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家庭教育中的代際沖突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本研究回顧了近20年來國內外關于中國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研究,從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成因、主要內容和實踐現狀等方面入手,對研究現狀進行系統梳理,發現時代變革、價值觀差異及溝通失調是造成沖突的主要緣由。這種沖突具體包括教育目標、方式和觀念差異。針對這一沖突現狀,學者們集中從家庭、社會、學校三個層面展開實踐應對,為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共同體氛圍。
關鍵詞:代際沖突;家庭教育;祖父輩;孫輩
【中圖分類號】G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0011-0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模式的轉變給傳統家庭結構帶來了挑戰。不同年代的家庭成員間的教育差異不斷拉大,產生的代際沖突問題日益突出,原生家庭創傷、家庭成員溝通不暢等問題引起社會普遍關注。2022年,《家庭教育促進法》實施,標志著家庭教育從“家事”上升為“國事”。解決代際沖突對家庭關系的和諧及年輕一代的身心健康至關重要,也成為國家提升家庭教育質量的關鍵所在。
近年來,學界對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關注日增,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從不同層面揭示了沖突的表現和成因。本研究將對現有關于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研究進行系統梳理,厘清研究現狀,助推新研究發展。
“代際沖突”自20世紀60年代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引起學界的普遍關注,其出現與社會、科技革命的發展密切相關。陳嘯稱代際沖突為“代溝”,是由時代環境的急劇變化,導致代際間在思想、行為、生活方式等方面出現差異及沖突的社會現象[1]。李曉冉和王璐將“代際沖突”歸結在后喻文化階段,即市場化、信息化的高速發展,年輕一代對老一代的“反向社會化”而引發的觀念、價值觀等方面的對立與沖突[2]。
目前,學者們對家庭教育中的代際沖突有不同見解,但都集中指在家庭中因長輩與后輩之間(主要為祖輩、父輩與子輩之間)在思想、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所引發的矛盾與不和。朱莉和李燕等人認為家庭教育代際沖突是指兩代人在思想情感上存有隔閡而產生的育兒理念沖突[3]。蔣愛弟將其定義為祖父輩在共同養育過程中,受各種因素影響而采用的不同教育方式所引發的相互矛盾的行為和心理狀態[4]。
目前,關于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成因,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解釋。總的來看,大致集中在三個方面,即時代變革、價值觀差異和溝通失調。
(一)時代變革
1.大家庭結構的“回暖”增加了代際成員間沖突的頻率和概率
進入21世紀后,因時代變革而引發的家庭結構變動和信息革命成為引發一系列家庭教育代際問題的重要因素。一般觀點認為,家庭結構會隨時代變遷而趨向核心化和小型化。但近年來有學者發現傳統世代同堂的家庭結構在中國呈現“回暖”趨勢。王躍升,駱風等人都發現現代家庭結構逐漸呈現出三世同堂結構,核心家庭比例有所收縮[5][6]。孫瑞敏和李愛秋也指出,在傳統“責任倫理”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祖輩參與到孫輩的教養中,共同養育已成為當代社會的常態[7]。
2.信息技術的變革加劇了代際成員間相處的矛盾和沖突
在網絡化時代,因信息獲取和使用能力差異而引發的家庭教育代際沖突通常表現為年輕人對長輩教養發起的主動挑戰。林凱發現,青少年容易沉溺于網絡信息而無視父母,但多數家長往往缺乏必要的知識和信息識別能力來應對網絡影響[8]。關穎認為,年輕一代直接從互聯網吸收各種新思想,信息來源的變化導致他們在觀念和行為上我行我素,無視甚至質疑長輩的教誨[9]。此外,長輩對自身經驗的固執也容易與后代產生沖突。如尹方圓發現,長輩多依賴歷史經驗和同輩規范,往往對年輕人從外界獲取的信息持懷疑態度,排斥子代的規勸,子代為此十分無奈[10]。
總之,家庭結構的變化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重塑了代際關系的動態,也將使家庭教育代際沖突問題愈加普遍和復雜化。
(二)價值觀差異
在時代變革的背景下,價值觀差異成為在微觀層面上加劇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重要原因。當今社會傳統觀念與新觀念交匯碰撞,無論是祖父輩之間還是親子之間價值觀的差異,都為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爆發埋下了隱患。
1.文化價值觀差異導致觀念沖突
