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學習是以增強體驗和豐富實踐為途徑,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學習模式。文章探究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學習的策略,包括利用媒體、聯系生活創設教學情境,創新知識講解方式;運用問題驅動、組織探究活動,提升課堂交互性;對接實際場景、課后反思總結,引導學生轉變知識應用思路和學習方式。通過采取以上策略,以期將體驗式學習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實效性。
關鍵詞: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應用策略
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價值體現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方面。教師將進一步完善教學準備工作,通過構建可視、可聽、可感的課程教學體系,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率。教師應該采取科學的手段創新數學課程教學設計,探索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有效路徑,將體驗式學習的應用作為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和探索精神的立足點,重構課堂教學框架,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水平。
一、創設多樣情境,體驗知識形成過程
1. 巧用媒體設備,直觀呈現抽象知識
依托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學習,能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多媒體設備的優勢在于能夠以圖片、課件、視頻等形式清晰呈現知識脈絡,圖文并茂,視聽結合,便于學生理解重點和難點內容,強化對知識點的記憶。教師應該利用多媒體設備的多種功能創設教學情境,將抽象難懂的知識內容以動畫演示的方式進行展現,創新知識講解形式。通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視覺體驗,使其更為直觀地理解知識本質,降低課程內容學習難度,提高數學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以下統稱“教材”)二年級下冊“圖形的運動(一)”時,結合“認識軸對稱圖形”和“平移和旋轉”兩部分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直觀展示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演示平移和旋轉這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過程,引導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對該部分知識形成初步感知,產生形象記憶。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播放“剪紙”視頻,使學生觀察到經過對折并用剪刀剪出花樣的卡紙,沿著對折線打開后,對折線兩邊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由此形象地展現軸對稱現象,并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內容總結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使其正確理解“軸對稱圖形在沿著一條線對折后,兩邊部分能夠完全重合”的性質,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隨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這一知識點,找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而在教學“平移和旋轉”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飛機在天空中飛行”“汽車在路面上行駛”的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將飛機或汽車想象為一個圖形,沿著某一直線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則這個圖形在做什么運動?”由此引入平移的概念。通過播放“鐘表指針走動”“風力發電機的扇葉轉動”的視頻,引導學生對視頻中的“指針”和“扇葉”所做的運動展開思考,將數學知識融入生動的情境,使其形象理解旋轉的概念。這種新知授課方式,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夠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其將抽象轉化為直觀的能力,增強其學習體驗。
2. 聯系實際生活,提升數學學科認知
以情境創設為思路實現小學數學體驗式學習目標,教師應該進一步探索更為多樣且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情境創設方法,以便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打造良好的體驗式學習空間,提升數學學習的有效性。基于數學學科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特點,教師可以從實際生活切入,結合知識內容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聯系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深化對課程知識的理解。生活情境的創設需以提高學生的課程學習參與度、增強學習體驗為目標。同時,教師應該保證引用的生活素材貼合學生的現實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優化數學知識學習方式,使其能夠在充分體驗生活情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逐步提升數學學科認知。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上冊“測量”時,教師可以選擇貼合學生生活經歷的案例作為知識載體,將學生的思維牽引至生活層面,從生活角度認識數學知識,增強學習體驗,使其能夠利用生活經驗熟練掌握數學中的測量方法,認識常見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并掌握各個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一些物體的長度和質量。具體來說,教師可以以學生的體檢活動作為生活教學案例,結合體檢活動中的“基本身體數據測量”環節,導入課程中的長度和質量等知識。教師可以提前準備卷尺和體重秤等工具,在課堂上與學生一同模擬進行量身高和測體重的體檢環節,使學生形象地認識測量的過程,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結合這一過程講解重點和難點知識。以某名學生的身高、體重為例,測量得到的具體數據為164 cm和48 kg,教師要求學生思考:如果用分米和噸來表示該名學生的身高、體重,得出的數據是多少?根據換算,得出結果為16.4 dm和0.048 t。教師總結:“換算結果正確。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一般用厘米和千克來表示身高、體重。”這樣,學生不僅能掌握各個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還能形成正確的長度和質量觀念,認識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之間的關系,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強化課堂互動,增強學生學習體驗
1. 運用問題引導,增進師生交互
增強學生的互動體驗,也是小學數學應用體驗式學習的重要思路之一。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設計合理的教學互動環節,在活躍課堂學習氣氛的同時,使學生在交流與對話中獲得良好的數學學習體驗。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科知識的傳授者,應該與作為知識接受者的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與互動,提高課程新知講解效率。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能力水平,設計難度適宜的問題,通過提問在師生之間建立互動模式,由師生交流促進學生與知識之間進行有效對話,高效達成課時學習目標,提高體驗式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教材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討論中導入課程知識,引導其對小數知識形成正確認識,以學生熟悉或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師生交流的內容,將課程知識融入討論過程,具體互動內容如下。
師:同學們都在哪里見過小數?
生1:商品的價簽、食品的營養成分表、體溫計等。
師:能否舉出實際例子?
生2:文具店里,圓珠筆5.5元 / 支、橡皮2.8元 / 塊。
師:商品價簽中還會出現什么樣的數字呢?
生3:文具盒17元 / 個、筆記本5元 / 本。
師:對比這些商品價簽上的數字,你發現了什么?
