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實現“教學評一致性”,既能夠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夠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全面發展。小學生處于思維發散階段,缺乏嚴密的思維能力,在抽象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常規的學習方式不利于學生對學習知識的吸收轉化。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研究“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法十分必要?!敖虒W評一致性”是一種實踐教學方法,主要是將小學數學中所學的知識進行情境融入,在學生的實際體驗中掌握相關知識。文章主要從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分析出發,探究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從口頭回答問題、合作學習和個人作業展示等方面進行解決,旨在提升小學數學的學習效果。
關鍵詞:新課改;教學評一致性;小學數學;教學創新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539(2024)07-0132-03
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對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小學數學教學中知識體系較為繁雜,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記憶能力、總結能力和思考能力。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當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后,可以應用在其他學科中,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教學工作的創新,不利于提升教學效果。因此,引入“教學評一致性”的教學法十分必要,在課堂數學知識教學中,通過口頭回答問題和小組合作評價,教師觀察學生的回答情況,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程度,同時給予及時的指導,可以大幅度提升數學知識轉化率,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關鍵。
(一)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教學的研究背景
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的培養目標有所改變,從原來的死記硬背轉化為理解記憶,更加注重學生自我能力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希望學生能利用所學知識靈活地解決遇到的問題。
1. 教育理念的轉變。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通常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被動地接受數學知識。在新課改目標要求下,數學的教育理念發生了變化,從原來以教師為主體過渡到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日常教學中,并且制訂科學高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數學的具體應用與知識的探索過程,制訂多樣化的學習和評價策略,讓教師更好地掌握學生的掌握程度,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1]。
2. 科技創新發展的需求。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可以說從數學中可以連接到世界萬物,就拿我們日常所使用的計算機來說,其地層都是依靠數學計算原理來支撐的。因此,如何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是當代教學的關鍵,“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可以將實際遇到的問題融入數學情景教學中,提供及時的指導反饋,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的薄弱部分,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教學方式。
3. 教學創新的需要。
數學知識具有很強的抽象性與邏輯性,需要學生進入思考問題,才能夠找到其內在邏輯。但是,小學生處于好奇和探索的階段,心性尚未成熟,對于外界事物充滿好奇心,但自身缺乏相應的知識結構,在探索中不能了解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探索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另外,隨著教學條件的改善,如今小學教學中有著眾多的教學資源進行輔助,例如教師的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音頻、視頻、圖片、文字轉換等,可以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對數學教學中的各項數據進行記錄,提供一個教學評的教學環境;新課改的驅動也是提升教育改革的內在動力,新課改教學背景下,需要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進行培養?!敖虒W評一致性”教學作為一種創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滿足新課改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2]。
(二)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評一致性”的研究意義
1.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數學思維是指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所運用的思維方式和解題策略。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更加注重對單一數學問題的解決,從數學題中的計算和記憶來培養思維能力,但是效果不明顯。而“教學評一致性”教學通過創設數學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數學知識的實踐運用機會,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數學知識是如何得來的,又是如何運用在實際場景之中的,進而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2. 提高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數學問題是無窮盡的,但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卻是相似的,在掌握數學核心解題方法之后,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夠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主要是因為“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注重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操作,實踐學習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可以在實際的應用案例中掌握相應的解題技巧,并且成為自身的一種解題習慣,在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時可以快速運用相關的知識進行解決[3]。
3. 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關鍵。但是,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是以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們在課下吸收轉化的過程,學生往往投入較大的精力,但是知識轉化率卻不太理想,學生缺乏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性和興趣。而體驗式教學通過創設情境和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數學的應用和探索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4. 推動教育改革和教學方法創新。
新課改作為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提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的要求。這就需要在原有的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法應運而生,是提倡理論與實踐教學相融合的一種教學模式。不僅是對于小學數學教學,對于其他學科的教學應用也具有參考意義;另外,“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法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結合數學知識與生活場景進行融合教學,不斷提升個人能力,提升個人的情景創建能力,進而提高教學效果[4]。