紀瑩表示,父輩們深受中國儒家“孝悌忠順”文化的影響,這與子女追求自由獨立的個體精神相悖[11]。尹方園、劉保中等人認為家庭教育中的代際沖突主要源于中國傳統“家長制”權威思想與現代平等教育觀念的不和[12][13]。可見,東方整體聯系的觀念和西方個人主義的觀念的差異在家庭代際教育中彰顯,也突出表現了家庭成員沖突的緣由。
2.經濟模式轉變引發觀念沖突
田婕發現,改革開放后,工業化和城市化使人們從“單位人”變為“社會人”,這促使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14]。李曉冉和王璐強調老一代人傾向于保守和集體主義,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一代更認同獨立、自由等理念[15]。總之,這種由個體經驗、性格特質、時代局限等主客觀因素影響而形成的代際間的觀念沖突,已成為家庭內部代際間教育沖突的重要微觀誘因。
(三)溝通失調
部分學者從溝通視角展開研究,他們認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受到外部環境和復雜人際互動的影響,這使家庭內部代際間的教育沖突進一步復雜化。
1.親子間溝通減少,相處矛盾日益加劇
王娜等人發現,祖輩過度照料幼兒易導致教養方式的替代,削弱幼兒與其父母的情感聯系[16]。林凱和管超認為獨生子女家庭產生代際沖突的原因之一是父母迫于生計而疏忽與孩子的內心溝通[17]。
2.養育者各執己見,教養觀念沖突加劇
朱莉,王娜,劉暢等人都指出,祖輩在與父輩溝通時會固執己見,不聽取彼此的意見,這種分歧是引發祖父輩沖突的重要原因[18][19][20]。有少量研究發現,父母之間溝通失調也是引起沖突的原因之一。余必健和譚諍發現,不同成長背景和工作環境的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常有分歧,使孩子難尋一致的發展方向[21]。
一些學者對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主要內容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代際沖突不僅存在于父子輩之間,還存在在祖父輩之間,沖突的主要內容可歸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教育目標沖突
代際沖突中,長輩們對后代的教育期望、要求等方面存有不同。牛建林和齊亞強發現,青少年的教育抱負普遍低于家長的期望,不同地區的家長對男孩和女孩的期望也不同[22]。但楊雄和魏莉莉發現,近三成半的孩子期望達到博士學歷,超出了家長設想的期望[23]。可見,在家長與孩子的教育期望關系還有待進一步探究。在父子輩之間,父母常為孩子設立較高的教育要求。徐友龍等人指出傳統“望子成龍”的養兒觀念使得父母對子女的學業期盼高度外顯化,希望子輩努力學習,光宗耀祖[24]。王琦在美國華人移民家庭研究中發現,與美國“量力而為”的教育思想不同,華人父母不僅追求子女的個人成功,還希望他們能為家族爭面子[25]。可見,長輩和孩子在教育目標的側重點、高度等方面難得達成一致,孩子既受長輩的傳統要求,又受到社會新思想的同化,在兩者之間夾雜難行。
(二)教育方式沖突
在教育方式方面,沖突多表現為祖輩和父輩對孩子教養方式的矛盾。朱莉和李燕等人通過訪談發現,父輩的教養更主張讓孩子自主發展,而祖輩往往因擔心孩子健康而呈現出一種極度溺愛的形態[26]。陳莉調查發現,父輩對孩子的管教更為積極,而祖輩往往選擇“不理睬”和“讓他人教育”,教育方式相對消極[27]。孫瑞敏和李愛秋表明,在孩子教養的過程中,父輩與孩子的互動更頻繁且更重“育”,而祖輩教養更重“養”[28]。祖父輩對孩子不同教育方式也將加劇代際間沖突的程度。
(三)教育觀念沖突
在教育觀念方面,祖父輩和親子間的觀念沖突也十分突出。楊雄和魏莉莉發現,家長看中的發展品質趨向單一化,而孩子更偏好多元化的品質[29]。紀瑩指出,中國家長常以自身經歷為教育動力,期望孩子避免相同的不幸,但孩子更渴望自主和家長的尊重[30]。可見,受新式文化影響的孩子在與父母相處中有著根深蒂固的沖突。另外,祖輩和父輩的教養觀念的沖突也是不容忽視的。朱莉,孫瑞敏等人發現,祖輩的教養理念多表現為對孩子健康成長的關注,而父母認為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而秉持競爭式的教養理念[31][32]。可見,祖輩傾向于盧梭式的“消極教育”,而父輩則持“競爭式”的教育理念,兩者理念的沖突是代際沖突最突出的表現。
家庭教育代際沖突不僅會影響家庭成員的和睦相處,降低家庭教育功效,同時還會影響社會機制整體和諧運行。目前的學者多以從家庭、社會、學校三方面提出解決沖突的策略。
(一)養育者加強學習與溝通,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作為開展家庭教育的基礎單元,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站,家長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家長和孩子配合程度的優劣直接關系著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解決與否。
首先,一些學者呼吁家長應與時俱進,主動學習并與孩子共同成長。潘虹提倡家長應終身學習,與孩子平等交往并反思自我,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33]。朱莉,陳莉等人都主張家長應與時俱進,學習科學育兒方式,年輕一代積極幫助老一代學習新觀念、新工具,促進家庭成員共同成長[34][35]。
