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品牌管理課程是營銷類、傳媒類專業的專業課程,“對分課堂”是創新型教學模式與方法。基于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對品牌管理課程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教學評價進行探索及實踐,使得思政元素在專業課程中“如鹽化水”,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
關鍵詞:對分課堂;品牌管理;課程思政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17.033
0"引言
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論述,“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自課程思政提出以來,部分專業課教師由于思政專業知識儲備不夠,不知在專業課內容中如何融入思政內容而使思政內容流于表面,又或者受于授課時間局限使得課程思政一帶而過,導致課程思政成為“形式”,學生很少參與、缺乏主動。
“對分課堂(PAD)”的出現,將課堂一分為二,教師精講留白,教師的“教”可以放手,保持適度引導;學生內化吸收,使學生的“學”可以自主,完成思政自主知識建構,使學生掌握思政知識的廣度、深度、高度能夠有效提升。
1"品牌管理課程基于對分課堂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對分課堂(PAD)”教學模式的概念,是由我國學者復旦大學張雪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該模式以學生內化吸收為分界點,創新性地將課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教師講授知識,另一部分作為學生討論交流。
品牌管理是高校營銷類、傳媒類專業核心的必修專業課程,涉及大量國內外品牌文化及企業經營理念內容,通過上述環節,既可講授專業知識,也可將思政內容融入其中,通過內化使學生深入思考達到“浸潤”效果,加強學生國家自豪與文化認同,交流環節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提升學生思考、表達能力。
對分課堂的創始人復旦大學張學新老師提倡“強調平時成績和多元評價”,以及“通過多次作業,對學生的水平進行客觀、穩定的評估”。由此采用對方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過程性”“顯性”評價方式,解決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片面性”“隱性”考核問題。
1.1"更新教學方法,課堂對分平衡師生
對分課堂創始人張學新教授提出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教學流程分為3步:講授、內化和討論。在品牌管理課程的專業知識及思政知識教學過程中,以學生個人吸收內化將教師講授與個人、團隊討論進行分割,并創新性加入第4個步驟答疑點評,進行知識的總結與思政升華。具體教學模式見圖1。
對分課堂分為隔堂對分、當堂對分以及混合對分(當堂+隔堂對分),應根據知識難易程度進行選擇。
隔堂對分。也稱為“隔堂對分”,用于一些內容較難理解、具有一定實踐要求的章節。第一節課教師講授,第二節課學生討論,利用兩節課之間的時間差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學習探究,從而將知識進行區別化、個性化的內化和吸收。具體見圖2。
當堂對分。隔堂對分的一個簡易形式可以稱為“當堂對分”,即在一節課中,將課堂講授、內化吸收和課堂討論、答疑點評一次性完成。當堂打分一般適用于一些容易理解或者可當堂發揮無須長時準備的內容。具體見圖3。
1.2"重構教學體系,完善課程教學大綱
新修訂的大綱在原有專業知識中融入價值塑造的內容,實現價值、知識、能力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實現課程思政改革,豐富學生知識內容、提升學生思想覺悟:
根據各章節的教學內容挖掘思政資源內容,圍繞“三維一體”教學目標,構建“一成語故事、一思政主題、一思政元素、(至少)一任務”四個一課程思政體系,利用“對分課堂”,讓學生在“教后思考”“思考中內化”“討論后強化”,構建效果“浸潤式”、學生“主動式”的專業課課程思政模式。
1.3"結合過程評價,創新思政考核方式
以往的課程思政注重教和學的改革,思政教學的效果考核比較隱性和主觀,本文認為,應在專業課的成績構成中,增加課程思政知識學習效果評價,將學生整個學期的專業課知識和課程思政學習過程都納入成績考核范圍,具體過程性評價構成為:“平時成績40%+期末考試60%”兩個過程構成。
