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42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9902(2025)12-0093-04
Abstract:Ruralrevitalizationconstiutesanessntialcomponentofrealizing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tion, andbuildingaruralgovernancecommunityrepresentsacrucialpathwaytoenhancerural governanceeficacyandadvancerural revitalization.However,curentefortstoconstructruralgovermancecommunitiesinsomeareasofShaaxiProvinceface chalengesincludingthe\"alienation”ofprimary-levelgovernmentfunctions,weakenedcapabilitiesofprimary-levelself governanceorganzatiosandinsuficientpublcparticipation.Toaddresstheseisses,itisnecessrytosrengtenvilgs senseofcommunity,refinetheintegrated\"triplegovernance\"system(combiningautonomy,ruleoflaw,andvirtue-based governance),andimprovethegovernancecapacitiesofruralstakeholderstotranslatethesecapacitiesintoefectivegovemance outcomes.
Keywords:ruralevitalization;ruralgovernancecommunityonstructionpathway;primary-levelgovemance;ShaanxiProvince
鄉村治理共同體是由農村基層黨組織、地方政府、村民自治組織、農民合作社、社會團體、新鄉賢及村民等多方主體組成的有機體。該共同體基于共享的利益、責任和價值觀,旨在解決農村普遍關注的問題,提升和改善農民生活水平、促進鄉村和諧與穩定。黨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五中全會、六中全會和黨的二十大都著重闡述了“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大戰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鄉村振興視域下陜西省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路徑,是一項兼顧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的課題。
1鄉村治理共同體的生成邏輯
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命題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它既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又與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高度一致,且與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自標緊密相連。
1.1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馬克思、恩格斯基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批判了以國家為代表的“虛假共同體”和“完全虛幻共同體”,進而提出了“真正共同體”的理念。他們認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4。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真正共同體”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自由人的聯合\"的具體體現。在這一聯合體中,所有成員之間的利益休戚相關,每個人會自覺維護他人利益,自覺為集體貢獻力量,人與社會深度結合,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提出建設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鄉村治理共同體,與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思想在邏輯上具有一致性,是推進“自由人聯合體\"建設的重要路徑。同時,作為社會治理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治理共同體在社會治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這一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對共同體構建過程的深刻理解與理論創新,體現著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共同體形成規律及實現機制方面的不懈探索與精準把握,是對馬克思主義旗幟的高揚。這一創新不僅賦予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新的生命力,而且為推動其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基礎,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推進鄉村振興和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決心和信心。通過這樣的努力,鄉村治理共同體將為實現全體成員的共同富裕、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推動形成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環境。
1.2同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相契合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是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過程中所確立的價值追求。這一理念不僅延續并發揚了黨的群眾路線和服務人民的宗旨,同時也為應對當前社會治理中的各種頑疾提供了重要的抓手。其深刻影響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意味著各項工作應圍繞人民的福祉展開,更突出了人民在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力求發展成果能夠普惠全體社會成員。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鄉村治理共同體理念,與該執政理念高度契合。甚至由于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具有顯著的實踐價值和可操作性,可視為推動該理念在基層落地生根的有效策略。而從“治理依靠人民\"到“人人有責\"和“人人盡責\"的轉變,充分反映出黨對人民群眾主體性與參與度的強烈呼喚。這不僅是理論的升華,更是實踐的體現。通過這樣的轉變,我們能夠在鄉村治理中更好地發揮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的高度效能與長效機制,最終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在這一進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與發展機會,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治理的良好局面。