生4:商品價簽上的數主要分為整數和小數兩類。
師:整數在我們之前的學習過程中已經有所認識,那么小數是什么樣的數字呢?又有哪些特點?對于小數你有哪些了解?
……
如此,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學生會認識到小數與整數的區別和聯系,能夠對小數形成初步認識。隨后,教師可以繼續圍繞“商品價簽”或其他話題,與學生一同交流關于“小數的讀法”“小數點的作用”“小數的意義”等知識,由此加深學生對知識的印象,使學生在愉悅的交流、體驗中高效獲取課程知識。
2. 組織探究活動,引導合作交流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重要角色。引導學生之間就具體的數學知識和問題展開交流,在增強其數學學習體驗方面同樣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小學數學開展體驗式學習活動的有效途徑。教師應該發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結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創新、優化合作學習方案設計,并依據方案內容有計劃地開展合作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之間通過合作提升數學學習的有效性。通過合作探究,結合教師的有效指導,既能夠調動學生思維的活躍性,切實增強其學習體驗,又能為實現數學核心素養培育目標夯實基礎。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上冊“角的度量”時,教師可以將“量角器的使用方法”與“角的分類”知識內容整合起來,組織學生使用量角器對不同的角進行度量,在掌握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同時,正確認識不同的角,對“角”的相關知識建立系統性認知,鍛煉其通過自主探究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培養其合作精神與協作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設置以下合作探究目標: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量角器的用途、用量角器度量角的方法、角有哪些分類等。隨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使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首先,學生需要使用量角器度量角,在動手操作中探究量角器的使用方法和步驟,能夠掌握把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0°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這個角的度數。隨后,學生嘗試對不同度數的角進行度量,通過這種方式認識銳角、直角和鈍角,并對本次合作探究的收獲和成果進行總結。這樣的合作探究活動使課堂教學富有趣味性,讓學生體驗到快樂數學、實用數學,通過在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后交流合作,獲得滿足感和良好體驗。
三、優化任務設計,創新課后學習體驗
1. 對接實際場景,探究知識應用方法
傳統的小學數學以知識傳授為主要教學目標,導致學生產生“為學而學”的錯誤認識,同時也造成了學生數學學習體驗單一的問題。將體驗式學習與數學知識實際應用訓練相結合,既能使學生走出學習誤區,強化對基礎知識的應用,又能引導學生在實際場景中開展學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達到增強其學習體驗的目的。為此,教師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有選擇性地引導學生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解題應用展開探究,使其從“記憶知識”向“應用知識”轉變,創新課后學習方式,將體驗式學習延伸至課后,全方位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運算律”時,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能夠認識和理解教學重點內容,即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基于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初步掌握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簡便運算的方法。教師可以以課程知識為基礎,在課后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實際解題應用方法,創新課后作業設計形式,促使學生在思維發散中獲得形成高階思維的體驗。學生圍繞教師布置的“概括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嘗試自主設計適用于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解題的數學習題”這一任務。學生需要在課后回顧課程所學知識,反向推理在課堂中運用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解答的習題,分析其出題規律,從而設計“39 + 24 = 24 +" " " " ,36 + 12 = 12 +" " " " ”和“18 + 15 + 35 =" nbsp; " " ,24 + 16 + 13 =" " " " ”等習題。這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掌握,并深刻領悟其在簡便運算過程中的應用精髓,有助于學生突破掌握基礎知識的學習層次,實現舉一反三,增強其課后學習體驗。
2. 引導課后總結,在反思中提升體驗
小學階段的學生缺乏學后反思的學習意識,沒有養成學后主動復習和總結的習慣,而反思和總結能夠幫助學生回顧學習過程,重新經歷知識形成、理解和應用等環節,在強化學生知識掌握的同時,能夠給予其全新的學習體驗。鑒于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學習時,應該將課后反思和總結活動作為關鍵應用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反思數學學習過程。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安排,定期組織學生開展學后反思活動,鼓勵其在復習的過程中探索知識關聯,認識數學本質,提高學生的數學分析能力,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經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為了提高學生的幾何直觀能力,掌握轉化思想,能夠熟練運用幾何相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有必要引導其對與多邊形有關的知識進行復習匯總,梳理知識脈絡,構建知識體系,使學生在反思中獲得新的啟發,由此增強學習體驗。教師可以結合本節課內容布置以下綜合性的學習任務:回顧以往所學的有關多邊形的知識,整理相關知識內容,分析知識間的內在關聯,構建多邊形知識體系,針對其中存在的知識空白,反思自身學習存在的問題,總結學習心得。學生不僅需要整合本節課內容,還需要回顧關于長方形、正方形等知識點。通過串聯多邊形的相關知識,認識并理解計算公式之間的聯系,使其對多邊形的知識內容形成更為通透的學習思路,帶給學生豐富的學習體驗,提高其數學學習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體驗式學習,旨在豐富學生的學習途徑,激發學習動力,培養自主探究習慣。教師應該針對課程知識特點創新講解形式,開展多樣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式探究課程知識,對數學問題形成清晰認識,深化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同時,對接數學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教師應該重視體驗式學習在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創新課后學習方式的途徑,鼓勵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應用方法,在反思中總結學習經驗,最大限度地發揮體驗式學習的價值,應用體驗式學習優化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羅紹興. 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 學苑教育,2023(36):40-42.
[2]虞镕瑜. 體驗式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J]. 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3(11):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