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類型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肩負著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的責任和使命,決定了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需要從教育單一維度向教育、經濟和社會三重維度轉變。在新邏輯起點上重新厘定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評價指標,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應用扎根理論、專家調查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構建基于CIPP模型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旨在為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提升關鍵辦學能力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類型教育;產教融合;評價指標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要“加快構建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1]。類型教育背景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蘊含教育、經濟和社會三重邏輯,肩負著培育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滿足社會多元化需求的責任和使命。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加大職業培訓、服務區域和行業的評價權重”[2]。重新厘定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評價指標,構建科學有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基于產教融合內涵邏輯的評價維度和評價主體分析
2022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以法律形式明確“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在類型教育的新定位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的內涵具有教育性、經濟性和社會性三重邏輯[3],這決定了產教融合評價需要從教育單一維度向教育、經濟和社會三重維度轉變。從教育維度看,評價指標需要體現校企合作開展專業建設、進行課程改革、合作培育產業人才等,評價主體應包括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院校自身及其同行;從經濟維度看,評價指標需要體現高職院校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促進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評價主體除行業協會、企業、院校自身及其同行以外,還應包括區域政府部門;從社會維度看,評價指標需要體現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聚焦職業能力培養,滿足人民多元化教育需求,評價主體應包括區域政府部門、教育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院校自身及其同行。
二、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一)應用扎根理論進行指標初選
扎根理論是傳統的質性研究方法之一,通過對原始資料層層總結、歸納,逐步提取關鍵信息,進而構建理論模型。本研究通過對高職院校產教融合相關公開文獻和國內外典型開發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內部資料的整理和歸類,共得到132篇與研究課題高度契合的核心文獻。應用Nvivo"11軟件對所得資料進行開放式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式編碼。在開放式編碼中采用自動編碼與人工編碼相結合的方式,對原始資料進行提取和歸納,形成4210個編碼參考點、218個概念、32個基本范疇,再通過聚類分析整合成7個主范疇,應用扎根理論形成指標初選框架。
(二)基于CIPP模型的評價指標框架確定
1.CIPP評價模型及其適切性
CIPP評價模型包括背景(Context)、投入(Input)、過程(Process)和結果(Product)4個階段的評價,最早由美國教育學專家斯塔弗爾比姆提出。與目標評價模式不同,該評價模型是一種以決策和過程導向為基礎的教育評價模式,其目的在于診斷和改善,而不是驗證[4]。CIPP模型應用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更強調全過程和循環性,具有較強的適切性?;贑IPP模型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通過不斷反饋并在此基礎上持續改進,為科學決策提供動態準確信息。
2.應用CIPP模型對指標框架進行重構確定
應用CIPP模型,將通過扎根理論獲得的初選指標按照背景、輸入、過程和結果4個維度進行重構。為保證研究的客觀性與科學性,選取具有產教融合經驗的高職院校教師、管理人員、參與產教融合工作的企業專家和行業機構代表各4人,采用德爾菲咨詢法進行合理性咨詢,按照背景、輸入、過程和結果4個階段對指標進一步篩選,最終形成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三)評價指標權重確定
1.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最高層是目標層,即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中間層是準則層,包括背景評價、輸入評價、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等4個一級指標;最底層是方案層,包括16個二級指標(詳見下圖)。
2.建立判斷矩陣
依據T.L.Satty教授提出的19標度法,咨詢16位專家意見,對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評分并構造出判斷矩陣。