1.3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與推進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緊密相連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時期,農村地區同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與挑戰。特別是在精英外流、人口老齡化、村民個體化以及利益訴求多樣化等多重因素交織的背景下,鄉村治理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這些挑戰不僅導致傳統的治理模式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更加劇了治理資源的短缺和治理能力的不足。在這一復雜情境下,單一治理主體的作用顯得力不從心,傳統的鄉村治理方法無法有效應對紛繁復雜的治理問題,因此,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成為應對這些問題的必然選擇。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構建,旨在鞏固村級黨組織領導地位的同時,積極吸納村民自治組織、志愿團體、企業及各類社會組織等邊緣治理主體,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治理結構。這一治理共同體不僅充分尊重各個主體的治理地位,還能夠有效激發各主體的治理潛力,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專業技能和獨特優勢。通過這種方式,治理共同體能夠在問題萌芽階段就及時識別和化解潛在的治理問題與矛盾,從而最大程度地防止問題的激化,確保鄉村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這不僅為提升鄉村治理能力提供了堅實的主體保障,更為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促進了各類治理資源的合理配置與高效利用,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通過構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共同體,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智能化水平,使鄉村治理能力不斷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真正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提供有力保障。
2陜西省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陜西省鄉村治理取得了明顯成效。鄉村社會和諧,百姓收入穩定、生活得到顯著改善。鄉村治理共同體理念深人人心,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熱情,發揮出巨大作用。但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都對鄉村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當前,陜西部分鄉村治理共同體構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基層政權職能\"異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村治理模式經歷了深刻的變革,逐步形成了以“鄉政村治”為核心的治理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黨的統一領導扮演著核心角色,而村民自治則為治理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一模式確立了鄉鎮政府作為基層政權的地位,賦予其代表國家行使管理政治、經濟、社會等多方面的行政管理權利,進而在鄉村建設中發揮引導性作用。然而,隨著現代化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治理主體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使得基層政府的職能也隨之發生了轉變,但這種轉變并非始終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職能異化的現象。在鄉村治理的現實情境中,部分基層政權機構表現出較為明顯的行政主導性特征。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其他治理主體作用的充分釋放,具體表現為基層政權機構往往將村民委員會視為其附屬機構,頻繁下達行政指令,從而在較大程度上忽視了村民委員會作為自治組織的獨立性與自主性。這一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鄉村治理的多元性和協同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民參與鄉村事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與此同時,在職能轉型的進程中,部分基層政權機構也出現了職能缺失的現象?;鶎诱鄼C構本應承擔為鄉村提供必要公共服務與資源的職責,但由于部分鄉鎮資源分配相對不足,以及一些基層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未能充分契合民眾的實際需求,導致服務質量和效果存在明顯差異。此外,還有些鄉鎮政權機構在管理方面也存在諸多不足,如辦事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職位空缺以及權責交叉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大地削弱了其為民眾提供優質服務的能力。
2.2 基層自治組織能力弱化
村委會作為一種基層自治組織,在連接政府與村民之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橋梁作用。村民借助村委會依法行使自治權,積極參與本村公共事務的管理,體現了民主自治的根本理念。在鄉村治理體系中,村委會承擔著雙重職能:一方面,它作為政府政策的傳播者,負責將上級政府的政策和方針及時傳達給村民,使其能夠準確獲取國家及地方政府的最新動態和發展戰略;另一方面,村委會還充當公共服務和管理的提供者,努力解決村民在日常生活中關注的緊迫問題,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衛生、安全生產及社會保障等。此外,村委會還需及時向上級政府反饋村民的意見、訴求及建議,以確保政府決策更加符合基層實際。然而,在鄉村治理的實踐層面,部分村莊自治呈現出形式主義特征,使得村民在治理過程中的訴求難以充分表達與參與。具體而言,部分鄉鎮在村民代表大會和村民議事等民主制度的實踐中存在流于表面的現象,村莊公共事務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村民對村委會的信任,阻礙了良性互動關系的構建。此外,部分村干部在落實上級指令的過程中,過度關注短期“政績\"的顯現,未能充分考量村莊發展的真實需求,進而引發了鄉村治理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他們傾向于將自身置于村莊治理的核心地位,以控制者的姿態直接干預村莊事務,而將廣大村民、鄉村精英、社會組織及涉農企業置于被動參與者的位置。這種做法不僅束縛了村民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能動性,也顯著降低了鄉村自治的實踐效果,最終導致鄉村治理結構的嚴重失衡。
2.3群眾參與程度不夠
在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構建進程中,鄉村居民的角色具有重要意義,他們在推動鄉村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在當前鄉村建設實踐中,部分鄉村居民在參與熱情、參與程度以及參與積極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一些民眾認為鄉村治理和鄉村建設主要涉及少數群體,與自身利益關聯不大,因而缺乏參與動力;還有部分民眾雖有參與意愿,但因缺乏有效的參與途徑而難以充分融入。
