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剪紙藝術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與民俗精神,在教育領域具有獨特的文化傳播價值。在當前的教育體系中,美術課堂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平臺,但實踐中存在文化傳播方式單一、教學內容脫離文化語境等問題,從而影響教學效果的深度與廣度。以剪紙藝術為代表的傳統工藝門類,具有圖像表達鮮明、文化寓意深厚、操作體驗直觀等優勢,具備良好的教學可操作性與文化延展空間。通過課程主題設計、教學情境創設、技藝傳承引導等多維策略,可實現傳統文化的有機滲透,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與情感。
關鍵詞:剪紙藝術;傳統文化;文物教學;初中美術;文化傳承
剪紙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民間藝術形式,不僅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也常以“節慶符號”“祈福媒介”的身份廣泛存在于鄉土生活之中。其圖案造型具有鮮明的象征意義,表現技法簡潔而富有變化,形式美與內容意蘊緊密結合,是連接日常生活與文化認同的重要橋梁。在教育層面,剪紙以其可剪、可畫、可講的特性,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和教學空間。將剪紙藝術引入初中美術課堂,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創造興趣和動手能力,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感知文化符號的深層含義,增強文化自覺與民族認同。然而,當前美術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視技藝而忽視文化理解的現象,剪紙藝術在課堂中的價值尚未被充分挖掘。如何從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借助剪紙這類藝術形式引導學生走近傳統、理解傳統,是當前美術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剪紙藝術的文化屬性與教育價值解析
1.傳統視角下的剪紙藝術類型與演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剪紙藝術扮演著多重角色,它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裝飾品,更是承載豐富歷史和地域文化的藝術形式。從宮廷剪紙到民間剪紙,各具特色的風格在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地域中發展,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宮廷剪紙精細華麗,常用于皇室的禮儀場合,反映更高層次的審美追求;民間剪紙則多用于民俗活動和節慶裝飾,圖案通俗易懂,色彩鮮明[1]。
隨著時間的推移,剪紙藝術也經歷從手工技藝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轉變,不同地區的剪紙藝術亦展現出獨特的地域特征。如山西的剪紙以其粗獷大氣著稱,而廣東的剪紙則細膩精致,每個地方的剪紙都深深植根于當地的文化土壤中。就像山西呂梁·中陽剪紙展現一只雄壯的虎咆哮于山林之中,象征力量與美的融合(圖1)。
2.剪紙藝術的象征意義與文化內核
剪紙不僅是紙上的藝術,更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象征。在傳統剪紙中,常見的圖案如蝙蝠和蛇,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寓意。如《靈蛇接福》剪紙以紅色為主色調,造型繁復精致,具有濃厚的傳統民間藝術風格(圖2)。其畫面中間為一個碩大的葫蘆,寓意“福祿連連”,其腹部鏤空出“福”字,象征吉祥與福氣。葫蘆周圍環繞著兩條靈動盤旋的蛇,它們神態喜悅、五官夸張,帶有濃烈的民俗趣味。兩條蛇自上而下蜿蜒盤繞,尾部交叉相纏,托舉著底部盛開的蓮花,寓意“連生貴子”與“和諧美滿”。蛇身圖案裝飾花朵與魚鱗紋樣,象征“生生不息”與“富足安康”,暗含傳統文化中再生、繁衍、智慧的深層寓意。葫蘆上方伸展出形似雙葉的圖案,既呼應植物生長的自然形態,又形成構圖上的對稱美感,營造出上下一體、左右均衡的視覺效果。
此外,節慶和人生禮俗中剪紙的使用更加突出其文化儀式功能。在重要節日或家庭慶典中,剪紙常用于祈福和慶祝,成為不可或缺的裝飾藝術。這些儀式的使用,進一步強化剪紙在文化傳承中的橋梁作用。
3.剪紙藝術的教育價值與美育功能
剪紙藝術在美育中的作用,不局限于審美的提升,它還是一種極具教育意義的文化傳承工具。通過剪紙,學生能在簡潔的線條與對稱的圖案中感受到形式與意義的和諧統一。這不僅能鍛煉他們的審美能力,也能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和理解背后的傳統文化寓意。
在教學過程中,親手剪制剪紙能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創造力。這種通過實踐來探索藝術形式的過程,能讓學生們直接接觸并學習到傳統技藝,使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提升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尊重。這種從操作到理解再到文化認同的轉化,是美育中非常關鍵的教育經驗。
二、當前初中美術教學中文化滲透的困境分析
1.教學內容脫離傳統文化語境
在當前的初中美術教學中,一個典型問題便是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的脫節。許多教學活動在材料的選擇上未能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背景相匹配。在教學中常使用現代化的材料和工具進行傳統工藝的教學,無法體現那些工藝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重要的歷史意義,學生難以從使用的材料中感知到傳統文化的韻味和深度。
此外,課堂知識的結構往往過于強調技能的訓練,而忽略文化的深入講解。在美術教學中,雖然學生能學習到如何使用畫筆、如何調配顏色,但是他們往往缺乏對作品背后文化意義的理解。這種偏向技能的教學方式,忽視了美術教育中傳承文化價值和培養文化認同的重要目標。
2.教學方法單一,缺乏文化體驗
目前的美術教學方法以技法傳授為主,這種偏向操作技能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課堂上缺乏足夠的文化體驗。教師往往關注如何正確地表達技術和方法,而較少涉及作品的文化背景和藝術內涵,導致學生雖能制作出符合技術要求的作品,但對作品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背景了解甚少。
此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參與也較為被動。由于課程設計缺乏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體驗文化的環節,學生往往只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任務,而缺乏自發去感受和思考藝術作品背后的文化意義[2]。這種教學模式未能充分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導致文化學習的過程變得枯燥乏味。
3.課程評價忽視文化價值導向
在課程評價方面,當前的美術教學往往以作品的外在美觀程度為主要評價標準。這種以成品的視覺效果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忽視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和文化理解的深度。因此,學生可能更多地關注如何讓作品看起來更加吸引人,而忽略通過藝術表達個人對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現有的評價機制也普遍缺乏對學生文化輸出和反思的鼓勵,沒有有效的機制來引導學生在完成作品后進行反思和討論,探討其作品如何與傳統文化相連接,以及他們如何通過藝術創作表達對文化的看法和情感。這種缺乏深度的教學評價方式,未能促進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內化和個人價值觀的形成。
