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地理教學的主要目標轉向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綜合思維”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有效學習、理解和運用地理知識的重要基礎。而“情境問題鏈”的應用,能夠起到激活、指導和發展學生綜合思維的作用。本文深入剖析綜合思維素養的內涵與特點,闡述情境問題鏈在發展學生綜合思維中的實際作用,詳細論述其應用策略,希望能夠幫助廣大同仁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助力學生適應當前的教育改革,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地理課程核心素養的整體發展。
關鍵詞:情境問題鏈;高中地理教學;高中地理綜合思維培養
在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高中地理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其主要特點是強調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而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往往側重知識傳授,在培養學生綜合思維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導致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遇到了障礙。情境問題鏈的引入,為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生動且富有啟發性的情境,設計一系列邏輯嚴密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從而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復雜的地理現象與問題,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1]。
一、綜合思維素養的內涵與特點
高中地理綜合思維素養的內涵主要在于地理要素綜合、時空綜合與地方綜合。
其中,地理要素綜合指的是地理環境為一個有機整體,由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城市、產業、交通等人文要素相互交織而成。在分析地理問題時,學生需綜合考慮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其對應著綜合思維的整體性特點。
時空綜合指的是從時間維度看,地理事物處于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如地球的地質演化歷經漫長歲月,從原始海洋的形成到陸地的逐漸崛起,從簡單生物的出現到復雜生態系統的演變;從空間維度看,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存在顯著差異,同一地理現象在不同區域表現各異,例如:地中海氣候在不同大陸西岸的分布范圍、氣候特征及對當地農業、植被的影響因地形、海陸位置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一內涵反映了綜合思維的動態性特點。
地方綜合強調將地理現象置于特定區域背景下進行分析。每個區域都有其獨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這些特征相互作用,形成了區域的獨特性。比如:自然特征影響下的當地水文狀況、土壤肥力、植被類型,進而影響當地的農業生產與人口分布。其所體現的是綜合思維的區域性特點。
二、情境問題鏈激發學生綜合思維的作用
首先,情境問題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與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方式相比,情境問題鏈能將抽象的地理知識融入具體情境中,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學科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將學習的外在要求轉化為內在動力,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為綜合思維的啟動提供動力源泉。
其次,情境問題鏈能夠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需要綜合運用所學的地理原理、規律和方法,分析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深入理解地理現象的本質和成因。例如:在“河流地貌的發育”中,教師可以創設河流侵蝕與堆積地貌形成過程的情境,展示不同河段的河流形態、河床特征、河岸植被等圖片和視頻資料,然后引出問題鏈:“河流不同河段的侵蝕和堆積作用有何不同?”“這些作用是如何塑造出不同的河流地貌形態的?”“影響河流侵蝕和堆積作用的因素有哪些?”等。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探究,深入理解內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塑造的原理,發展綜合思維能力。
再次,情境問題鏈能夠啟發學生的多元思考,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例如:在“工業區位選擇”中,教師可以展示不同類型工業分布的案例,如鋼鐵工業、電子工業、紡織工業等,然后提出問題鏈:“這些工業的分布有什么特點?”“影響它們布局的自然和人文因素有哪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進步,這些工業的區位選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等。學生需要從自然、人文、時間、空間等多個維度進行思考,思維廣度得以拓展。
最后,科學合理的情境問題鏈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為學生提供了知識遷移的平臺,助力學生將所學的地理知識應用到實際情境中,掌握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提高知識遷移能力和實踐能力。例如:在“城市交通擁堵問題”情境中,學生對如下問題“城市交通擁堵產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從城市規劃、交通設施建設、交通管理等方面提出解決交通擁堵的措施?”“這些措施在不同規模、不同發展水平的城市中應用效果會有哪些差異?” 的思考和解答,與現實生活有著直接聯系,為學生應對現實生活中的交通問題提供了思路[2]。
三、情境問題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綜合思維的應用策略
(一)情境問題鏈的創設與導入策略
在情境問題鏈的創設與導入上,教師應首先結合教學內容,精選情境素材,為問題的提出創造條件。情景素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社會熱點問題、地理科研成果、歷史地理事件等,且要與當前的教學內容相聯系[3]。如:“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可以選取當地的水資源現狀作為情境素材,如城市缺水問題、水污染事件等。這些素材貼近學生生活,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后續問題鏈的設計提供有力支撐。
教師應以多種手段,將情境素材轉化為生動的學習情境。比如:信息化展示、實地考察、角色扮演、實驗模擬等。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熱帶雨林生態系統的圖片、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熱帶雨林中生物的多樣性、復雜的生態結構以及獨特的氣候、水文條件[4]。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如觀察學校附近的山地植被垂直分布情況,讓學生親身體驗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
最后,教師再于情境中巧妙地設計和提出問題。回到剛才提到的城市缺水情境,教師可以在學生意識到其嚴重性后,設計以下問題鏈:“我們所在城市的水資源主要來自哪里?”(引導學生了解水資源的來源)“城市用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分析水資源的用途)“城市缺水會帶來哪些影響?”(探討缺水問題的后果)“造成城市缺水的原因有哪些?”(分析問題的成因)“如何解決城市缺水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通過這些問題的逐步解決,幫助學生自然地學習和吸收水資源合理利用的相關知識的教學,激發學生的綜合思維。
(二)情境問題鏈的啟發與引導策略
在創設和導入情境問題鏈后,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發揮出情境問題鏈的作用。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情境中的地理現象和信息,提取關鍵內容,明確問題核心。例如:在《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教學中,教師展示風蝕地貌的圖片和相關視頻,創設情境并提出問題鏈:“這些風蝕地貌有哪些形態特征?”(引導學生觀察地貌形態)“它們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考慮區域分布)“風蝕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分析成因),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和視頻中的地貌形態、風向、植被等信息,幫助學生明確問題的關鍵,為進一步分析問題做好準備[5]。
