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優質學校建設旨在糾正傳統優質學校建設中的偏失,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新優質學校理念表現為回歸教育本原、尊重師生個性、追求持續發展與貫徹教育公平四個方面。從實踐上看,新建學校具備創建成新優質學校的獨特優勢。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內部保障在于自我生長的發展模式與科學的內部評價體系,其外部保障在于區域綜合規劃、創新協作機制與質量監督等。新優質學校建設的發展路徑包括理念共識、文化優校和策略強校,長期基礎則在于構建尊重、信任、共享的教育共同體。
【關鍵詞】新優質學校;優質均衡;教育公平;教育變革
【中圖分類號】G5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27-05
【作者簡介】1.鐘天騏,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灣學校(江蘇蘇州,215000)教科室主任助理,二級教師;2.楊帆,蘇州大學(江蘇蘇州,215000)新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副教授。
為推動義務教育向更高質量、更廣覆蓋的均衡化轉變,緩解擇校熱和教育焦慮,上海市自2011年起率先開展了新優質學校建設行動。2015年,上海市教委發布了《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進一步明確了新優質教育是指“在育人觀念上,回歸教育本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差異發展;在課程建設上,根據學生發展需求建立豐富、可選擇的課程體系;在課堂教學上,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特別關注學有困難學生的成長支持;在質量評價上,突破單一的分數指標,實施以學業質量綠色指標為基礎的教育質量綜合評價”[1]。“雙減”政策背景下,國家對學校辦學能力、育人水平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指出要“積極開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創建工作,促進新優質學校成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2]。可見,新優質學校建設是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關鍵途徑,厘清新優質學校的理念構成,探索其關鍵保障與發展路徑,能為中小學校提供有益借鑒。
一、新優質學校的理念構成
新優質學校理念是對優質學校核心信念與價值追求的總結,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回歸教育本原,高質量培育人才
新優質學校是以“回歸教育本原”為核心理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學校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讓學生獲得全面而個性的發展的學校。[3]回歸教育本原意味著聚焦教育根本目標,幫助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使其成為具備自主思考力、創造力和適應力的獨立個體。因此,符合育人本質的高質量人才培養是新優質學校的重要特征。相較于對“成功”的單一追求,新優質學校致力于培育學生具備清晰的生活愿景與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建立在多變環境中應用所學技能的高度適應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克服個人局限、不斷超越自我的能力。
2.尊重師生個性,形成教育合力
尊重學生的個性是新優質學校理念的核心之一,意味著關注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新優質學校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興趣、才能和學習方式,將提升學生學習質量和獲得感作為核心目標。新優質學校鼓勵學生參與感興趣的領域,以滿足不同需求,并根據學生的學習風格和能力差異,采用多樣化教學策略,幫助學生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尊重個性也包括尊重教師的個性,新優質學校的根基深植于“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之中,全方位地珍視并發揮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育管理者與教師各自的個性特質,視此為凝聚教育力量、激發教育創新潛能的基石,形成合力以支持教育的優質化。
3.追求持續發展,主動自我變革
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不斷變化,學校需積極適應,主動尋求改進與創新。新優質學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追求變革,實現持續發展,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新優質學校追求持續不斷的進步。優質教育的標準是隨著時間和社會發展而不斷演變的。新優質學校始終尋求更高的目標和更好的表現,持續評估和反思自身的實踐,并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其次,新優質學校的發展是一種內生性的發展,即強調學校的主動發展,堅持在常態條件下進行內涵發展探索,能夠跳出“通過優質資源配置來培養優質學生”的邏輯,轉而依靠學校主動的創造性活動來實現優質教育的目的。[4]最后,新優質學校注重常態化的自我更新,其敢于實施自我變革并最終體現在師生在校生活質量的全面提升上。[5]
4.貫徹教育公平,追求優質均衡