3.求解判斷矩陣
先需要計算判斷矩陣的特征向量,再進行歸一化處理,得到各級指標的權重值。當檢驗系數CR<0.1時,說明該判斷矩陣具有較好的一致性。通過計算,可得本研究判斷矩陣CR=0.013<0.1,說明數據有效,判斷矩陣可用,能夠進行權重分配。然后將專家排序向量加權幾何平均,再進行數據分析最終獲得權重。
4.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驗證合理性
基于CIPP評價框架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估體系可細分為4個因素集,評判因素集可表示為:
μ={μ1,μ2,…,μn}(1)
其中,評價集代表了評價主體對被評價指標可能賦予的不同評價等級的匯總。在評價問卷調查表中的評價等級及對應的數值集為:V={V1,V2,V3,V4,V5}={非常合理,合理,一般,不合理,非常不合理}={90,80,70,60,50}。
通過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級指標權重系數,綜合形成權重集。其中,位于準則層的權重向量可以表示為:
W=(W1,W2,…,Wn)(2)
方案層的權重向量可以表示為:
Wi=(W1,W2,…,Wn)(3)
5.建立模糊評價矩陣,確定模糊權向量
采用專家打分法構建模糊關系矩陣R,然后吸納4位來自行業企業、合作院校以及政府主管部門代表參與,對評價指標的合理性進行等級評價,確定各個因素的隸屬度子集。隨后又對評語頻次進行歸一化處理,最終得出評價結果[5]。
rij=第i個指標中選擇第j等級的人數參與評價的專家人數(4)
其中,i,j=1,2,…,n
接下來,采用加權平均合成模糊算子,將組合權向量W與模糊評價矩陣R進行矩陣乘法運算,得出各評價對象的綜合評價隸屬向量,即Z=W×R。加權平均合成模糊算子的模型為M(),其計算公式為:
bj=∑ni=1ai·rij(5)
依據上述公式計算專家評價的隸屬度結果向量,并對向量進行歸一化處理。在表3中,評價指標模型準則層各個指標的最大權重及其隸屬度分別為:背景評價C(0.39)、過程評價P1(0.38)、輸入評價I(0.38)和結果評價P2(0.40),均屬于“合理”。目標層指標的最大權重(0.374)隸屬度屬于“合理”。
最后,將專家評價隸屬度的結果向量Z與賦值后的評價集U相乘,得到評價綜合得分,F=Z×V=(0.35,0.38,03,0.019,0)×(90,80,70,60,50)-1=81.18,屬于“良好”等級。指標最大權重為0.40,隸屬度屬于“合理”,二者相結合可以判斷本研究構建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為“良好且合理”[5]。
三、研究結論
(一)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的三重邏輯
本研究基于類型教育的新邏輯起點,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三重內涵邏輯出發,厘定了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內容的教育、經濟和社會三重屬性。具有教育屬性的評價指標重點關注高職院校通過產教融合提升辦學質量、共育行業企業所需人才的情況,如專業建設成果、人才培養成果等評價指標。具有經濟屬性的評價指標重點關注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產業經濟發展的情況,如專業設置的匹配度、服務企業技術創新貢獻度等評價指標。具有社會屬性的評價指標重點關注提供線上線下職業教育培訓資源,滿足人民多元化教育需求,如社會化服務評價指標。
(二)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研究運用扎根理論方法,收集相關文獻資料,應用Nvivo"11軟件進行提煉和歸納,形成4210個編碼參考點、218個概念、32個基本范疇,再通過聚類分析整合成7個主范疇。隨后,根據CIPP模型重組為背景(Context)、輸入(Input)、過程(Progress)和結果(Product)4個維度[4],最終確定了4個一級指標、16個二級指標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同時明確了不同評價指標的內涵屬性和評價主體。
(三)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評價指標比重分析
在準則層指標中,人才培養成果、符合產業需求、校企共建專業、校企共建課程、共建“雙師型”隊伍等指標所占比重次之,說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要以培養行業發展所需人才為導向,聚焦行業變革及發展趨勢,校企共同對專業設置進行動態調整,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社會化服務相關指標的比重有較大提升,說明高職院校產教融合內容不斷拓展,承擔著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開發職業技能培訓課程,打造終身學習型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參考文獻:
[1]匡瑛.推進職普融通是實現教育強國的重要之舉[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28):1.
[2]盧廣巨,余莎,胡志敏.利益分析視角下產業學院的發展邏輯與治理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07):4953.
[3]楊添天,戚瑞雙,董麗麗.類型教育視域下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三重邏輯、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J].科技風,2024(25):6264.
[4]張杰,潘承恩,李海濤.基于CIPP模型的職業院校產教融合質量評價指標構建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3(15):5460.
[5]王勇,薛芳,盧長娥.基于CIPP模型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質量評價體系構建[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2,38(11):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