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單元整體教學強調知識結構的整體性、系統性和邏輯性。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實施單元整體教學,不僅有助于整合教學資源和教學內容,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文章闡述了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應的教學策略,旨在通過對教材內容及單元整體宏觀把控的同時,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強調了核心素養在語文課程中的重要地位,促使語文課程從知識本位向素養本位轉變,推動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轉型和改革。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單元整體教學成為新的教學模式,它強調課程內容之間的邏輯關聯,通過融合教學目標、教學實踐和學習成果評價等學習要素來構建課堂教學體系,促進知識向核心素養的真正轉變。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豐富且涉及的知識范圍廣,教師往往只關注對單篇課文或單個單元的解析,而忽略了不同課文或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忽略了從整體上深入挖掘和合理規劃教材內容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中,把握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內容和過程,有助于解決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厘清知識框架的構建,提高學習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品質和成效。
一、單元整體教學的特征
1. 整體性
單元整體教學能夠彌補碎片化教學的不足,聚焦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性,這種教學方式與《標準》所倡導的教學觀念相吻合,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在單元整體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注重學生知識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通過優化和整合碎片化的知識,構建具有內在邏輯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和吸收。同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通過設置教讀課、自讀課等不同類型的課程,確保課程設置的連貫性和整體性。
2. 系統性
單篇教學注重單節課成果的設計與達成,忽視了知識結構之間的聯系,單元整體教學則對整體成果與單節課成果進行統一規劃,使各級成果緊密連接,并以成果為導向設計教學活動,這凸顯了教學活動的系統性,體現了層級關系和知識點之間的相互關聯。單元整體教學以成果層級為基礎,合理規劃每節課的教學內容,構建有序運作的整體教學體系,以教學目標為導向,使教學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3. 邏輯性
以單元主題為基礎的單元整體教學方式,重新整合了教學內容,并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全面規劃與安排,著重關注教學內容的內在邏輯,強調教學內容的核心要點、重點和難點,使學生不僅能掌握單個知識點,還能把握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種教學方式有效避免了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孤立、片面學習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二、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教學目標設定不集中
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是教學過程的“指路燈”,然而在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中,部分教師對教學目標設定不集中,導致教學目標不清晰,與教學內容產生偏離,從而影響了教學效率,不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具體來說,在單元整體教學中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教師要將單元整體教學目標與語文核心素養要求相結合,注重對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培養。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將核心素養與單元整體教學的關系相互割裂,只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忽略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部分教師在研讀教材時,只關注單篇課文的知識點情況,忽略了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搭建和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明確知識學習目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
2. 教學內容雜亂無序
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是根據主題內容來設定單元知識結構,同時將核心素養的要求融入課后習題,旨在培養教師綜觀全局、著眼整體的教學意識。然而,部分教師將單元整體教學理解為單一的教學形式,單獨講授每篇課文,割裂了單元整體和課文間的內在聯系,缺乏對教學內容的深入分析,導致教學內容雜亂無序,不僅不能發揮單元整體教學的作用和優勢,還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3. 教學過程缺乏把控
部分教師對單元整體教學的認識不到位,教學時并沒有從單元整體的角度出發,而是以單個知識、單篇課文作為教學重點,導致教學效率低、教學過程瑣碎,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首先,部分教師忽視了教材編排的規律和層次,未能捕捉到單元整體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只關注學生對字、詞、句的掌握,忽略了對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師生之間缺乏互動與合作,導致單元整體教學過程煩瑣。其次,單元整體教學強調知識內容的整體性和系統性,需要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實時把控教學過程。但是,部分教師在對單元整體教學進行規劃后,往往盲目按照自己的預想完成教學進度,忽略了學生的學習反饋情況,導致教學質量低,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實施路徑
1. 明確教學目標,聚焦核心素養
明確教學目標在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學目標的指引下,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情況,確保后續的教學能順利開展。首先,教學目標要具有全局性。《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既是教學改革的要求,又是教學發展的要求,同時也關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教材的編排以單元為單位,將核心素養的要求融入教學的各個方面,如引導學生探究文本主題,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引導學生拓展探究知識內容,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單元整體教學不以課時作為教學單位來規劃教學目標,而是從教材整體的角度出發,統籌分析教學重點內容、單個教學知識點、學段教學任務等,并將這些目標進行整合與優化,立足語文核心素養,確保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其次,教學目標要有階梯性。在解讀教材的每個單元主題內容及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需要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不僅要考慮整個學段的教學目標,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
