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當前校企合作中實習類課程組織方式存在的不足進行分析,針對計算機專業學生實習過程中的校企合作提出新的合作模式,從學生培養和企業的角度分別探討如何實現合作共贏,實習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從而快速勝任相關的工作崗位,企業也可以通過與高校的多種合作模式獲利。對實習過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法展開討論,在研究與實踐過程中總結出具有一定普適性的方法,有助于各高校在安排實習課程時選擇更適合的模式,達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校企合作;實習;計算機專業;教學目標
中圖分類號:TP312""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on"the"Teaching"Model"of"Internship"Courses"for
Computer"Majors"i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
Sun"Yue"Li"Ke
Smart"City"College,Beijing"Union"University"Beijing"100101
Abstract:Analyze"the"shortcomings"of"the"current"organization"of"internship"courses"in"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propose"a"new"cooperation"models"for"computer"major"students"during"their"internship"process,and"explore"how"to"achieve"winwin"cooperation"from"the"perspectives"of"student"training"and"enterprises.Internship"can"help"students"improve"their"engineering"practice"ability"and"employment"competitiveness,and"quickly"adapt"to"relevant"job"positions.Enterprises"can"also"profit"from"various"cooperation"models"with"universities.Discussing"the"specific"implementation"methods"during"the"internship"process"and"summarizing"methods"with"certain"universality"in"research"and"practice"can"help"universities"choose"more"suitable"modes"when"arranging"internship"courses"and"achieve"teaching"objectives.
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ternship;Computer"Major;Teaching"Objectives
校企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模式,它注重提高培養質量,強調學生在校學習與企業實踐相結合,力爭建立學校與企業資源、信息共享的“雙贏”模式。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因此各高校不斷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探索合作的方向和模式。
實習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是最適用于開展校企合作的課程。近年來各高校的很多專業在實施實習類課程時都采取與企業合作的方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培養實用型人才,計算機專業的實習課程相對其他專業有很大的不同,在實施校企合作時可采用更有效的合作模式。如何加強實習教學改革與研究,確保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是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開展實習課程教學需要不斷探索的關鍵問題,本文根據北京聯合大學計算機專業類學生的實習經驗對校企合作模式展開探討。
1"計算機專業的實習課程
1.1"課程設置
目前,各高校計算機專業的實習課程主要包括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三類[1]。以我校計算機類專業為例,開設的實習類課程主要包括針對大一新生的認識實習、大三下學期的專業實習和大四上學期的畢業實習,實習周數分別為1周、4周和8周。其中認識實習以企業參觀和調研為主,以下內容主要討論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的校企合作模式。
1.2"教學目標
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是深化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學生了解社會、掌握當前市場主流技術的重要途徑,通過實習有利于學生加深對計算機行業的職業技能和崗位職責的理解,增強自身的素質和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工程職業素質,培養獨立處理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在計算機行業相關領域從事分析、設計、開發、運維與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盡快適應相關工作崗位,提高就業競爭力[1]。其中專業實習課程更強調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水平,畢業實習更重視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了解崗位職責和需求。在學生專業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實施實習課程時,可以側重于提高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尤其是軟件開發水平。
