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傳統育人理念的影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方式較為單一,難以發揮激勵、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評價機制亟需完善。為了突破這一困境,全面推進學科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師應轉變傳統教學理念,積極構建過程性評價機制;明確單元學習目標,結合目標設計過程性評價任務;始終堅持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用評價指導任務型教學;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高質量的過程性評價;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評價促進合作學習。
關鍵詞:過程性評價;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2]GHB115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小霞(1976—),女,甘肅省慶陽市正寧縣西關小學。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進程的不斷加快,評價在促進學生學業發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小學語文教師結合學生課內外的學習表現積極開展過程性評價活動,評估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進步情況及小組合作學習成效等,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并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可以調整教學節奏,優化教學模式,營造更加活躍的課堂氛圍,同時推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
一、過程性評價的基本內容
過程性評價是一種基于學生的學習過程,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方法、知識運用能力、思維情感發展水平、課堂參與度、價值取向等過程性學習情況與學習質量的評價模式。與終結性評價側重于評估學生的學習結果相反,過程性評價更強調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整體表現進行全面評價,重視評估學生階段性目標及核心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過程性評價尤為關鍵,教師應科學設計清晰、可行的過程性評價指標,靈活運用多種過程性評價方法,優化評價方案,以逐步構建起完善、系統的課堂評價機制。
二、當前小學語文課堂評價存在的問題
課堂評價是學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課堂評價,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優化后續的教學計劃。而學生根據評價結果可以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調整學習策略,全面發展能力。然而,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評價仍存在諸多問題。首先,教師的評價理念相對滯后,過分側重于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其次,教師設計過程性評價任務時,未能緊密圍繞單元教學目標進行,導致評價工作偏離了單元學習目標,難以實現預期的育人效果。最后,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未能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導向、科學地設計多元評價任務并開展相應的任務型教學活動,導致評價難以發揮激勵和督促學生學習的作用。
三、基于過程性評價的小學語文課堂評價機制的構建與優化對策
(一)轉變傳統評價觀念,構建過程性評價機制
過程性評價是新課改的產物,能夠優化小學語文教學模式。新課改強調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及全面發展,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基于此,首先,在進行評價時,教師應轉變傳統的評價觀念,不再過多地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是用現代化教學評價理念指導評價工作,實現以評促教和以評促學[1]。教師應明確評價標準,并始終面向全體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表揚、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始終堅持激勵性評價原則,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其次,教師應活躍課堂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著力打造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給予學生表達自我的機會,在師生平等交流的過程中打破傳統評價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及發展。再次,教師應加強頂層設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教學評價原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在有限的時間內解決所有學生的問題,因此,教師應積極與學生交流互動,分析學生的內心訴求,了解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以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針對性。最后,教師應高度關注評價的語言藝術,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過程性評價活動,自覺接受教師的點評并自主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
例如,在教學了《“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之后,教師可以開展趣味評價活動,用“精彩極了”來表揚、肯定學生表現良好的地方,用“糟糕透了”來指出學生存在的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用“糟糕透了”評價學生時,應確保語言是幽默風趣的,避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結合課文內容評價學生,不僅能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還有利于推動學生自主改正不良的學習習慣,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及主動探索新知。
(二)明確單元學習目標,設計過程性評價任務
新課改要求小學語文教師結合教材編排特點組織開展單元教學活動,圍繞單元主題串聯多元知識,以全面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基于此,在進行過程性教學評價時,教師應結合單元教學要求設計過程性評價任務,始終堅持目標導向,確保評價為單元教學服務。教師應先深度分析基本學情,剖析單元主題,結合新課標以及學段教學要求制訂單元學習目標,分步驟、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單元教學活動[2]。教師應站在多個目標維度科學設計教學活動。以“神話故事”主題單元教學為例,針對“寫好字”的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利用工具書認識生字、生詞,并規范書寫;針對“讀好書”的目標,教師應指導學生自主提煉文本的核心信息,分析文章主旨,并深入體會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針對“善表達”的目標,教師應引導學生反復品讀文章,充分發揮想象力自主編寫故事;針對“樂探究”的目標,教師應組織開展以“走進神話”等為主題的交流活動,通過播放視頻、音頻以及展示圖片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探究神話故事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交流。隨后,教師應結合多維單元學習目標設計過程性評價任務。例如,在“樂探究”的目標維度中,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四個學習任務,并根據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的表現以及任務成果對學生展開評價。任務分別為:為自己喜歡的神話制作名片、閱讀自己感興趣的神話故事并復述其主要情節、在小組內部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與他人分享閱讀成果。通過設計這些多元化的學習任務,教師不僅能夠推動學生實現深度學習,還能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堅持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用評價指導任務型教學