例如,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稱“統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包括“古詩三首”《少年中國說(節選)》《圓明園的毀滅》《小島》等課文。其中,“古詩三首”包括《示兒》《題臨安邸》《己亥雜詩》,這三首詩都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的美好盼望和濃厚的愛國情懷;《少年中國說(節選)》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愛國情感,以及對新一代少年的期望;《圓明園的毀滅》表達了作者對中華文化的熱愛與懷念,通過描寫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強化學生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小島》通過描寫駐守小島戰士的艱苦生活,贊美了保衛祖國的愛國情懷。因此,本單元的主題內容是“愛國情感”,教學要點可以總結為“引導學生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設定教學目標時,教師要考慮教學目標的全局性和知識掌握的階梯性,并根據整個學段的教學安排進行綜合考量。教師可以對本單元設定如下教學目標。
目標1:能夠通過預習熟讀課文,會讀、會寫生字。
目標2:能夠感受每篇課文的情感表達,對語言結構進行審美鑒賞,學會課文描寫事物的技巧。
目標3:能夠將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單元學習中,通過對比分析找到課文中用了什么樣的方法描寫事物,提高寫作能力。
目標4:通過拓展探究,搜集課外資料,閱讀相關書籍,了解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強化愛國情感。
2. 整合教學內容,滲透核心素養
語文教材的編排強調在單元整體教學中滲透核心素養,優化與整合教學內容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的重點。教師通過整合單元整體教學內容,能夠深化學生對教材內容的認識與掌握,促進學生審美鑒賞水平的提高和思維的發展。
例如,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共八個單元,單元主題分別為“人與自然”“革命歲月”“閱讀方法”“小說人物形象”“圍繞中心寫作”“保護環境”“藝術之旅”和“走進魯迅”。“人與自然”這一單元包括《草原》《丁香結》《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花之歌》等課文,其共同點為作者通過豐富的想象力,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展現出大自然的魅力,表達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師在整合單元內容時,應當抓住課文之間、單元之間的聯系,并結合學情,整合出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單元整體教學內容。
首先,將單元板塊內容進行重組。教師將單元教學內容統一重組,分為“想象、熱愛、思念”三部分內容,其中《草原》《花之歌》為“想象”,主要表達了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想,贊美了美麗的自然風光;《丁香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為“熱愛”,主要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贊美和熱愛;《宿建德江》為“思念”,主要表達了作者濃厚的思鄉之情。通過單元內容重組,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有利于構建知識體系,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將單元之間進行共性整合。在“人與自然”這一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根據內容的共性將之后的“保護環境”單元與本單元整合在一起。由于兩個單元在主題內容上有相似之處,都與大自然有關,整合教學能夠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語言之美,豐富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切實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3. 優化教學過程,落實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過程應該是動態的、整體的、全面的。為了能夠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動、拓展訓練等需求,教師需要對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在保證學生主體地位的基礎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統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教學主題是“革命歲月”,包括《七律·長征》《狼牙山五壯士》《開國大典》《燈光》《我的戰友邱少云》五篇課文。為了滿足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互動和拓展訓練等需求,對本單元的整體教學過程進行優化,教師可以設計如下教學方案。
第一,情境導入。播放一段有關革命歷史的短視頻,將學生帶入波瀾壯闊的時代中。紅軍長征的艱難跋涉、狼牙山五壯士的英勇跳崖、開國大典的莊嚴時刻等歷史畫面一一呈現在視頻中,讓學生的眼中閃爍著對那段歷史的敬畏與震撼。
第二,明確目標。引導學生瀏覽整個單元的課文,了解每篇課文的主題和內容。通過提問和討論,明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為理解革命精神、學習英雄品質、培養愛國情感。
第三,合作探究。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分組閱讀課文,圈畫重點詞句,討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在小組交流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相互補充,培養他們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同時,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一系列的拓展活動,如角色扮演、朗誦比賽等,讓學生在親身體驗中感受革命英雄的偉大。
第四,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延伸到課外,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更多有關革命歷史的書籍、觀看相關影視作品,深化對革命精神的理解。此外,組織學生開展“革命英雄在我心中”主題的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讓他們在表達的過程中提升自我認知、豐富情感體驗。
這樣,不僅優化了單元整體教學過程,還落實了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在自主探究、合作互動和拓展訓練中,學生不僅習得了知識,還培養了責任意識、審美情趣和愛國情懷。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小學語文高年級單元整體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綜合性任務,需要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深刻把握每篇課文與單元的關聯,通過明確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引導學生構建知識學習體系,并通過不斷地學習和積累對知識結構進行完善補充。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逐步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為其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文清. 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中的核心素養養成路徑[J]. 試題與研究,2023(36):39-41.
[2]張西焱. 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J]. 文科愛好者, 2023(5):152-154.
[3]潘玉娟. 核心素養視域下小學語文單元教學構想研究[J]. 求知導刊, 2023(30):47-49.
[4]沈燕. 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小學語文單元教學策略[J]. 天津教育, 2023(29):14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