1.3"實習組織形式
2019年印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和規范普通本科高校實習管理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實習是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高校要根據專業特點和實習內容,確定實習的組織形式。各類實習原則上由學校統一組織,開展集中實習,根據專業特點,也可以允許學生自行選擇單位分散實習。計算機類專業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也可以采用集中和分散實習兩種組織形式。
2"計算機專業實習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在高校和企業單位共同努力下,校企合作不斷深入,大學生實習工作穩定開展、質量穩步提高。但是,實習經費投入不足、無法聯系到規范的企業單位、學生對實習安排不滿意等情況仍然存在,影響實習效果。近幾年,計算機類專業學生的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采用不同的組織形式,分別存在以下問題。
2.1"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
這種實習方式,由于實習時間較短,多數學生難以聯系到合適的實習單位,學校對分散實習學生的組織管理難度較大。
2.2"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單位
多數企業設置的實習崗位數量有限,給學校統一安排和協調帶來一定難度。從學生角度來看,對分配的實習崗位和實習內容不滿意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從企業角度來看,企業對計算機專業人才的需求度較高,對計算機人才需要的類型大致分為硬件維護、網絡建設維護、軟件開發和測試等,這些崗位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經驗,剛進企業的學生,各方面能力水平有限,只能從基層做起,在企業無法獨立完成有價值的工作,甚至還需要派專人進行指導培訓,因此愿意和校方合作的企業很少。
2.3"以企業培訓的方式實施實習
由于計算機類課程的特點,沒有嚴格的場地和設備要求,可以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完成,方便學校進行統一安排。在學校實習經費不足的情況下,也難以找到合適的實習單位,無法達成長期合作。如何在滿足學生需求的前提下,保證校企雙方的利益,形成穩定的合作方式,是這種組織方式需要解決的問題。
3"校企合作中實習類課程教學模式
多數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教學體系、內容與就業市場需求脫軌,學生在校內所學的內容不能直接應用到工作當中,實習生需要企業對其進行較長時間的二次培訓才能勝任相關的工作崗位[2]。結合前述存在的問題,我校在實施時多數學生還是采用集中培訓的方式,將企業后期要進行的二次培訓內容,提前到校內實習培訓期完成,幫助學生短時間內勝任相關崗位。實施過程中,充分考慮前面存在的各種問題,保證學生和企業雙方共贏,從而實現長久合作,以下分別從學生培養角度和企業角度給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3.1"學生培養角度
3.1.1"實習內容
實習培訓內容根據合作的實習企業不同,可以選擇注重項目實戰、競賽培訓和認證培訓三類。由于項目實戰最有助于提升學生實踐水平和就業競爭力,所以建議以項目實戰為主要內容,合作企業選擇企業已經為客戶開發完成的項目,在培訓過程中,帶領學生從無到有再次完成開發,幫助學生在項目實戰的過程中切實提高編程水平,注重項目開發各階段的規范性,有助于學生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夠快速適應企業的開發流程,并且在開發過程中注重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文檔撰寫水平。考慮學生未來就業崗位不同,可以多設置幾個不同方向的項目供學生選擇。
另外,實習內容也可以與教育部和學校認可的大賽內容緊密聯系,并提供技術支持,選擇培訓內容時可以緊扣大賽內容,選擇的大賽方向也應該有助于學生在該領域就業,由于大四學生參賽的相對較少,這類實習內容更適合專業實習課程,安排在大三進行。這種實習內容的安排既保證學生能積極參與各類比賽,又能夠取得較好的大賽成績,從而推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并且增加了就業方向的選擇,對學生評獎評優和就業升學都有幫助。實習內容還可以是認證培訓,后期參加實習單位組織的認證考試,獲取的證書能夠幫助學生在相關領域求職就業,由于有考證壓力,學生在培訓過程中能夠全身心投入,提高培訓效果。
3.1.2"就業指導和推薦
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較高,但近年來,畢業生逐年增多,各崗位競爭激烈,就業形勢越發嚴峻,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感到困難重重,希望能得到指導和推薦。企業為了自身的發展,希望錄用的是有經驗的人員,而高校在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方面培養力度偏弱,不具備競爭優勢,使得學生進入企業后,很難完成企業的崗位職責,企業需要對學生進行再培訓[3]。校企合作能夠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科學培訓,以達到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人才的目的,培訓完成后,學生可以借助企業的推薦和幫助實現就業。多數企業和很多公司有長期合作關系,了解企業招聘時的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標,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就業,從而有助于推進學校的就業工作,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3.1.3"考核方式