其次,家庭中祖輩和父輩的溝通和諧程度越好,孩子的親社會行為越多[36]。王娜,劉暢等人強調父輩與祖輩應積極通過溝通來協調教育理念,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成長環境[37][38]。此外,長輩與子女間的溝通也是降低沖突的關鍵。楊雄,林凱等學者強調,要積極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相互理解,營造溫馨的家庭氛圍[39][40]。
最后,學者們也一致認為,家庭教育中長輩的角色認知和相互尊重是減少代際沖突的關鍵。畢揚,王娜,朱莉等人主張父輩和祖輩都必須明確自己的責任,父輩為主,祖輩為輔,各司其職,兩者相互溝通合力促進孩子成長[41][42][43]。
(二)社會加大宣傳與扶持,引導積極的家庭文化形成
社會對家庭教育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扶持作用,在發揮社會力量方面,不同學者有著不同的論述,但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一些學者認為社會應理性對待傳統家庭教育文化,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田婕倡導社會應重提優秀家風文化的傳承,如謙遜和慎獨,讓這些傳統觀念成為年輕一代成長的一部分[44]。孟珍偉,李曉冉等人都認為,應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作為跨代溝通的橋梁,并內化為老一代與年輕一代的價值共識[45][46]。
其次,一些學者認為應加大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扶持力度,為家庭成員營造良好的公共文化氛圍。劉莎莎認為國家需要不斷完善家庭教育立法,保障家庭教育的健康運行[47]。牛建林和齊亞強主張建立全面的社會支持體系,為每個家庭成員提供健康咨詢和科學教育引導[48]。劉云等人建議開辦家長學校、老年大學,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幫助老一代更新育兒觀念[49]。究其根本,國家應重塑家庭教育支持和治理體系,向家長提供社會支撐資源,保障家庭教育在社會變革中的均衡發展。
(三)學校發揮紐帶作用,加強家校合同
學校教育是孩子教育過程中的主陣地,對緩解家庭教育代際沖突有著建設性的作用。一些學者從家校關系的角度提出解決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建議。
田捷,余必健等人主張加強家校的互動聯系,如在學校開展家庭主題活動,引導家庭成員進校參與和交流,幫助家長更好了解孩子[50][51]。駱風等人倡導建立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教育為輔的合作模式,學校為家長提供科學指導,兩者相互合作[52]。劉莎莎建議學校應積極主張并支持家庭開展“情感性撫育”,遵循孩子內在成長的需求,幫助家庭構建溫暖有愛和健康穩定的親子關系[53]。總之,學校積極開展科學育兒活動,加強家校溝通,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育兒觀,已日益成為了社會共識。
綜上所述,學者們在家庭教育中代際沖突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主要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從沖突的成因、內容和實踐現狀對家庭教育代際沖突問題進行了探討,為理解和解決這些沖突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南。不過,已有研究多側重于家庭教育中代際沖突的內容與表現形式分析,對沖突背后深層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原因的研究仍然薄弱。另外,在家庭教育代際沖突問題上的高質量研究不足,使得該問題研究在理論深度與廣度上均有所欠缺。這也導致了有關解決家庭教育代際沖突的建議更多流于表面,難以觸及該問題的核心。這表明,盡管在現實的教育輿論中,家庭教育代際沖突已經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但該問題尚未進入學術研究的中心視域。
當前中國少子化趨勢與老齡化趨勢雙向增強,教育內卷與教育焦慮普遍蔓延,多代同堂的家庭結構帶來的家庭教育代際沖突機率的增加,可能會更進一步地降低生育動機,因此深入研究家庭教育代際沖突問題,不僅有助于家庭教育質量提升,對于了解和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家庭教育代際沖突問題,降低年輕人的生育恐懼更有著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張玲玲)
[1]陳嘯.關于代際沖突及家庭教育的思考——第三屆“韓中日家庭代溝之消弭”國際家庭教育研討會綜述[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6):14-16.
