣點、課程標準等,確定教學主題,將單元內容整合成有關聯、有層次的知識網,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探索新知,促進學生內化與應用知識,提高歷史教學效率[1]。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核心素養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注重對學生學科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如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素養的培養。開展主題式教學,以教學主題為主線,有機整合單元知識,不僅可使學生在開放情境下了解歷史發展歷程,把握歷史規律,理解主題知識間的關聯,還能促進學生積累主題相關知識,將知識內化吸收,促進自身成長,實現從知識推理向思維能力發展的轉變,獲得核心素養的發展。此外,主題式教學作為一種開放性教學模式,是逐步推進和深入的過程,主題切入、問題探討和史料學習等都貼合歷史的時序性、實證性要求。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理清知識的關聯性,進行由簡到繁的學習,將所學知識轉變為自身認知,可促進高階思維的發展,搭建完善的主題知識體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還能深入挖掘歷史的奧秘、感受歷史人物的作用以及歷史事件的深層內涵等,并將其轉化為自身成長的精神動力,獲得全面的發展。
二、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運用策略
(一)基于教學內容,準確定位主題
歷史教學的根本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歷史知識,學會運用歷史思維解決當今社會的實際問題。但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還在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注重對學生答題能力的鍛煉,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這與新課標的要求不符合。為改變這一現狀,高中歷史教師應明確教學目標,引入主題式教學,優化教學活動的開展。對此,教師每節課都要圍繞核心知識設定相應主題,為課堂教學明確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教學主題并非隨意確定,而是要貼合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相適應。這要求教師在設定主題的時候,聯系教學內容,分析學生學情,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對教材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明確重難點知識。
例如,在教學“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先明確新課標要求—使學生掌握《共產黨宣言》內容、認識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而后將該節課主題設定為“解讀《共產黨宣言》、明確馬克思主義價值”,由此確定課堂教學方向。由于歷史知識之間、單元內容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因此,在設定主題的基礎上,教師還應圍繞知識間的聯系設計問題鏈,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縱橫關聯體系。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制訂的主題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識規律。若教師設定的主題超過學生實際認知,就會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削弱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若設定的主題低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就難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因此,教師應堅持難度適度原則進行主題設計,使教學主題既符合學生基本學情,又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間[2]。
(二)整合單元主題,設計問題鏈
主題整合是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重要環節。以“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的教學為例,教師可采取“兩步走”的方式,先對整個單元教學內容進行匯總分析,明確單元主題,再以問題為導向,采用問題鏈的形式開展課時教學,使學生在主題探索中獲得更多新知識,完善自身知識體系,順利完成學習目標,提升歷史學科素養。
第一步,明確單元主題。教師要站在教學大局觀的角度分析單元教學內容,根據單元知識間的聯系、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明確單元教學主題。在“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設定“中華文明起源”“諸侯紛爭與變法”“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建立”等小主題,使其與單元主題相互關聯,突出教學主線,促使靜態知識向動態要素轉變,幫助學生搭建完整、系統的知識體系。除了口頭講述,教師還可以開展史料研讀、互動問答、辨析思考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入了解主題意義,積累更多知識,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和唯物史觀素養。
第二步,設計問題鏈。在單元的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主題意義為主線,將各個課時串聯起來,使教學活動完整且連貫。例如,在教學“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時,教師可將該課內容整合成三個板塊—秦興起的原因、秦統一的策略、秦滅亡的反思,并將教學主題確定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高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學習經驗和知識儲備,基本能夠處理知識性問題,但在解決分析性、綜合性等難度較高的問題上存在一定困難,基于此,教師可圍繞主題設計問題鏈,引導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對此,教師可以從“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主題中提煉關鍵詞,即“統一”“封建國家”等,由此設計問題鏈:秦統一的條件有哪些?秦始皇當政期間采取了哪些措施來鞏固政權?你認為秦始皇是怎樣的君主?上述問題鏈可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完善知識體系,促使學生在追問中發現新問題,引發學生深思和探究[3]。
(三)開展多元活動,深化教學主題
高中歷史教學內容豐富,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效果,教師應結合教學主題和學生基本學情,將課本知識與多媒體相結合,再現歷史場景,引導學生以小組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開展學習活動,同時呈現更多史料,使學生更好地把握主題,深入理解歷史知識。
1.圍繞教學主題創設情境