實習類課程可以采用靈活的考核方式。為保證學生認真對待校外實習,方便校外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要求學校帶隊教師提前與企業溝通各部分成績占比,將成績評定全權交由企業教師負責。考核方式由公司根據培訓內容和培訓目標的不同自由制定,給學生更多選擇機會和鍛煉方式。考核指標可按照企業的實際工作要求,按項目完成情況評定,使得學生重視各階段考核,在走向工作崗位前得到鍛煉。如果培訓內容是大賽內容或認證內容,可以把證書獲取情況和參賽情況列為考核指標,提高學生參賽和考證的積極性。
3.2"企業角度
企業的盈利性本質決定了其在校企合作中表現出更多的功利性。企業一般會從自身經濟利益出發,能否在校企合作中獲利,是其權衡參與校企合作與否的關鍵因素,這也是企業作為經濟組織盈利本質的體現[4]。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機構,其關注點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況。校企利益的不一致會影響校企合作的長遠性和穩定性,校企合作只有在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才能達成長期穩定的戰略發展關系。為保證企業能從合作中獲取足夠收益,從降低成本和后期增加多種合作機會的角度出發,我校在實施過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合作模式。
3.2.1"實習場所
教育部和學校對實習類課程的安排都要求學生走入企業中,真正地開展實習工作。計算機類專業的培訓,基本上只要有機房就可以滿足上課條件,無需刻板地要求學生必須走入企業,在學校場地和設備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企業人員請進學校,從而降低企業成本,也方便校內帶隊教師全程參與管理。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通常安排在暑假和學期之初,這個時間段里,學校的機房利用率較低,可以有空閑機房分配。所以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實習可以以滿足教學目標為前提,降低企業的場所成本,安排在校內機房進行,緩解學校由于實習經費不足導致無法聯系到合適企業的窘境。
3.2.2"認證考試或競賽
通過校企合作,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完培訓后,繼續參加企業組織的相關認證考試和競賽。近三年,我校和多家公司合作開展實習課程,目前已經申請成為華為ICT學院,每年都會組織一定數量的學生參加華為的認證考試和競賽,逐步形成了穩定的合作模式。
3.2.3"其他培訓課程
實習結束后,學生或教師還會自主選擇企業其他的培訓課程。實習過程中,企業可以宣傳本公司的其他培訓課程,如果學生對企業開展的長周期培訓課程感興趣,可以在實習期間對企業加深了解,避免自己在眾多的培訓機構中不知如何選擇。企業在實習培訓期間宣傳,從實習學生中接收新學員,可降低宣傳成本,有助于企業獲利。
3.2.4"實驗室建設
高校在發展過程中,每年都要投入資金進行實驗室建設,企業可以利用自身優勢,與高校合作建設實驗室,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提供當前市場上最先進的軟件和硬件解決方案,使校內實驗室或實踐基地的軟硬件處于領先水平。
3.2.5"項目合作
企業將研究或開發項目承包給高校,也是校企合作中一種常見的雙贏模式。企業承接的項目較多,開發人員不足時,可以從降低人力成本的角度,將項目轉包給高校,高校教師可以作為橫向課題立項,組織教師和學生完成項目。
結語
高校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開展實習類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縮短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崗位要求之間的差距,促進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實現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學習,不斷增強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為畢業后的就業奠定堅實的技能基礎,為學生今后的職業選擇提供更多機會。計算機專業獨有的特點,使得高校在校企合作中開展實習課程具有更靈活的模式,根據學生所屬具體高校不同以及合作企業不同,會有更多的合作模式值得借鑒和探討,通過不斷改進合作模式,有助于高校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周維,許海霞,王小宇.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軟件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22(03):175180.
[2]李偉光,肖萍萍,顏萌.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2.5+0.5+1”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計算機教育,2023(05):710.
[3]凌燕,趙階晨.計算機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21(03):107110.
[4]王剛.應用型本科院校產教融合發展的挑戰及應對策略[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20,34(1):116120.
基金項目:北京聯合大學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002080022)
作者簡介:孫悅(1972—"),女,漢族,山東濰坊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數據結構算法和操作系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