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化時代的快速發展,使得大數據平臺下的教育成為新時期的研究熱點。大學生日常行為動態的探析是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方向之一,分析研究并提出有效合理的方案能夠促進高校網絡思想政治的目標實現。文章以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抽樣調查的方法,在5類大數據社交平臺上進行數據收集和思想動態探析。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思想動態呈現良好的穩定性,大部分同學表現為積極進取型,少部分同學處于消極狀態,后者思想動態形成的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探究大學生思想行為規律,可以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有針對性的決策依據,引導大學生的積極行為,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自律能力,促進他們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實現更好的學生管理和教育效果。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大數據平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動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5)03-0149-04
一、研究背景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對象,地方高校的校風建設、人才培養目標對教育質量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多渠道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學習生活以及心理情感等情況,有助于高校了解學生的思想活動和動態。對此,應及時調整學生不良習慣和行為狀態,引導學生朝著身心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樹立良好的校園風氣和學風。在社會層面,關注大學生的行為情況與發展,對于我國的人才儲備、人才競爭和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于推進國家“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掌握并應用大數據平臺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應用,[1-2]教育大數據也成為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熱點。教育大數據將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資源,從而推動教育的科學化和智能化發展。北京某所高校以大數據平臺為支撐,從大數據的角度分析大學生日常行為,通過分類匯總,對大學生的校園各類行為進行探究,精準掌握大學生的在校思想動態,旨在幫助高校更好地了解在校生的行為特點和生活現狀,[3]解析大數據背景下的管理體系,構建精準化的思想政治內容體系。黃永秀認為從認知、供給、載體、預判、預測到管理是實現的思想政治內容體系必不可缺的路徑。由此,大數據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最有效地路徑是建構“主體—內容—載體—對象—評價—管理”。[4]大數據背景下,楊智勇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表現為“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四全特性。作為高校的工作者,必須充分意識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當下所面臨的各種機遇與挑戰。在多媒體融合的維度下,不斷強化推動大學生在校園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優化,塑造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和人生觀。[5]通過大量的調研和探究,王莎等提出了高校學生思想的“七觀”刻畫標準,并建立了學生“六維”行為大數據平臺。[6]通過構建高校學生數據肖像層次結構模型,實現對學生思想特征的畫像。通過這些模型的使用,高校管理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提高教學和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劉涵探究了大學生信息行為的影響因素,并全面了解了大學生的行為數據的價值。[7]這項研究為大學教育工作和高校管理決策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
基于此,本研究借助當下流行的社交平臺軟件,對大學生的行為日常與思想動態進行收集并探討分析。通過分析、歸納、總結,本研究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動態進行可視化呈現,更好地幫助管理者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同時,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群體制定針對性的培養方案,朝著“四有青年”的方向不斷前進,[8]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9]
二、數據來源與分類
本研究以江蘇某高校(簡稱C校)全體大一、大二在校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小紅書以及QQ朋友圈這5類社交平臺,以抽樣調查的方式對600名學生在大數據平臺上的思想動態進行分類和探析,隨機選取的學生人數占比總人數的10%左右。本研究周期為12周,以三個節點為一個小周期:9月開學的前4周,11月份的中間4周,1月份考試放假的后四周。平均每周對每個試驗對象在不同社交平臺上的動態進行4次收集,校學生會學習部30名同學作為試驗數據的收集主體,每名學生會干事對應固定的20名抽查對象,每名學生會干事一周收集80次。學期末結束,平均每個試驗對象收集到200條左右的思想動態信息,本研究共收集12萬條左右的思想動態類型信息。最后,本研究借助校內5名心理咨詢老師對抽樣調查的600名大學生思想動態進行類型分類,每名心理老師負責被抽查的120名學生。大學生思想動態歸納分類過程一共用時7天,經過專家的評判,思想動態類型大致可分為積極進取型、固步自封型、自我墮落型以及思想跳躍型4類。