(一)知識點過于抽象
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處于發展階段,在知識的學習上缺乏理解力。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內容較為繁雜,包含數的運算、比例、四舍五入、近似數、同級運算等,涉及較多的抽象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往往過于困難,難以理解和應用。例如,分數、代數的概念以及分子和分母之間的等比例擴大等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較為抽象,會出現學習困難的情況;在直線和平面圖形的學習中,有時候需要對角度和圖形進行旋轉,如何將這種比較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化的圖形,并且進行一定程度的空間轉化,是當前教學過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地方。
(二)計算能力薄弱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吸收轉化大量的知識,在計算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欠缺,導致學生的計算能力比較薄弱。例如,在自然數的理解上,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自然數,并且沒有最大的自然數,了解十進制計數法,掌握這些基礎的數字概念是后期快速計算的關鍵,在實際的運用中,小學生可能無法理解為什么在小數點后邊加上任意位數的0,值得整體大小不變;在分式計算中,在分子和分母中同時除以相同的公因數,分式的大小是不變的,將較大的分式轉化為較小的分式可以減小計算難度,提升解題速度。但是,小學生缺乏足夠的練習,對于數字基礎的概念了解不到位,最終導致計算能力薄弱[5]。
(三)缺乏實踐和探究
小學數學教學往往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缺乏對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和探索過程的體驗,容易導致學習的枯燥和乏味。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教學評一致性”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知識掌握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對知識的鞏固和拓展,通過反復練習和拓展性問題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應用數學知識[6]。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主要是教師提供一個教學場景,在場景活動中融入數學知識,讓小學生參與其中。通過各種活動之間的互動,學生可以在親身體驗的實踐學習中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數學教學效果,增強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引入知識
“教學評一致性”教學是學生在親身體驗中獲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來引入數學知識,設計一些實際活動,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或者是師生之間的互動,傳遞一些數學基礎概念知識,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感受數學的應用和意義。例如,在教授數學小數的概念時,可以模擬商場的購物活動,教師事先準備一些標注有價格的商品,讓小學生根據個人的需要進行選購,在結賬的時候,自己先計算出商品的總價,核對與“收銀員”計算出的價格是否一致,以此幫助學生了解小數的概念,以及小數在生活的運用。通過實際的場景學習,學生對小數的加減法可以熟練運用,并且與日常生活相聯系,這樣在今后的實際購物場景中,小學生可以進行實際的場景計算,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7]。
(二)設計探究性問題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索來發現數學規律和解決問題。運用好問題的引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境化教學與問題探究法的融入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個人的學習動力。例如,在學習平行線的概念時,教師可以準備一些木條,讓學生自由組合。給學生提出問題:如何擺出兩個平行的木條?這兩個平行木條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如何通過移動讓平行線段進行相交?并且進行直角、鈍角、銳角之間的轉換。引入問題探究之后,教師可以將問題進行分發,不同的學生探究不同類型的問題,這些任務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三)做好學生的分組教學工作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個場景的設計可能會融入多個類型的數學知識,單純依靠個人的能力無法完成所有知識的學習、吸收、轉化,因此,做好學生之間的分組學習十分重要。例如,在探究運算律的時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形象化的卡片,卡片以a、b、c等進行標識,每個類型的卡片都有足夠的數量以備使用,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教師創設教學場景,讓學生探究各種運算律之間的轉換。不同小組領取不同的任務,可以相互比較、探究學習。例如,在加法交換律(a+b)+c=a+(b+c)中,學生將不同的牌子進行拆分與組合,查看最后的結果是否一致;在乘法分配律(a+b)*c=a*c+b*c學習中,假如a=2,b=3,c=5,學生可以根據牌子組合之后等號前后的對比來驗證相應的規律,增加學生對各種交換律之間的認識。
(四)做好個人作業的評價工作
首先,教師布置個人作業,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個人作業可以包括練習題、作業題等。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批改作業,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和解題思路。教師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幫助他們糾正錯誤。接下來,教師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展示。每個學生可以選擇一個數學相關的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展示。學生可以通過制作海報、演講、展示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自己的項目成果。在項目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觀察學生的表現,了解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深度。在個人作業和項目展示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記錄學生的表現和評價結果,使用評價表或學習檔案等方式,將學生的作業情況和項目展示進行記錄。這樣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和問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
融入“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通過創設情境、設計探究性問題、進行數學游戲和競賽以及制作數學模型和展示物品等策略,學生可以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應用和意義,提高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使數學教學更加生動有趣。
(責任編輯:劉婷婷)
[1] 方艷.教學評一體化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的構建策略研究[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6):173-175.
[2] 張曉蘭.打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數學課堂[J].數學之友,2022,36(23):29-30.
[3] 趙山.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生本高效課堂建設[J].[2024-04-22].
[4] 駱曉倩.思維培育視域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課堂[J].智力,2023(28):48-51.
[5] 朱凱峰.“教-學-評”一體化的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3(20):68-70.
[6] 游芳枝,梁嫻雅.教學評一體化視野下小學數學課堂構建策略[J].天津教育,2023(29):38-40.
[7] 蔡育清.小學數學“教—學—評”一體化生本課堂構建策略研究[J].教師,2023(11):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