三、剪紙藝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策略
1.依托文物內容設計課程主題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有效利用剪紙藝術,不僅可以增加課程的趣味性,還可以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通過將文物題材剪紙作為教學素材,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在課程設計中,教師可以創建以“圖形—寓意—時代”為核心的三維課程結構,有助于學生全面理解剪紙藝術的文化和歷史價值。
以圖形為起點,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剪紙中的圖案設計,解析其形態與構圖技巧。然后教師可以深入寓意層面,探討這些圖形所代表的文化象征和歷史故事[3],并將這些知識放置于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下,讓學生了解這些藝術作品是如何反映其所處時代的社會情況和文化特色的。
以婦好鸮尊題材剪紙為例,其不僅因獨特的形態引人注目,還深藏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內涵(圖3)。婦好鸮尊是商晚期銅器,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既是商朝一代名將婦好的隨葬品,也是當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載體。這件剪紙作品憑借其精細的紋理和動態的造型,呈現出商晚期的藝術風格和文化象征。在教學中,可以首先介紹婦好鸮尊的歷史背景及其在這一時期社會中的象征意義,幫助學生理解這件藝術作品如何反映當時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設計自己的剪紙作品,鼓勵他們在剪紙中融入對婦好鸮尊象征意義的個人理解,比如權力、軍事等的象征。而通過分析婦好鸮尊題材剪紙中的設計細節,學生還可以學習如何將復雜的歷史和文化主題轉化為視覺藝術,這種轉化過程本身就是對學生審美和文化解讀能力的重要培養。
2.融合文化場景開展教學活動
在美術教學中融合文化場景,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豐富的學習環境,使他們在體驗中學習和感受傳統文化。通過設置傳統節慶主題的情境體驗教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傳統節慶的文化背景和相關的藝術表達方式。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設計一個關于春節的課程模塊,讓學生通過剪紙來制作窗花、“福”字以及其他與春節相關的裝飾物。這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剪紙技巧,更重要的是幫助他們理解這些傳統符號的文化含義及其在現代生活中的傳承方式。而創設以民俗故事為背景的剪紙創作任務,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對傳統故事的興趣[4]。教師可以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故事,如《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讓學生根據故事情節設計剪紙作品。這種任務要求學生在創作前必須對故事有深入研究,了解人物特點和故事發展,然后通過剪紙藝術的形式來表現故事中的關鍵場景和人物情感,加深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3.分階段實施技藝與文化共構
在剪紙教學中,實施分階段的學習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掌握剪紙技藝,逐步深化對文化內容的理解。
在初階階段,重點是讓學生熟悉基本的剪紙工具操作和對圖形元素的學習。這一階段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剪紙的基本技巧,如紙張的選擇、剪刀的使用方法以及基本的剪紙方法。教師需要通過示范和指導,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操作的自信心和興趣。中階階段,學生將開始學習如何選擇題材并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在這一階段,教師需要提供更多關于剪紙藝術中圖案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背景的知識,讓學生在選擇剪紙題材時能考慮到文化元素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不同的傳統圖案,如蓮花、魚和鳳凰,并討論它們在傳統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在高階階段,學生將致力于創作表達和文化意義的講解[5]。在這一階段,學生應當獨立完成復雜的剪紙作品,并解釋其作品的文化寓意。教師的角色轉變為一個引導者和評論者,鼓勵學生深入挖掘每件作品背后的文化故事。這種教學策略能幫助學生形成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增強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文化自信。
四、結語
將剪紙藝術整合到初中美術課程中,不僅能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鋪設橋梁,也能極大地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使他們在實踐中體會和理解深厚的文化意涵。這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助力他們構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認知,并在此基礎上提升個人的藝術表達能力。隨著全球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對本土文化深入理解的年輕人能更好地與世界對話,展示獨特的文化自信和視角。在這一過程中,剪紙藝術不僅僅是藝術技能的傳授,更是文化精神和價值觀的一種傳遞,對于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未來公民具有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峰.初中美術剪紙教學探究[J].啟迪與智慧(上),2025(02):32-34.
[2]李清珊.民間藝術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運用——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例[J].新課程,2025(03):13-16.
[3]孫懷斌.初中美術教學中民間美術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2024,13(29):32-34.
[4]韓曉鳳.初中美術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J].三角洲,2024(24):224-226.
[5]竇曉宇.新課標視角下高密剪紙融入初中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研究[D].山東理工大學,2024.
作者簡介:
張容榮(1978—),男,漢族,江蘇南通人。大學本科,研究方向:初中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