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教學評審活動作為促進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和提升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具有顯著的實踐意義。通過對浙江省課堂教學評審課例研究,總結參賽教師教學行為和育人方向,更好地服務學生成長。研究過程中采用課例研究和教師訪談,針對“2024年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評審”要求,結合全程參與高中組課堂教學評審工作的經歷,并結合對《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深刻理解,體會到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應采用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進行傳授,以有效促進學生結構化思維的形成;教學過程應貫徹“學—練—賽—評”一體化和一致性的理念,引導學生體驗并掌握運動技能;核心素養的培養應充分融入體育與健康課程,強調運動能力、健康行為與體育品德的均衡發展,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真正達到以體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體育課堂教學;核心素養;教學智慧
中圖分類號:G80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4-7662(2025)01-0046-02
“2024年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活動評審”中,筆者有幸擔任高中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環節的評審者,通過全程參與高中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評審工作,對當下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一、注重采用結構化的知識進行教學
教學內容作為課程教學的基礎,也是核心素養培育的主要載體,要求教師摒棄以課時或單個知識點為單位的碎片化設計,轉向按照一定的內在邏輯關系對教材內容進行有序整合,從而確保學生學習內容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每個運動項目的內容要求作了明確規定,《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也提出了2條實現知識結構化的策略,分別對應模塊教學設計和課時教學設計2個環節。“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設計實現知識結構化,技術維度指向各項教材內容本身動作技術方法的學習,類似于新授課;體能維度指向通過發展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從而鞏固和提高所學技術動作,相當于練習課;運用維度要求在符合項目情境的接近實戰或實戰環境下的學練,類似于階段測試課或比賽課。“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模塊教學設計實現知識結構化,與《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模塊教學學習內容要求不謀而合。此外,“學練三個一”課堂教學方式實現課中教學內容結構化,針對單個技術的動作方法,提供了有效實現課堂知識內容結構化的有效操作方法,即單一身體練習、以此為核心的組合練習和游戲或比賽,需要教師重點考慮組合練習和比賽。設計組合練習時,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選取比賽中最常見也是最易發生的場景。每節課的比賽環節是對所學技術動作的檢驗,因而要聚焦課中關鍵問題設置針對性的比賽,以有效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是否達成學習目標。課時比賽的類型包括挑戰賽、積分賽和對抗賽,其類型要根據所處模塊教學中的課時的位置決定。
二、教學過程體現“學—練—賽—評”
體育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先根據學生的運動能力,將班級學生分成能力接近的各個小組,通過分別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諸如降低難度、解除限制等措施,設置各個小組都可達到的合格標準,讓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夠掌握適合自己所處水平階段的技術動作,從而真正達到“學會”的目的。任何技術動作的熟練和掌握,自始至終都離不開長時間的勤學苦練,都需要通過練習不斷改進和優化技術動作從而達到鞏固和熟練的程度。采用小組學練的組織形式,減少了集合叫停、集體講解的次數,增加了不需要指導的學生的練習時間,確保學生在中高強度的練習中增強肌肉記憶,達到鞏固和提高動作技術的目的,為后續的運用以及參與展示或比賽打下堅實的基礎。《普高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要使學生在體驗不同運動項目魅力的基礎上掌握專項運動技能。掌握專項運動技能需要學生能完整地參加該項目的展示或比賽等,在比賽中體驗各個項目的實用價值。因此,每節課都需要在基本部分的最后環節設置各種各樣的比賽,為學生創設真實的比賽環境,在面對真實的比賽環境中培養學生利用結構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樣,教師需要在小組巡回指導觀察的過程中,針對學生學練過程中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進行點評。尤其是在最后的小組展示環節,除了教師對教學展示的點評,還要引導學生進行互評,促使學生在相互評價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課堂學習評價時,不能僅僅只關注學生的技術規范,而是應把學生激勵、學練標準、團隊合作、努力程度等進行融合,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式。
三、教學行為滲透和落實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指向,也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通過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方面。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大部分體育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集中在運動能力的培養上,而相對忽視了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的塑造。然而,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必須有效滲透和落實核心素養,即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者的均衡提升。體能和專項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是提高所學運動項目運動能力的重要內容。運動能力無疑是課堂教學的基石,它關乎學生體能的發展、技能的掌握和競技水平的提升。然而,僅有運動能力的發展是不夠的。健康行為的培養同樣至關重要。這包括學生對體育鍛煉的持續興趣、良好的運動習慣、合理的營養攝入以及運動損傷的預防與康復知識。體育教師應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諸如健康講座、營養指導、運動日志記錄等,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為其終身體育奠定基礎。此外,體育品德的塑造也不容忽視。體育品德體現在公平競爭、尊重對手、團隊協作、堅持不懈等方面。在體育教育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組織團隊比賽、設置公平競爭規則、強調體育精神等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展現良好的風貌,更能促進其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