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促進“黨建+思政教育+專業教學”的深度融合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在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背景下,文章以“礦山水文地質”課程思政改革為例,結合專業特點和新時代要求,提煉課程思政元素,探討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構建培養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具有煤炭精神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專業群課程體系,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為高職煤炭類專業群“黨建+課程思政”課程建設提供可借鑒和可參考范式。
關鍵詞:“黨建+課程思政”;雙高專業群;課程思政示范課;建設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077-04
一、“黨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意義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
基于此,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任務與要求做出總體規劃和明確規定。煤礦智能開采與清潔利用專業群隨著“雙高計劃”持續建設,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程教學改革,科學設計專業群課程思政模式,融入面向煤炭智能開采產業高端,聚焦綠色地質勘查、智能開采、智能煤礦設備操作與維護、煤礦生產安全技術與管理等領域提出的新要求。構建專業群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既是促進“雙高計劃”建設項目以更高水平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也是專業群形成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體系深度融合的育人方案,更是促進課程思政落地生根,培養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全面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必然之路。
二、“黨建+課程思政”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一)課程思政建設方向和重點
面向能源強國國家戰略、綠色勘查行業發展新方向,充分挖掘煤田地質勘查專業特色,應對綠色勘查產業轉型升級,有效融入政治素養、社會責任、專業素養、個人素養等核心價值,促進礦山水文地質課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培養具有“三特別、四敬畏”德技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3]煤田地質勘查專業核心素養如圖1所示。
(二)課程思政建設目標
秉承“敬學明德、遠志修能”的校訓,對“服務煤礦開采安全生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創建了礦山水文地質課程思政“三維進階”教學模式。[4]根據煤田地質勘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厘清思政課“主渠道”與本課程“一段渠”之間的邏輯關系,梳理本課程觀念目標、知識目標、技能目標和素養目標間的內在邏輯,確定了“保障礦井生產敦行致遠,促進家國情懷止于至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如圖2所示。
(三)課程內容
依托團隊自主開發的國家“十四五”規劃教材、省級專業教學資源庫優質在線課程資源,采用線上線下翻轉課堂的方式,融合橫向比較、案例植入、現場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開展課程思政教學實踐,實現教、學、做全過程融入思政元素,形成了專業知識技能與課程思政深度融合的“地下水基礎+礦井水害防治+礦井水資源化”思政教學內容(如圖3)。創新課程思政評價方法,校企聯動,從“觀念、知識、技能、素養”四個維度建立課程思政評價反饋機制,持續改進教學內容和手段,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以國家級黨建樣板支部建設引領推動課程思政建設,保障課程思政有效實施。
三、“黨建+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
1. 基于服務能源辦學定位和專業特色,培養專業情感和職業素養圍繞陜西地區能源產業發展需求,結合學校建設能源化工之黃埔發展目標,持續打造“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素質品牌,發揚拼搏奉獻、求實創新的“太陽石”精神。煤田地質勘查專業堅持服務學校辦學定位,面向煤炭行業,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德技并修,具有較高科學文化水平、良好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2. 實施“初心正方向—擔當強技術—責任落行動”思政主線,完善教學內容堅定煤田地質勘查專業學生理想信念,以“初心正方向—擔當強技術—責任落行動為”主線,圍繞使命擔當、責任意識、全局意識、發展意識等重點優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優化課程地下水基礎知識、地下水系統與動態、礦井水害分析、礦井水害防治、礦井水資源化教學模塊,在項目化教學中系統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勞動教育、法治教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如表1)。
3. 實施“三維進階”思政教學,培養和激發學生“三特別、四敬畏”精神課堂教學中應用“場景情境—五官體驗—外顯行為”三維進階教學模式。
一是橫向比較法。在地下水的形成與賦存、地下水類型及特征、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內容授課過程中,把地下水資源開發與利用問題,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相聯系,進行多維度比較,立足當下,錨定節約資源開發與利用這一使命初心,進一步堅定學生對國家重大戰略的深刻認同。
二是案例植入法。在礦井水害分析與預測、礦井水害防治內容的授課過程中,廣泛運用案例植入法,將企業防治水工作現場案例用于教學,使得學生沉浸式感受只有立足專業知識和技能才能更好地服務煤礦安全生產、助力煤炭智能開采產業走向產業高端,筑牢國家能源領域“壓艙石”的作用。
三是現場教學法。結合煤礦企業礦井水利用實際情況,突出水資源處理與再利用工作特色需求,充分挖掘陜煤曹家灘煤礦、紅柳林煤礦、黃陵煤礦、彬長礦區等典型礦井水資源化工程現場,組織開展“走進礦企、走進礦區、走進礦井”現場教學活動,通過產業導師現場授課,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礦井水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對礦井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4. 考核評價機制建設。校企聯動,創新礦山水文地質“一主線、四維度、多主體”課程思政考核評價反饋機制,在教師、企業、學生多主體視角下,從觀念、知識、技能、素養四個維度,細化三十六個評價點,開展過程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將評價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提升課程思政育人成效。[5]
四、結語
在國家高水平專業群建設背景下,以“礦山水文地質”課程思政改革為例,結合專業特點和新時代要求,沿著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探討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方式,構建培養政治堅定、德技并修,具有煤炭精神的復合型技能人才的專業群課程體系路線,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舉措,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工作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本研究形成了“專業思政—課程思政—思政實施”一體化課程思政建設模式,確立煤田地質勘查專業“技能報國—德技并修—以技立業—以德修身”人才培養核心素養。構建了“四維+六融+雙課堂”課程思政體系,新增課程觀念目標、豐富知識目標、升級能力目標、強化素質目標,使命擔當、行業精神、意識培養有機融入六大教學模塊,實現雙課堂協同助力全方位育人。此外,本研究還形成了“目標領航—主線掌舵—進階教學”貫通式課程思政教學范式,確定了“保障礦井生產敦行致遠,促進家國情懷止于至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按照“初心正方向—擔當強技術—責任落行動”思政主線,實施“場景情境—五官體驗—外顯行為”三維進階教學,支撐專業人才核心素養培養。實現專業知識傳授和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合,為高職煤炭類專業群“黨建+課程思政”課程建設提供可借鑒和可參考范式。
參考文獻: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 人民日報,2016-12-09(01).
[2] 張軍,肖姣平,賴苑圓. 構建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IT專業群課程體系研究:以軟件技術專業群為例[J]. 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2(06):141-146.
[3] 梅來源. 高校“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現實困境和對策[J].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40(03):44-46.
[4] 吳宏濤,王湖坤,王代芝,等. “新工科”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以“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為例[J]. 湖北理工學院學報,2023,39(01):68-72.
[5] 夏夢穎,周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優化研究[J]. 教育現代化,2017,4(47):287-289.
(責任編輯:陳華康)
基金項目:第三批“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培育創建單位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煤炭與化工產業學院教工第一黨支部;2024年度陜西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高職院校“‘黨建+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路徑研究”(課題編號:2024SZX174);2023年陜西省職業教育課程思政示范課程項目“礦山水文地質”(項目編號:陜教職辦2023-53號)。
作者簡介:馬長玲(1984—),女,碩士,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煤炭與化工產業學院教工黨支部書記,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煤田地質與礦井地質;李雯(1991—),女,碩士,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組織部干部科科長,講師,研究方向為黨建和思政;李鵬(1988—),男,碩士,陜西能源職業技術學院煤炭與化工產業學院學工班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