1. 積極進取型(P1):積極進取型的人具有開放、進取和創新的思維方式。他們愿意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追求成長和進步。他們積極主動地尋找各種發展機會,并樂于接受新的思想和理念。
2. 故步自封型(P2):故步自封型的人傾向于固守已有的思維模式和觀念,不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改變。他們習慣于某種固定的方式,不愿意嘗試新的方法或思考其他可能性。
3. 自我墮落型(P3):自我墮落型的人傾向于放棄追求進步和發展,陷入消極的思維狀態。他們可能會感到失望、沮喪或無助,對未來缺乏信心。往往停滯不前,不愿意嘗試改變或提升自己。
4. 思想跳躍型(P4):思想跳躍型的人具有不拘一格、富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思維方式,他們能夠迅速地從一種思維方式轉變到另一種,處理問題時經常能夠提出獨特的觀點和解決方案。
三、動態分析與討論
(一)數據來源分析
本研究采集了包含600名在校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動態信息,總共收集到12萬條數據。在這些數據中,抖音信息量占比為12.17%。抖音是一款流行的短視頻平臺,學生經常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包括旅行、美食、時尚等。抖音數據的分析可以幫助研究者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他們關注的趨勢。微博信息量占比為9.33%。在校大學生經常在微博上分享觀點、經歷以及與同學互動。通過分析微博數據,可以更深入了解學生的思想傾向和社交互動。微信朋友圈信息占比為28.08%。微信朋友圈是一個私密的社交圈子,大學生們在朋友圈上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心情感受以及與朋友們的互動。通過分析微信朋友圈數據,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情感狀態以及社交關系。小紅書信息占比為25.92%。小紅書是一個以時尚、美妝、生活方式為主題的社交平臺,大學生經常在上面分享各種購物心得、旅行攻略、美妝技巧等。通過對小紅書數據的分析,可以獲取學生的時尚趨勢、購物偏好以及生活方式的種種細節。QQ朋友圈信息占比為24.50%。QQ朋友圈是一個像微信朋友圈一樣的社交空間,學生在上面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心情以及與朋友的互動。通過分析QQ朋友圈數據,可以進一步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社交圈子以及他們與朋友之間的互動程度。
綜上,通過對12萬條數據進行分析,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在校大學生思想動態。同時,有針對性地關注信息動態,更好地為大學生提供服務和支持。
(二)學期思想動態分析
本研究借助5名專業心理老師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進行了判斷和分類,將在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定義為四個類別:積極進取型(P1)、故步自封型(P2)、自我墮落型(P3)和思想跳躍型(P4)。在這600名在校大學生中,積極進取型(P1)的人數占比為53.83%。這表示多數學生具有積極向上的思維方式,他們熱衷于學習和自我提升,具有強烈的目標和動力,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故步自封型(P2)的人數占比為16.33%。這部分學生傾向于保持現狀,不太愿意嘗試新事物或接受新的挑戰。他們可能對改變持保留態度,并享受穩定和舒適的生活。自我墮落型(P3)的人數占比為5.17%。這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自我放縱和拖延的傾向,缺乏內在的動力和自我驅動力。他們可能會陷入消極的情緒和行為習慣,對學習和發展感到困惑。思想跳躍型(P4)的人數占比為24.67%。這部分學生的思維方式比較活躍,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思想起伏較大。他們可能經常嘗試新的理念和觀點,尋找各種創新思路和解決問題的途徑。
學生思想動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教育環境、家庭背景、個人經歷等等。積極進取型學生可能受到積極的激勵和支持,形成了向上的動力;故步自封型學生可能受到保守教育或穩定的生活環境的影響;自我墮落型學生可能面臨壓力和困惑,缺乏積極的引導和支持;思想跳躍型學生可能受到多元化的影響和不同思維方式的啟發。
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思想動態,學校可采取針對性策略來幫助他們促進自我發展和實現個人目標。對于積極進取型學生,可以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支持他們的學習和發展;對于故步自封型學生,可以試圖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參與度,鼓勵他們接受新挑戰;對于自我墮落型學生,可以提供積極的心理輔導和支持,幫助他們找到內在動力和目標;對于思想跳躍型學生,可以給予積極引導,幫助他們理清思維邏輯和培養穩定的決策能力。通過了解和分析學生思想動態的類型及其占比,學校和教育機構可以制定相應的教育策略,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不同年級思想動態分析
為了細化不同年級學生的思想動態分布,方便高校的管理與人才培養,本研究對C校大一大二在校生進行再次的思想動態分析和探究。通過對大一和大二學生思想動態類型占比的分析,可以發現兩大年級學生的思想動態類型分布存在一定的差異。P1類型的占比達到了63.67%,是占比最高的類型。這表明大一學生在大多數情況下仍處于學習成長期,將投入更多精力來適應新環境和學科知識的突飛猛進期。P2型學生占比為13.66%,P3型學生占比4.33%,反映出在大學新生中也存在經濟、社會、家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P4型學生占比20.67%,表明還有一部分的大一新生在大學的自由氛圍中尋求自我思考,嘗試新的事物和概念。
相比之下,在大二學生中,P1型學生占比相較于大一有所下降,為53.83%,而P2、P3和P4型學生的占比都略有上升。這表明大二學生們在大學逐漸適應了新環境,具有更加明確的目標方向和打算,可能會陷入穩定期,開始更深入地探索和擇業規劃,同時也思想更加開放和多元化。這種分析數據的方式能夠使研究者了解到隨著不同年級階段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動態類型占比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趨勢。而對于大學生思想動態類型占比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年級學生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經歷、觀念和見解不同,以及在大學期間所面臨的挑戰和變化等因素的影響。
