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文教學中的詞語訓練,是通過修辭幫助學生認識詞語,分辨同義詞和反義詞,是口語和書面語等能力的養成訓練。在日常教學中通過日記結合課文里的片段,幫助學生學會使用動詞和形容詞。通過詞語的反向練習、擴充練習,學會使用比喻句。通過名人作品分析,學習區別口語和書面語。通過修改作文,形成語感,提升作文水平,完成字通句順的能力要求。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詞語訓練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里提出,小學生作文的總目標是“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具體明確是對寫作內容的把握,文從字順是對語言的要求。從順,是指文章的通順,字和文,分別是從語言表達和句法結構上對學生的作文提出的要求。作文強調感悟,而字詞訓練,則是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但是,作文教學中在語言方面有要求而無訓練,造成學生寫作出現眼高手低,無法落實作文教學目標。
一、作文教學的問題及分析
(一)主要問題
問題一:言之無物。學生講的時候能滔滔不絕,但是一到寫作,就不知如何下筆。即使生編硬造,也是邏輯混亂,言之無物。
問題二:枯燥無味。很多教師是給了字數要求,學生為了湊字數而寫,但是寫了什么,自己都不一定清楚。
問題三:詞不達意。學生對于給定的命題,無話可說,不懂得如何表達,如果一定要寫,那就想到什么寫什么。“我手寫我心”,心里出現的是口語或俚語,也就都會寫在紙上。
(二)策略分析
以上問題的出現,癥結都在語言能力不夠扎實。但是,我們在以往的教學環境下,卻用一些不恰當的方法來解決。方法如下:
1. 詞語積累。讓學生關注日常閱讀,許多教師以為閱讀能形成語感。
2. 復習舊知。作文教學之前,帶著學生復習一下詞語,讓學生找喜歡的使用。
3. 范文模仿。學生讀范文,找優美的句子,試著生搬硬套,至于能套用多少,套用什么,那就靠自己的感悟。
這幾種方法,對作文教學來說,沒有落到實處。詞語積累法,沒有目的地讀,學生難以得到語言的提升。復習舊知,這樣的復習只是識字訓練,關于如何使用語言,則起不到作用。模仿范文,依然是和語言無關的教學方法,屬于寫作的空中樓閣。以上三種方法,使用最多,但是學生寫作時對詞語還是無感。
二、作文教學中的詞語訓練
讓學生進行詞語訓練,才能讓習作教學落到實處,學生腹有詞語,才能表達準確、生動,寫出富有感情的習作。
(一)詞語積累,形成語言庫
讓學生準備一個本子,隨時摘抄自己喜歡的詞語。可以在書上、同學的作業中、語文書上摘抄。還可以分類摘,把詞語分成人物篇、動物篇、植物篇。或者是把詞語按照詞性摘抄,可以按照動作類、色彩詞語類、名稱類、關系類進行摘抄。這樣學生在以后的詞語學習中,就能很清晰自己遇到的詞語類型。然后通過詞語接龍、擊鼓傳花、飛花令等形式檢查詞語。這種訓練會增加學生的詞語庫。
(二)詞語歸類訓練,形成語感
由詞語的積累到詞語的使用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會詞語分類并會運用,是我們研究的第一步。詞語連動,是動詞訓練。詞語的加減法,是對形容詞的使用,為增加文章的色彩。為詞語找朋友,是近義詞和反義詞的運用。為完成語言訓練,我們進行分項訓練。
1. 連續動作
動詞是關于人的動作表達的詞語,動詞的使用,能讓文章細致、生動,學習使用動詞,也就是學習細節寫作。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23課《諾曼底號遇難記》,這篇課文多次出現了連續動作“人們半裸著身子,奔跑著,尖叫著,哭泣著”,這是平行的連續動作。“船長喊了一聲—船長問到—哈爾威船長屹立—船長又叫道—隨著輪船一起沉入—”這里是有邏輯關系,表示先后順序的動作。這些動作的出現,讓文章的語言有了層次。讓學生模仿,寫連續的動作,這是第一步的要求。
因此,學生的作業就是學習寫一段話,里面需要連續的動作。設置了場景,給學生一個支架“晚上我走在漆黑的街上,聽到后面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于是,我——”學生從這里寫下去,形成作文片段。
學生可以寫一段話,但如何融入作文中,也就是說,作文中哪里需要連續動作,這也是許多學生的難題。我們的方法是課間拍一段學生的游戲視頻,讓學生練習寫作。并要求加上連續動作。這個連續動詞可以是一個學生的連續動作,也可以是群組的不同動作。
2. 加一加和減一減
小學生作文中經常出現語句單薄的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如果學生只能寫“誰在干什么”“誰是什么”“什么是什么”等六大句型,句子就會單薄,沒有情感色彩,或者是句子不夠詳細,缺少細節。讓修飾性的詞語加入其中,作文可以做到語言豐富,表達更加具體。這個在中低年級的訓練中,尤其常見。
例如,給學生一個單句“我吃早餐”,讓學生先做一個擴句練習,學生在不同的位置增加時間和地點、怎樣吃早餐等詞語,句子就豐滿起來。當我們給學生一組句子的時候,讓學生擴充,就形成一個豐富的段落。