新優質學校特別強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均衡平等的發展,所以教育公平被視為衡量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6]無論社會背景、能力起點或其他特征如何,確保每位學生獲得公平的教育機會,是新優質學校貫徹教育公平理念的核心。新優質學校堅守“有教無類”的理念,擁有一套公正的招生、培養機制,保障了每位師生的學習與發展的基本條件,促進了師生能力的全面提升,推動學校不斷向前發展,成為一個滋養師生心靈、彰顯人格平等的場域。
二、新優質學校的關鍵保障
1.新優質學校的內部保障:自我生長的發展模式與科學的內部評價體系
自我生長的發展模式是新優質學校的核心保障。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為了打造重點學校,會把有限的教育資源都投入優質學校中,而普通學校則只能得到較少的教育投入和關注度,這就導致重點學校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明顯優于非重點學校。[7]而新優質學校與傳統優質學校存在理念構成、發展路徑上的不同,新優質學校的發展不應依賴外部資源的集中輸入。蘇州工業園區的辦學實踐表明:學校的自我發展是實現新優質化的關鍵保障,外部力量的輸入始終無法將新校推向優校;新優質學校必定是學校自身通過理念指引、戰略部署、協調發展和持續生長而達到的理想狀態。
與新優質理念匹配的內部評價體系是新優質學校的重要保障。完善的內部評價應涵蓋教師、學生與學校等多個方面。新優質學校應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進行跨部門、整體化的評價標準設計,以有效評價促進學校各項工作的改進。教師、學生的評價體系也應與時俱進,符合優質學校理念。X學校在建校初期就構建了一套“教師千分制考核體系”,實施了一種高度系統化的教師評價模式,且通過逐年應用與改進,充分順應國家教育政策的方向及學校需求;Y學校依托信息化平臺建設,進一步融合區域智慧教育平臺的優勢,推廣師生全體參與、各學科全面覆蓋的學生評價模式,打造了綜合素質評價工具,響應了教育領域的信息化變革以及學生多樣化的成長需求。
2.新優質學校的外部保障:綜合規劃、交流協作與質量監督
新優質學校的建設不僅依賴學校內部的發展與優化,也離不開教育主管部門的科學規劃和有力推動。教育主管部門在硬件建設、辦學理念、教師發展、學校文化及評價體系方面的支持對學校辦學品質提升至關重要。蘇州工業園區通過實施統一、高標準的質量管理模式,推進教師交流和輪崗制度,全面開啟集團化辦學,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提高了教育總體質量,展現了教育主管部門在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方面的前瞻性和執行力。
一是綜合規劃與資源配置。制定全面的教育發展策略,包括硬件設施建設和軟實力提升(如辦學理念和學校文化)。同時,根據地區特色和需求,引入如“一校一品”和“五星評價制度”等成功模式,設定清晰的發展目標和評價標準,以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和質量提升。
二是教師專業發展和校際交流。建立和優化教師交流和輪崗制度,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和管理經驗分享,為廣大青年教師提供跨校學習機會,促進先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傳播,加速個人與學校的共同發展。
三是集團化辦學與教育創新。鼓勵學校間的合作與資源共享,采用“共同體”發展策略,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同時,支持學校探索新的辦學機制和教學方法,為創新實踐提供支持和反饋,確保教育創新能夠持續改進。
四是均衡發展與質量監督。確保教育資源在區域內的均衡分配與動態調節,特別是關注相對薄弱地區的教育發展情況,努力實現教育公平。建立和完善具有區域特色的教育質量監督系統,采用發展性評價,促進教育質量提升。
三、新優質學校的發展路徑——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
21世紀以來,蘇州工業園區憑借現代化、均衡化、特色化和國際化的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地在較短時間內建成一批由管委會直屬管理的學校,成功打造出多所新優質學校,為新優質學校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實踐樣本。筆者基于對蘇州工業園區10余所新建學校的辦學理念、學校文化、發展策略、師生關系、教育評價和校家社協作等多維度的案例分析,提煉出新優質學校的發展路徑。
1.新校建設為新優質學校的優勢與側重:頂層規劃、共同成長與重點突破
盡管建校時間是一個客觀條件,傳統的優質學校也往往脫胎于百年名校、縣域重點校,具有較深厚的歷史,但它并不直接決定學校能否成為新優質學校。蘇州工業園區多所新優質學校的辦學歷史僅有數年,其辦學歷程表明:新校具有在短時間內發展成新優質學校的獨特潛力。
首先,新校成為新優質學校的優勢體現在高標準硬件建設上,它可以采用最新的教育技術和設施,為師生提供先進的教學與生活環境;其次,新校便于整體設計,從一開始就可以按照新優質教育理念規劃辦學目標、發展措施與學校文化,為快速成長奠定基礎;最后,新校為師生提供共同成長的機遇,師生在共同探索新優質教育模式的同時自然形成了獨特且活力十足的校園文化。另外,新校的新優質發展模式與成熟學校在邁向新優質過程中的改進模式不同。由于新校缺乏全面發力的資源與經驗,需利用有限資源在短時間內打造標志性特征與競爭優勢以吸引師生,并通過單一領域的成功為未來的全面發展積累經驗,因此新校需聚焦特色文化建設、信息化建設和課程創新等重點突破,成熟學校則更注重整體優化與系統改進。
2.新優質學校建設的關鍵路徑:理念共識、文化優校與策略強校
一是達成“理念共識”。學校需要明確辦學理念,并將理念滲透內化為教師和家長的價值信念和行為追求,引導他們共同描繪出學校發展的美好愿景,之后付諸行動。如X學校將教育公平和個性發展的價值追求與學校整體行動統一起來,通過環境育人、活動育人和評價改革將“讓每個孩子帶著微笑走進校園,帶著自信走向成功”的理念融入全體師生的日常生活;Y學校提出建設“預見未來的智慧學校”,通過共建、共享云端平臺助力師生獲取優質資源和學習機會,從而形成重視智慧教育建設的廣泛共識;Z學校則圍繞“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對規則的尊重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向往”的理念,通過“惠民”(社區服務)、“惠家”(父母講堂)和“惠教”(教師發展)三大工程形成了師生、家庭重視全人格成長與綜合能力培養的共同追求。