平時成績包括課堂提問、個人“亮考幫”作業、團隊作業展示、實踐性教學任務。課堂提問,是利用當堂對分對思政內容講解時學生的課堂提問回答,如向學生提問有關思政的內容,如“二十四節氣歌”“四大發明”等。個人“亮考幫”作業,改革平時作業的內容形式,利用對分課堂的作業形式即“亮考幫”布置考核課程思政效果的平時作業。團隊展示,是學生利用隔堂對分展示時的團隊合作、PPT制作等方面表現;實踐性教學任務是團隊合作針對實際問題進行品牌管理相關內容設計,在資料收集中注重思政內容的擴展;在最后,期末測試涉及一定比例(占卷面總分值的10%左右)的思政內容,比如案例分析題等。通過以上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尤其是課程思政效果進行過程性的、系統性的、顯性的考核,具體評價考核方式見表1。
2"品牌管理課程基于對分課堂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2.1"課程體系重構
思政教學體系的構建。根據課程章節內容,圍繞“三位一體”教學目標,構建“四個一”課程思政體系,將學生個人的綜合素養提升、職業發展與我國當下企業品牌質量發展、品牌彰顯人民性、文化魂和愛國情的整體要求緊密結合,利用“對分課堂”,設計專業課課程思政模式。樣例見下表2。
2.2"教學方法重塑
本課程使用對分課堂教學方法,其核心是將課堂拆分為兩部分,一半為教師講授,一半為學生個人思考或組隊討論,以學生個人吸收內化為分割點,將課堂一分為二,改變過去“滿堂灌”形式。本課程的對分課堂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圖4。
對分課堂的教學過程又具體分為“當堂對分”“隔堂對分”,具體教學方法設計如下。
2.2.1"對分課堂教學過程——當堂對分
以課程第一章“品牌概述”為例。“品牌的意義”這一模塊知識,位于第一章節最末,看似無關緊要,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也會忽略意義、作用等概括性、抽象性知識的講解,然而這類知識卻是思政融入的絕佳點:通過對“品”字的拆解,分為講述對消費者、企業、社會的意義,再基于“品”字的延伸,發起雨課堂投票,讓學生當堂思考如何做有品之人,成為個人品牌;留白思考過后,通過雨課堂隨機點名,邀請若干學生分享投票結果及個人見解;最后教師進行答疑、點評,升華思政主題。
2.2.2"對分課堂教學過程——隔堂對分
以課程第七章“品牌形象”為例。隔堂對分即利用兩節課的空隙進行留白及內化,并融入實踐性教學環節,從認識問題、理論回溯、調查分析、方案找尋、具體實施等步驟全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見圖6。
在隔堂對分的具體應用中,首先利用雨課堂在課前布置前導預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品牌形象的包含內容:品牌個性、品牌文化,并布置開放性問題“你了解的中國文化現象”,旨在引導學生思考和收集信息并合理表達;課中通過精講學習品牌個性及品牌文化的知識,在第一節課末,布置本章的實踐作業“利用品牌形象塑造策略,助力鄉村振興”;學生在兩節課之間進行內化與自學,并將成果填寫在雨課堂上,再經過“亮靠幫”環節(即學生吸收內化中完成較好、收獲較大的部分,稱為“亮閃閃”;學生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其他人可能不知道的知識來測驗別人,稱為“考考你”;針對上述問題,在討論中向同學尋求幫助的過程稱為“幫幫我”),進行團隊討論和優秀推選,在第二節課堂中進行優秀作業展示與教師點評。具體教學過程設計見表3。
3"結語
探究對分課堂在營銷專業課品牌管理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拓寬了對分課堂教學法的研究領域,為高校營銷專業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方法選擇提供了新的方向。未來,將結合產教融合,引入企業實踐環節,為學生營造一個“課堂—社會”全接觸的真實思政課堂。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周皓.“對分課堂(PAD)”:思想政治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20.
[3]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12(5):510.
[4]杜艷飛,張學新.“對分課堂”高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實踐與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16,(3):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