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學科教學可以讓學生學習的視野從語文投向其他更多的領域,學生可以在更為寬闊的領域內構建語文學科知識,并且又可以將其運用于更多的領域。教師可以堅持語文學科特質,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尋找與其他學科或領域相關的內容。還可以基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思維運用的實際,擇機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學科或領域,促進學生在跨學科的體驗中對學習內容形成更有深度的認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跨學科教學實踐
跨學科教學是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以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方式。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研究[1]。從核心素養培育的角度來看,跨學科教學可以營造語言運用的良好環境,可以更好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并讓學生有更多審美創造的機會,由此形成文化自信。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有效實現跨學科教學呢?筆者從三個方面淺談一些觀點。
跨學科教學需要基于語文學科的基本特質,然后將語文教學的視野拓寬到更多學科以及領域當中去。作為一門基礎性和工具性并存的學科,語文在人們的生活與生產中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因此跨學科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只不過由于分科制教育的出現,語文才以相對獨立的學科形式出現在課堂之上。核心素養培育的背景下,強調語文教學向跨學科的回歸,實際上追求的是讓學生能夠在更為廣泛的范圍內獲得對語文學科的理解。因此當下的小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追求的就是跨學科教學得以實現的基本路徑。
研究表明,遵循價值邏輯、學科邏輯設計語文跨學科學習,可以從建構合宜主題、創設學習情境、設計表現性任務與評價、設置任務學習活動及支架四個維度進行,從而推進語文跨學科學習,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發展學生跨學科素養[2]。這一宏觀概括,指明了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路徑,即:以堅持語文學科特質為前提,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尋找其中與其他學科或領域相關的內容;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基于學生的認知發展和思維運用的實際,擇機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其他學科或領域,從而促進學生在跨學科的體驗中對學習內容形成更有深度的認識,進而奠定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基礎。
這一路徑,銜接著跨學科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對一線教師的跨學科教學實踐的努力具有一定的幫助,下面筆者將從具體實踐的角度進一步進行闡述。
基于上面總結出來的實踐思路,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筆者以為真正有效的跨學科教學實踐,應當是教師在把握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上,將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提取到學生面前,然后讓學生進行加工的過程。在這一過程支撐之下,學生的思維立足于語文而向更多學科或領域擴展,最終又能夠回到語文學科本身。在這樣的跨學科教學過程中,能夠誕生更多服務于語文教學目標落地的機會。
例如,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竹節人》一課時,筆者發現學生對課文中所介紹的竹節人非常感興趣,特別想知道其制作的方法。于是就在課堂上給學生介紹了竹節人的制作過程,其中涉及竹節人制作之前尺寸的確定、繩子與竹節的長度關系等,這與數學上測量有密切的關系;涉及制作竹節人時選擇的竹節的柔韌程度,尤其是在竹節與竹節銜接的地方應當如何保證光滑且又有支撐性等,這與科學的知識密切相關;當然也涉及制作出來的竹節是否勻稱、美觀等,這與美術學科也有一定的關系。
為了讓跨學科教學過程更加精彩,筆者還特地制作了課件,在課件當中讓數學、美術、科學學科的教師對竹節人的制作發表了自己的觀點。由于這些觀點具有顯著的學科特征,因此學生聽講非常認真。由此,他們知道了制作竹節人的時候,要讓表示“人”的不同部位的竹節與人體比例相一致,這樣看起來才協調,因此測量的數據就要相對精確;在竹節相銜接的地方,應當用小刀刻平,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摩擦力大的砂紙或砂石打磨光滑,這需要較強的動手能力作為支撐;還可以在不同部位用畫筆進行修飾,這樣能夠讓竹節人動起來更加傳神……
這些介紹,能夠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通過數學、科學、美術視角的深度加工,對竹節人有了真實且深刻的認識。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閱讀課文,從而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新的認識。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還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先梳理操作步驟,再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來”。這在無形當中就強化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通過上面的理論分析與案例實踐可以發現,在當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跨學科教學實踐,機遇與挑戰并存。前者來自諸多與學生體驗和教材相關的資源,后者來自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跨學科教學實踐應當努力成為小學語文課堂上的“實景”,這樣才能通過真實的教學樣態,來深化課程改革,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面對核心素養培育的目標,筆者以為跨學科教學實踐的實景應當是這樣的: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因為有了寬闊的思維空間,所以能夠在文本解讀的時候將思維延伸到多個領域,教師此時根據學生的思維,去判斷應當采用哪些學科的知識來輔助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理解。因此,出現在學生面前的語文課堂實景就是這樣的: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放飛思考,可以在多個學科知識的加持之下閱讀課文并形成自己的理解,能夠在這樣的語文課堂上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從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來看,小學語文跨學科教學實踐,可以讓學生更加充分地運用語言并發展思維,可以有更多的表達和創新性表現機會,文化審美也可以蘊含其中,從而營造出語文知識積累與核心素養發展更加和諧的教學場景。
參考文獻:
[1]趙唯,呂國光.指向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路徑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4(01):69-76.
[2]林其雨.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的邏輯與設計[J].教學與管理,2023(11):29-32.
作者簡介: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中心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