在實施過程性評價時,教師應始終堅持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利用評價來引領任務型教學,全力構建高效課堂。過程性評價方式具備高度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其核心目的在于發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比較基礎,知識學習和方法掌握是關鍵。教師應以基本方法和基礎知識的學習為主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評價,驅動學生認真完成學習任務,使學生保持較強的學習動機和提高問題解決能力。基于此,教師應利用過程性評價方式整體推進課堂教學活動,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學習效果、能力發展水平等,綜合評價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主客觀因素,以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此外,教師應通過過程性評價將教學任務、語文知識和語文學習方法緊密結合,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3]。
以《故宮博物院》的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文章中的四則材料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自主繪制參觀故宮的路線圖,設計故宮一日游方案,并選擇某一景點向同學介紹其歷史背景。學生完成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安排他們上臺展示并闡述自己繪制的路線圖以及設計的一日游方案。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需對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路線設計的合理性與科學性等進行細致點評,既要表揚學生表現優異之處,也要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自我反思與改進,進而提升其邏輯思維、語言表達及問題解決能力。
(四)整合利用信息技術,實現高質量的過程性評價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成為語文教學的“法寶”,其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在進行過程性評價時,教師可以巧妙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時空限制,豐富評價方式,提升過程性評價的質量,從而推進語文教學方式改革及創新。
首先,教師可以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在線上布置作業并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實現跟蹤評價,并通過教師端與學生端的對接,確保評價與交流的高效順暢[4]。借助智慧作業平臺,教師可以迅速分析學生的作業質量,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跟蹤評價,在精準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實現精準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服務與指導。其次,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實現延時評價和持續性評價。通過構建學生成長電子檔案袋,讓學生實時記錄和更新、完善自己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分析學生在某一階段的學習狀態、學習進步與核心素養發展狀況等,持續追蹤學生的學習進展,發揮評價的督促與激勵作用。最后,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開展增值評價。借助相關信息技術的數據分析功能,教師可以綜合衡量學生的學習進步幅度以及學習成效增值情況,從而科學、公正、客觀、有效地評估學生的學習發展水平,提升評價質量。
(五)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以評價促進合作學習
學生既是過程性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活動的主體。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并基于評價結果推動學生參與到合作學習中,以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
“學會評價”是“學會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成效和學習自主性。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到評價活動中,鼓勵他們進行自我評價,從而使他們了解自身學習能力的發展水平,促使其自主調整學習策略,實現全面發展。在課堂評價實踐中,教師應靈活調整評價的主客體角色,為學生提供評價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解讀評價標準,綜合比較個人學習前后的變化及表現,學會正視自己與他人的差距,理性分析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并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增強學生的評價意識,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5]。
基于學生的自我評價結果,教師應引導學生有效融合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鼓勵他們學習他人的長處,同時針對自身不足進行改進。此外,教師還應將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組間互評及教師評價緊密結合,并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設計層層遞進的評價指標,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與參與感。以《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圍繞“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的習慣”這一教學目標,布置合作學習任務,要求學生仔細標注文章段落,概括文章主旨,并在班級內進行成果匯報。在此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基于自己及同伴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與小組互評,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總結能力,并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與互助意識。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采用以過程性評價為主導的評價方式,符合新課改提出的教學要求,有助于轉變傳統的結果性評價模式,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激勵、督促功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潛能,進而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果。語文教師運用現代化的評價觀念來指導教學評價工作,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及過程性評價的方向,始終堅持核心素養培養目標,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推動評價改革與創新,并高度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可以豐富教學評價的主體和完善評價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過程性評價的促學作用,最終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孫麗娟.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性評價機制的建構與思考[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15(6):37-38.
劉錦華,吳欣歆.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過程性評價[J].語文建設,2023(12):13-16.
喻瑋.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性評價的思考和應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3(19):41-43.
韓紅雪,王冰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過程性評價的優化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4(14):76-78.
顧惠娥.統編教材背景下的小學課外閱讀活動課程過程性評價初探[J].語文課內外,2021(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