從原因來看,一方面,部分村民的主體意識尚不強,文化素養有待提升,對村莊事務的關注度不足。他們長期依賴傳統的治理模式,將政府視為鄉村治理的主要責任主體,自身則習慣性地被動等待政府指令,主動參與的意愿相對不足。另一方面,由村民組成的自治群體及相關組織在管理經驗與組織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其成員思維較為分散,思想觀念相對滯后,缺乏嚴謹的紀律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效調動村民參與的難度。此外,鄉村人才流失現象較為突出,導致治理主體的活力受到一定影響。在城鄉融合發展提速的背景下,農村地區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客觀上造成了他們難以實時了解村莊發展狀況,參與村莊治理的途徑亦受到限制。此外,部分外出求學人員雖具備較高的教育水平及更為開放的思想觀念,但由于現有鄉村治理模式變革滯后,其先進理念與既有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沖突,加之在鄉村治理中話語權不足,難以有效地融入到鄉村建設的實踐中。
3陜西省鄉村治理共同體的路徑探索
在對示范村的成功經驗和鄉村治理面臨困境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從增強村民共同體意識、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提高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并轉化為治理效能等方面提出了相關措施,以期為破解鄉村治理難題、賦能鄉村振興提供理論指南。
3.1增強村民共同體意識
共同體理念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更是村民對鄉村生活深切的認同與歸屬感的具體體現,它承載著鄉村的歷史、文化與價值觀。因此,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應當深植于鄉村文化振興的土壤之中,通過提升共同體意識來增強村民對治理主體的參與感和責任感,從而將鄉村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有效轉化為切實的治理效能。首先,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是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基礎,必須做到“民事民議”,即讓村民真正成為決策的參與者和治理的實施者。為此,必須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使村民能夠有序而積極地參與到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和民主監督的全過程,確保每位村民的聲音都能被聽到、意見都能被重視。其次,及時更新村民的政治思想和理念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開設專題講座、開展宣傳教育活動等方式,將良好的道德風尚與思想教育有機結合,以幫助村民樹立強烈的主人翁意識,提升他們的治理能力,使他們能夠真正成為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有效組成部分。此外,落實“共享”的發展理念也是推動鄉村治理的重要策略。通過將過程共享與成果共享相結合,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內驅動力,使他們在參與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因地制宜地發展當地特色產業,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不僅能夠增強村民的共同利益,還能讓其看到鄉村治理帶來的具體成果,從而提升自我情感認同和歸屬感,激發起農民對家鄉的熱愛與建設家鄉的內生動力,推動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深入建設。如此一來,村民的參與意識將不斷增強,鄉村治理的效能亦將得到有效提升,最終實現鄉村的可持續發展與繁榮。
3.2完善發展“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
穩定和諧的鄉村治理關鍵在于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首先,鞏固自治在鄉村治理的核心地位。實現自治的前提是要明確各治理主體的角色定位和職責義務,厘清治理關系,以便開展協同共治,保證鄉村治理高效運轉。此外,亟需深化對基層治理者能力提升的培訓,著重提升其綜合治理效能,并通過構建獎懲體系激發基層治理者的工作熱情,多元化推動村民加入治理行列,確保村民的主體地位。其次,強化道德治理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支撐功能。應著重發揮道德規范與鄉規民約的約束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融入鄉風文明建設的各個環節,突出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規范的宣傳教育,以及對于農民思想觀念的引導作用。在社會層面,營造正直向上的道德風尚;在個人層面,倡導并宣揚道德模范的治理行為,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再次,凸顯法治在鄉村治理中的保障職能。法治作為德治與自治的堅實后盾,一方面,需加強村“兩委\"權力的監督與制衡,確保權力透明運行。另一方面,基層干部需不斷更新治理理念,創新治理手段,樹立法治觀念,摒棄陳舊思維。同時,強化村民的法治意識,引導村民依法行事??傊灾巍⒎ㄖ闻c德治三者相輔相成,“三治結合\"才能實現鄉村治理的寬嚴相濟,充分展現自治、德治與法治各自的優勢,有效破解鄉村治理難題,提升治理能力,彰顯有效治理的實質意義。
3.3提高鄉村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并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
首先,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黨是鄉村振興事業的核心,是鄉村治理工作的領導力量和根本政治保證。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鄉村治理才能有正確的方向?;诖?,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要努力發揮基層黨組織領導與協調作用,促進多元治理主體團結合作,化解農村社會利益沖突、矛盾糾紛,團結號召百姓們積極加入到鄉村治理共同體建設中,凝聚最大的合力。其次,提升村委會工作自主自覺性。農村村民委員會是由村民選舉產生,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村民自治組織,是溝通農民與政府的橋梁。因此,村委會要明確自身工作職責,切實將工作重點放在維護廣大村民利益、滿足村民需要上。要做好本村的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治理工作、組織協調工作。同時,通過吸納大學生村官、返鄉創業人員、致富能手等優秀人才來加強村委會建設,為村委會注入新鮮血液,使其跟上時代步伐,進一步鞏固新時代鄉村治理共同體自治基礎。村委會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村委會管理制度以及監督和反饋機制,做到村務公開化,主動接受村民監督,增強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后,提升社會組織治理效能。社會組織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具有對政府和村委會進行補位的潛力,憑借其組織化優勢,能夠為村民自治實踐提供有力支撐,并協助進行利益沖突的調解,從而在更大程度上滿足農民群體的多元化需求。
4結束語
鄉村振興作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全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現離不開高效的鄉村治理和有效的鄉村治理共同體。因此,鄉村治理共同體的建設仍是當前社會的一項重大課題。通過不斷增強村民共同體意識,完善發展“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提高鄉村治理主體的治理能力并將其轉化為治理效能,系統破解治理困境,更好推動鄉村治理共同體的構建,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的穩定推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93.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一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