[2][15][46]李曉冉,王璐.家庭代際文化的沖突與協調[J].人民論壇,2019(36):74-75.
[3][18][26][31][34][43]朱莉,李燕,俞峰等.祖輩視角下的家庭代際沖突與支持策略[J].教育觀察,2020,9(04):127-131.
[4]蔣愛弟.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代際沖突的個案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9.
[5]王躍生.中國城鄉家庭結構變動分析——基于2010年人口普查數據[J].中國社會科學,2013(12):60-77+205-206.
[6][52]駱風,李遠帆,宋廣文.隔代教育:我國城市的現狀分析及其走向[J].當代教育科學,2014(08):51-53.
[7][28][32]孫瑞敏,李愛秋.祖輩—父輩共同養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幼兒心理發展的影響[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3(01):6-12.
[8][17][40]林凱,管超.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構建和諧的代際倫理關系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11):107-109.
[9]關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家庭代際關系的新走向[J].學習與探索,2010(01):110-113.
[10][12]尹方圓.新冠疫情危機下家庭場域的信息反哺與代際沖突[J].青少年學刊,2020(06):3-7+12.
[11][30]紀瑩《.喜福會》對現代中國家庭教育的啟示[J].湖北工程學院學報,2013,33(04):104-107.
[13]劉保中,張月云,李建新.社會經濟地位、文化觀念與家庭教育期望[J].青年研究,2014(06):46-55+92.
[14][44][50]田婕.論我國家庭教育中的代際文化沖突與調和[J].現代交際,2021(11):235-237.
[16][19][37][42]王娜,張寧,錢鵬亞等“.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家庭代際沖突的調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0(28):24-25.
[20][38]劉暢.新形勢下的隔代教育問題不容忽視[J].大慶社會科學,2017(01):145-147.
[21][51]余必健,譚諍.從熱播劇《虎媽貓爸》透視家庭教育的誤區與轉變策略[J].現代教育科學,2015(10):118-121.
[22][48]牛建林,齊亞強.家庭教育期望的代際偏差、互動及影響[J].社會發展研究,2022,9(03):162-183+245.
[23][29][39]楊雄,魏莉莉.家庭教育需求與理念的代際比較[J].青年探索,2017(04):61-73.
[24]徐友龍,周佳松,凌雁“.中國式隔代撫育”現象論析[J].浙江社會科學,2019(10):95-99+159.
[25]王琦.美國華人移民家庭的代際關系與跨文化沖突[J].智庫時代,2017(13):206+210.
[27][35]陳莉.城市小學生家庭教育代際互動的現狀調查分析——以成都市培華社區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1,34(03):72-78.
[33]潘虹.家庭教育觀念的更新及其價值取向[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03):139.
[36]裴麗穎. 祖父母教養特點及其對幼兒發展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5.
[41]畢揚,黃貴英.隔代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利弊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05):29-31.
[45]孟珍偉.價值觀的代際分化與整合路徑[J].人民論壇,2016(34):134-135.
[47][53]劉莎莎.家庭教育的時代變遷、現實困境與進路選擇[J].教育學術月刊,2023(01):44-49.
[49]劉云,趙振國.隔代教養對學前兒童情緒調節策略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3(02):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