有時候,做一些去掉形容詞的練習,這樣的訓練會讓文本干凈利索,例如,學生讀課文《諾曼底號遇難記》,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形容詞、動詞,來渲染場景。“突然,沉沉夜舞中冒出一枚黑點,它好似一個幽靈,又仿佛一座山峰。只見一個陰森森的往前翹起的船頭,突破黑暗,在一片浪花中飛駛過來。”這一段中“沉沉陰森森、往前、飛”等形容詞,讓學生去掉這些詞語,再談談自己的體會,學生會體會到沒有形容詞的文章,也同樣可以有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
我們在訓練中特意安排了一次用其他語言代替形容詞的訓練。“描寫一個老人,必須讓他們通過人物的外貌來具體描寫”。例如有個學生寫老人的頭發白了,如果用形容詞,他們會這樣寫,“老人家白發蒼蒼,說話聲音氣息微弱”。而去掉形容詞,學生只能這樣寫,“老人頭發白了,遠遠看上去,好像是頂著一團白云。他的嗓門也小了,我要湊近他,才聽得到他說話的聲音。”通過這種形容詞的描寫,學生體會到寫作的修辭之美。
3. 句子的反向練習
我們在訓練寫作的時候,不僅要教會學生嘗試換相近的詞語,還要訓練換上相反的詞語。例如,品析詞義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問學生,這里換一個詞語好不好。同樣,運用到作文中,我們也有這樣的練習。
讓學生讀一個作文片段,“那是漁民極為普通的一天,通往漁場的青石板路像往常一樣人來人往,海水偶爾從顛簸的籮筐里蕩漾,將人們的笑聲留在巷子里。一個愉快的早晨開始了。”要求學生把“普通,往常,顛簸,愉快,清晨”這些詞語換成另外的詞語。學生經過修改以后,呈現出這樣的作文“那是漁民極為平凡的一天,通往漁場的青石板路像平常一樣川流不息,海水偶然從晃動的籮筐里蕩漾,將人們的笑聲留在巷子里。一個美好的清晨開始了。”不改變原意,但是擴大了學生的思維和詞語的使用能力。
但是也有相反的情況,用相反的詞說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還以這段話為例,讓學生用反義詞寫作,學生這樣寫“那是漁民極為不凡的一天,通往漁場的青石板路罕見地人煙稀少,海水經常從平靜的籮筐里蕩漾,將人們的嘆息聲留在巷子里。一個悲傷的早晨開始了。”用了反義詞,作文表現的就是另外一個場景。用這種方法擴大到整篇文章的寫作,筆者布置學生寫兩個同學,然后用反義詞修改,這樣就出現了另外的效果。這種做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三)區分書面語與口語,形成語言模型
有些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造成這種現象,多數是因為學生不懂得使用書面語。在文言文中,區分書面語和口語比較容易,然而在生活中,區別口語與書面語比較困難。
例如,作家老舍的語言體系里有很多北京方言,如何把方言區分開來,我們先是在課本里找。以《母雞》為例,學生找到了“一向”“頂”等詞語。找到這些還不夠,學生還需要掌握哪些詞語不是口語,這就要求把這些詞語換掉。如“一向”可以換成“歷來”,“頂”換成“特別”。
作文里最容易混淆的就是口語,口語也是學生存在的最大的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先讓學生抄寫日常的書面語,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會形成積累,這樣就不至于對所有的詞語都存疑。
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我們發現了學生的口語,會先幫學生找出來,然后課堂討論和修改。例如:有的學生寫下這樣一段話“昨晚下雨了,路好滑。我們赤腳跑,一會兒身上濕了”。這兩句話,引導學生找出口語“下雨了,好滑,濕了”,然后確定如何修改。學生可以這樣改“昨晚天下小雨,淅淅瀝瀝的,把路面打濕,一不小心就會滑倒。我們赤著腳,在雨里奔跑,一會兒,身上的衣服全濕透了。”經過反復訓練,學生慢慢就找到區別。當然,在所有的訓練中,口語和書面語的區別是最難的。
三、結論
好的語言結構,會成為文章的亮點。在作文教學中從學生的內心出發,從詞語積累到學會使用,再到區別口語與書面語,在方法上,符合語文教學的要求,在邏輯上能起到提升學生對文章的認識,在能力上能使學生獲得思維的判斷和反思能力。詞的分類訓練,提升學生對詞語的認識能力,獲得寫作技能。對于口語、書面語、相反詞語的訓練,能讓學生獲得語言知識,了解語言的多種方法,獲得語言素養。以上幾種方法的使用,是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的具體細致的方法。這個過程本身也體現出認知心理學的特點,學生的語言發展得到循序漸進和技術上的支持。這是語文核心素養的體現,更是人文性的表達。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蘭賓漢,王欣彥.修辭知識和運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3.
[3]耿占春.失去象征法世界[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隗雪燕.從摹仿到結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