基于對不同年級學生的思想動態分析,學??舍槍π缘刂贫ㄏ嚓P策略,以更好地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指導和支持。由于大一學生更多地秉持著探索和嘗試的心態,可在學校加強積極的心理輔導,鼓勵學生主動探索自我,幫助他們盡快適應新環境和學習。對于大二學生,可以更多地開設專業相關的課程和實習機會,支持他們進行更具實質性的工作和學科知識的深入學習,幫助他們樹立明確的目標并制訂未來的職業規劃。同時,學校也可以加強對學生的宣傳和教育,鼓勵學生接受不同的思想觀念和挑戰,并通過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和支持,幫助他們在大學中獲得全面的發展。
(四)可行性建議
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在不同階段面臨著來自學業、人際關系、就業等方面的壓力,為了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壓力,學??梢约訌娦睦斫】到逃峁┬睦碜稍兒椭С址?,幫助學生解決思想上的困惑和問題。
2. 建立積極向上的網絡環境。網絡平臺已成為大學生交流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學??梢约訌妼W絡環境的管理,推動創建積極向上、健康的網絡文化,屏蔽低俗、負面的信息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有益的討論和交流。
3. 強化心靈導航教育。在大學期間,學生思想容易發生變化,面臨各種選擇和挑戰。學校可以加強心靈導航教育,幫助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和價值,引導他們積極思考人生意義、個人使命,并為他們提供相關的課程和資源。
4. 加強專業導向教育。不同專業的學生在大學期間面臨不同的學習和職業發展需求,學校可以加強專業導向教育,幫助學生在學術和職業方向上明確目標,提供專業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5. 提供開放的參與機會。為了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律能力,學校可以提供更多開放的參與機會,如社團、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能夠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鍛煉自己的領導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全面發展自身技能和素質。
四、結語
本研究針對大學生日常行為動態進行了研究,并通過對大數據平臺上的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呈現積極進取型的思想動態,但是還有少數消極的同學需要特別關注和引導。這一結果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有針對性的決策依據,可以幫助他們制定更加有效的管理策略和教育方案,引導學生的積極行為,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和發展。展望未來,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可以通過更加深入地開展數據分析和挖掘,對大學生思想行為規律進行更加精細和準確的刻畫,為高校管理者提供更加科學和有效的決策支持。此外,還可以探索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平臺搭建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幫助學生更好地認知自我、認清世界、錘煉修養,提高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為未來社會的建設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健嶄. 人工智能賦能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生成、風險及對策[J]. 江蘇高教,2023(09):114-120.
[2] 王瀟瀟. 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J]. 江蘇高教,2023(04):92-95.
[3] 張艷分,盧小清,劉禹,等. 基于大數據平臺的大學生校園行為探析[J]. 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01):39-42+46.
[4] 黃永秀,李文晉. 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精準化探析[J]. 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25(03):100-103.
[5] 楊智勇. 全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審視與優化[J]. 思想理論教育,2019(12):97-101.
[6] 王莎,趙蘭亭. 數據肖像:“大數據”對高校學生思想的精準描繪[J]. 大學教育科學,2017(05):102-107.
[7] 劉涵. 大數據環境下大學生行為數據價值分析[J]. 創新科技,2017(07):39-41.
[8] 習近平.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9-05-01(02).
[9] 習近平.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 求是,2020(17):4-16.
(薦稿人:邱建林,南通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敖利)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22SJSZ0868)。
作者簡介:周立(1992—),女,碩士,南通理工學院信息工程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王芳(1989—),女,博士在讀,南通理工學院團委書記,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朱加?。?994—),男,碩士,南通理工學院用友數智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