在這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小組討論,促進思維的碰撞和交流。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拓寬思維視野。例如:針對上述有關“外力作用與地表形態”的問題鏈,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然后根據選擇情況分為多個小組,展開討論。討論過程中,提醒學生結合教材知識與生活經驗,共同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與合作能力。在必要時,教師還要進行追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比如:當學生在分析“這些風蝕地貌有哪些形態特征?”時,教師可以追問:“我們本地的地貌又有哪些特征?屬于風蝕地貌嗎?”通過追問,促使學生進一步結合現實生活探究地理問題,挖掘課堂內外知識的內在聯系,拓展思維深度。
(三)情境問題鏈的思考與解決策略
情境問題鏈解決的關鍵在于學生的自主思考。所以,在啟發與引導之后,教師還要幫助學生將情境問題與所學的地理知識體系聯系起來,運用相關的地理原理、規律和方法構建解決問題的思路,為學生今后能夠舉一反三地加以思考和應用夯實根基[6]。例如:在《海洋權益與海洋開發》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情境并提出問題鏈:“我國海洋資源有哪些類型?”(回顧知識)“海洋資源開發面臨哪些挑戰?”(分析現狀)“如何依據海洋環境特點合理開發海洋資源?”(運用原理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回顧海洋資源的分類、海洋環境的特點等知識,結合可持續發展原理,從資源保護、合理規劃、科技創新等方面構建解決海洋資源開發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綜合思維。
當然,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問題解決的思路不止一條。教師要鼓勵學生創新思維,提出多種解決方案。比如:在“如何依據海洋環境特點合理開發海洋資源?”的問題中,面臨海洋資源開發難度大、國家之間存在某些矛盾沖突以及可能的安全隱患,學生分別從科學勘探、科技發展、國際合作等角度給出了各小組的討論成果。隨后,教師應組織學生展開小組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些方案的可行性和潛在影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思維。
對于某些與現實生活結合較為緊密,學生生活環境中具備相關素材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實地考察加入教學策略之中[7]。例如:面對“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地調研,觀察學校周邊水土流失的現狀,測量坡度、土壤侵蝕量等數據,然后針對問題鏈:“該區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制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指導學生根據實地調研結果,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植樹造林、修建梯田、合理放牧等治理措施,并嘗試在之后帶領學生參與到植樹造林等實踐中去,讓實踐中的思考成為學生綜合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情境問題鏈的評價與反饋策略
在教學工作中,評價與反饋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高中地理教學對情境問題鏈的應用也是如此。為了有效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情境問題鏈所發揮出的實際作用,教師應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互評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教師評價要注重對學生知識掌握、思維過程和學習方法運用的評價;學生自評要促使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思維表現;互評主要在于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例如:在“區域生態環境建設”教學中,針對學生對某一生態問題解決方案的闡述,教師要評價其科學性、合理性和創新性;學生自評集中于自身在資料收集、問題分析和合作中的表現;同學互評則關注各自觀點的優缺點。通過多元化評價,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情況。
除此之外,將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情境問題鏈解決過程中的表現,如參與度、思維活躍度、合作能力等,穿插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終結性評價側重對學生問題解決結果和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一般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前進行。例如:在《地理信息技術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教學中,過程性評價觀察學生在實驗操作、數據收集與分析過程中的表現;終結性評價則通過考試或作業考查學生對地理信息技術原理、應用領域及案例分析的掌握。兩者結合,全面評估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過程和最終成果。
以上的評價結果,教師都要及時反饋給學生,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指導。對于思維方法不當的學生,教師要指導其改進思維方式;對于存在知識漏洞的學生,則要幫助其查漏補缺。例如:在《世界氣候類型》的學習中,部分學生對氣候類型的判斷存在困難,教師要通過反饋指出問題,指導學生從氣溫、降水等要素入手,運用氣候類型分布規律和成因進行判斷,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的發展。
結束語
情境問題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學生對于思考探究的興趣,為學生指明思維的方向,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并解決當前學習存在的問題,系統地增強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在未來的教學中,高中地理教師應不斷探索創新,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優化情境問題鏈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多思考與實踐的機會,加強評價與反饋,在促進學生綜合思維素養持續提升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出更多適應時代發展的地理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玉鵬,李日永.依托熱點情境問題鏈驅動培育高中生地理核心素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節《水循環》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4(7):63-65.
[2]楊光全.深度學習視域下高中地理問題鏈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以“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3(25):85-87,91.
[3]蔡鋒,陳詩吉.基于大觀念統整課程內容的高中地理教學單元構建:以“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為例[J].地理教學,2024(17):56-60.
[4]劉媛.“情境串—問題鏈”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冊“氣象災害”第一課時為例[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2(11):137-138.
[5]盧偉榮.高中地理問題化學習的教學設計與實踐:以“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及其對聚落分布的影響”一節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2(5):101-104.
[6]盧淑芳.淺析思政教育在高中地理課程教學中的滲透:以人教版選擇性必修三“中國的耕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為例[J].科教文匯,2024(19):104-106.
[7]劉洪梅.基于新課標、新教材的“主題式教學”設計:以新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土壤的形成》一節為例[J].黑龍江教育(教育與教學),2024(S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