歷史都是在特定情境下發生的,教師應抓住歷史學科特點,圍繞教學主題創設相應情境,將學生帶入歷史事件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創設情境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呈現音頻、視頻、圖片等素材,再現歷史場景。與傳統的口頭說教相比,這樣情境化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歷史的滄桑感。之后,教師可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促進學生探究能力、歷史思維的發展。例如,在“新航路的開辟”的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圖文、影像等資料展現哥倫布四次航行的過程,并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如果你是一名歐洲商人,哥倫布開辟新航路會對你的生活產生什么影響?”此類問題較為開放,學生可以聯系課本知識與時代背景,采用分組討論和角色扮演等形式表達觀點,這種身臨其境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對歷史產生更深刻的認識[4]。
2.圍繞教學主題開展教學活動
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以主題為中心開展相關活動,吸引學生參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思考與學習的能力。教師開展的活動內容和形式應貼合教學主題。例如,在講解“1787年美國憲法的制定”時,教師可圍繞教學主題開展角色扮演活動,讓學生分組扮演制憲會議代表,分別就會議主題提出想法,如怎樣保證民主、預防專制,怎樣妥善處理南北方關系,怎樣對待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關系,等等。在角色扮演中,每位代表都要發表看法、提出草案,通過客觀的論證贏得選民的支持,確定最終的議案。上述活動可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印象,明白美國憲法的作用,還可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在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知識。
3.圍繞教學主題運用史料
為使主題式教學更加系統完整,教師應圍繞主題呈現豐富的史料,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在史料選擇上,教師可借助互聯網,但要注意辨別網絡素材的真偽,保證史料的真實性,還要將現在和過去關聯起來,以古今對話的方式聯系主題,促進史料的高效應用,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拿破侖的統治”的內容時,教師可提前搜集拿破侖的相關資料,展示其氣魄、風度與智慧,并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歷史事件的影片,深化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圍繞核心素養,優化教學評價
在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中,教師既要精心準備和實施教學活動,也要圍繞核心素養,優化教學評價體系,改變傳統的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為評價標準的評價方式,將學生的思想態度、價值觀等融入評價體系中,制訂綜合評價目標,圍繞課本內容合理選擇評價方式,以獲得客觀真實的評價結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是確定評價目標。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學評價應從知識技能測試向核心素養發展轉變,從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轉變,從重分數評價向重視學生全面發展轉變。例如,在“五四運動”一課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側重于史實講解,如講解五四運動的背景、過程、影響等并以此開展教學評價。而在主題式教學下,教師可將教學主題設定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教材內容有機整合起來,開展指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教學評價,將評價目標確定為“了解五四運動的傳播意義,感悟青年信仰與民族命運的關聯,體會先進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感”等。該評價目標與傳統側重考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評價目標不一樣,其從知識層面上升到核心素養層面,側重于對學生是否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提升了探究能力、思考能力,是否培養了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進行評價。
二是合理選擇評價方式。為了提升主題式教學效率,教師應注重開展評價總結工作,分析學生學習成果是否達到要求,并圍繞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深入思考“評什么”“如何評”“為何這樣評”等問題。以“五四運動”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學習目標—“了解五四運動的意義,感受青年信仰對國家命運轉折的作用”為依據,通過讓學生觀看《覺醒年代》的片段,聯系課本知識談一談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來評價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也可以學習目標“感悟紅船精神的基本內核”為依據,利用多媒體展示陳獨秀、李大釗等青年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讓學生感悟青年共產黨人的初心,并談一談自己的感受來評價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5]。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更新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模式,開展主題式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主題式教學中,教師要明確教學內容,準確定位主題,注重整合單元主題設計問題鏈,以及圍繞主題創設情境、開展教學活動和運用史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能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強化主題式教學評價,將核心素養融入評價中,全面評估學生的知識技能和學科素養,促使學生成長為德才兼備的新時代人才。
[參考文獻]
[1]陳勵潔.“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設計研究[J].考試周刊,2016(53):112-113.
[2]張星星.高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運用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為例[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0.
[3]瞿振華.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課堂上的應用[J].讀天下(綜合),2018(8):127.
[4]劉文豪.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華夏教師,2022(33):88-90.
[5]黃黎斌.高中歷史教學中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研究[J].教師,2023(11):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