二是“文化優校”。創建和維持良好的組織文化對于任何教育機構成功實現其目標都是至關重要的。[8]積極、包容、鼓勵創新的優質學校文化能夠激發師生的潛力,增強學校凝聚力。學校本身就是文化,而不只是文化的準備,不只是文化的暖身運動。[9]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創建標志性的校園人文傳統,學校文化得以在師生之間傳承和深化。當學校因全體師生自覺的日常行動而成為一個理想家園時,學校便能從“強”走向“優”。
三是“策略強校”。策略是學校發展的重要工具,連接著學校發展戰略與行動計劃兩端,在學校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10]學校需制定靈活的策略,根據實際情況和外部環境調整發展計劃。如X學校在不同的階段側重發展的不同方面,從初創階段的藝體特色建設,到快速發展階段的課程改革,再到高位發展階段的減負增效和集團化探索,均體現了對教育環境變化的敏銳感知和對學校優勢資源配置的主動把握。通過實施這些策略,學校可以有效分配資源,以實現各領域的突破,為新優質學校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
3.新優質學校建設的長期基礎:尊重、信任、共享,打造教育共同體
推進新優質學校建設需要在家校社協同育人框架下走向共同治理格局。[11]從長遠來看,新優質學校秉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其持久生命力在于構建一個師生家校共融的教育共同體。在教育共同體中,師生家校以共同的愿景和目標為紐帶,協力推動學校邁向新優質。雖然學生的全面成長是家校雙方共同的期待,但家校觀念差異和實踐能力不足常帶來問題。要想持續推動新優質化,學校需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充分考慮各方需求,并通過教育評估與理念共享,合力構建協同一致的教育共同體。
教育的成就取決于對諸多可變因素的精妙的調整,因為我們是在與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與沒有生命的物質打交道。[12]教育共同體的核心在于建立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共享責任的行動文化。在這樣的氛圍中,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和伙伴;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積極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家長則與學校保持溝通合作,共同支持學生發展。作為連接師生家校的橋梁,學校需確保各方圍繞共同目標努力,從而構建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生態。
新優質學校立足“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學生和教師的全面發展放在學校進步的核心位置,強調學生的全面成長與教師職業發展的雙向推進。同時,新優質學校追求教育公平、高效能以及和諧的教育生態,在現代化教育目標的指導下超越了傳統的優質教育內涵解讀,為學校發展指明了方向。未來,新優質學校應體現為一個學生、教師、家庭與學校互動、支持、共同成長的生態系統,它能夠在持續發展的進程中進行自我評估與主動優化,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提供高質量的教育資源,并始終致力于追求和實現高質量育人的教育理想。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EB/OL].(2015-11-09)[2024-11-20].https://edu.sh.gov.cn/xxgk2_zhzw_ghjh_01/20201015/v2-0015-gw_3022015002.html.
[2]中共中央辦公廳.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2024-11-20]. 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1-07/t20210724_546576.html.
[3]湯林春.試論新優質學校的價值追求[J].中國教育學刊,2023(4):43-47.
[4]余文森,段立群.以提煉辦學主張引領新型優質學校建設[J].中小學管理,2023(1):36-39.
[5]馮明.好理念是長出來的[J].上海教育科研,2015(3):13-16.
[6]柴瑞帥.新優質學校建設的意義、模式與路徑[J].教學與管理,2017(31):17-18.
[7]王香麗.基礎教育階段重點學校制度對我國教育公平的影響[J].教育評論,2010(6):3-6.
[8]Nita kanya,Aryo Bima Fathoni,Zulmi Ramdani.Factors affecting teacher perform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in Education,2021,10(4):1462-1468.
[9]布魯納.布魯納教育文化觀[M].宋文里,黃小鵬,譯.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5.
[10]韋毅.談學校發展策略[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1,27(4):41-44,53.
[11]徐冬青.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內涵、動力與能力提升[J].中小學管理,2023(10):17-20.
[12]懷特海.教育的目的[M].莊蓮平,王立中,譯.上海:文匯出版社,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